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基于几何扰动滤波的极化合成孔径雷达目标检测方法
定价:69.90元
作者:(意) Armando Marino著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118093766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基于几何扰动滤波的极化合成孔径雷达目标检测方法》这本博士学位论文展示了一套开创性的研究方法,重点介绍了“扰动分析”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检测方法。扰动分析能够推进现有算法的性能极限,容许目标的检测在小于分辨单元和深嵌在杂波的环境中进行。这套方法本身极其灵活,而且已经应用于两个由欧洲航天局(ESA)出资的大型项目海事监控M-POL项目和关注森林的土地分类的DRAGON-2项目。《基于几何扰动滤波的极化合成孔径雷达目标检测方法》是一本编排的作品,作者的讲解面面俱到,这使《基于几何扰动滤波的极化合成孔径雷达目标检测方法》能够让读者对问题和解决途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目录
章 绪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合成孔径雷达
2.1 基于SAR的雷达遥感
2.2 几何失真
2.3 目标的统计特性
2.4 雷达散射截面积
2.5 极化获取的表征:散射矩阵
2.5.1 散射矩阵
2.5.2 坐标系
参考文献
第3章 雷达极化特性
3.1 引言
3.2 电磁波的极化特性
3.2.1 极化椭圆
3.2.2 Jones矢量
3.2.3 Stokes矢量
3.2.4.Poincare极化球面
3.2.5 波的分解理论
3.3 目标极化:单目标
3.3.1 辛克莱矩阵和基变换
3.3.2 散射特征矢量
3.3.3 后向散射的情况
3.3.4 极化叉
4.7.1 标准的单目标
参考文献
第5章 极化检测器的统计方法
5.1 引言
5.2 解析的检测器概率密度函数
5.2.l 色杂波假设
5.2.2 白杂波假设
5.2.3 杂波上的一般性假设
5.2.4 针对目标和杂波的一般性假设
5.3 各种概率
5.3.1 色杂波假设
5.3.2 白杂波假设
5.4 接收机工作特性
5.4.1 色杂波假设
5.4.2 白杂波假设
5.4.3 门限的选择
5,5 通过数值仿真估计离散概率函数(DF)
5.5.1 色杂波假设
5.5.2 白杂波假设
参考文献
第6章 机载数据的验证
6.1 引言
6.2 E.SAR数据介绍和总体考虑
6.3 标准目标检测
6.4 选择性检测
6.5 极化特性
6 6 与另一种极化探测器PWF的比较
参考文献
第7章 星载数据的验证
7.1 引言
7.2 ALUS PALSAR
7.2.1 数据描述和总体考虑
7.2.2 标准目标检测
7.3 RADRSAT-2
7.3.1 数据描述
7.3.2 标准目标的检测
7.4 rerraSAR-X
7.4.1 数据描述
7.4.2 标准目标检测
参考文献
第8章 扰动滤波器新近的应用
8.1 引言
8.2 部分目标检测器
8.2.1 公式化表述
8.2.2 物理可行性
8.2.3 参数选择
8.2.4 双极化检测
8.3 分类器
8.3.1 公式化表述
8.3.2 参数选择
8.3.3 监督与非监督版本
8.4 部分目标检测器的验证
8.4.1 所采用的数据集
8.4.2 单目标和部分目标之间的比较
8.4.3 星载数据:“历史的火迹(hfs)”的检测
8.4.4 星载数据:分类
8.4.5 星载数据:双极化检测
8.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利用Huynen参数的几何扰动
附录2 忽略交叉项
2.1 单目标检测的性
2 1.1 所采用的自由度的个数
2.1.2 协方差矩阵的秩
2 1.3 性的测试和目标差量
2 2 部分目标占据场景下的检测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对这类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专业书籍,一向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期待:它们往往在技术细节的保密性和理论的深度上有所侧重,但有时会牺牲掉对初学者或非专业人士的友好度。这本书如果真的聚焦于“几何扰动滤波”,我推测其核心算法部分必然涉及大量的矩阵运算、特征值分解以及随机过程的描述。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从极化散射理论的基本假设出发,逐步过渡到扰动模型的建立,以及如何将这种扰动信息嵌入到目标检测的决策函数中。市面上关于SAR处理的教材很多,但鲜有能将几何本体信息作为主要驱动力的。如果此书能详细阐述如何量化和描述“几何扰动”,比如对粗糙表面散射体的法向量分布进行建模,并展示这种建模如何直接转化为滤波器设计,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开创性的方法论著作了。阅读这类书籍,最大的挑战不在于看不懂公式,而在于理解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工程取舍,期待这本书能在这方面做得更出色。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虽然不是评价内容本身,但对于阅读体验至关重要,尤其是涉及大量复杂公式和图表的理工科著作。我个人认为,一本好的专业书籍,其逻辑流程必须是环环相扣的。如果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当,应该会从最基础的极化分解(如Freeman-Durden或Cloude-Pottier)开始,然后引出为什么这些经典方法在区分特定几何目标时存在不足,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构建“几何扰动”这一创新概念。如果能用清晰的图示来对比传统方法和基于扰动滤波方法的检测结果差异,那将极大地增强读者的理解。特别是对于“扰动”这个词的定义,如果能有不同量级的扰动对检测性能影响的量化分析,那就更好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未来更智能、更具物理洞察力的SAR目标识别系统设计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而不是停留在修修补补的算法改进上。
评分这本新近出版的关于极化SAR目标检测的专著,从内容深度和专业性上来说,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我关注它的原因,首先是它所涉及的领域——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SAR)本身就代表了当前遥感技术的前沿。这本书似乎没有停留在传统的基于能量或灰度的检测方法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极化信息,也就是散射体的几何结构和材料特性,来增强对特定目标的识别能力。我特别期待看到它如何构建那些“几何扰动滤波”的模型,这听起来就充满了数学的严谨性。通常,这类书籍在理论推导上会比较枯燥,但我希望作者能够在保证理论完备性的同时,也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哪怕是仿真数据也好,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基于几何特征的滤波手段,相比于传统的$Gamma$分解或H-A-Alpha分解,究竟能带来多少性能上的提升。如果它能清晰阐述如何在复杂地表背景下,有效地区分出那些具有微小几何差异的军事或民用目标,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我个人非常看重这种从基础物理模型出发,再到信号处理层面的创新性工作。
评分我常常在想,当前SAR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正在从“如何更好地获取数据”转向“如何更有效地从数据中提取深层信息”。这本书如果能在这个转向中占据一席之地,那说明它研究的“几何扰动”概念确实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在雷达成像中,目标的几何结构是其最本质的特征之一,远比简单的后向散射强度要稳定和可靠。因此,专注于对几何信息的精细化挖掘,是极具前瞻性的方向。我希望阅读后能感受到作者不仅是技术的“操作者”,更是理论的“构建者”。书中是否能引入一些更先进的数学工具,比如微分几何或者拓扑学中的概念,来描述和量化这些“扰动”?这或许能将极化SAR目标检测从一个信号处理问题,提升到更接近于物理学和信息几何的交叉领域。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本书的影响力将远远超出特定的雷达应用范畴,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参考典籍。
评分从一个应用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我们最关心的永远是算法的鲁棒性和计算效率。极化SAR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本身就是资源密集型的,因此,任何先进的检测算法如果计算复杂度过高,在实际的机载或星载平台上都是难以部署的。这本书的价值将体现在它是否能提供一个高效的实现框架。比如,基于几何扰动的滤波器,它是不是可以被设计成易于并行计算的结构?书中是否提供了关于参数自适应调整的讨论?在实际场景中,大气条件、平台姿态、甚至目标材料的微小变化,都会导致几何模型的假设偏离实际。如果作者仅仅给出了一个在理想条件下表现完美的理论模型,而没有探讨在实际噪声和不确定性影响下的性能边界,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够坦诚地指出这种滤波方法的局限性,并提出一些工程上的优化策略,例如如何利用深度学习的某些优势来辅助或修正传统的几何模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