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零基础学正宗陈氏太极拳(附赠DVD光盘1张)
定价:35.00元
作者:陈斌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381749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零基础学正宗陈氏太极拳 实战绝技(套装全2册)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冠军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嫡宗传人“太极少帅”陈斌精诚之作中国太极拳五大门派当代**名师联袂推荐!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 陈正雷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嫡宗传人 杨振铎孙式太极拳第三代 孙永田武式太极拳第五代直系传人 孙建国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马海龙正统陈氏太极拳奉献!精美图文 高清DVD影像全方位呈现。跟随“太极少帅”步入太极起源圣地河南陈家沟,嫡传陈氏太极拳入门功法要领、秘传练功方法首度公开。
内容提要
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初学太极拳的人读这本书,会从陈斌清新的表述方式中找到亲切感,因为这里面避免了传统图书的书卷气。《零基础学正宗陈氏太极拳》中也集合了陈斌习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悟及其初出茅庐时的稚嫩。相信方家内行读这本书时,不仅能感受到陈斌对太极拳的热爱和激情,更能通过本书体会到与作者隔空“切磋”的乐趣。
目录
章溯本追源,了解太极拳
节太极拳的起源、发展及演变
(一)关于太极
(二)关于陈氏太极拳的起源
(三)关于太极拳发源地
(四)关于陈氏太极拳的传承
(五)关于太极拳的流派
第二节陈氏太极拳的特点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三)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四)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
(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之间密切结合
(六)实战性的竞技运动:双人推手和双人黏枪
第二章太极拳的发展状况
节练习太极拳的好处
(一)生理效益
(二)精神效益
第二节太极拳在当今世界的发展状况
(一)明星、商业巨子们对太极拳推崇备至
(二)太极健身一股新的健身潮流
第三章陈氏太极拳基本功
节先明理,再学拳
(一)五心:敬心、信心、决心、恒心、耐心
(二)三要素:师资、天资、勤学苦练
(三)一个认识:认识太极拳的本质
(四)“三练三不练”原则
第二节陈氏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
(一)头颈部
(二)躯干部
(三)上肢部
(四)下肢部(腿部)
第三节基本手型动作解说
(一)掌
(二)拳
(三)钩手
第四节基本步型动作解说
(一)中定步
(二)弓步
(三)虚步
(四)独立步
(五)仆步
(六)坐盘步
第五节基本桩功动作解说
(一)太极浑元桩
(二)单鞭桩
(三)懒扎衣桩
(四)斜行桩
第六节基本行步动作解说
(一)放松行步
(二)屈膝行步
第七节缠丝劲练习动作解说
(一)单手正面缠丝(右手)
(二)单手正面缠丝(左手)
(三)双手正面缠丝
(四)单手侧面缠丝(右)
作者介绍
陈斌,1979年出生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为陈氏二十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嫡宗传人。自五岁开始师从父亲陈正雷大师练习家传拳术至今,功架纯正,拳械纯熟,对武术理论及相关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现任河南陈正雷太极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家沟太极拳馆执行馆长兼主教练、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协会副秘书长、香港陈氏太极拳总会副主席、清华大学体育经济与法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1996年8月,于第四届河南省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中获成年男子组陈氏太极拳第二名;少年男子组陈氏太极拳、剑名。
1998年开始正式教授太极拳。同年5月,在河南省“武协杯”传统武术交流大赛中夺得男子陈氏太极拳冠军;同年8月在第五届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中获男子组陈氏太极拳、剑两项一等奖。
2001年4月,在“云台山杯”河南省太极拳、剑、推手锦标赛中获男子组传统陈氏太极拳、剑及56式三项冠军。
2002年至今,多次率陈家沟太极拳馆代表队参加全国及国际太极拳各大赛事,均取得优异成绩。
2003年10月,组织并参与了第十八届世界客属肯亲大会开幕式太极拳表演。
2004年4月,策划、组织并直接参与了河南洛阳牡丹花会开幕式上创下吉尼斯纪录的三万人太极大演练活动。
2004年10月,策划、组织及参与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开幕式上的大型太极方阵表演,并在赛事期间代表河南省队参赛,取得一金一银的优异成绩。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吸引人的,封面采用了经典的太极图元素,色彩搭配既沉稳又不失活力,一看就知道是关于太极拳的专业书籍。拿到手里感觉分量适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文字和图片的对比度很高,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眼睛累。尤其值得称赞的是附带的那张DVD光盘,独立包装,保护得很好,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这个人学东西比较依赖视觉和实践,光看文字描述总是抓不住那种韵味和微妙的动作要领,有了影像资料,对照着书本上的图解和文字说明,感觉一下子就清晰多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很用心,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层次分明,目录的编排也很有条理,让人能很快找到自己想学习或者复习的套路或者桩功的讲解部分。从整体的制作水准来看,出版方在细节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这对于一本武术教学书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项,它体现了对读者学习体验的尊重,让我在开始练习之前,就对这本书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叙述风格非常平易近人,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让人望而生畏的武术宗师腔调。作者的语言就像是一位耐心又经验丰富的师傅在耳边细细讲解,特别是对于初学者常常会感到困惑的那些“劲路”、“沉降”、“开合”之类的专业术语,作者都用非常生活化、接地气的比喻进行了解释。比如,讲解“掤劲”时,他可能会联系到拉橡皮筋的感觉,或者介绍“捋劲”时会提到像流水绕过石头那样的顺应感。这种“化繁为简”的功力,极大地降低了太极拳入门的心理门槛。我过去尝试过一些其他资料,总觉得术语解释得过于晦涩,读起来像在啃天书,但这本书里,每一步动作的分解图配上这样的文字说明,让人感觉每一步都踏踏实实地建立在理解之上,而不是盲目模仿。阅读过程中,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在演示这些动作时的状态,这种代入感是很多枯燥的教科书无法比拟的。
评分作为一本旨在普及太极拳的书籍,它在基础功法上的铺陈显得尤为扎实和细致。我特别关注了关于马步和浑圆桩的章节,那部分内容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并且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脚趾的抓地感,到膝盖与脚尖的对齐,再到腰胯的放松下沉,几乎做到了“一毫米不差”的指导。这些基础练习,对于建立正确的太极内架至关重要,很多其他书籍往往一笔带过,直接跳到套路演示,结果导致学习者空有架势而无内涵。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知“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他用一种近乎严苛的态度来要求读者夯实根基。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指导调整了自己的站桩姿势,仅仅十分钟,就感受到了股三阴交穴微微发热的酸麻感,这说明其指导方法确实有效且到位,是真正从练内到强外着手。
评分从内容组织上来看,这本书的进阶路线设计得非常合理,它不是一次性把所有复杂的动作一股脑地抛给你,而是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法。先从最基础的预备式、开合手开始,逐步引入陈氏太极拳的标志性动作,例如金刚捣碓、懒扎衣等,每一步都有明确的呼吸配合要求和意念引导。即便是套路中的复杂转折和发力点,作者也拆分成了若干个小的单元进行讲解,这让一个从未接触过太极的人也能感到每堂课都有实质性的收获,不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读完前几章,我甚至有种错觉,仿佛作者已经预料到了我接下来的疑问,并在下一页或下一个练习环节就给出了答案或更深入的提示。这种前瞻性的内容布局,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教学经验,让阅读体验流畅且充满持续的动力,让人愿意一页一页地翻下去,渴望掌握更多的技巧。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文字和图片的呈现,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陈氏太极拳”这个特定流派精髓的提炼和传达。陈拳讲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这种动态的平衡是初学者最难把握的节奏感。书中对“缠丝劲”的讲解,配合光盘的慢速回放,清晰地展示了螺旋运行的轨迹,让你能理解为什么陈拳的动作是圆的、活的,而不是僵硬的直线运动。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培养读者的“觉知力”,他不断提醒我们要去感受身体内部的运动流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外形模仿的层面。我发现,当按照书中的提示去体会那种“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状态时,练习的效率明显提高了,身体不再只是机械地重复动作,而是开始尝试去“体会”劲力的生成与转换。这对于希望深入了解武术哲学的爱好者来说,提供了宝贵的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