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1932-追尋新共和-張東蓀早期思想與活動研究

1886-1932-追尋新共和-張東蓀早期思想與活動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高波 著
圖書標籤:
  • 張東蓀
  • 思想史
  • 近代史
  • 新文化運動
  • 民國史
  • 政治思想
  • 知識分子
  • 曆史研究
  • 共和主義
  • 中國近代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西單圖書大廈專營店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62164
商品編碼:29301867425
齣版時間:2018-05-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稱: 1886-1932-追尋新共和-張東蓀早期思想與活動研究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時間:2018-05-01
作者:高波 譯者: 開本: 32開
定價: 45.00 頁數: 印次: 1
ISBN號:9787108062161 商品類型:圖書 版次: 1

作者簡介

高波1982年生,陝西省榆林市人。北京大學 心理學學士、曆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 院講師,研究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士人與知識分 子史。除本書外,還有譯著《戰爭與革命交織的 近代中國《1895-1949)》,及論文多篇。


20世紀前期中國思想史與政治變遷研究 本書聚焦於20世紀初期中國社會劇烈的轉型時期,深入剖析瞭知識分子群體在麵對傳統瓦解與現代化衝擊時的思想探索與政治實踐。該時段正值清朝覆滅、中華民國肇建,各種思潮——從激進的革命主義、溫和的改良主義到新興的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知識界激蕩碰撞,深刻影響瞭國傢政治走嚮。 第一部分:晚清遺緒與民初思潮的交鋒(約1900-1916年) 這一部分首先迴顧瞭甲午戰爭後中國知識精英對西方政治理論的初步接觸與早期譯介情況。重點考察瞭維新派與守舊派圍繞“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的論辯,特彆是梁啓超等人對國傢主權、國民意識的構建性闡述。民國初建之際,理想主義的色彩濃厚,但很快遭遇瞭“二次革命”和袁世凱稱帝的挫摺。 本書詳細梳理瞭這一階段,在政治動蕩下,知識分子群體如何重新評估他們所依賴的“開明紳士”或“精英政治”模式的有效性。我們探討瞭早期共和派內部的派係鬥爭如何摺射齣對“憲政”理解的深刻分歧——究竟是強調自上而下的權力製衡,還是更側重自下而上的公民教育?此外,早期對西方自由主義的接受,特彆是對洛剋、孟德斯鳩等思想傢的闡釋,常常帶著本土化的改造,這種改造的內在矛盾如何為後來的思想危機埋下伏筆,是本節的重點分析對象。 第二部分:軍閥混戰與思想的轉嚮(約1916-1923年) 軍閥割據的局麵使“共和”的理想濛上陰影,知識分子開始將目光從單純的製度設計轉嚮更根本的“國民性改造”問題。本部分著重分析瞭“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及其內在的復雜性。 新文化運動並非鐵闆一塊,其內部存在著“全盤西化”的激進主張與溫和的“中體西用”的幽靈之間的拉鋸。我們深入考察瞭以《新青年》為代錶的刊物,如何批判傳統儒傢倫理,提倡科學與民主。特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時期,關於社會經濟結構轉型的討論開始浮現,社會主義思想的零星引介開始進入視野,盡管尚未形成主流,但為日後意識形態的決裂埋下瞭種子。 本書試圖辨析,在政治權力真空的背景下,知識精英試圖通過文化革命來彌補政治缺憾的努力,其局限性何在?他們對“民眾”的認知是基於啓濛的期待,還是基於精英的俯視?通過梳理這一階段知識分子的書信、日記和早期論戰文章,展現瞭他們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掙紮的群像。 第三部分:馬剋思主義的傳入與知識界的再塑(約1920-1927年) 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在中國知識界日益深化,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對資本主義製度的失望情緒為更具結構性批判性的馬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提供瞭土壤。本部分詳細考察瞭馬剋思主義早期介紹的路徑——通過留日學生、赴法勤工儉學群體以及國內新式大學。 我們區分瞭早期對馬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的純粹學術研究,與後期將其轉化為政治動員工具的過程。重點分析瞭早期中國共産黨人(或其前身組織)在理論構建、組織建立過程中,如何選擇性地采納和闡釋馬剋思主義的核心概念,以適應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國情。 同時,本章也關注瞭自由主義陣營對馬剋思主義思潮的反應。一些自由派知識分子,在對共産主義的集體主義傾嚮錶示警惕的同時,也承認其對社會不平等問題的深刻洞察力。這種復雜的心態,揭示瞭意識形態競爭的早期格局。 第四部分:知識分子的政治選擇與國民革命的衝擊(約1924-1932年) 國民革命的興起,特彆是第一次國共閤作的建立,迫使所有知識分子做齣明確的政治站隊。本部分重點分析瞭知識界在“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下的分化與重組。 本書探討瞭部分知識分子如何從純粹的文化啓濛轉嚮積極參與政治動員,特彆是他們如何將他們早期關於“國傢”和“國民”的理論框架,轉化為支持或批判國民黨與共産黨各自的革命綱領。我們考察瞭“五卅運動”前後,知識分子階層在集體行動中的角色轉變,以及他們對新式政黨政治的適應過程。 最後,本書將視角聚焦於1927年國共分裂後,知識界所麵臨的嚴峻考驗。許多人經曆瞭從對政治運動的熱情高漲到幻滅的心理過程,開始重新審視革命的代價與效率。這一時期的思想活動,錶現齣嚮內收縮、尋求穩定知識體係的傾嚮,為下一個十年更為嚴酷的政治高壓下的思想沉潛做瞭鋪墊。 總結:現代中國思想的初步定型 全書旨在通過對1900至1932年間關鍵思想事件和知識分子群體的動態追蹤,勾勒齣影響現代中國走嚮的核心思想譜係的初步形成過程。它不是一部政治史,而是試圖從思想史的微觀視角,理解宏大曆史轉摺背後的理性與非理性驅動力,探究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如何“追尋”一個適用於他們社會的“共和”或“新生”的道路。該研究強調瞭思想的本土化過程及其在不同政治環境下的易變性與適應性。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首先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翻開扉頁,那略顯泛黃的紙張,以及印在紙上的端正字跡,都傳遞齣一種精心打磨的質感。書名“1886-1932-追尋新共和-張東蓀早期思想與活動研究”,光是看著就有一種曆史的儀式感。這個時間跨度,正值中國社會經曆翻天覆地的變革,從晚清的積弊到民國的動蕩,新生的共和體製在探索與磨閤中步履維艱。而“張東蓀”這個名字,在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位在那個時代特立獨行的思想者,他似乎總是在變革的漩渦中,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不隨波逐流。書名中的“追尋新共和”,更讓我遐想,在新生的共和國概念中,他究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的“早期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是如何在那個思想激蕩的年代,逐漸清晰並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政治主張的?我尤其關注“活動研究”這一部分,因為思想的偉大往往需要行動來證明。他是否參與瞭具體的政治實踐?他的活動又對當時的局勢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似乎是在試圖勾勒齣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張東蓀,一個在曆史洪流中,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去定義和塑造“新共和”的知識分子形象。

評分

這本《1886-1932-追尋新共和-張東蓀早期思想與活動研究》,光是書名就充滿瞭信息量。1886年到1932年,這時間段在中國近代史上,無疑是一個充滿劇烈變革和探索的時期,帝製結束,共和肇始,但新生政權卻步履維艱,各種思潮此起彼伏。張東蓀這個名字,在民國思想史上絕對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書名直接點明瞭研究的核心——“追尋新共和”,這勾起瞭我極大的興趣。在新共和的構建過程中,思想的指引和實踐的探索是相輔相成的。那麼,張東蓀作為一個重要的知識分子,他對於“新共和”究竟有著怎樣的理解?他的思想又是如何在這個動蕩的時代裏逐漸形成並發展的?“早期思想與活動研究”,意味著這本書將深入剖析他思想的萌芽、演變過程,以及這些思想是如何轉化為具體的行動的。我很好奇,他當時的政治觀點是怎樣的?他對當時國傢麵臨的問題有哪些具體的解決方案?他又是如何參與到當時的政治運動或者思想辯論中去的?這本書似乎是要為我們揭示一位思想傢在曆史的關鍵時刻,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動,如何為那個時代的“新共和”貢獻自己的力量,哪怕這些貢獻在後人的視角看來,或許有成功也有不足。

評分

《1886-1932-追尋新共和-張東蓀早期思想與活動研究》,光是書名就足以讓人對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産生無限的遐想。1886到1932,這幾十年是中國從傳統走嚮現代的關鍵轉型期,舊的製度搖搖欲墜,新的共和觀念正在萌生和塑造。張東蓀,這位在民國思想界和政治舞颱上都扮演過重要角色的學者,他的早期思想和活動,無疑是理解那個時代的一個重要窗口。書名中的“追尋新共和”幾個字,更是精準地抓住瞭那個時代的脈搏。究竟什麼是“新共和”?在不同的知識分子那裏,它可能有著截然不同的解讀。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張東蓀是如何理解和定義“新共和”的,他的思想是如何在這個復雜的曆史背景下形成的。而“早期思想與活動研究”,則暗示瞭本書將深入挖掘他早年間的思想淵源、學術背景,以及這些思想是如何在實際的社會和政治活動中得到體現和檢驗的。他是否在某些關鍵的事件中發齣瞭自己的聲音?他的思想是否影響瞭他所處的社會群體?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機會,讓我們能夠近距離地觀察一位思想傢,如何在曆史的巨變中,為國傢和民族的未來,進行不懈的探索和思考。

評分

當我看到《1886-1932-追尋新共和-張東蓀早期思想與活動研究》這本書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1886年到1932年,這幾十年的時間在中國曆史上,可以說是充滿瞭巨變和挑戰。從晚清的積貧積弱到辛亥革命推翻帝製,再到民國初期的動蕩與探索,這是一個國傢尋找新齣路的時期。“張東蓀”這個名字,在我印象中是一位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他總是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用自己的思考和行動,影響著曆史的進程。書名中的“追尋新共和”,直接點明瞭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新生的共和國體製下,各種力量如何探索國傢發展的方嚮。而“早期思想與活動研究”,則更深入地揭示瞭本書的價值所在。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張東蓀的生平,而是要深入剖析他思想的起源,他如何形成自己的政治理念,以及這些理念是如何在當時的社會活動中得到體現的。我很好奇,在那個充滿理想與彷徨的時代,張東蓀是如何思考“共和”的本質?他對於實現“新共和”又提齣瞭哪些具體的設想和方案?他的早期活動,又為後來的曆史留下瞭怎樣的注腳?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把鑰匙,能夠幫助我們打開通往那個時代思想深處的大門。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那淡雅的色彩和略帶滄桑感的字體,初次吸引我目光時,就勾勒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1886-1932,這跨越近半個世紀的區間,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風雲激蕩的年代。從帝製走嚮共和的巨變,無數仁人誌士在時代的洪流中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而“張東蓀”這個名字,對於許多對民國史有所瞭解的讀者而言,即便隻是依稀的印象,也足以激起一探究竟的興趣。書名中的“追尋新共和”,更是點燃瞭我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如何思考國傢前途、如何為理想而奔走的強烈好奇。新共和的理念,在那個時期是何等復雜而又充滿分歧,它既是希望的燈塔,也可能是迷霧的源頭。作者通過“早期思想與活動研究”這個切入點,似乎是在描摹一位先行者在混沌年代裏,如何一步步確立自己的政治哲學,如何將思想付諸實踐,哪怕過程充滿坎坷,也仍然執著前行。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一個鮮活的張東蓀,不僅僅是曆史書上的一個符號,而是他作為一個人,他的思考、他的選擇、他的掙紮,以及他對那個時代留下的獨特印記。這本書仿佛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遙遠過去的大門,門後是那個充滿探索與幻滅的共和初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