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信號、係統與控製基礎教程
定價:40.70元
作者:潘仲明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040345834
字數:
頁碼:40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信號、係統與控製基礎教程》詳盡介紹瞭信號、係統與反饋控製理論的基礎知識,主要內容包括:信號的傅裏葉分析和采樣定理,綫性定常連續時間係統與離散時間係統的輸入一輸齣模型,綫性係統的穩定性概念,綫性係統的時域、頻域分析方法,模擬濾波器和數字濾波器的設計與實現,反饋控製原理與反饋控製係統的經典校正方法,綫性係統的狀態空間分析法與反饋控製係統的狀態空間綜閤法等。全書選材精當,基本概念錶述清晰、講解透徹,公式推導過程嚴謹,例題切閤工程實際,MATLAB算法程序簡明易懂,符閤工科學生的思維習慣和認識規律。
《信號、係統與控製基礎教程》適閤作為高等學校儀器儀錶、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和自動化技術等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從事信號處理與控製理論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潘仲明,國防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精密儀器及機械專業,獲博士學位。1999年1月至2000年3月作為國傢公派訪問學者,在美國Oakland大學電氣與係統工程係進修,並從事多傳感器數據融閤技術和汽車安全防撞係統研究。曾主持和參加國傢重大建設專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部委級科技基金項目和其他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部委級科技進步一、二、三等奬8項,國傢發明3項,軍隊育纔銀奬1次。齣版研究生教材2部,本科教材1部,在外核心期刊和學術會議發錶論文40餘篇。
文摘
序言
章 信號、係統與控製的基本概念
1.1 信號
1.1.1 信號的大小
1.1.2 信號的分類
1.1.3 信號的基本處理方法
1.1.4 典型的信號模型
1.2 綫性係統
1.2.1 係統分類
1.2.2 脈衝響應函數與捲積積分
1.2.3 綫性係統的數學模型
1.3 自動控製係統
1.3.1 開環控製與閉環控製
1.3.2 信號調節器與控製器
本章小結
習題
第2章 連續時間信號的傅裏葉分析
2.1 矢量空間與基函數
2.1.1 信號與矢量
2.1.2 信號的相似度及相關函數
2.1.3 基於正交函數係的信號錶示方法
2.2 周期信號的頻譜
2.2.1 三角傅裏葉級數
2.2.2 指數傅裏葉級數
2.3 非周期信號的頻譜
2.3.1 傅裏葉變換
2.3.2 傅裏葉變換的性質
2.4 傅裏葉變換的應用實例
2.4.1 信號通過綫性定常係統
2.4.2 理想濾波器和實際濾波器
2.4.3 調製與解調
本章小結
習題
第3章 離散時間序列的傅裏葉分析
3.1 采樣定理
3.1.1 采樣信號及其頻譜
3.1.2 信號重構
3.1.3 頻譜重構
3.2 離散時間序列
3.2.1 序列及其錶示方法
3.2.2 幾種常用序列
3.2.3 序列的基本運算
3.3 離散時間傅裏葉變換
3.3.1 離散時間傅裏葉變換的基本概念
3.3.2 離散時間傅裏葉變換的對稱性
3.3.3 離散時間傅裏葉變換的性質
3.4 離散傅裏葉變換
3.4.1 傅裏葉變換的數值計算
3.4.2 離散傅裏葉變換的性質
3.4.3 快速傅裏葉變換算法
3.4.4 離散傅裏葉變換的應用實例
本章小結
習題
第4章 綫性係統的輸入--輸齣模型
4.1 拉普拉斯變換
4.1.1 拉普拉斯變換的定義
4.1.2 拉普拉斯變換的性質
4.1.3 拉普拉斯逆變換的計算方法
4.2 連續時間係統的傳遞函數
4.2.1 傳遞函數
4.2.2 方框圖模型
4.2.3 建立係統數學模型的示例
4.3 離散時間係統的脈衝傳遞函數
4.3.1 z變換的定義
4.3.2 z變換的主要性質
4.3.3 z逆變換的計算方法
4.3.4 脈衝傳遞函數
本章小結
習題
第5章 綫性係統分析
5.1 連續時間係統的穩定性分析
5.1.1 穩定性與衝激響應
5.1.2 勞斯穩定判據
5.1 -3應用MATLAB分析係統的穩定性
5.2 連續時間係統的瞬態響應分析
5.2.1 一階係統的響應
5.2.2 二階係統的響應
5.2.3 高階係統的瞬態響應特性
5.2.4 零、極點對瞬態響應特性的影響
5.3 連續時間係統的頻率響應分析
5.3.1 係統的穩態響應
5.3.2 -階和二階係統的頻率響應
5.3.3 高階係統伯德圖的繪製方法
5.3.4 利用MATLAB繪製頻率響應麯綫
5.3.5 小相位係統
5.4 離散時間係統分析
5.4.1 離散時間係統的響應序列
5.4.2 離散時間係統的穩定性分析
5.4.3 離散時間係統的零、極點分析
本章小結“
習題
第6章 綫性濾波器設計
6.1 模擬濾波器的頻率特性
6.1.1 零、極點分布對頻率響應特性的影響
6.1.2 低通濾波器和高通濾波器
6.1.3 帶通濾波器和帶阻濾波器
6.1.4 實際濾波器的頻率特性
6.2 原型濾波器設計
6.2.1 巴特沃斯低通濾波器
6.2.2 切比雪夫低通濾波器
6.2.3 橢圓低通濾波器
6.3 原型濾波器的頻率變換
6.3.1 高通濾波器設計
6.3.2 帶通濾波器設計
6.3.3 帶阻濾波器設計
6.4 數字濾波器設計
6.4.1 IIR濾波器的間接設計方法
6.4.2 FIR濾波器的設計方法
6.4.3 數字濾波器的實現方法
本章小結
習題
第7章 反饋控製原理
7.1 反饋控製係統
7.1.1 反饋控製係統的基本概念
7.1.2 反饋控製係統的穩態誤差
7.1.3 反饋控製理論的基本問題
7.2 根軌跡分析法
7.2.1 根軌跡的基本概念
7.2.2 連續反饋控製係統的根軌跡分析法
7.2.3 離散反饋控製係統的根軌跡分析法
7.3 奈奎斯特穩定判據
7.3.1 伯德圖中的奈奎斯特穩定判據
……
第8章 反饋控製係統的校正方法
第9章 狀態空間法
附錄
參考文獻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我個人非常喜歡,它避免瞭過度學術化的冷峻和晦澀,同時又保持瞭足夠的嚴謹性。作者的文字充滿瞭活力和洞察力,讀起來感覺更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耳邊娓娓道來,而不是在啃一本乾巴巴的官方文獻。尤其是在解釋那些需要深刻物理理解纔能把握的概念時,作者常常會穿插一些生動的比喻或者引用現實世界中的經典案例,讓原本枯燥的數學推導變得鮮活起來。例如,在談到反饋控製的穩定性問題時,書中用“過度的修正導緻係統震蕩”這個描述,比單純羅列勞斯判據要容易讓人産生共鳴和深刻記憶。這種恰到好處的“人情味”使得學習過程中的枯燥感被大大稀釋瞭,讓人願意主動投入時間去鑽研那些原本可能讓人望而卻步的深奧理論,確實提升瞭自學的可行性和樂趣。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抓人眼球,那種帶著科技感的深藍色調,配上清晰有力的白色標題字體,一下子就讓人聯想到嚴謹的科學世界。我喜歡它在視覺上傳達齣的專業氣息,這對於一本麵嚮工程技術領域的教材來說至關重要。翻開內頁,紙張的質感也齣乎意料地好,墨水的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那些復雜的數學公式和圖錶,看起來也絲毫沒有模糊不清的感覺,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太疲勞。裝幀上也看得齣是用心瞭,書脊的粘閤很牢固,就算經常翻閱查找特定章節,也不擔心書頁會鬆散脫落。裝幀的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體現瞭齣版方對知識載體的尊重。而且,這本書的開本適中,既方便放在書包裏攜帶,又不至於因為太小而犧牲瞭閱讀體驗,攜帶起來負擔感不重,這點對經常需要往返於實驗室和教室的學生來說,是個貼心的設計。總而言之,從第一眼的觸感到實際的翻閱體驗,這本書在“物化”層麵上就給人留下瞭極佳的第一印象,讓人充滿瞭學習的動力。
評分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在構建知識體係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匠人般的耐心和條理性。很多教材在介紹基礎概念時,往往會跳躍得太快,讓人感覺像是在爬一個陡峭的梯子,每一步都需要用盡全力去消化前一步的內容。然而,這本書的處理方式則顯得循序漸進,如同沿著平緩的坡道攀登。它巧妙地將抽象的理論概念,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由淺入深的例子來具象化。比如,在講解傅裏葉變換時,作者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積分公式,而是先用生活中的聲波、光波振動作為引子,逐步引導讀者理解頻率域分析的直觀意義。這種“搭橋引路”的教學方法,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的畏難情緒。而且,章節之間的邏輯銜接非常順暢,後一章的內容無縫地建立在前一章的知識基礎上,很少齣現“知識斷層”,讓人感覺整個學習過程是連貫而富有邏輯的整體,而不是一堆零散的知識點堆砌。
評分從宏觀的課程設計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編排體現瞭對當代工程教育趨勢的深刻理解。它沒有沉溺於純粹的理論推導,而是非常重視理論與實際應用的結閤點。書中對係統建模和仿真方法的介紹占據瞭相當大的篇幅,並且這一點貫穿始終,而不是僅僅作為附錄齣現。無論是時域分析還是頻域分析,每當引入一個新的數學工具,作者幾乎都會緊接著討論如何在MATLAB或類似的環境中實現相應的計算和可視化。這種同步學習數學理論和計算工具的模式,對於我們即將步入工業界的學生來說,無疑是最高效的學習路徑。它確保瞭我們不僅能“知道”原理,更能“做到”實現。可以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教科書,更像是一份結閤瞭理論基礎和工程實踐技能的“入行指南”,為我們未來參與實際項目打下瞭堅實的基礎,避免瞭“學完理論卻不知如何下手”的尷尬局麵。
評分這本書的習題設計簡直是“教科書式”的典範。它們不僅僅是用來檢驗學生是否記住瞭公式的工具,更像是微型的工程小項目。我注意到,習題的難度分布控製得極其精妙,開始的部分是基礎鞏固型的,旨在確保核心概念的紮實掌握;中間部分則加入瞭許多結閤實際工況的計算題,要求讀者進行參數選擇和係統性能預估;而到每一章的末尾,總會有一兩個“挑戰性”的綜閤題,這些題目往往需要綜閤運用本章乃至前幾章的內容纔能求解,真正考驗瞭學生的綜閤分析能力。更難得的是,這本書在提供答案或參考解法時,不是簡單地給齣一個最終數值,而是詳細地展示瞭完整的解題思路和關鍵的判斷依據。對於我們這些習慣於動手實踐的人來說,這種過程的透明度比結果本身更有價值,它教會瞭我如何像一個真正的工程師那樣去思考問題,去構建解決方案的框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