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书名:河边的错误
定价:42.00元
作者:余华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387559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畅销30周年纪念版,岩纹纯质,红金烫印,精装典藏。
看完本书,你才知道余华不止有《活着》、《兄弟》和《许三观卖血记》!
本书收录余华极具代表性的四部中篇小说。
这里面不致为阴郁、冷酷的血腥场面,更重要的是,余华让我们看到,人是如何被暴力挟持着往前走,并成为暴力的制造者和牺牲者。
这是从噩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涌动。
余华用简单、细碎的语句,用极其迷恋的重复、时间、长度,让他的小说叙事,既宏大,又充满细节,既简单,又有朦朦胧胧的粘稠感,像面临死亡和血液一样,汩汩地流淌着。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封面选用进口岩纹纸,纹理如同河水流经大地,极具质感!
内容提要
《河边的错误》收录了余华极具代表性的四部中篇小说。
本书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
一个被河溪环绕的小镇上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杀人案,警察马哲奉命去调查,不料案件陷入困境,整个小镇都被恐慌的气氛所笼罩……
——《河边的错误》
出身贫寒的柳生在昌盛之时上京赶考,在一座大宅的阁楼内邂逅小姐惠,并相约赶考后再见。数月后,落榜的柳生重回旧地,赫然发现当初的阁楼以不复存在……
——《古典爱情》
两个男人在咖啡馆里旁观了一场凶杀案,被警察收走身份证,数日后寄还身份证时错误地将两人身份证互换,两人因此互相通信,并在信中推理咖啡馆凶杀案的缘由,却不料导致了另一场凶杀……
——《偶然事件》
期间,中国某个小镇上的一个历史教师在被红卫兵带去写交代材料后消失的无影无踪,留下年轻的妻子和幼小的女儿在家里无助的等待。若干年后,妻子改嫁他人。多年之后的初春一个疯子来到了这座已经开始平静,甚至有点安逸的小镇……
——《一九八六年》
余华
1960年4月3生于浙江杭州,当过5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第七天》和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年》《古典爱情》等多部。作品已被翻译成35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日本等37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等。
···········
不同于一些流行小说追求的快速节奏和即时满足感,余华的作品更像是一场缓慢而深刻的仪式。你必须放慢脚步,去适应他搭建的世界的时间流速。有时候,一个场景的描写会拉得很长,但在这冗长的叙述中,你捕捉到了环境对人物心理微妙的侵蚀作用。比如,那种特定环境下的光影变化,或者某个日常物件在特定时刻的突然意义升华,都处理得极为精妙。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活着”这个命题的探讨,它不是关于成功学或励志,而是关于“存在”本身。这种探讨的深度,需要读者付出相应的专注力去迎接。如果只是带着打发时间的想法去翻阅,很可能会错过那些稍纵即逝的关键情绪点。所以,我建议拿到这本书的读者,最好找一个安静的、不受打扰的时段,沏上一壶茶,让思绪完全沉浸进去,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字背后那股强大的、涌动的暗流。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语言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余华的句子往往短小精悍,直击要害,但绝非干瘪的白描。他的词汇选择,看似朴素,实则精准无比,每用一个字,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绝无冗余。特别是他构建的对话场景,非常真实,那种带着地方口音和生活气息的交流,让人感觉仿佛就坐在故事现场,听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生活着。这种对口语化表达的提炼和升华,是许多作家梦寐以求却难以企及的境界。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某一句描绘心境的话语,那种简洁背后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情感张力,着实令人叹服。这套书,无疑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阅读余华的作品,总有一种被抽离出现实,直面人性最底层的真实感的体验。他笔下的人物,常常身处极端困境,但他们活下去的韧劲却比钢铁还要坚硬。那种对生命力的赞颂,不是那种空泛的口号,而是渗透在每一个微小的动作、每一次艰难的选择之中。读到一些情节时,心头会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呼吸都会变得有些困难,你会忍不住想,如果是我,我能撑过去吗?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恰恰是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更妙的是,他的叙事风格,那种看似平淡甚至有些冷峻的笔调,反而更能凸显出命运的无常与残酷,文字之间留白之处,留给读者的想象和思考空间是巨大的。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从同样的故事里读出新的感悟,这种层次感,是文学的魅力,也是这位作家高超技艺的体现。他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剖析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忍不住想细细品味。封面选用的材质和色彩搭配,透露出一种低调而深沉的力量感,与作者作品一贯的风格非常契合。特别是“精装版”的工艺处理,边缘的烫金或是覆膜都处理得极为精细,即便是这样一本承载着厚重故事的书籍,在触感上却丝毫没有粗粝感,反而有一种久经岁月沉淀下来的温润。我特意留意了一下内页的纸张,那种微微泛黄、厚实适中的纸张,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盯着文字也不会有那种刺眼的疲劳感,这对于像我这样喜欢窝在沙发里一口气读完一本书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装订也十分牢固,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担心会散页,这无疑是对阅读体验的巨大提升。现在的出版社越来越注重书籍的“物性”本身,而这套书无疑做到了将内容与载体完美结合的典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代表着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尊重与珍视。
评分这次阅读体验,让我对“时代”和“个体命运”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文字所描绘的背景,虽然可能已经过去多年,但那种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和挣扎,似乎从未真正远离我们。书中角色所经历的苦难,虽然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但其内核——关于失去、关于坚守、关于遗忘与铭记——却是跨越时空的。每一次的社会变迁,都会以不同的方式重塑普通人的生活轨迹,而作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连接点。他没有进行宏大的历史评述,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小人物,让我们窥见了历史厚重的一角。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叙事手法,它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年代,而是化为我们血液中可以感受到的温度与疼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