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1932-追寻新共和-张东荪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

1886-1932-追寻新共和-张东荪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波 著
图书标签:
  • 张东荪
  • 思想史
  • 近代史
  • 新文化运动
  • 民国史
  • 政治思想
  • 知识分子
  • 历史研究
  • 共和主义
  • 中国近代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西单图书大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2164
商品编码:29301867425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1886-1932-追寻新共和-张东荪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8-05-01
作者:高波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45.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108062161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作者简介

高波1982年生,陕西省榆林市人。北京大学 心理学学士、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 院讲师,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士人与知识分 子史。除本书外,还有译著《战争与革命交织的 近代中国《1895-1949)》,及论文多篇。


20世纪前期中国思想史与政治变迁研究 本书聚焦于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剧烈的转型时期,深入剖析了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传统瓦解与现代化冲击时的思想探索与政治实践。该时段正值清朝覆灭、中华民国肇建,各种思潮——从激进的革命主义、温和的改良主义到新兴的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知识界激荡碰撞,深刻影响了国家政治走向。 第一部分:晚清遗绪与民初思潮的交锋(约1900-1916年) 这一部分首先回顾了甲午战争后中国知识精英对西方政治理论的初步接触与早期译介情况。重点考察了维新派与守旧派围绕“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的论辩,特别是梁启超等人对国家主权、国民意识的构建性阐述。民国初建之际,理想主义的色彩浓厚,但很快遭遇了“二次革命”和袁世凯称帝的挫折。 本书详细梳理了这一阶段,在政治动荡下,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重新评估他们所依赖的“开明绅士”或“精英政治”模式的有效性。我们探讨了早期共和派内部的派系斗争如何折射出对“宪政”理解的深刻分歧——究竟是强调自上而下的权力制衡,还是更侧重自下而上的公民教育?此外,早期对西方自由主义的接受,特别是对洛克、孟德斯鸠等思想家的阐释,常常带着本土化的改造,这种改造的内在矛盾如何为后来的思想危机埋下伏笔,是本节的重点分析对象。 第二部分:军阀混战与思想的转向(约1916-1923年) 军阀割据的局面使“共和”的理想蒙上阴影,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从单纯的制度设计转向更根本的“国民性改造”问题。本部分着重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其内在的复杂性。 新文化运动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存在着“全盘西化”的激进主张与温和的“中体西用”的幽灵之间的拉锯。我们深入考察了以《新青年》为代表的刊物,如何批判传统儒家伦理,提倡科学与民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关于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讨论开始浮现,社会主义思想的零星引介开始进入视野,尽管尚未形成主流,但为日后意识形态的决裂埋下了种子。 本书试图辨析,在政治权力真空的背景下,知识精英试图通过文化革命来弥补政治缺憾的努力,其局限性何在?他们对“民众”的认知是基于启蒙的期待,还是基于精英的俯视?通过梳理这一阶段知识分子的书信、日记和早期论战文章,展现了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挣扎的群像。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知识界的再塑(约1920-1927年)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在中国知识界日益深化,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失望情绪为更具结构性批判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土壤。本部分详细考察了马克思主义早期介绍的路径——通过留日学生、赴法勤工俭学群体以及国内新式大学。 我们区分了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纯粹学术研究,与后期将其转化为政治动员工具的过程。重点分析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或其前身组织)在理论构建、组织建立过程中,如何选择性地采纳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以适应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国情。 同时,本章也关注了自由主义阵营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反应。一些自由派知识分子,在对共产主义的集体主义倾向表示警惕的同时,也承认其对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深刻洞察力。这种复杂的心态,揭示了意识形态竞争的早期格局。 第四部分:知识分子的政治选择与国民革命的冲击(约1924-1932年) 国民革命的兴起,特别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迫使所有知识分子做出明确的政治站队。本部分重点分析了知识界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下的分化与重组。 本书探讨了部分知识分子如何从纯粹的文化启蒙转向积极参与政治动员,特别是他们如何将他们早期关于“国家”和“国民”的理论框架,转化为支持或批判国民党与共产党各自的革命纲领。我们考察了“五卅运动”前后,知识分子阶层在集体行动中的角色转变,以及他们对新式政党政治的适应过程。 最后,本书将视角聚焦于1927年国共分裂后,知识界所面临的严峻考验。许多人经历了从对政治运动的热情高涨到幻灭的心理过程,开始重新审视革命的代价与效率。这一时期的思想活动,表现出向内收缩、寻求稳定知识体系的倾向,为下一个十年更为严酷的政治高压下的思想沉潜做了铺垫。 总结:现代中国思想的初步定型 全书旨在通过对1900至1932年间关键思想事件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动态追踪,勾勒出影响现代中国走向的核心思想谱系的初步形成过程。它不是一部政治史,而是试图从思想史的微观视角,理解宏大历史转折背后的理性与非理性驱动力,探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如何“追寻”一个适用于他们社会的“共和”或“新生”的道路。该研究强调了思想的本土化过程及其在不同政治环境下的易变性与适应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淡雅的色彩和略带沧桑感的字体,初次吸引我目光时,就勾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1886-1932,这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区间,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风云激荡的年代。从帝制走向共和的巨变,无数仁人志士在时代的洪流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张东荪”这个名字,对于许多对民国史有所了解的读者而言,即便只是依稀的印象,也足以激起一探究竟的兴趣。书名中的“追寻新共和”,更是点燃了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如何思考国家前途、如何为理想而奔走的强烈好奇。新共和的理念,在那个时期是何等复杂而又充满分歧,它既是希望的灯塔,也可能是迷雾的源头。作者通过“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这个切入点,似乎是在描摹一位先行者在混沌年代里,如何一步步确立自己的政治哲学,如何将思想付诸实践,哪怕过程充满坎坷,也仍然执着前行。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个鲜活的张东荪,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一个符号,而是他作为一个人,他的思考、他的选择、他的挣扎,以及他对那个时代留下的独特印记。这本书仿佛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过去的大门,门后是那个充满探索与幻灭的共和初啼。

评分

《1886-1932-追寻新共和-张东荪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光是书名就足以让人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产生无限的遐想。1886到1932,这几十年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转型期,旧的制度摇摇欲坠,新的共和观念正在萌生和塑造。张东荪,这位在民国思想界和政治舞台上都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学者,他的早期思想和活动,无疑是理解那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窗口。书名中的“追寻新共和”几个字,更是精准地抓住了那个时代的脉搏。究竟什么是“新共和”?在不同的知识分子那里,它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张东荪是如何理解和定义“新共和”的,他的思想是如何在这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而“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则暗示了本书将深入挖掘他早年间的思想渊源、学术背景,以及这些思想是如何在实际的社会和政治活动中得到体现和检验的。他是否在某些关键的事件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他的思想是否影响了他所处的社会群体?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地观察一位思想家,如何在历史的巨变中,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进行不懈的探索和思考。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翻开扉页,那略显泛黄的纸张,以及印在纸上的端正字迹,都传递出一种精心打磨的质感。书名“1886-1932-追寻新共和-张东荪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光是看着就有一种历史的仪式感。这个时间跨度,正值中国社会经历翻天覆地的变革,从晚清的积弊到民国的动荡,新生的共和体制在探索与磨合中步履维艰。而“张东荪”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在那个时代特立独行的思想者,他似乎总是在变革的漩涡中,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不随波逐流。书名中的“追寻新共和”,更让我遐想,在新生的共和国概念中,他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的“早期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是如何在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逐渐清晰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政治主张的?我尤其关注“活动研究”这一部分,因为思想的伟大往往需要行动来证明。他是否参与了具体的政治实践?他的活动又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似乎是在试图勾勒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张东荪,一个在历史洪流中,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去定义和塑造“新共和”的知识分子形象。

评分

这本《1886-1932-追寻新共和-张东荪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光是书名就充满了信息量。1886年到1932年,这时间段在中国近代史上,无疑是一个充满剧烈变革和探索的时期,帝制结束,共和肇始,但新生政权却步履维艰,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张东荪这个名字,在民国思想史上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书名直接点明了研究的核心——“追寻新共和”,这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在新共和的构建过程中,思想的指引和实践的探索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张东荪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分子,他对于“新共和”究竟有着怎样的理解?他的思想又是如何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里逐渐形成并发展的?“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意味着这本书将深入剖析他思想的萌芽、演变过程,以及这些思想是如何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的。我很好奇,他当时的政治观点是怎样的?他对当时国家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具体的解决方案?他又是如何参与到当时的政治运动或者思想辩论中去的?这本书似乎是要为我们揭示一位思想家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为那个时代的“新共和”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这些贡献在后人的视角看来,或许有成功也有不足。

评分

当我看到《1886-1932-追寻新共和-张东荪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这本书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1886年到1932年,这几十年的时间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充满了巨变和挑战。从晚清的积贫积弱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再到民国初期的动荡与探索,这是一个国家寻找新出路的时期。“张东荪”这个名字,在我印象中是一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总是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用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影响着历史的进程。书名中的“追寻新共和”,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关切——在新生的共和国体制下,各种力量如何探索国家发展的方向。而“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则更深入地揭示了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张东荪的生平,而是要深入剖析他思想的起源,他如何形成自己的政治理念,以及这些理念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活动中得到体现的。我很好奇,在那个充满理想与彷徨的时代,张东荪是如何思考“共和”的本质?他对于实现“新共和”又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设想和方案?他的早期活动,又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怎样的注脚?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把钥匙,能够帮助我们打开通往那个时代思想深处的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