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00年-2015年-新世纪新词语大词典
定价:78.00元
售价:62.4元
作者:亢世勇,刘海润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32643684
字数: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对语言现象学研究的潜在价值评估 这部词典的汇编工作,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收录工程,它更像是一次对新世纪中国社会语言生态的一次大规模、系统性的田野调查。从学术角度看,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新词”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参照系,即当我们谈论“新词”时,我们讨论的基准点是什么。我特别欣赏它对那些跨界词汇的精准定位,比如那些从金融领域渗透到日常口语的词汇,或是那些从影视剧本中批量生产出来的流行语。这些词汇往往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和信息传播的加速。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素材库,供研究者分析社会热点话题是如何通过特定的语言符号被构建、传播并最终固化的。这种对语言符号的“去神秘化”处理,使得读者可以超越表面的喧哗,去探究词语背后所承载的社会动能。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富有时代责任感的语言工具书,它的存在,使得我们能够更精确地捕捉和记录这个飞速变革时代的脉搏。
评分初读者的困惑与惊喜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其实挺有意思的,那种带着点复古未来感的字体搭配深沉的蓝色背景,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千禧年之初的躁动与期待中。我本来是抱着一种“查漏补缺”的心态翻开它的,毕竟“新世纪”这个跨度听起来就很大,心想,能收录多少我日常生活中听过却说不准意思的词汇呢?一开始翻目录,那种密密麻麻的条目真有点让人望而生畏,生怕这是一本枯燥的学术工具书。然而,当我随意点开“博客”、“山寨”这两个词的时候,我立刻被那种细致入微的解释吸引住了。它不仅仅是给出一个定义,而是追溯了这些词语的“出生地”和“流行曲线”,甚至会标注出首次大规模出现的媒体语境。比如,关于“限韩令”的词条,它清晰地梳理了背后复杂的文化与政治背景,让我这个一直关注但理解不深的人,豁然开朗。它就像一个时光胶囊,把过去二十年间社会情绪的细微波动,都用精准的词汇记录了下来。我发现,很多我以为是最近才出现的网络热词,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在某些小圈子里萌芽了,只是当时没有像现在这样爆发式地进入主流视野。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梳理集体记忆的框架,让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评分普通上班族对时代变迁的侧面观察 说白了,我买这本书更多是出于一种“怀旧”加“自省”的心理。我大概是那个时代跨度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多词汇对我来说,就像是青春期的背景音乐。比如“超女”、“芙蓉姐姐”这类文化现象的词条,翻起来特别有意思。我记得当时大家对这些现象的态度是多么的两极分化,而现在,当我们回头看,很多当年的“惊世骇俗”似乎又变得如此理所当然。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简单地把这些现象定义为“流行文化”就一笔带过,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词汇是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平民化叙事”和“偶像工业”的渴望与反思。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过去二十年经历的不仅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社会价值观的剧烈重塑。读完关于“80后”、“蚁族”的词条,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和一丝唏嘘,仿佛在看一本我们这一代人共同走过的路的回顾录。它不是情感煽动,而是基于事实的呈现,这种客观的力量,反而更让人触动。
评分一位科技爱好者对词汇迭代的梳理 我对科技词汇的收录情况非常看重,因为新世纪的很大一部分变动都源于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当我看到“Web 2.0”、“元宇宙”的前身词汇,以及从“宽带”到“4G/5G”等基础设施词汇的演变脉络时,我感到非常惊喜。这本书没有将科技词汇简单地视为专业术语,而是将其置于大众日常生活中去解释它们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和信息获取习惯。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一些已经“死亡”或被淘汰的技术名词的处理,比如“博客”如何被“微博”取代,以及“QQ空间”在社交生态中的历史地位,都做了清晰的定位和界定,这对于理解技术史的“兴衰交替”至关重要。这些词汇不仅仅是技术的代号,它们代表了用户行为模式的转移。通过这些词条的排列组合,我仿佛能清晰地看到一条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过渡的清晰时间轴,每个词语的出现和消亡,都标志着行业拐点的一个小小的涟漪。
评分资深词汇爱好者的挑剔审视 说实话,我对这类“大词典”一向保持着审慎的态度,因为它们往往在追求广度的同时,不可避免地牺牲了深度,变成了一本“样样都有,样样稀松”的速食读物。但这部作品,在处理那些真正具有时代烙印的词汇时,展现出了一种难得的学人风骨。我特别关注那些涉及社会学和经济学范畴的词条,比如“副业刚需”、“中产焦虑”这类社会情绪标签。很多同类书籍在解释这类词时,要么过于官方化,缺乏烟火气;要么过于主观,带有明显的立场倾向。这部词典的编纂者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他们努力保持了一种冷静的叙事姿态,将这些词汇的社会学意义、经济学成因和大众传播轨迹进行多维度剖析。当然,作为一名老读者,我仍然能察觉到一些取舍的痕迹,比如某些非常小众的亚文化圈子的特定用语,可能因为统计难度或时效性问题未能完全纳入,但这可以理解,毕竟要在“大”和“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极其困难的。不过,其严谨的引文和精确的年代标注,足以让任何严肃的语言研究者感到满意,它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而是一部值得置于案头时常翻阅的严肃文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