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805545813 书斋的瑰宝:笔墨纸砚 文津出版社 黄鹏

9787805545813 书斋的瑰宝:笔墨纸砚 文津出版社 黄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鹏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艺术
  • 文房四宝
  • 书法
  • 绘画
  • 传统工艺
  • 文津出版社
  • 黄鹏
  • 艺术鉴赏
  • 收藏
  • 中国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文津出版社
ISBN:9787805545813
商品编码:2934870283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书斋的瑰宝:笔墨纸砚

定价:30.00元

作者:黄鹏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8055458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文房四宝,是中国文人的标志。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几千年来,寄予了多少中国文人的风骨和志趣,蕴含了多少中国文人的迷惘和辛酸!解读文房四宝。,就是解读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解读文房四宝,就是解读中国古代文人写在心中的书。黄鹏等编著的《书斋的瑰宝(笔墨纸砚)》按笔墨纸砚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由几个话题组成,分别介绍其形制、沿革以及相关的故事、诗赋。

目录


序 言
章 笔
一 仓颉作书,蒙恬造笔
 ——谈古人追溯笔的起源
二 削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
 ——谈古代的笔
三 简修毫之奇兔,选珍皮之上翰
 ——笔毫杂谈
四 治世之功,莫尚于笔
 ——谈古人对笔的认识
五 玄首黄管,天地色也
 ——谈古人心目中的笔
第二章 墨
一 史占墨,卜人占坼
 ——谈墨的早期记述
二 墨出青松烟
 ——谈墨的沿革
三 本性长生,子孙无边
 ——谈古人的墨梦及用墨
四 断金碎玉,争相夸玩
 ——谈宋人的墨癖
五 金章玉质,尽艺入微
 ——墨品杂谈
第三章 纸
一 方絮之体,平滑如砥
 ——谈古代的造纸
二 剡藤蜀茧照松烟
 ——纸品杂说
三 吐广长舌,演微妙词
 ——谈纸与文人的故事
四 诸纸甘平,辟邪止疟
 ——谈纸的特殊用途
第四章 砚
一 斑彩散色,沤染毫芒
 ——谈古代的砚
二 山之潜朴,琢圆池于璧水
 ——谈古代砚石的采发及制砚
三 玉德金声寓于石
 ——砚品杂谈
四 蛮溪大砚磨松烟
 ——谈砚与文士
五 似神而非,以茁万殊
 ——关于砚的奇事

作者介绍


  黄鹏,西华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组教授,古代文献学方向硕士生导师。

文摘


序言



书斋的瑰宝:笔墨纸砚 引言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长河中,书斋一直是文人雅士潜心治学、挥洒才情的精神空间。而在这方寸之地,最不可或缺的便是那被誉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它们不仅仅是书写工具,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哲学思想和文化传承的艺术品。本书《书斋的瑰宝:笔墨纸砚》旨在深入探索这四种古老而珍贵的器物,从其悠久的历史渊源、精湛的制作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到它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一次全面而细致的梳理与阐释。我们将追溯它们各自的起源,品味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风格演变,欣赏其在材质、造型、纹饰上的艺术魅力,并体会它们如何与中国书画艺术、文学创作、乃至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共同构筑起一幅辉煌的文化画卷。 第一章:翰墨生香——纸的千年演进 纸,作为承载文字与图画的载体,其发明与进步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本章将从“纸”出发,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溯中国纸张的历史长河。 从简牍到帛书:纸的诞生之前 我们将首先简要回顾造纸术发明之前的书写材料,如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竹简、木牍以及用于书写的昂贵丝帛。通过对比这些材料的局限性,更能突显造纸术的划时代意义。 蔡伦与东汉的造纸革命 详细介绍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故事,重点阐述其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廉价易得的原料,通过沤、捣、抄、晾等一系列工艺,大大降低了造纸成本,使得纸张得以普及,为文化的传播奠定了物质基础。我们将深入探究当时主要的造纸材料和工艺流程。 魏晋南北朝:纸质的细分与发展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不同种类、不同品质的纸张,如宣纸、毛边纸等。本节将介绍这一时期纸张的材质变化、制作技艺的精进,以及在书法、绘画领域的初步应用,例如东晋时期的“硬黄纸”。 唐宋:宣纸的崛起与纸业的繁荣 唐宋时期是中国纸业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宣纸,以其洁白、坚韧、吸墨性强等优点,成为书画家推崇备至的材料,逐渐确立了其在中国绘画和书法中的统治地位。我们将详细介绍宣纸的产地(安徽宣城)、原料(青檀皮、沙田稻草)以及独特的传统工艺,并介绍宋代在纸张品类和质量上的进一步提升,例如“宋纸”的美誉。 元明清:纸张的改良与多样化 元明清时期,尽管宣纸依然是书画界的主流,但造纸技术仍在不断改良,涌现出许多地方特色纸张。本节将介绍这一时期纸张在题材、纹样、色彩上的丰富性,以及为满足不同书写和绘画需求而产生的各种特种纸,例如用于印刷的书纸、用于描绘工笔画的粉蜡纸等。 纸的艺术与审美 除了实用功能,纸张本身也蕴含着艺术价值。从纸张的质感、色泽、细微的纹理,到其作为书画载体所能呈现出的独特韵味,都体现了古人对物质美学的追求。本章将引导读者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纸张。 第二章:丹青万象——墨的韵味流转 墨,是书画创作的灵魂,其浓淡干湿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意境与神韵。本章将聚焦于“墨”,探寻其从原始形态到精美成品的演变历程,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密码。 原始的色彩:早期用墨 我们将追溯人类最早利用天然黑色物质作为书写颜料的时期,例如早期使用烟灰、炭粉等。介绍这些原始墨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松烟墨与油烟墨的兴起 重点介绍中国传统墨的两大主要类型:松烟墨和油烟墨。 松烟墨:以松枝燃烧产生的烟灰为主要原料,其墨色清雅,有“坚如玉”之称,多用于书法。我们将详细介绍其制作工艺,如选材、炼烟、和胶、加香等环节,以及不同产地的松烟墨特点(如徽墨)。 油烟墨:以桐油、猪油等植物或动物油脂燃烧产生的烟灰为主要原料,其墨色浓重,有“光如漆”之称,更适合绘画。本节将深入探讨油烟墨的制作过程,以及不同油脂对墨色产生的影响。 名墨大家与品牌传承 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众多杰出的制墨名家,他们的技艺传承至今,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制墨品牌。本章将介绍如曹素功、汪家、李廷珪等历史上著名的制墨世家或个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墨品特色和艺术成就。 墨的制作工艺:从烟到墨的蜕变 这是一个核心章节,将详细拆解墨的传统制作工艺。 选材与炼烟:介绍如何选择优质的松木、桐油等原料,以及炼烟过程的火候控制。 和胶与捣杵:阐述不同种类动物胶(如牛皮胶、鹿胶)的选择与处理,以及墨泥经过反复捣杵的重要性,它决定了墨的细腻度和光泽感。 加香与入模:介绍如何根据需要加入龙脑、麝香、檀香等名贵香料,赋予墨特殊的香气,并展示将墨泥压入精美的墨模中定型的过程。 晾晒与打磨:详细说明墨块在自然环境下精心晾晒的步骤,以及后期精细的打磨抛光,使其达到完美的造型和光滑的表面。 墨的鉴赏与使用 如何鉴赏一管好的墨?本节将从墨的色泽(如“漆黑如墨”、“青墨”、“飞白”)、光泽、质感、香味、以及墨的“松烟味”、“油烟味”等方面进行讲解。同时,也将简要介绍不同墨的特性如何适应不同的书写工具和绘画技法。 第三章:气吞山河——笔的千姿百态 笔,是手与纸之间的桥梁,是书画创作的延伸。本章将聚焦于“笔”,从其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到名品轶事,揭示其在书画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毛笔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追溯毛笔的起源,从早期用动物毛发捆绑在木棍上的简陋工具,到秦汉时期逐渐成熟的毛笔形制。介绍早期毛笔的特点及其在文字记录中的作用。 毛笔的结构与材料 详细解析一支毛笔的基本构成:笔杆、笔头(笔毫)、笔颈。 笔杆:介绍竹、木、玉、象牙等不同材质的笔杆,以及其在制作工艺、手感和审美上的差异。 笔毫:这是毛笔的灵魂所在。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动物毛发的特性: 硬毫:如狼毫(紫狼毫、白狼毫)、兔毫,特点是弹性好,笔锋刚劲,适合书写瘦硬字体或勾勒线条。 软毫:如羊毫,特点是吸墨性强,笔锋柔韧,适合书写圆润、丰满的字体或渲染色彩。 兼毫:结合硬毫与软毫的优点,兼具弹性和吸墨性,用途广泛。 笔颈:介绍笔毫与笔杆连接的方式,以及对笔的控制性影响。 名笔的诞生:工艺与品牌 与纸、墨相似,历史上也涌现出许多制作精良的名笔。本章将介绍如“文港毛笔”、“湖州善琏毛笔”等著名产地,以及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制笔大师或品牌,如“张小泉”、“周虎臣”等(虽然以刀具闻名,但其笔制作亦有造诣),并分析这些名笔之所以出名的原因,如精选的毛料、独特的制作工艺、科学的配比等。 不同用途的毛笔 根据书画创作的需要,毛笔被设计成各种不同的形态和尺寸,以适应不同的书写和绘画风格。我们将介绍: 大楷笔、小楷笔:用于书写不同大小的楷书。 行书笔、草书笔:笔锋更具弹性,便于快速运笔。 山水画笔、人物画笔、花鸟画笔:针对不同的绘画题材,在笔头大小、形状、毛发选择上有特定要求。 书画兼用的毛笔:展示一些多功能毛笔的设计理念。 毛笔的保养与使用技巧 一支好的毛笔,需要悉心保养才能发挥其最佳性能,并延长使用寿命。本节将介绍如何清洗、晾干、储存毛笔,以及一些基本的用笔技巧,如握笔姿势、运笔力度、墨色控制等。 第四章:凝墨之石——砚的千年沉淀 砚,是中国古代文人案头的必备之物,更是集实用性、艺术性与收藏价值于一体的文房珍宝。本章将深入探讨“砚”,揭示其作为书写介质的独特魅力。 早期用砚:石器时代的萌芽 追溯砚的起源,从新石器时代用于研磨颜料的石器,到早期用于研墨的简单石板。介绍早期用砚的特点和功能。 四大名砚的辉煌 本章将重点介绍中国四大名砚,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品鉴: 端砚(广东肇庆):以其“石质坚润,脉络细腻,发墨如油,书写流利”而著称。我们将深入探讨端砚的产地、石材(如老坑、坑仔岩、麻子坑)、砚眼、砚谱等,以及其丰富多彩的雕刻艺术。 歙砚(安徽歙县):以其“石质细腻,色泽丰富,锋颖坚硬,发墨而不损毫”而闻名。介绍歙砚的石材(如龙尾石)、种类(如眉子砚、罗纹砚),以及其独特的纹理之美。 洮砚(甘肃迭部):以其“石色碧绿,如小儿肌肤,细润坚实,发墨如神”而得名。介绍洮砚独特的绿色石材,以及其作为一种珍贵的稀有砚材。 澄泥砚(河南洛阳、山东淄博等地):一种非石材的砚。它以精选的泥土经过反复淘洗、烧制而成,质地坚硬细腻,发墨精绝。本节将介绍澄泥砚的制作工艺,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砚的材质与制作工艺 除了四大名砚,历史上还有许多优秀的砚材和制作技艺。本章将介绍: 其他砚材:如瓦砚、铜砚、玉砚、瓷砚等,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历史地位。 砚的制作工艺:从选材、开料、打磨、雕刻到最后的抛光,详细介绍制砚师如何将一块普通的石头变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我们将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制砚风格和技法。 砚的功能与审美 砚的主要功能是发墨,但其价值远不止于此。本章将探讨: 发墨性能:如何评价一管砚的发墨性能?从墨的细腻度、持久度、发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 砚的造型与雕刻:砚台的造型千变万化,从仿古式、自然式到吉祥图案,以及精美的雕刻工艺,都体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匠心独运。 文人雅士与砚:介绍历史上文人墨客与他们心爱的砚台之间的故事,以及砚台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第五章:文房清供——笔墨纸砚的文化意境 笔墨纸砚,不仅仅是孤立的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书斋文化的独特符号,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本章将从更广阔的文化视角,审视这“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与书画艺术 深入探讨笔墨纸砚如何共同作用,成就了辉煌的中国书画艺术。分析不同的笔、墨、纸、砚组合对书画作品风格和意境的影响,以及它们在中国书画史上的地位。 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 在古代,笔墨纸砚是文人与外界沟通、与内心对话的媒介。它们不仅是工作和学习的工具,更是文人精神的寄托,是他们表达情感、彰显个性的载体。本节将通过古代文人的诗词、文章,展现笔墨纸砚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文房清玩与生活美学 随着时代的变迁,笔墨纸砚逐渐超越了实用功能,成为集观赏、收藏、陈设于一体的“文房清玩”。它们以其精湛的工艺、优美的造型、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点缀书斋、提升生活品味的重要元素,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生活美学。 笔墨纸砚的传承与发展 在全球化和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笔墨纸砚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章将探讨传统笔墨纸砚的传承现状,以及当代制笔、制墨、造纸、制砚匠人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将古老的技艺与现代的审美相结合,使其继续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焕发光彩。 结语 《书斋的瑰宝:笔墨纸砚》不仅是一本关于文房四宝的知识读物,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通过对笔、墨、纸、砚的深入探索,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古代文明的精髓,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哲学智慧。希望本书能让读者在欣赏这些古老器物的同时,也能体悟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并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书斋的瑰宝:笔墨纸砚》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够展现出一种“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的哲学”。我理解,笔墨纸砚之所以被称为“瑰宝”,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精湛的工艺,更是因为它们承载着一种独特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器物的介绍,而是会深入挖掘笔墨纸砚在文人生活中的意义。例如,文人是如何通过选择不同的笔墨纸砚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品味的?书斋,作为文人精神世界的延伸,笔墨纸砚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希望能够读到关于这些“瑰宝”背后的故事,那些关于文人雅士如何与它们为伴,如何在挥毫泼墨间抒发情感、寄托情怀的记载。黄鹏先生的文字,我期待它能够充满人文关怀,用一种温情而富有哲理的笔触,带领我们去感受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够让我不仅仅是了解笔墨纸砚的“形”,更能懂得它们的“神”,能够从中汲取一份淡泊宁静的心境,以及一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体悟和热爱。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案牍劳形中度日,却内心深处渴望一丝闲情雅致的上班族,我对《书斋的瑰宝:笔墨纸砚》的期待,更多的是源于一份对“慢生活”和“精神栖息地”的向往。平日里,我们习惯了敲击键盘,指尖在冰冷的屏幕上飞舞,文字瞬间生成,却也瞬间消逝,缺乏一种仪式感。我猜想,这本书会以一种细腻、温婉的方式,带领读者重新发现书写之美。或许,它会从笔的“尖、齐、圆、健”谈起,讲述不同材质、不同制作工艺的毛笔如何影响书写的效果,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书体和个人习惯来挑选合适的笔。对于纸,我期待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纤维组合,而是有宣纸的“韧、白、净、滑”,有毛边纸的朴拙,有皮纸的细腻,甚至还有一些已经失传的古法纸张的传奇。墨,我希望不仅仅是了解它的成分,更能体会到“品墨”的乐趣,那种不同墨块、墨錠所散发出的独特香气,以及研墨过程中所带来的宁静与沉淀。砚台,我希望不仅仅是介绍它的材质和造型,更能感受到它作为“文房之友”的温度,它如何与墨、与笔、与纸默契配合,共同创造出艺术的火花。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逃离喧嚣、回归内心的方法,让我重新找到那种指尖滑过纸面,墨香萦绕鼻尖的纯粹的快乐。

评分

读到《书斋的瑰宝:笔墨纸砚》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一本书能够系统地、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触碰不到,却又至关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了。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就藏匿在这些最寻常不过的器物之中。笔墨纸砚,作为中国传统文人不可或缺的“四绝”,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象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拨开历史的迷雾,为我们展现这些“瑰宝”的源起、发展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例如,毛笔的发明是如何与文字的产生相辅相成的?纸张的发明又是如何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墨的发明又经历了怎样的变革?而砚台,作为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的器具,它在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黄鹏先生的视角,我希望他能以一种考古学家的严谨,又不失一位文化爱好者的情怀,去挖掘这些背后的故事。我希望能够了解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笔墨纸砚的特色,它们在工艺上、在审美上又有何差异。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成为我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美学的一本入门级的教科书,让我能够带着更加开阔的视野,去欣赏和理解那些流传千古的艺术品。

评分

第一眼看到《书斋的瑰宝:笔墨纸砚》这个书名,便被它深深吸引。身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那些承载着古人智慧与匠心的文房四宝,远不止是书写工具,更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是文人雅士情趣与品格的体现。这本书籍的出版,无疑为我们这些热爱传统文化的普通人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这些“瑰宝”的大门。封面设计上,我猜测一定充满了古朴典雅的气息,或许能看到精致的插图,展现笔墨纸砚的独特韵味,让人尚未翻开便已心生向往。黄鹏先生的笔触,我期待他能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那些冰冷的历史物件赋予鲜活的生命。我渴望知道,一支看似普通的毛笔,是如何经过无数道精细的工序,才能成为书画家手中挥洒自如的利器?一张薄薄的宣纸,又蕴含着怎样的造纸技艺,才能承载起千年的墨香?一块温润的砚台,为何能够“养墨”,让墨汁历久弥新?而那浓郁的墨,又有着怎样的配方,才能在纸上留下或苍劲有力、或婉转流畅的痕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关于这些疑问的无数个“为什么”,让我不再只是一个仰望者,而是能真正走进这些“瑰宝”的世界,感受它们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

评分

作为一个曾经尝试过练习书法,但最终因为不得其法而放弃的普通爱好者,《书斋的瑰宝:笔墨纸砚》对我来说,可能是一次重新燃起热情,甚至可能是一次“救赎”的机会。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学习书法,只是停留在临摹的层面,对于笔墨纸砚的特性了解甚少,这就像是徒有其形,缺乏根基。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关于笔墨纸砚的“技术指导”。比如说,如何挑选适合初学者的毛笔?不同的笔毫、笔锋对初学者的影响有多大?哪种墨更适合初学者练习?研墨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纸张的选择又该如何兼顾耐用性和书写体验?甚至,我希望能够了解一些关于如何保养这些文房用具的知识,让它们能够长久地陪伴我,而不是成为一次性消耗品。我希望黄鹏先生能够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转化为实用的技巧,让我能够真正地“上手”,感受到书写带来的乐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想要写好”的阶段。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我的“随身指导手册”,在我的书写过程中,随时为我提供支持和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