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3.0 不断进步升级的人类 科普读物人类故事 机器人 纳米科技 神经学与遗传学 互联网 电子工业

人类3.0 不断进步升级的人类 科普读物人类故事 机器人 纳米科技 神经学与遗传学 互联网 电子工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类未来
  • 科技发展
  • 科普
  • 机器人
  • 纳米科技
  • 神经学
  • 遗传学
  • 互联网
  • 电子工业
  • 人类进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临池学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1
ISBN:9787121289439
商品编码:29351670994
丛书名: 人类3.0不断进步升级的人类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人类3.0 不断进步升级的人类
            定价 49.00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
开本 16开
作者 (加拿大)Peter Nowak(彼得?诺瓦克),杨煜东
装帧 平装
页数 232
字数 212000
ISBN编码 9787121289439

内容介绍
HUMANS 3.0: THE UPGRADING OF A SPECIES讲述了计算机、机器人、纳米科技、神经学与遗传学、互联网等前沿科技对经济、健康、工作、社交、艺术、认知、信念、幸福感等方面影响,重点强调人类的进步不应该仅用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来衡量,相对而言自我实现更为重要,其中科学技术的各项进步在人类的自我实现升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录
第1章 进化:在米粒和人类之间 /001
对速度的需求 /006
发型2.0 /015

第2章 经济:插件犹若复仇者 /023
瓶子里的基尼系数 /030
小丑的困境 /034
微生物比政客聪明? /039

第3章 健康:吸血鬼一般的不堪重负 /043
冲绳的吸血鬼 /047
马尔萨斯 VS 摩尔定律 /050
奈飞公司之心 /054
生命是商品 /058

第4章 工作:一百万个小谷歌 /061
贾斯丁?比伯和波尔卡舞 /067
以色列的圣诞节 /069
车库公司 /073
性的企业 /077

第5章 艺术:死野牛的永生 /081
要啤酒不要照片 /084
媒体中的信息 /088
独立制片人成为主流 /090
优化的苹果IPHONE /093
玩家的爆发 /097
巨大的小星球 /099

第6章 关系:凯文培根的表层联系 /105
在人群中孤独 /111
太富有而不相信爱情 /114
焚书坑儒是可以避免的 /116
不是今晚,我有一个电子邮件要看 /119
中断请求线的X因素 /124
 
第7章 身份:机器是上帝 /127
高机密的执照牌 /130
专利是真正的敌人 /135
所有人进入,没人离开 /141

第8章 信仰:独眼赛龙人的近视 /147
宗教在美国 /151
尤达大师的热情 /155
答案的两难困境 /159
全宇宙闹钟 /161

第9章 幸福:哥斯达尼加永远是阳光灿烂 /165
要比琼斯挣得多 /172
维京人的博弈论 /177
幸福没那么简单 /184
未来的太阳镜 /187

第10章 结论:马克思是对的 /189
对不同意说同意 /194
洞穴——如山的远景 /198
到达无限和无限之外 /203

鸣 谢 /206
注 释 /208


《文明的裂痕:重塑人性的未来迷局》 内容梗概: 在技术洪流滚滚向前,生命边界不断被拓展的时代,人类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我们能否在飞速发展的科技浪潮中,不迷失方向,不遗忘人性最根本的价值?《文明的裂痕:重塑人性的未来迷局》并非一本描绘遥远幻想的科幻小说,也不是一本冰冷的技术指南,而是一场深刻的、直击人心的关于“人”的思考。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审视人类文明的演进轨迹,但重点并非在于列举过去的技术成就,而是着眼于当下和未来,探讨那些伴随技术革新而产生的、最严峻的生存与伦理挑战。 本书聚焦于那些尚未被广泛触及,或在主流叙事中被简化处理的议题。我们不谈论“人类3.0”那过于宏大的概念,而是深入挖掘那些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生活,甚至是我们自身本质的微小但关键的变革。例如,在人工智能日益深入社会的当下,我们将审视的是“算法偏见”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社会公平,以及个体在高度算法化的环境中如何保持自主判断的能力。我们不直接讨论“机器人”的未来形态,而是深入探讨“人机协作”模式下的伦理困境:当机器承担越来越多的决策与执行工作,人类的责任界限在哪里?当机器能够模拟甚至超越某些人类情感表达时,我们又该如何定义“真实”的情感连接? 在纳米科技可能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本书将着重分析其潜在的“可控性”危机。当微小的技术单元被赋予强大的力量,一旦失控,其破坏性的后果可能比任何大规模的传统灾难都更为隐蔽和难以挽回。我们关注的不是纳米机器人如何治疗疾病,而是其在军事、环境等领域的潜在滥用风险,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全球性监管框架。 神经学和遗传学的发展,固然为我们认识生命奥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但本书将回避对基因编辑技术“优生学”的简单论述。相反,我们将聚焦于“神经增强”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分化。当大脑可以被技术“升级”,那些拥有先进神经技术的人与普通人之间,是否会产生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还将探讨“意识上传”等概念背后,对“生命”和“死亡”的传统定义所产生的颠覆性影响,以及这些颠覆可能带来的个体身份危机。 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但本书将深入探讨其另一面:即“数字鸿沟”的加剧,以及“信息茧房”对社会共识的侵蚀。我们不赘述互联网如何连接世界,而是关注那些被排除在数字世界之外的群体,以及个体在海量信息中如何辨别真伪,避免被操纵。电子工业的进步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但本书将着眼于其“资源枯竭”和“电子垃圾”等环境伦理问题,以及这种消费主义驱动的生产模式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长远影响。 《文明的裂痕:重塑人性的未来迷局》不回避技术进步带来的光明前景,但其核心在于对“黑暗面”的审慎探索。本书将通过深入的案例分析、哲学思辨和跨学科的对话,引导读者思考: 在人机共存的时代,如何维系人类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当机器能够模仿甚至超越人类的许多能力,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定义“价值”和“意义”? 当生命的可塑性极大地增强,我们应如何面对“自然”与“人为”的界限? 基因编辑、神经增强等技术,是否会让我们失去作为“自然人”的独特印记? 在高度互联但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如何重建信任与共识? “算法”与“偏见”如何交织,形成新的社会隔阂? 技术的发展是否会加剧社会不公,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我们是否正在用未来的代价,换取当下的便利? 本书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技术进步背后,我们自身面临的困境与抉择。它呼吁读者不仅仅是技术的接受者,更是审慎的思考者,是积极的参与者,共同探索一条既能拥抱进步,又能守护人性的未来之路。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未来社会形态、个体生存意义以及人类终极命运的深度反思,是一部献给所有关心人类文明走向的读者的严肃之作。它不是对“升级”的讴歌,而是对“代价”的警醒,是对“人性”的呼唤。

用户评价

评分

《人类3.0》这本书,让我对“电子工业”有了前所未有的敬畏。过去,我只知道手机、电脑是如何工作的,但书中对其背后的精细化、集成化以及指数级发展的历程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宏大的图景。从早期笨重的真空管,到如今微缩到纳米级的芯片,电子工业的发展速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作者通过讲述摩尔定律的演进,以及半导体技术的突破,让我们理解了计算能力的飞跃是如何驱动整个科技革命的。书中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的实现,都离不开电子工业的坚实支撑。我尤其对书中对未来电子元件的展望感到兴奋,比如量子计算、柔性电子、生物电子学等,它们预示着电子产品将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更加智能、更加个性化,甚至能够与我们身体融为一体。这种对电子工业发展史和未来趋势的深入解读,让我明白了我们今天的世界,是如何被这些看不见的电子脉冲所构建和维系的。它不仅仅是制造,更是一种对物质世界的深刻改造,一种对计算能力的无限追求,是支撑“人类3.0”硬件基础的关键。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大脑的奥秘充满好奇,而《人类3.0》中关于“神经学”的篇章,无疑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作者并没有用晦涩的专业术语堆砌,而是用生动的语言,带领我们一步步探索大脑的神经网络,理解信息的传递方式,以及意识的产生机制。书中关于脑机接口的讨论,尤其让我着迷。想象一下,通过意念直接控制机器,或者将大脑的思维直接上传,这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作者却以严谨的科学态度,阐述了其发展的可能性和目前的进展。这种技术不仅能够帮助残疾人恢复行动能力,更能极大地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书中对记忆、学习、情感的神经学解释,也让我对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为什么我们会产生某些情绪?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大脑中是如何发生的?这些曾经抽象的概念,在神经学的框架下变得具体而清晰。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探讨了如何通过神经科学的技术,来增强人类的认知能力,比如提升记忆力、注意力,甚至模拟出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不仅仅是关于“了解”大脑,更是关于“重塑”大脑,一个前所未有的概念。这种对人类自身核心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人类进化在生物学层面的巨大潜力,也引发了我对“何为人类”的深刻反思。

评分

《人类3.0》这本书,就像一扇通往人类大脑深处的大门,而“神经学”的章节,则是最引人入胜的引路人。我一直对人类的思维、记忆、情感感到好奇,而这本书用科学的视角,为我一一解答了这些谜团。作者将复杂的神经学原理,用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神经元组成的奇妙网络中。书中关于脑机接口的探讨,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想象一下,通过意念就能控制机器,或者将大脑的信息直接与计算机连接,这不仅仅是科幻,更是未来科技发展的真实方向。这种技术不仅能够帮助那些身体不便的人,更能极大地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如何通过神经科学来提升人类的认知能力,比如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感到兴奋。这让我看到了人类突破自身生物学限制的可能性,也引发了我对“何为人类”的深刻反思。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大脑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人类未来的进化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人类3.0》这本书,绝对是一次智识的盛宴。其中关于“遗传学”的部分,彻底颠覆了我以往对生命继承的认知。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DNA双螺旋的结构介绍,而是深入到基因编辑、基因疗法以及基因组学带来的革命性影响。我尤其对CRISPR-Cas9技术的介绍印象深刻,这项技术在纠正基因缺陷,治疗遗传性疾病方面的潜力,简直是医学史上的奇迹。读到书中关于“设计婴儿”的伦理争论时,我既感叹科技的进步,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社会分化感到担忧。作者没有回避这些尖锐的问题,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在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之间找到平衡。书中对疾病的预测和预防,通过基因组学的分析,也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想象一下,在疾病发生之前,我们就能通过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这无疑将极大地提升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还展望了通过基因技术,增强人类的某些生理能力,比如提高运动表现、延缓衰老,甚至实现某种程度上的“基因优化”。这让我看到了人类摆脱生物局限,实现自我超越的曙光,也为“人类3.0”这个概念提供了坚实的生物学基础。

评分

《人类3.0》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旅行。其中关于“纳米科技”的章节,简直让我大开眼界。作者没有流于表面地介绍纳米材料有多神奇,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纳米尺度下物质的奇特属性,以及这些属性如何被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从医疗领域,纳米机器人能够精准地靶向病灶,进行微创治疗,到材料科学,纳米涂层能让物品更坚固、更防水、甚至具备自清洁功能,再到能源领域,纳米材料在电池和太阳能板上的应用,都描绘出了一幅令人振奋的未来图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纳米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潜力感到惊喜,比如利用纳米材料吸附水中的污染物,或者在空气净化方面发挥作用。这让我意识到,人类的智慧,当触及到物质最基本的构造时,能够释放出何等巨大的能量。更重要的是,作者在阐述这些前沿科技的同时,也时刻提醒着我们,任何技术的进步都伴随着潜在的风险。纳米材料的安全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伦理上的考量,都被作者一一提及,促使读者在惊叹科技魅力的同时,也能保持一份理性与警惕。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整本书充满了深度和思考价值,而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物质世界的理解,以及对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边界,都有了全新的认知。

评分

作为一个互联网的原住民,《人类3.0》中关于“互联网”的章节,对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陌生的是,我从未如此深入地思考过互联网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远影响。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社交媒体、信息获取的层面,而是将互联网视为一种连接、一种共生的新范式。从早期信息传播的革命,到如今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互联网正在重塑我们的思维方式、社交模式,甚至认知结构。书中关于“元宇宙”的探讨,让我看到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合的无限可能,它不仅仅是游戏,更是信息交流、经济活动、社会构建的新场域。同时,作者也深刻地指出了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挑战,比如信息茧房、隐私泄露、数字鸿沟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去中心化”的讨论感到振奋,它预示着一种更加开放、自由、平等的互联网未来。这种对互联网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判,让我对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工具,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文化、经济、社会的驱动力,是塑造“人类3.0”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

《人类3.0》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次对“机器人”未来发展的深度剖析。我一直对机器人充满了好奇,但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外形和功能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机器人对人类社会结构、伦理道德,甚至是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可能带来的影响。从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工业机器人,到服务型机器人,再到可能拥有自我意识的通用人工智能,这本书描绘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机器人未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人机协作的讨论感到耳目一新,它并非是简单的“人类被取代”的悲观论调,而是探讨了如何通过人机协同,发挥各自优势,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书中也触及了机器人伦理的复杂性,比如责任归属、权利界定等问题,这些都让我对未来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思考。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将机器人视为人类自身智能的延伸和外化,这是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它让我明白,对机器人的研究,归根结底是对“智能”和“生命”本身的探索。这本书让我对机器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类与机器人的未来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个对未来充满好奇心的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清晰、深入地阐述人类进化方向的读物。《人类3.0》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渴望。它并非简单罗列科技名词,而是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人类如何一步步从原始走向智识,又将如何跨越生物学本身的桎梏。书中关于“机器人”的部分,让我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有了更具象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关于机器人的外形如何酷炫,更是探讨了它们在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以及人类自身定位上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作者并没有回避机器人可能带来的挑战,比如失业潮、人机关系的新定义,反而以一种审慎而乐观的态度,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与这些越来越智能的“造物”和谐共处。读到机器人可能承担起危险工作,甚至在科研和艺术领域与人类并肩协作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图景,那里充满了效率的提升和创造力的飞跃。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非将机器人视为独立的个体,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人类发展叙事之中,视作人类自身能力延伸和智慧外化的重要载体。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理论分析,让我明白,对机器人的研究和发展,最终指向的是对“智能”本身的理解,以及我们如何利用这种理解来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比如疾病、贫困以及环境问题。这种宏观视角,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科技普及,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自我认知、自我塑造的哲学思考。

评分

作为一个对人类文明发展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人类3.0》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科普读物”的意义。它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场关于人类起源、现状与未来的宏大叙事。书中将“机器人”、“纳米科技”、“神经学”、“遗传学”、“互联网”、“电子工业”等看似分散的科技领域,巧妙地编织进一条清晰的人类进化主线。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它不是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关怀。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人类从懵懂走向智慧,从受制于自然到改造自然的历程。这种“人类故事”的叙事,让我对科技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充满了温度和情感。书中对人类不断“进步升级”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人类的韧性和创造力,也引发了我对未来方向的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自我认知和自我超越的史诗,它激励着我们去探索未知,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

阅读《人类3.0》这本书,尤其是关于“纳米科技”的部分,让我对微观世界的奇妙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科学原理,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想象。我一直以为纳米科技只是存在于实验室的抽象概念,但书中描绘的从医疗到材料,从能源到环保,纳米技术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想象一下,纳米机器人能够深入人体,精准清除癌细胞,或者纳米涂层能够让衣物永远保持洁净,这些都仿佛是来自未来的奇迹。作者并没有回避纳米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确保人类和地球的健康。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整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它不仅仅是关于科技的介绍,更是关于人类如何利用智慧,去改造物质世界,去解决现实问题的深度探讨。读完这部分,我对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