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物理学史话 在悖论中前行
定价:49.00元
作者:汪振东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6-01
ISBN:97871154807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众多学科之中,物理学是极为不同的。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许多学科都是从物理学中发展而来的。相信很多读者都惊叹于物理定律描述真实世界的精妙之处,也有很多人止步于烦琐的理论计算。 那么,物理学这座宏厦是如何搭建而成的?本书作者基于多年来对物理学的热爱,尝试采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格式,将各个时期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基本思想以及主要定理融入到真实的故事当中,展示了物理学的曲折发展历程,并用生动的笔触讲述了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物鲜为人知的一面。你在阅读过程中若能偶尔捧腹一笑,便是对我们的鼓励。
内容提要
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从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到经典力学再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些的人物不断探索物质世界的规律,一次又一次革新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由此我们才得以不断接近事物的本质。然而,物理学的每一次进步都需要人类付出巨大的努力。本书以时间为主线,通过一段段生动的故事展现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这些正确的理论以及已被抛弃的错误理论对物理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同时,书中也介绍了一些物理学家之间的恩怨纠葛,力图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本书可供对物理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目录
第 一部分 经典力学 1第 一回 从古希腊说起 2
第二回 地心说 9
第三回 不的日心说 15
第四回 伯乐与千里马 20
第五回 近代物理学的开端 24
第六回 宇宙的新发现 30
第七回 一个美丽的实验 38
第八回 一个凄美的故事 43
第九回 浅谈微积分 50
第十回 力学三大定律 57
第十一回 苹果的故事 61
第十二回 牛顿与上帝 67
第十三回 有趣的天文测量 72
第二部分 电磁学 79第十四回 静电学简史 80
第十五回 从青蛙腿到持续电流 85
第十六回 寻找电与磁的联系 89
第十七回 电动力学 92
第十八回 电磁感应 98
第十九回 电磁学的大统一 106
第二十回 波 111
第二十一回 寻找电磁波 116
第三部分 热力学和统计力学 121
第二十二回 热力学简史 122
第二十三回 热的本质 129
第二十四回 热力学 135
第二十五回 统计力学 142
第四部分 光学 149
第二十六回 光,波或微粒? 150
第二十七回 光谱的故事 156
第二十八回 光速的测量 163
第五部分 相对论 169
第二十九回 第 一朵乌云 170
第三十回 为以太辩护 175
第三十一回 爱因斯坦与狭义相对论 179
第三十二回 关于狭义相对论的一些浅见 186
第三十三回 爱因斯坦的困惑 192
第三十四回 广义相对论 198
第六部分 量子力学 205
第三十五回 微观世界 206
第三十六回 黑体辐射 213
第三十七回 光电效应 217
第三十八回 原子的核模型 219
第三十九回 量子轨道 224
第四十回 电子的故事 228
第四十一回 矩阵力学 235
附一回 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 237
第四十二回 电子也可以是波 240
第四十三回 一个鬼魅般的实验 244
第四十四回 才子薛定谔 247
第四十五回 波动力学与矩阵力学 250
第四十六回 不确定原理和互补原理 253
第四十七回 爱因斯坦与玻尔的“战争” 256
第四十八回 EPR佯谬与薛定谔的猫 262
第四十九回 爱因斯坦的忧伤 266
第七部分 宇宙学 271
第五十回 宇宙在运动 272
第五十一回 探索宇宙起源 275
第五十二回 神奇的中子 278
第五十三回 恒星的命运 282
第五十四回 寻找大爆炸的证据 285
第五十五回 黑洞 288
第五十六回 奇点可以存在 292
第八部分 量子场论及弦理论概述 295
第五十七回 量子场论概述 296
第五十八回 后的统一? 298
作者介绍
汪振东:先后毕业于西安邮电学院(本科)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曾在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学习,后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工作,参与研究原子钟、时间比对以及北斗等诸多项目,对基础物理有深刻的了解。
文摘
序言
《物理学史话:在悖论中前行》这本书,我可以说是在“爱不释手”中读完的。我一直觉得,了解一门学科的历史,不仅仅是为了知道“是什么”,更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汪振东先生以“悖论”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这种处理方式极具匠心。他并没有简单地把悖论当成一些“待解决的问题”来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悖论的产生根源、它们对当时科学界造成的冲击,以及最终是如何引领科学家们走向新的理论框架的。我记得在读到早期天文学中关于行星运动的“本轮说”时,作者详细描述了当时天文学家们为了解释观测数据而不断添加的复杂几何结构,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悖论”——看似精确的理论,却越来越违背简洁的原则。作者通过对这一历史过程的细致描写,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对简单性和优雅性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本身也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让我印象深刻。它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和深度,又不乏文学作品的生动和感染力。汪振东先生的笔触细腻,他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科学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和那些伟大的头脑对话,感受他们的思考,理解他们的困惑,分享他们的喜悦。它让我明白,科学的探索之旅,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不断的质疑、不断的试错、不断的自我否定中,才能最终接近真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面对未知和困惑时,我们不应害怕,而应将其视为机遇,如同书名所言,在悖论中,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前行的方向。
评分如果说,我之前对物理学史的理解,是一幅由各种零散的知识点拼凑而成的画卷,那么《物理学史话:在悖论中前行》这本书,就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以“矛盾”为色彩,以“求索”为笔触的宏伟史诗。汪振东先生独辟蹊径,选择“悖论”作为这本书的核心视角,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决定。他没有刻意去描绘一个完美无缺的科学发展图景,而是坦然地展现了科学史上那些曾经让伟大头脑陷入困境的“难题”,并以此为线索,串联起物理学发展的脉络。我非常赞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经典的“科学危机”时,那种深刻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分析。例如,在探讨光是否是粒子还是波的这个问题时,他详细描绘了从惠更斯到爱因斯坦,再到德布罗意的思想演变过程,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科学的进步是如何在看似矛盾的证据中,不断逼近真相的。这本书的叙述语言,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它不像传统的科学史读物那样,充斥着枯燥的公式和生硬的术语,而是充满了文学的色彩和哲学思辨。作者能够将深奥的物理概念,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转化为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语言。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亲历那些伟大的科学发现的时刻,感受科学家们在面对未知时的挣扎与喜悦。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的探索,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不断的挑战、不断的自我否定中,才能实现真正的飞跃。它传递了一种“拥抱不确定性,在矛盾中寻找真理”的科学精神,这对于任何一个探索未知领域的人来说,都极具价值。
评分《物理学史话:在悖论中前行》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非常深刻的阅读体验。在阅读之前,我对于物理学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和耳熟能详的定律上。而这本书,则以一种极为独特和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勾勒出了物理学发展波澜壮阔的全景图。作者汪振东先生巧妙地以“悖论”作为线索,将原本可能显得支离破碎的科学史,编织成了一个有机而连贯的整体。我非常欣赏他没有回避那些曾经让科学界陷入困境的“难题”,而是将它们视为科学进步的催化剂来解读。这种视角,让我看到了科学的另一面——并非总是清晰明了、一帆风顺,而往往是在不断的质疑、试错和自我否定中前进。书中对例如“以太”的存在、光电效应的解释等经典悖论的详细阐述,让我对这些曾经的“科学迷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作者的文字非常生动,他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生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们,一同经历他们的思考过程,感受他们面对未知时的迷茫,以及最终突破困境时的喜悦。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进步,往往是挑战既有认知、打破思维定势的结果。每一次“悖论”的出现,都像是一块垫脚石,推动着人类的认知边界不断拓展。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物理学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探索精神的史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看到了科学的“人”的一面,看到了科学家们的智慧、勇气和坚持。
评分这本《物理学史话:在悖论中前行》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充斥着复杂的公式和晦涩的理论,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汪振东先生以一种极为生动有趣的方式,带领我穿越了物理学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他并没有按部就班地罗列每一个重大发现,而是巧妙地将焦点放在那些曾经困扰着物理学家们的“悖论”上。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看一部精彩绝伦的侦探小说,只不过这次的“谜团”是宇宙最深层的奥秘。从古希腊人对宇宙结构的猜想,到经典力学看似完美的体系中隐藏的微小裂痕,再到量子力学带来的颠覆性革命,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讨论。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述这些科学史上的关键时刻时,对人物的刻画。他并没有将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展现了他们的挣扎、困惑、争论,甚至是在遭受质疑时的痛苦。这种真实的人性化描写,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他们一同思考、一同探索。那些曾经被认为是“死胡同”的理论,在作者的笔下却重新焕发了生机,展现出它们在推动科学进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价值。比如,虚空概念的演变,从不可分割的原子空间到量子真空的奇妙涌现,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悖论”到“现实”的转变过程。作者对这些概念的梳理,清晰而有条理,即使是对物理学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很多启发。整本书的叙事流畅,语言引人入胜,完全摆脱了以往科学史著作的刻板印象,读起来轻松愉快,却又不失深度。它让我认识到,科学的进步并非坦途,而是在一次次挑战认知极限的悖论中,不断突破,不断前行,而这种“在悖论中前行”的精神,正是科学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物理学史话:在悖论中前行》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真正能“读进去”的科学史著作。我之前读过一些物理学史类的书籍,但往往因为过于学术化或者叙述方式的枯燥,而难以坚持下来。然而,汪振东先生的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对这类书籍的固有印象。他以“悖论”作为串联起整个物理学发展的核心线索,这个想法实在是太棒了!它不仅让整个叙述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也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了科学进步的本质。他没有回避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那些“不完美”和“曲折”,反而将这些曾经让科学家们头疼不已的“悖论”,视为推动科学前进的强大动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量子力学诞生过程中那些“反直觉”的悖论的阐述,比如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以及薛定谔的猫。作者用非常形象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概念解释得清晰易懂,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真理往往就隐藏在那些看似荒谬的现象背后。整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趣味。汪振东先生的叙述流畅而富有洞察力,他能够将抽象的科学理论,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刻画,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的思考,理解他们的困惑,分享他们的成就。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的进步,并非是直线型的,而是一个充满试错、修正和突破的过程。每一次对悖论的深入探究,都可能开启一个全新的科学时代。
评分《物理学史话:在悖论中前行》这本书,我必须说,它颠覆了我对科学史类书籍的所有认知。我一直以为,科学史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各个时期重要的科学家和他们的发现,但汪振东先生的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悖论”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了物理学发展的始终。这种处理方式,让我看到了科学进步背后更深层次的动力。他并不回避那些曾经让科学家们头疼不已、甚至一度陷入僵局的“难题”,而是将它们视为推动科学进步的“发动机”。我非常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经典悖论时,那种清晰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例如,在探讨物质波的存在时,作者详细阐述了德布罗意是如何在看到光波粒二象性后,大胆地将这一概念推广到物质粒子,这种“大胆假设”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思辨的魅力。整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用“润物细无声”来形容。它没有刻意卖弄学问,也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和曲折的历史事件,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穿梭于物理学历史的长河中,让我看到了那些曾经被认为是“错误”的理论,是如何在后来的发展中,被赋予新的生命,甚至成为新的理论的基石。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并非是一个静态的真理体系,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自我修正和超越的过程。它传递了一种“拥抱不确定性”的科学哲学,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
评分说实话,拿到《物理学史话:在悖论中前行》这本书的时候,我带着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期待的是它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忐忑的是担心又是一本让人望而却步的“硬核”读物。然而,事实证明,我的忐忑是多余的,而期待则得到了远远超乎预期的满足。汪振东先生构建了一个非常独特而引人入胜的叙事框架——“悖论”。他没有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按照时间顺序或领域划分来介绍物理学的发展,而是以那些曾经让物理学界陷入沉思甚至争论不休的“悖论”为线索,串联起了整个物理学史。这种写法简直太妙了!它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物理学发展背后更为深刻的动力机制。我们都知道,科学的进步往往不是因为发现了新的“对”,而是因为发现了原有的“错”。而这本书,正是将这些“错”——即那些与现有理论或直觉相悖的“悖论”——放在了聚光灯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这些悖论时,那种既严谨又不失文学性的笔调。他能够将复杂的物理概念,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转化为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语言。例如,在介绍相对论时,他没有直接抛出抽象的数学公式,而是通过那些关于时间、空间、光速的“思想实验”,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爱因斯坦的伟大洞见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同时又保证了内容的深度和准确性。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物理学的发展并非是一条笔直的大道,而是一条充满了迂回、曲折、甚至是“走回头路”的探索之路。每一次“悖论”的出现,都是对现有认知的挑战,也正是这种挑战,才驱动着科学不断向前迈进。
评分我必须承认,《物理学史话:在悖论中前行》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对于一本“史话”类书籍的想象。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按时间线索,平铺直叙地讲述各个时期重大发现的读物,但汪振东先生独辟蹊径,将“悖论”作为串联起物理学发展脉络的核心。这种视角非常新颖,而且极具启发性。他并没有试图掩盖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不完美”,而是将那些曾经让科学家们头疼不已、甚至一度陷入僵局的“悖论”,当作推动科学进步的引擎来解读。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那些“跨时代”的悖论时,那种清晰的逻辑梳理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例如,在探讨经典力学与相对论的冲突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展示了经典力学在特定范围内的普适性,以及它在宏观尺度下的局限性,而正是这些局限性,催生了相对论的诞生。这种“矛盾中孕育新知”的逻辑,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汪振东先生的文字功底也相当了得,他能够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物理学原理,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阐释清楚。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比很多初学者的教科书还要更容易理解,因为它更侧重于科学思想的演变和探索过程,而不是机械的公式推导。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思想实验室,看到一个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如何在面对看似无法解释的现象时,进行着不懈的思考和探索。它让我明白了,科学并非是少数天才的专属,而是一个由无数次尝试、无数次失败、无数次“错误”累积而成的伟大事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授了物理学知识,更传递了一种面对挑战、勇于质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
评分对于《物理学史话:在悖论中前行》这本书,我只能用“惊艳”来形容我的感受。我之前接触过一些物理学史的读物,但大多是平铺直叙的叙述,容易让人感到枯燥。汪振东先生的这本书,则以“悖论”为核心,将物理学史的演进描绘得生动而深刻。他没有回避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那些“不完美”和“曲折”,而是将这些曾经让科学家们头疼不已的“难题”,视为推动科学进步的强大动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颠覆性”理论的阐述,比如量子力学中的各种“反直觉”现象。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叙述,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解释得清晰易懂,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伟大的思想革命。例如,在描述“薛定谔的猫”这个思想实验时,作者的描绘充满了想象力,让我不禁思考,我们对于现实的认知,究竟有多大的局限性。整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和深度,又不乏文学作品的生动和感染力。汪振东先生的笔触细腻,他能够将抽象的科学概念,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科学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与那些伟大的头脑对话,感受他们的思考,理解他们的困惑,分享他们的喜悦。它让我明白了,科学的探索之旅,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不断的质疑、不断的试错、不断的自我否定中,才能最终接近真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授了物理学知识,更传递了一种面对挑战、勇于质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
评分阅读《物理学史话:在悖论中前行》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与重塑。我一直认为,科学的进步是一个线性、有序、不断积累的过程,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这种朴素的认知。汪振东先生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到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科学史背后更为复杂、更为动人的真相——科学的每一次飞跃,往往都孕育于最令人费解、最令人抓狂的悖论之中。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出科学家们如何解决了某个技术难题,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看似“不合逻辑”、“自相矛盾”的现象是如何驱动人类的思考,是如何挑战既有框架,并最终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未知。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回避科学发展中的曲折和混乱,反而将这些“困难”视为推动进步的动力。我记得在读到关于光的那部分时,作者详细阐述了光既是粒子又是波的“波粒二象性”悖论,这曾经让多少物理学家夜不能寐。这种对科学史中“争议点”的聚焦,让我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严谨与艰辛,也让我更加敬佩那些敢于质疑权威、敢于挑战常识的科学家们。他们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严密的实验和逻辑推理,即使这些推理最终导向了与直觉相悖的结论。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一种独特的睿智,他能在复杂的科学概念和曲折的历史事件中,提炼出最核心的矛盾和最关键的转折点,用简洁而富有洞察力的语言呈现出来。这使得我能够一边享受阅读的乐趣,一边深刻理解科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它让我明白,科学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修正、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漫长旅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物理学,更是关于人类探索未知、挑战自我、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史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