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1886-1932-追尋新共和-張東蓀早期思想與活動研究 |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齣版時間:2018-05-01 |
| 作者:高波 | 譯者: | 開本: 32開 |
| 定價: 45.0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108062161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高波1982年生,陝西省榆林市人。北京大學 心理學學士、曆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 院講師,研究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士人與知識分 子史。除本書外,還有譯著《戰爭與革命交織的 近代中國《1895-1949)》,及論文多篇。
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首先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翻開扉頁,那略顯泛黃的紙張,以及印在紙上的端正字跡,都傳遞齣一種精心打磨的質感。書名“1886-1932-追尋新共和-張東蓀早期思想與活動研究”,光是看著就有一種曆史的儀式感。這個時間跨度,正值中國社會經曆翻天覆地的變革,從晚清的積弊到民國的動蕩,新生的共和體製在探索與磨閤中步履維艱。而“張東蓀”這個名字,在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位在那個時代特立獨行的思想者,他似乎總是在變革的漩渦中,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不隨波逐流。書名中的“追尋新共和”,更讓我遐想,在新生的共和國概念中,他究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的“早期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是如何在那個思想激蕩的年代,逐漸清晰並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政治主張的?我尤其關注“活動研究”這一部分,因為思想的偉大往往需要行動來證明。他是否參與瞭具體的政治實踐?他的活動又對當時的局勢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似乎是在試圖勾勒齣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張東蓀,一個在曆史洪流中,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去定義和塑造“新共和”的知識分子形象。
評分這本《1886-1932-追尋新共和-張東蓀早期思想與活動研究》,光是書名就充滿瞭信息量。1886年到1932年,這時間段在中國近代史上,無疑是一個充滿劇烈變革和探索的時期,帝製結束,共和肇始,但新生政權卻步履維艱,各種思潮此起彼伏。張東蓀這個名字,在民國思想史上絕對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書名直接點明瞭研究的核心——“追尋新共和”,這勾起瞭我極大的興趣。在新共和的構建過程中,思想的指引和實踐的探索是相輔相成的。那麼,張東蓀作為一個重要的知識分子,他對於“新共和”究竟有著怎樣的理解?他的思想又是如何在這個動蕩的時代裏逐漸形成並發展的?“早期思想與活動研究”,意味著這本書將深入剖析他思想的萌芽、演變過程,以及這些思想是如何轉化為具體的行動的。我很好奇,他當時的政治觀點是怎樣的?他對當時國傢麵臨的問題有哪些具體的解決方案?他又是如何參與到當時的政治運動或者思想辯論中去的?這本書似乎是要為我們揭示一位思想傢在曆史的關鍵時刻,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動,如何為那個時代的“新共和”貢獻自己的力量,哪怕這些貢獻在後人的視角看來,或許有成功也有不足。
評分《1886-1932-追尋新共和-張東蓀早期思想與活動研究》,光是書名就足以讓人對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産生無限的遐想。1886到1932,這幾十年是中國從傳統走嚮現代的關鍵轉型期,舊的製度搖搖欲墜,新的共和觀念正在萌生和塑造。張東蓀,這位在民國思想界和政治舞颱上都扮演過重要角色的學者,他的早期思想和活動,無疑是理解那個時代的一個重要窗口。書名中的“追尋新共和”幾個字,更是精準地抓住瞭那個時代的脈搏。究竟什麼是“新共和”?在不同的知識分子那裏,它可能有著截然不同的解讀。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張東蓀是如何理解和定義“新共和”的,他的思想是如何在這個復雜的曆史背景下形成的。而“早期思想與活動研究”,則暗示瞭本書將深入挖掘他早年間的思想淵源、學術背景,以及這些思想是如何在實際的社會和政治活動中得到體現和檢驗的。他是否在某些關鍵的事件中發齣瞭自己的聲音?他的思想是否影響瞭他所處的社會群體?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機會,讓我們能夠近距離地觀察一位思想傢,如何在曆史的巨變中,為國傢和民族的未來,進行不懈的探索和思考。
評分當我看到《1886-1932-追尋新共和-張東蓀早期思想與活動研究》這本書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1886年到1932年,這幾十年的時間在中國曆史上,可以說是充滿瞭巨變和挑戰。從晚清的積貧積弱到辛亥革命推翻帝製,再到民國初期的動蕩與探索,這是一個國傢尋找新齣路的時期。“張東蓀”這個名字,在我印象中是一位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他總是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用自己的思考和行動,影響著曆史的進程。書名中的“追尋新共和”,直接點明瞭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新生的共和國體製下,各種力量如何探索國傢發展的方嚮。而“早期思想與活動研究”,則更深入地揭示瞭本書的價值所在。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張東蓀的生平,而是要深入剖析他思想的起源,他如何形成自己的政治理念,以及這些理念是如何在當時的社會活動中得到體現的。我很好奇,在那個充滿理想與彷徨的時代,張東蓀是如何思考“共和”的本質?他對於實現“新共和”又提齣瞭哪些具體的設想和方案?他的早期活動,又為後來的曆史留下瞭怎樣的注腳?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把鑰匙,能夠幫助我們打開通往那個時代思想深處的大門。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那淡雅的色彩和略帶滄桑感的字體,初次吸引我目光時,就勾勒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1886-1932,這跨越近半個世紀的區間,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風雲激蕩的年代。從帝製走嚮共和的巨變,無數仁人誌士在時代的洪流中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而“張東蓀”這個名字,對於許多對民國史有所瞭解的讀者而言,即便隻是依稀的印象,也足以激起一探究竟的興趣。書名中的“追尋新共和”,更是點燃瞭我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如何思考國傢前途、如何為理想而奔走的強烈好奇。新共和的理念,在那個時期是何等復雜而又充滿分歧,它既是希望的燈塔,也可能是迷霧的源頭。作者通過“早期思想與活動研究”這個切入點,似乎是在描摹一位先行者在混沌年代裏,如何一步步確立自己的政治哲學,如何將思想付諸實踐,哪怕過程充滿坎坷,也仍然執著前行。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一個鮮活的張東蓀,不僅僅是曆史書上的一個符號,而是他作為一個人,他的思考、他的選擇、他的掙紮,以及他對那個時代留下的獨特印記。這本書仿佛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遙遠過去的大門,門後是那個充滿探索與幻滅的共和初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