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47606339 下一次浪潮:信息通信技术驱动的社会与政治创新 上海远东出版社

9787547606339 下一次浪潮:信息通信技术驱动的社会与政治创新 上海远东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达雷尔·M·韦斯特,廖毅敏,高世楫 校 著
图书标签:
  • 信息通信技术
  • 社会创新
  • 政治创新
  • 浪潮
  • 科技发展
  • 社会变革
  • 政治变革
  • 远东出版社
  • 9787547606339
  • 未来趋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9787547606339
商品编码:2928822067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下一次浪潮:信息通信技术驱动的社会与政治创新

定价:30.00元

作者:达雷尔·M·韦斯特,廖毅敏 ,高世楫 校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476063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1.本书作者是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智囊成员之一,是美国技术与行政研究领域*重要的专家之一。
  2.本书涵盖了许多热门话题,作者对下一次数字技术革命浪潮对社会和政治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展望,堪比托夫勒的名著《第三次浪潮》。

内容提要


  在托夫勒之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韦斯特预言,人类社会即将面对的下一波是信息通信技术驱动的社会与政治创新。技术很少能独自驱动的变革。诸如云计算、高速宽带、数字新媒体等新技术的应用将分别对个人行为、社会运行和运作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克服其中可能遇到的瓶颈和阻碍?民众能否从中享受到更多的福利?在本书中,作者探讨了美国应对下一波信息化浪潮的各种举措,值得转型中的中国思考和借鉴。

目录


丛书总序吴敬琏推荐序高世楫致谢 1 分析框架PartⅠ 技术创新效用 2 提升绩效 3 改造医疗卫生服务PartⅡ 新的技术平台 4 云计算 5 高速宽带PartⅢ 政策影响 6 创新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 7 移动通信PartⅣ 规范性的问题 8 个性化医疗及医疗信息技术 9 新数字媒体 10 保护隐私和安全PartV 结论与建议 11 促进创新索引

作者介绍


  达雷尔·M·韦斯特(Darrell M.West),是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治理研究项目组的副组长、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他的著作包括:布鲁金斯研究所出版的《人才回流:美国移民政策的再思考》(BrainGain: Rethinking U.S. ImmigrationPolicy)和《数字医疗:互联网时代的医疗卫生服务》(Digital Medicine: Health Care in theInter Era),以及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字:技术与公共领域绩效》(Digital Government:Technology and Public Sector Performance)。

文摘


序言



历史长河中的潮起潮落:技术革新如何重塑文明的脉络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每一次重大的技术突破都如同投向静谧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最终演变成席卷而来的巨大浪潮,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结构、政治的形态乃至思想的认知。从蒸汽机的轰鸣开启工业革命,到电力的普及点亮现代生活,再到信息通信技术(ICT)的迅猛发展,每一次浪潮都以其独特的方式,重塑着我们所处的时代。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如同永不停歇的舟楫,在技术的驱动下不断探索前行。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标志性的技术特征,这些技术不仅是工具的革新,更是思维方式和生活模式的颠覆。远古时期,火的发现与工具的制造,使得人类得以从自然界索取更多,开启了文明的曙光。农耕技术的进步,促使人类定居下来,形成了村落、城镇,社会分工逐渐细化,文明得以繁衍壮大。而近现代,蒸汽机的发明,则将人类从体力劳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工厂林立,城市崛起,一个全新的工业化社会横空出世。 然而,技术并非总是以温和的方式展现其力量。当一股新的力量积蓄到一定程度,它就会爆发,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浪潮,席卷旧有的秩序,带来变革与新生。工业革命就是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浪潮。它不仅仅是生产力的跃升,更是社会关系的重塑。传统的家庭手工业被大规模工厂生产所取代,农民涌入城市,工人阶级应运而生,这直接催生了新的社会阶级矛盾和政治思潮。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和巩固,而与此同时,对公平与平等的诉求也日益高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思想体系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深刻影响了世界的政治格局。 如果说工业革命是蒸汽与钢铁的碰撞,那么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的信息通信技术(ICT)浪潮,则是一场由比特与字节编织的革命。这场革命的起点,可以追溯到计算机的诞生,但真正将其推向高潮的,是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跃。从最初的个人电脑,到无处不在的智能手机,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ICT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改变着我们。 信息通信技术:驱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引擎 ICT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技术代码,它们是连接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世界的桥梁。 信息传播的革命: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信息的传播往往是单向、缓慢且成本高昂的。报纸、电视、广播是主要的信息渠道,受众的参与度有限。而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壁垒。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信息的获取变得便捷高效,知识的边界得以无限拓展。社交媒体的兴起,更是将信息传播推向了人人参与、实时互动的时代。这极大地加速了社会认知和观念的更新,也为社会运动和集体行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 经济模式的重塑: ICT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模式。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商品和服务可以跨越时空界限进行交易,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商家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共享经济的模式,通过技术平台连接闲置资源与需求,催生了出行、住宿、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大数据分析,使得企业能够更精准地理解消费者需求,优化产品和服务,提升运营效率。人工智能的应用,更是将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向新的高度,改变着就业结构和产业形态。 社会结构的重塑: ICT技术模糊了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界限,催生了“数字社会”的概念。在线社区、虚拟社群的形成,使得人们可以基于共同兴趣、职业、价值观等进行连接,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群体的多样性和联系的紧密度,但也可能导致信息茧房和社交孤立等新的社会问题。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的普及,也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对传统的家庭和社会组织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领域的风云变幻:技术如何赋能与挑战 ICT技术对政治领域的影响同样是颠覆性的,它既为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渠道,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政治参与的民主化: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公民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参与讨论、监督政府。网络请愿、在线投票、公民记者等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政治的透明度和民主性。政治人物也更加重视网络舆论,利用社交媒体与选民互动,这使得政治沟通更加直接和多元。 信息流动与政治动员: ICT技术使得信息能够以极快的速度传播,这为政治信息的传播和政治动员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无论是传统的政党宣传,还是非政府组织的倡导活动,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迅速触达大量受众。尤其是在社会变革时期,信息的高效流动往往能够激发民众的集体意识,推动社会运动的兴起。 治理模式的创新与挑战: 政府部门也积极拥抱ICT技术,推动“数字政府”建设。通过电子政务平台,政府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简化办事流程,提升透明度。大数据分析也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然而,与此同时,网络安全、信息泄露、虚假信息泛滥等问题,也给政府的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有效监管网络信息,如何保护公民隐私,如何应对网络攻击,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权力格局的重构: ICT技术也可能重塑权力格局。掌握先进技术和信息的群体,可能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大型科技公司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此外,网络空间的自由度与政府的管控之间的博弈,也成为当前政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应对未来的浪潮:机遇与审慎并存 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升级,预示着又一轮深刻的社会变革即将到来。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社会将更加智能化、互联化,但同时也伴随着新的不确定性。 面对这一股股技术浪潮,我们既要拥抱其带来的机遇,也要审慎应对其潜在的挑战。 教育与技能的重塑: 知识的更新速度正在加快,传统的教育模式需要转型,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终身学习将成为常态,公民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 伦理与治理的探索: 随着技术应用的深入,新的伦理困境不断涌现。人工智能的偏见、算法的歧视、隐私的边界、数字鸿沟的扩大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伦理探讨,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治理框架。 社会公平与包容: 技术发展不应加剧社会不公。我们需要关注数字鸿沟问题,确保所有人都能够从中受益,而不是被甩在后面。要努力构建一个包容性的数字社会,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技术变革的进程中。 国家与全球的合作: ICT技术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应对技术带来的挑战,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共同努力。在网络安全、数据治理、人工智能伦理等方面,国际社会需要建立共识,共同制定规则。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技术浪潮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驾驭这股力量,则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与选择。每一次浪潮都伴随着阵痛,但也孕育着新生。理解技术背后的驱动力,洞察其对社会和政治的深远影响,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变革之中,是我们应对未来挑战、塑造更美好未来的关键。这不仅是对我们个体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我们社会集体智慧的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尤其是在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其发展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是我们前所未有的。这本书的题目,直接点出了“下一次浪潮”的概念,这让我联想到,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而ICT正是推动这场变革的核心力量。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描绘这股“浪潮”的具体形态?它会是以怎样的形式席卷我们?它会对我们现有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甚至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哪些颠覆性的改变?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分析,帮助我理解这些技术创新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这不仅仅是对技术本身的探讨,更是对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深刻反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考,让我能够更好地适应和驾驭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而不是被动地被“浪潮”所淹没。

评分

阅读一本关于社会与政治创新的书籍,尤其是以技术作为驱动力的,我总是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前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并且对未来做出更具洞察力的判断。这本书的名字,特别是“上海远东出版社”的出品,让我对其内容的严谨性和深度抱有一定的期待。我希望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能深入探讨这些技术背后的社会学、政治学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应用差异。比如说,ICT是如何影响公民参与的?是让声音更容易被听到,还是可能导致信息茧房的加剧?在政治领域,它又会如何重塑权力关系,是增强透明度,还是可能被用于更精密的监控?我渴望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系统性的思考,能够将技术、社会和政治这三个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呈现出一幅清晰而深刻的图景。这种宏观的视角,能够帮助我跳出日常的碎片化信息,对整个时代的变革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别出心裁,第一眼吸引我的就是那艘扬帆起航的帆船,仿佛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变革。它以一种既抽象又富有力量感的方式,隐喻着信息通信技术(ICT)所能带来的巨大推动力,就像一股强大的“浪潮”,正在重塑我们的社会和政治格局。书名“下一次浪潮”也让人充满期待,仿佛预告着一场深刻的、由技术驱动的转型即将到来,而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或将被裹挟其中。这种视觉上的联想,配合书名本身传递的紧迫感和前瞻性,无疑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让我迫切想要翻开它,去探索这股“浪潮”的究竟。我想,作者选择这样的封面,一定是对书中内容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精妙的构思,试图用一种最直观、最能引发共鸣的方式,与读者建立起连接,共同迎接即将到来的未来。它不仅仅是一本书的封面,更像是一幅充满象征意义的画卷,描绘着信息时代的壮丽图景,以及人类社会在技术革新下的无限可能。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发展趋势和技术变革保持高度关注的读者,我一直认为,信息通信技术(ICT)在重塑现代社会和政治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社会与政治创新”这个副标题,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深入剖析ICT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政治变革中的具体机制和作用。是会探讨如何利用技术来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透明度?还是会分析新技术如何赋能公民参与,改变传统的政治生态?亦或是会揭示技术在重塑社会权力结构、影响群体行为方面所带来的深层变革?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扎实的研究和深入的见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挖掘出ICT驱动创新的真正内涵和潜在风险,从而为我们理解当下的社会政治现实以及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这个复杂而重要议题的绝佳平台。

评分

我一直对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ICT)在近几十年来的飞速发展,简直可以说是翻天覆地。从最早的互联网,到如今无处不在的移动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交、工作,乃至思考模式。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驱动的社会与政治创新”这一部分,直接点出了我最关注的核心议题。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剖析这些技术背后的逻辑,它们又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到社会肌理之中,甚至触及到政治决策、公共治理等层面。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技术如何被应用,又如何催生出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新的政治参与模式,甚至可能挑战传统的权力结构。这种由技术引发的“创新”,究竟是怎样的形态?它是否会带来更公平、更高效的社会,还是会引发新的挑战和不平等?这些疑问都驱使着我去深入了解这本书的内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