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農業應對氣候變化藍皮書: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影響評估報告(No 1)
定價:98.00元
作者:矯梅燕,周廣勝,陳振林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0976216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皮書采用“要素—過程—結果—評估”的邏輯思路,從全國、主要農區及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麥)三個層次,分析瞭1961-2010年我國農業氣候資源變化、農業氣象災害變化、農業病蟲害變化、農業種植製度變化及其對糧食生産的影響,並從主要糧食作物的種植麵積、復種指數、品種布局和生産管理方式等方麵探討瞭我國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對策措施。
目錄
Ⅰ 總報告
1 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産的影響和適應措施
一 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産不利影響已經逐漸顯現
二 受氣候變暖影響,中國農業病蟲害加重,防控難度加大
三 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生産建議
Ⅱ 專題報告
2 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評估資料與方法
一 主要糧食作物種植區農業氣候資源變化
二 農業氣候資源變化對主要糧食作物産量的影響
3 農業氣候資源變化對糧食産量的影響
一 氣候變化
二 農業氣候資源變化
三 糧食作物種植區農業氣候資源變化
四 農業氣候資源變化對糧食産量的影響
4 農業氣象災害變化對糧食生産的影響
一 乾旱
二 洪澇
三 高溫熱害
四 東北低溫
五 霜凍
5 農業病蟲害變化對糧食産量的影響
一 農業病蟲害變化
二 糧食作物病蟲害變化
三 農業病蟲害對糧食産量的影響
6 種植製度變化對糧食生産的影響
一 種植北界變化對糧食生産的影響
二 主要農區糧食作物種植麵積變化
7 糧食作物適應氣候變化的對策措施
一 調整作物播種期,充分利用氣候資源
二 選育高産優質抗逆性強的作物品種,科學應對氣候暖乾化與病蟲害影響
三 采用小麥節水栽培模式,科學應對麥區鼕春連旱
四 調整作物復種指數,提高耕地資源利用效率
五 調整作物種植麵積與品種布局,充分利用農業氣候資源優勢
六 針對氣候變化的區域分異,科學調整主要農區生産管理方式
七 針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特徵,強調適應與減緩對策措施並舉
主要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矯梅燕,女,1962年齣生,理學碩士、正研級高級工程師,碩士生導師。現任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兼任國傢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副秘書長、THORPEX科學計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是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影響評估報告的總設計者。。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專業博士生導師,1992年於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獲生態學專業博士學位,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中國全國委員會常委(IGBP-C)及中國“全球變化與陸地生態係統”工作組組長,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和吉林農業大學的教授,《植物生態學報》副主編,《應用生態學報》和《生態學雜誌》編委。2012年9月24日,任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同時擔任第四屆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中國國傢委員會常委(C-IGBP),“全球變化與陸地生態係統”工作組組長(2000年-2003年); 《植物生態學報》副主編(1999年-2004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2000年-2004年)。
周廣勝,男,1965年齣生,理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主要從事全球變化對陸地生態係統影響研究。發錶論文300餘篇,其中SCI論文90餘篇。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奬各1項。
陳振林,男,1968年齣生,理學博士,現任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先後從事氣候變化、國際氣象閤作、公共氣象服務、氣象為農服務以及氣象災害防禦管理工作。
文摘
序言
這本《農業應對氣候變化藍皮書》給我的感覺非常務實,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深入到中國農業的實際情況,通過科學的評估來闡述氣候變化帶來的具體挑戰。我尤其欣賞它對不同區域、不同農作物受影響程度的細緻分析,這種細緻性讓讀者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為後續的應對策略奠定瞭堅實的基礎。讀完報告,我仿佛看到瞭中國農業在復雜氣候環境下的“體檢報告”,其中既有對潛在風險的預警,也隱含著對未來發展的審慎思考。作者們用嚴謹的數據和深入的洞察,勾勒齣瞭一幅中國農業在氣候變化浪潮中如何前行、如何生存、如何發展的宏大畫捲。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係統性的視角,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維度去理解農業與氣候的相互作用,也促使我們反思當前農業生産模式的可持續性。對於任何關心中國糧食安全、生態環境以及可持續發展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參考讀物,它引發瞭我對未來農業科技、政策製定以及農民自身適應能力等諸多方麵的深入思考,也讓我對接下來的農業發展充滿瞭更多關注和期待。
評分讀完這本《農業應對氣候變化藍皮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報告中詳細闡述瞭氣候變化如何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農業的生産條件,包括土壤、水源、生物多樣性等多個層麵,這不僅僅是挑戰,更是一種嚴峻的考驗。作者們用詳實的調查數據和深入的分析,揭示瞭許多不為人知的農業脆弱點,也讓我們看到瞭氣候變化帶來的連鎖反應,例如水資源短缺對灌溉的影響,極端天氣對農業基礎設施的破壞,以及病蟲害傳播範圍和頻率的變化等等。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認識到應對氣候變化並非僅僅是環保部門的責任,而是需要農業、科技、政策、農民等各方共同努力的係統工程。它讓我深刻地意識到,我們不能再沿用過去的發展模式,必須積極尋求創新性的解決方案,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氣候環境。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科學的起點,也激發瞭我對於如何通過技術革新、政策引導以及農民培訓來提升農業韌性的更深層次的思考,讓我對接下來的農業發展充滿瞭更多關注和期待。
評分老實說,第一次翻閱這本書時,我還有些擔憂它會過於學術化,晦澀難懂,但事實證明我的顧慮是多餘的。作者們以一種非常易於理解的方式,將復雜的氣候變化及其對農業的深遠影響進行瞭層層剖析。書中的案例分析非常有說服力,它們貼近中國農業生産的實際,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例如,書中對不同地區乾旱、洪澇、極端高溫等氣候事件對糧食産量、作物品質甚至病蟲害發生情況的影響,都有翔實的數據支撐和生動的描述。這讓我深刻體會到,氣候變化並非遙遠的理論,而是已經實實在在影響著我們餐桌上的每一粒米、每一株菜。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認知升級的契機,讓我們不再僅僅將氣候變化視為環境問題,而是將其上升到國傢糧食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戰略高度來審視。讀完這本書,我對中國農業的韌性有瞭新的認識,也對科學傢們付齣的努力和智慧感到由衷的敬佩,他們用專業的知識為中國農業築起一道道防綫,並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指明瞭方嚮,讓我對接下來的農業發展充滿瞭更多關注和期待。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不是一本僅僅停留在“是什麼”層麵的報告,而是更加側重於“怎麼辦”。作者們在評估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影響的同時,也著重探討瞭應對策略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適應性耕作技術、新品種選育以及災害預警係統構建等方麵的論述,這些內容都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它讓我們看到,麵對氣候變化,中國農業並非束手無策,而是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提升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報告中提及的一些創新性案例,讓我看到瞭希望,也讓我覺得,未來中國農業的發展前景依然廣闊,前提是我們能夠積極主動地擁抱變化,並付諸實踐。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行動指南,讓讀者能夠更清晰地看到應對氣候變化的路徑,也為政策製定者和科研人員提供瞭重要的決策依據。它讓我在感受挑戰的同時,也看到瞭中國農業的潛力與未來,讓我對接下來的農業發展充滿瞭更多關注和期待。
評分《農業應對氣候變化藍皮書》的問世,在我看來,是一份對中國農業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的“體檢報告”。它以嚴謹的態度,深入剖析瞭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挑戰對中國農業土壤、水資源、生物多樣性以及農産品供給等各個環節造成的深刻影響。書中翔實的數據和案例,精準地描繪瞭不同區域、不同作物麵臨的獨特氣候風險,從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導緻的産量波動,到長期乾旱、洪澇對耕地質量的侵蝕,再到病蟲害傳播模式的改變,無不觸及農業生産的根本。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不再是泛泛而談,而是通過科學的評估,為我們揭示瞭中國農業在氣候變化麵前的脆弱性,也促使我們深刻反思現有農業模式的可持續性。讀後,我不僅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有瞭更清晰的認知,也對如何通過技術創新、政策調整以及區域性適應策略來增強農業韌性,保障國傢糧食安全,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讓我對接下來的農業發展充滿瞭更多關注和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