| 书名 | 易儒道佛合解'菜根谭' |
| 定价 | 28.00 |
| ISBN | 9787108042514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作者 | 闵建蜀 |
| 编号 | 1200698692 |
| 出版日期 | 2013-06-01 |
| 印刷日期 | 2013-06-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144000 |
| 页数 | 286 |
| 前言 01天理与人心 02“心”的修养 03品德与才能 04真诚 05朴实 06满与不满 07中 08和 09谦、让 10恕 11宽厚 12藏、忍 13健 14去妄欲 15“不”之道 16内省 17除智巧 18慎道 19磨练 20自然 21静 22时空与心境 …… |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本书一反过去把'菜根谭'的格言和警语解释或分类解释的做法 而是开创性地将易儒道佛四家中的人生哲理先行分类 例如诚、谦、恕、静、中、自省、慎道、除智巧、去妄欲等 然后再将'菜根谭'的相关哲语置于以上分类之下 以突显它与易儒道佛的关系。其中用'易经'的阴阳卦画方式解析'菜根谭' 更是与其他注本优xuan的不同。 |
| “天”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是一个重要概念 不过却有不同的含义:神义之天、自然之天、主宰之天、使命之天、命运之天、义理之天等。神义之天乃指人所敬奉的神灵 例如“上天”、“皇天”、“上帝”:认为“天”赋予了人的生命 人性就具有了天性 人就可上达于天而与天合而为一。由周代初即由天子代表万民去祭祀天帝 这种天人关系至清代一直为中国人所持守。'易经'用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物体 组合成六十四卦解释自然之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 注重的是自然之天 天道与人道合一。老子与庄子的“天”乃指“道” 即“自然之道” “道”是宇宙的本体。老庄的天人合一乃指“与道合一”。孔子的“天”有主宰之天、命运之天、使命之天的成分 他重视人道而不愿谈天道 因此他的立场是“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北宋程颐与南宋的朱熹所发展的理学及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的**都有义理之天的性质 程朱的“理”乃指“天理”。“理”是万物生成的本源或本体 也就是太极。人人有一太极 物物有一太极 太极散在万物。程朱的理学用“天人一理”表达了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南宋陆九渊认为“心即理” 他说“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 这样“天心”便是“人心”了。的“良知说” 认为“心”的本体就是“良知” 能排除私欲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 “心”就显现出了其“本心” 即“性” 即“理” 亦即“天理”了。宋明理学的思想显然是在早期儒家的思想中掺入了佛家的思想 '菜根谭'的哲语也因此既有宋明理学的色彩.也有禅宗的佛理。心体即天体 心体便是天体。一念之喜 景星庆云;一念之怒 震雷暴雨;一念之慈 和风甘露;一念之严 烈日秋霜。何者少得?只要随起随灭 廓然无碍 便与太虚同体。 人的心体就似天体。人的心中喜悦 就如同天上所出现的景星庆云-喜;人的心中愤怒 就如同天空中的雷电风雨-怒;人的心中慈悲 就如天空中的和风甘露-慈;人的心中冷酷 就如烈日秋霜-严。天有风霜雨雪的四时变化 人有喜怒哀乐的情绪波动 人的心体就相似天体 人心的情绪波动 只要能像天体的变化那样合乎规律 随-时起随-时灭 人的心体能似天体那么广大空阔 也就能与广阔无限的太虚-宇宙、天相通了。 人的心体就犹如天体 这也就是陆九渊所讲的“天心就是人心 人心也就是天心” 将人心与天心联系起来 “天心”便成了“人心”的本体了。的“良知说”认为心的本体即良知 良知即天理。宋明理学的“理”与**的“心”就在早期儒家-孔孟的思想基础上导入了“本体”的概念 使早期的儒家学说有了依据。其实孟子的“性善论”就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四端” 即“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人只要能“尽心”将这“四端”之善扩充之 就成了人的德性了。宋明理学的新儒家学说提出了“理”与“心”的概念 是对早期儒家学说的增补。'菜根谭'的这一哲语显然是受到了宋明理学的影响 将人的修养与“天”的自然变化联系了起来 显示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心体刚健如天体 霁日青天 倏变为迅雷震雷;疾风怒雨 倏转为朗月晴空。气机何 尝一毫凝滞?太虚何尝一毫障塞?人之心体亦当如此。 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 电闪雷鸣 狂风骤雨 转瞬又皓月当空。晴空万里。天体的运行何曾有过一刻的停滞?宇宙也何尝有过丝毫的阻塞?人的心体也当如此。'菜根谭'的这段哲语显然与乾卦的'大象'辞语有关 即“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象征天体 天体的运行刚健有力 纵有阻碍也能一一服 通畅而不停滞 君子也应当具备此一素质 发挥如天一般的刚健精神 此乃儒家“内圣外王”的必要条件之一。 不过'菜根谭'这段哲语却只重视了天的特征 乃“天”的狭义定义 而非广义的“天”。广义的“天”乃指自然之道 至少应讲天地之道。心体用'易经'概念来解释更为适合。'易经'的天地为心体 '易经'的八卦系统讲的自然之道 即天地之道 坤卦代表了地之道。'易经'并未明显讲到“心体” 却不能说其内容无心体的含义。以乾坤两卦来说 讲的是天地之道 乾天卦为纯阳卦 坤地卦为纯阴卦 而在“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和“乾坤并健”的概念下 天地乃为一体 天地不分即为太极。太极亦即朱熹解释的“理” 为万物一切理的概括 为宇宙的本体。 程朱的“理”是外在的客观性质 而陆九渊与的“心”则是内在的主观性质。 P12-14 |
《菜根谭》以其精炼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人生指南。我一直深信,对经典进行多角度的解读,能够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在不同时代焕发光彩。因此,“易儒道佛合解”这一主题,让我倍感好奇。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博大精深的视野,将儒家强调的道德伦理与社会担当,道家追求的顺应自然与精神自由,以及佛家倡导的慈悲智慧与心灵解脱,融汇贯通,并以此来解读《菜根潭》中的每一句箴言。我特别想知道,当《菜根谭》谈及“不求无欲,但求无过”时,作者将如何结合儒家“克己复礼”的实践,道家“清静无为”的境界,以及佛家“戒定慧”的修持,来阐释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全面的理解框架,让我能够更深刻地领会《菜根谭》的精髓,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从而达到一种更加平衡、更加圆满的人生状态。
评分一本好的书籍,如同一个智慧的窗口,能够让我们窥见更广阔的世界,理解更深邃的道理。我一直对《菜根谭》推崇备至,认为其中蕴含着处理人生诸般难题的宝贵智慧。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完全领悟的深层含义。这让我非常期待一本能够提供更全面、更深入解读的书籍。而“易儒道佛合解”的视角,无疑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尝试。我设想,当我们将儒家的积极入世、注重伦理道德的原则,与道家的顺应自然、追求长生的智慧相结合,再融入佛家“诸法空相”、“慈悲为怀”的境界,那么《菜根谭》中的那些关于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箴言,是否会展现出更加丰富而立体的内涵?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这三种思想体系在《菜根潭》中的具体体现。例如,在“君子处世,但凭天理”一句中,如何解读天理既可以是儒家的道义,也可以是道家的自然之道,还可以是佛家的因果循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更完整的思想体系,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通透、更加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我期待作者能够带领我,在《菜根潭》的字里行间,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却至关重要的智慧火花。
评分我始终认为,《菜根谭》的价值在于其超越时代的生活哲学,它提供了一种在复杂世界中保持内心平衡的秘诀。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真正“说透”这本书的书,一本能够将它潜在的深层意义挖掘出来的作品。当看到“易儒道佛合解”这个主题时,我立刻被吸引了。我对这种跨越思想体系的解读方式非常感兴趣。我不知道作者将如何将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与道家“道法自然”的超然,以及佛家“无我”、“涅槃”的空灵,融汇到《菜根谭》的字句之中。我特别好奇,例如《菜根潭》中关于“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随云卷云舒”这样的句子,在融汇了儒、释、道三家智慧后,会呈现出怎样的解读层次?是儒家“知止而有定”,道家“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的境界,还是佛家“不著一切法,而无法不备”的自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更加系统、更加深刻的理解框架,让我能够真正领会《菜根谭》的精髓,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从而达到一种更加和谐、更加圆满的人生境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引领我深入探索《菜根潭》的内在世界。
评分《菜根谭》的文字精炼,哲理深刻,即便反复阅读,也常有新的体悟。我一直对如何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部经典感到着迷。因此,“易儒道佛合解”这个角度,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巧妙地将儒家强调的社会责任与个人道德,道家追求的顺应自然与和谐统一,以及佛家倡导的慈悲关怀与精神解脱,编织进《菜根谭》的每一个思想片段。我期待看到,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如何在遵循儒家“忠恕之道”的同时,又能保持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如何在面对世事变迁时,拥有佛家“心无挂碍”的宁静。我尤其希望,作者能够通过这种融汇,展现出《菜根潭》在处理人生中的各种矛盾与困境时,所具有的独特而又普遍的指导意义。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够提供理论上的阐释,更能给我带来实际的生活启示,让我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一条更加通达、更加自在的道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座桥梁,连接起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让《菜根谭》的精华,在新的时代焕发光彩。
评分《菜根谭》作为一部传世的智慧经典,其魅力在于跨越时空的洞察力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一直对这类能够触及人性本质、指导人生方向的作品深感着迷。近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又如何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失精神的丰盈。这让我对《菜根谭》的解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渴望看到一部能够将儒、释、道这三大中国传统思想体系融会贯通,并以此来阐释《菜根谭》精髓的著作。毕竟,这三大思想体系各自都有着深刻的智慧,当它们交织在一起,以一种新的视角解读《菜根谭》,必然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启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如何在“立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道统中,寻找到与佛家“空性”智慧的契合点,又如何在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指导下,实践“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坚韧精神。这种跨学科的解读,不仅仅是对一本书的全新认识,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次深度挖掘和时代化阐释。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不失古韵又不失现代感的笔触,为我展现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立体的《菜根谭》。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否能跳出原有的解读框架,赋予《菜根潭》新的生命力,使其在当代社会依然能够焕发光彩,为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人生指导。
评分对于《菜根谭》这样一部古籍,其价值历经千年而不衰,足见其思想的博大精深。而我一直相信,好的解读能够为经典注入新的活力,使其与当下时代产生共鸣。我对“易儒道佛合解”这一解读方式充满了好奇。儒家的入世担当,道家的出世超脱,佛家的慈悲智慧,这三者若能在一个和谐统一的框架下,去阐释《菜根谭》中的为人处世之道,我想一定能带来非常独特的视角。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处理这三种思想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张力。例如,如何在坚守儒家“义”的原则的同时,又具备佛家“空”的智慧,从而不被世俗的欲望所困扰;如何在遵循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下,又能积极地承担起人生的责任,做到“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这种融合,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是一种对人生智慧的实践路径的探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这些观点,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从中受益。我期待作者能用生动的语言,结合鲜活的例子,将这些深奥的哲学思想变得易于理解,并且能够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我对于作者能否在解读中展现出深刻的哲学功底和广博的文化视野,有着很高的期待。
评分《菜根谭》中的每一句话,都仿佛饱含着历经岁月沉淀的人生智慧。我常常在阅读时,体会到其深刻的内涵,却又觉得难以完全把握其精髓。因此,“易儒道佛合解”这一角度,让我眼前一亮。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将儒家注重道德修养的入世精神,道家追求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超脱之境,以及佛家倡导的慈悲为怀、放下执念的智慧,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为《菜根谭》注入新的生命力。我尤其好奇,当《菜根潭》提及“静中即真乐,闲中即真福”时,这种“静”与“闲”是如何被儒、释、道三家各自解读,又如何在此书中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境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如何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及如何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不失精神的丰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益友,指引我不断成长,达到一种更加和谐、更加圆满的人生状态。
评分《菜根谭》所包含的智慧,如同一汪清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我一直对其字句中的人生哲理深感着迷,但也时常觉得,在理解其深层含义时,需要更广阔的视角。因此,“易儒道佛合解”的解读方式,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令人期待的探索。我迫切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将儒家注重个体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理念,道家顺应自然、追求和谐的哲学,以及佛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慈悲精神,巧妙地融入《菜根潭》的解读之中。我尤其好奇,书中“心量大小,定乾坤”这句话,在受到儒家“修身以俟天命”的担当,道家“知其雄,守其雌”的智慧,以及佛家“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的境界的共同影响下,会展现出怎样超越寻常的解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精神世界,让我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人生旅途中,保持内心的澄澈与坚定,更好地理解生活,并以一种更加积极、更加智慧的态度去面对一切。
评分我一直认为,《菜根谭》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其字里行间蕴含着处理人生百态的深刻哲理。然而,不同时期的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体悟,也常常会对一些更深层次的含义感到模糊。因此,“易儒道佛合解”这一解读方式,对我来说,极具吸引力。我充满好奇,作者将如何运用儒家的入世担当,道家的超然物外,以及佛家的空性智慧,来重新阐释《菜根潭》中的那些关于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教诲。我特别关注,在书中关于“处事不可随人升沉”的劝诫,在融合了儒家“中庸之道”的原则,道家“不与物争”的处世态度,以及佛家“不着相”的境界后,会呈现出怎样的深刻内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思想框架,帮助我深入理解《菜根潭》的精髓,并将其智慧融入我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种更加从容、更加豁达的生活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精神食粮,滋养我的心灵,引领我不断进步。
评分我一直认为,《菜根谭》是人生智慧的宝库,其中蕴含着应对世事变迁、保持内心安定的不朽哲理。然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如何系统地理解其深邃的思想,往往感到困惑。正因如此,“易儒道佛合解”的解读方式,对我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运用儒家“格物致知”的探究精神,道家“道生一,一生二”的演化思维,以及佛家“缘起性空”的洞察力,来解读《菜根谭》中的每一个字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当《菜根谭》谈到“处顺境易,处逆境难”时,是如何融合了儒家“知命不忧”的达观,道家“塞翁失马”的辩证,以及佛家“苦集灭道”的深刻。这种多维度的解读,在我看来,将极大地拓展我们对《菜根潭》的认识,使其不再局限于某一种思想流派,而是呈现出一种更加包容、更加博大的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真正的“钥匙”,为我打开通往《菜根潭》智慧殿堂的大门,让我能够从中汲取养分,更好地理解人生,指导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