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隋唐五代宋辽金卷-中国风尚史
定价:80.0元
售价:60.8元
作者:陈炎,李红春,刘汉林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51606639
字数:23400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风气、习俗的历史。其时间上限取自史前传说,下限则截至清朝末年。全书共四卷,分为《先秦卷》、《汉魏南北朝卷》、《唐宋卷》、《元明清卷》。
内容提要
本套书用风尚这根红线串起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休闲娱乐、文学艺术、思想哲学,这几大方面包括了从物质层次到中间层次再到精神层次的过渡,体现了历史的目光和内在的逻辑思路。 从通俗的角度来说,中国风尚史要解决的是中国历史上曾经流行什么的历史,是一部中国时尚史;从学理的角度来说,中国风尚史就是中国民俗美学史。
目录
作者介绍
陈炎,为山东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文史哲》主编,是全国的美学家。出版有《中国审美文化史》、《积淀与突破》、《反理性思潮的反思》、《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中西比较美学大纲》等在学界有影响的学术著作。陈先生亲自为本套书设计内容大纲和前言,保证了此书的学术质量。
文摘
序言
绪论
“风尚”是一个颇为模糊、颇为多疑的概念。“风”为风格,“尚”为时尚。无论“风格”还是“时尚”,都是属于“文化”范畴。问题在于,同“风尚”相比,“文化”是一个更为模糊,更为多义的概念。这个概念不仅在国内“文化热”的讨论中聚讼纷纭,而且在国外的学术界也莫衷一是。有学者指出,“英语中文化的定义有260多种,据说是英语词汇中意义丰富的两三个词之一”。
……
本书没有采取编年史或断代史的方式,而是讲不同的风尚编纂成不同的词条,再以大致的时间顺序加以排列。这样一来,我们便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有关中国古代民族风尚的“万花筒”,其中,词条就是万花筒中的彩色玻璃渣,读者可以随便旋转、穿插组合,以获得五彩缤纷的案。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服饰的变化,更是通过服饰这一载体,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审美情趣乃至精神追求。作者们在考据严谨的基础上,运用了大量生动的细节和形象的比喻,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有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细节的关注,比如不同时期人们的发髻样式、妆容特点、鞋履选择等,这些细微之处恰恰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文化基因。
评分当我沉浸在隋唐的辉煌之中时,作者们又巧妙地将视线转向了五代十国的混乱与嬗变。在政治动荡、战乱频仍的背景下,社会的风尚并没有完全停滞。相反,一些新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悄然兴起。书中关于宋代文人雅士的品鉴生活,更是令人神往。我仿佛看到了词人吟咏着婉转的词句,书画家挥毫泼墨,茶道、香道、插花等精致的艺术形式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作者们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个时代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由此衍生的种种生活美学。这种对物质与精神双重审视的角度,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深厚的底蕴。
评分翻阅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魅力。它就像一部可视化的历史画卷,将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的人物、生活、艺术和时尚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们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并没有忽略个体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细节,使得每一个朝代的风尚都充满了人情味。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划分,而是有温度、有故事的鲜活生命。
评分读到关于宋辽金时期的部分,我感受到了不同政权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所带来的独特风尚。例如,书中对辽代服饰的描述,那种草原民族的豪放与粗犷,与宋朝的精致细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在某些方面相互借鉴。作者们不仅关注了统治阶级的风尚,也深入挖掘了民间社会的服饰特点,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在服饰上的交流与影响。这种多角度、全方位的梳理,让我对那个时期多元化的文化景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读《中国风尚史:隋唐五代宋辽金卷》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作者们笔下那些生动鲜活的场景描绘。翻开书页,仿佛瞬间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文化繁盛的年代。书中对于隋唐时期服饰的细致考究,从贵族女子的罗衫半露,到寻常百姓的粗布麻衣,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关于唐代胡服风潮的章节,作者们不仅详细介绍了胡服的款式、材质,还深入分析了这种外来服饰如何在中国土地上落地生根,又如何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唐代时尚。这种跨文化交流的视觉呈现,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开放与包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