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汉字简繁体正异体辨析词典 郭忠新 上海大学出版社 9787567124530

BF:汉字简繁体正异体辨析词典 郭忠新 上海大学出版社 978756712453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忠新 著
图书标签:
  • 汉字学
  • 简繁体
  • 正异体
  • 字形辨析
  • 语言文字
  • 郭忠新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词典
  • 汉字研究
  • 字体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124530
商品编码:2933748931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汉字简繁体正异体辨析词典

定价:78.00元

售价:59.3元

作者:郭忠新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67124530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凡例
音序索引
正文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八画
十九画
二十画以上
附表一 简化偏旁和可作偏旁的
类推简化字表
附表二 新旧字形对照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郭忠新,编审,江都嘶马人氏,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原为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编辑部主任。为全国重点科技项目、我国第1部大型巨著《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委员。从事编纂出版全书,系该书的主要编纂人。又为国家“九五”重点图书《现代汉语大词典》主编,策划并负责该书的编纂与出版,系迄今为止现代汉语词典中规模大、收词*多、信息*丰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在“以字带词”的编纂方式上有所创新。以上两书曾先后荣获中国国家图书奖、中国国家辞书一等奖和中国图书奖等。还发表论述辞书编撰出版及语言文字方面的专业论著数十篇。曾于受到党和人的亲切接见。近又聘为《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编辑委员会委员。
  广询博咨,夙兴夜处。条分缕析,十阅寒暑。三易其稿,方成是书。

文摘


序言



汉字演变与书法艺术的千年画卷 《汉字演变与书法艺术的千年画卷》 作者: [此处可填充虚构作者姓名,例如:张文清、李明德]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充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翰墨轩文化出版社] ISBN: [此处可填充虚构ISBN,例如:978-7-5388-1234-5] 字数: 约1500字 --- 引言:探寻汉字的生命脉络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承载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髓。它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是历史的活化石,是思想的载体。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字经历了无数次的演变、分化与重构。从甲骨文的神秘卜辞,到金文的庄重典雅,再到篆书的规整线条,直至隶书的蚕头燕尾,以及楷书的规范严谨,草书的恣意奔放,以及行书的实用与写意。每一次形态的更迭,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审美取向。 本书《汉字演变与书法艺术的千年画卷》,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深入剖析汉字从远古起源至现代规范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并着重探讨不同字形风格对中国书法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不聚焦于具体字体的细微辨析,而是着眼于宏观的历史脉络与艺术风格的流变。 第一部分:字符的曙光与早期规范的建立 第一章:萌芽——从刻符到甲骨文的初试啼声 本章追溯汉字最早的起源。我们考察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刻符,探讨这些原始符号如何逐步脱离纯粹的图形表意功能,向具备固定音义的文字系统过渡。重点分析了殷商甲骨文的发现及其对汉字研究的里程碑意义。甲骨文的结构特点——象形性强、笔画纤细、布局自由——揭示了早期书写材料(刀刻于龟甲兽骨)对字体形态的决定性影响。我们阐述了甲骨文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字系统,已具备了“六书”的初步形态,为后世汉字构造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礼乐的载体——周代金文与大篆的恢宏 随着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成熟,金文(钟鼎文)成为周代社会重要的官方书写载体。本章详细比较了西周早期、中期、晚期及春秋战国时期金文的风格差异。西周金文的线条浑厚、结构端庄,体现了宗法礼制下的秩序美。随着诸侯割据局面的形成,文字形态开始出现地域性的分化,为后来的“书同文”奠定了亟待解决的文化问题。我们分析了“大篆”这一泛称下的多样性,探讨了如《毛公鼎铭文》等代表作的艺术价值。 第三章:统一的渴望——秦系文字与小篆的定型 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书同文”政策,丞相李斯主导的小篆被确立为标准字体,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官方规范。本章详细描述了秦系文字,特别是小篆,在结构上的标准化——线条圆转、字形修长、笔画粗细均匀。这种规范化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识别度和传播效率,但也相对牺牲了早期文字的生动性。我们考察了小篆在官方文书和纪念碑刻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为后世的楷书奠定结构基础。 第二部分:隶变与书体的解放 第四章:变革的阵痛——隶书的诞生与实用主义的胜利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史上最关键的转折点,即“隶变”。本章深入探讨隶变的原因:背景是秦汉时期公文处理效率的提高以及书写材料向竹简、木牍的转变(更适宜快速书写)。隶书舍弃了小篆的圆转,将线条“拉平”,发展出了方折的笔势和标志性的“蚕头燕尾”。我们分析了早期隶书(古隶)与成熟隶书(八分书)的区别,并指出隶变对汉字“笔画化”和“符号化”的决定性贡献,使得汉字彻底脱离了纯粹的象形束缚。 第五章:楷则的奠基——正书的确立与魏晋风骨 随着隶书的进一步简化,楷书(真书)在东汉末年逐渐成熟。本章阐述了楷书如何继承了隶书的方正笔意,同时吸取了草书的流畅性,最终形成了笔画清晰、结构稳定的标准字体。楷书成为后世学习和印刷的标准范本。我们聚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如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大家对楷书结构和笔法的完善工作,探讨了这一时期“风骨”与“法度”的完美结合。 第三部分:艺术的绽放与流派纷呈 第六章:速度与情感的交织——行书的实用美学 行书,作为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完美平衡了书写的速度与辨识度的需求。本章分析了行书的兴起,它如何满足了日常文书往来和个人书信的需要。我们着重探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所代表的“行书之冠”,分析其笔势连带、错落有致的布局美学,以及它对后世书家,如苏轼、赵孟頫等人的巨大影响。 第七章:心性的挥洒——章草与今草的浪漫主义 本章深入解析了草书的两大阶段:章草和今草。章草保留了隶书的波磔,笔画相对独立;而今草则彻底解放了笔势,线条连绵、字形简化,成为纯粹的书法艺术表达。我们探讨了张芝、张旭、怀素等书法家如何通过草书极致地宣泄个人情感和生命力,使草书成为最能体现书家“性灵”的字体。 结语:跨越千年的对话 汉字的演变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从甲骨的刀刻到笔墨的挥洒,每一个字体的变革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本书意在搭建一个宏大的历史框架,使读者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理解不同字体形态背后的文化逻辑与艺术价值,从而更好地欣赏汉字这一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词典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典雅而不失现代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不少功夫的精品。封面选用的色调和字体搭配得恰到好处,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又符合当代读者的审美。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棒,印刷清晰,字迹工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翻阅起来,那种纸质书特有的香气和触感,是电子设备无法比拟的。而且,从整体的排版布局来看,编辑在细节上处理得非常到位,每一个部分之间的过渡都显得自然流畅,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能大大提升使用的便捷性和愉悦感。可以看出,上海大学出版社在制作这本书的物理形态上,投入了极大的诚意和专业度,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产品。这种对书籍本身工艺的重视,往往也预示着内容上的严谨和深度,让人对其内涵充满期待。

评分

作为一名热衷于书法艺术的爱好者,我时常沉浸在历代碑帖的细节之中,常常对某些大师作品中出现的那些不同于印刷体的“奇特”字形感到好奇。书法的美感往往就蕴藏在那些看似偏离规范的笔画和结构之中,它们是书写者个性、时代风貌与汉字结构本体碰撞出的火花。我非常期待一本词典能够将这些艺术性极强的“异体”纳入考量范围,并能从书法史的角度去解读它们产生的必然性,而不是仅仅将它们归类为“错误”或“罕见”。例如,对于一些碑刻特有的凿刻痕迹导致的字形变化,或者某些流派在结构上的固定偏好,如果能有专业的论述作为支撑,那将极大地拓宽我对汉字形态演变的认知边界。这种跨越工具性和艺术性的书籍,才是真正能让人沉醉其中的。

评分

从一个普通学习者的角度来看,面对海量的汉字,最头疼的就是形近字和异体字的混淆。很多时候,我们学习了一个字的标准写法后,在阅读古籍或某些特定文化产品时,突然冒出一个长得极其相似但又略有不同的版本,立刻就会产生“这个字到底对不对?”的疑问。如果这本词典能够以一种清晰、直观的方式,快速定位到这些令人困惑的字形,并且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清楚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和使用语境,那它就完成了作为一本高效工具书的使命。我尤其看重它的检索效率——在需要立刻确认一个字形时,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准确的辨析结果,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文字迷宫。这种实用性和即时反馈的能力,是衡量一本工具书价值的关键指标之一。

评分

我最近在进行一些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经常会遇到一些字形上的困惑,尤其是一些楷书和行书变体中那些似是而非的写法,让人摸不着头脑。市面上很多关于汉字字形辨识的资料,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就是过于普及化,缺乏足够的深度和细致的对比。我希望找到一本既能提供权威解释,又能在实际应用中快速查阅的工具书。我尤其关注那些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书写载体上出现细微差异的字例,它们往往隐藏着书写习惯演变的重要线索。一本好的辨析词典,应该能像一面清晰的镜子,照出这些在时间和空间中流转的汉字形体变化,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异体字。如果这本词典能在这种复杂性上做到游刃有余,提供细致入微的区分标准和丰富的例证,那对于我这种需要精确性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如获至宝。

评分

我一直对汉字的“正”与“异”之间的辩证关系非常感兴趣。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的“正体”,其实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产物,而所谓的“异体”,可能更贴近某些地域或特定人群的使用习惯。我想知道,这本词典在处理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时,采取了何种立场和方法。它是否仅仅是机械地罗列,还是提供了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视角?例如,某些长期被视为异体的字形,是否因其强大的生命力或特殊的文化载体,最终反过来影响了正体的演变路径?我更倾向于一本能揭示这种文化流动性的词典,它应该像一位高明的历史学家,不仅记录了现象,更解读了现象背后的驱动力和意义。这种对汉字文化生态的全面考察,比单纯的字形对照要深刻得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