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神经网络的动力学 |
| 作者 | 王圣军 |
| 定价 | 32.00元 |
| 出版社 |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1254981 |
| 出版日期 | 2017-10-01 |
| 字数 | |
| 页码 | 129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神经网络的动力学/学术研究专著系列·物理学》介绍使用模型开展的神经活动动力学原理的一些研究。全书共四章,包括神经活动的动力学与网络结构、神经网络的同步、神经网络中的自组织临界态和神经网络的吸引子模型。 《神经网络的动力学/学术研究专著系列·物理学》适合非线性科学、复杂网络科学和神经网络动力学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阅读。 |
| 作者简介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目录 | |
| 第1章 神经活动的动力学与网络结构 1.1 神经活动研究的动力学观点 1.2 神经基本活动的电学描述 1.3 复杂网络理论 1.4 度关联网络的产生 参考文献 第2章 神经网络中的同步 2.1 普遍存在的同步问题 2.2 神经放电活动的同步 2.3 两层网络的同步 参考文献 第3章 神经网络中的自组织临界态 3.1 自组织临界态 3.2 动态突触神经网络模型 3.3 等级模块化网络的临界态 3.4 等级模块化网络上的雪崩 3.5 临界分支过程 3.6 增强鲁棒性的机制 3.7 动力学区间 3.8 网络尺寸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神经网络的吸引子模型 4.1 Ising类型吸引子网络模型 4.2 吸引子网络模型中的拓扑结构因素 4.3 度关联属性对于吸引子网络动力学的影响 4.4 复杂网络稀疏特征与功能差异 4.5 关联吸引子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第1章 神经活动的动力学与网络结构 1.1 神经活动研究的动力学观点 1.2 神经基本活动的电学描述 1.3 复杂网络理论 1.4 度关联网络的产生 参考文献 第2章 神经网络中的同步 2.1 普遍存在的同步问题 2.2 神经放电活动的同步 2.3 两层网络的同步 参考文献 第3章 神经网络中的自组织临界态 3.1 自组织临界态 3.2 动态突触神经网络模型 3.3 等级模块化网络的临界态 3.4 等级模块化网络上的雪崩 3.5 临界分支过程 3.6 增强鲁棒性的机制 3.7 动力学区间 3.8 网络尺寸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神经网络的吸引子模型 4.1 Ising类型吸引子网络模型 4.2 吸引子网络模型中的拓扑结构因素 4.3 度关联属性对于吸引子网络动力学的影响 4.4 复杂网络稀疏特征与功能差异 4.5 关联吸引子 参考文献 |
(二) 说实话,在翻开《正版书籍 神经网络的动力学》之前,我对于“动力学”这个词在神经网络领域的应用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总觉得它更像是物理学或工程学的专属术语。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数学的严谨与神经网络的生命力完美融合。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相空间”的讨论,以及它如何用来描述神经网络的状态演变。想象一下,每一个神经网络的状态都可以被看作是相空间中的一个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点会沿着一条轨迹运动,最终可能收敛到某个“吸引子”,代表着一个稳定的工作状态。这个概念对于理解神经网络的混沌行为、周期性振荡以及模式识别过程非常有帮助。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例子和类比,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在解释某些网络如何“忘记”信息时,书中将这种现象与物理系统中的能量耗散进行了类比,让我恍然大悟。此外,书中对不同神经网络模型在动力学特性上的对比分析,也让我看到了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局限,为我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模型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踏上了一场探索未知领域的神奇旅程,充满了惊喜与发现。
评分(一) 这本《正版书籍 神经网络的动力学》简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之旅,书中的某些章节,尤其是在探讨信息如何在复杂的网络结构中传播和演化时,给我的触动尤为深刻。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思考节点,引导读者去探索神经网络内部涌现出的那些令人着迷的非线性行为。我记得其中有一段描述,将神经网络比作一个不断学习和适应的有机体,它在接收外部刺激时,内部的连接权重会以一种微妙而复杂的方式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后续的信号传递。这种类比让我对“学习”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模式匹配,而是包含了一个动态的、不断优化的过程。书中对一些经典模型,比如霍普菲尔德网络和玻尔兹曼机,在动力学角度的阐述,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明白,理解这些模型不仅仅是记住它们的数学公式,更重要的是把握它们在运行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动态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如何影响模型的记忆、联想和推理能力。作者的笔触严谨而不失生动,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让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其中的精妙之处。即使是对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方程,在作者的细致讲解下,也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仿佛一幅幅生动的图景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评分(三) 《正版书籍 神经网络的动力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和“前瞻性”。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书,而是深入到神经网络最核心的机制——动力学——进行剖析。书中对于“吸引子”概念的阐述,让我对神经网络的稳定性和鲁棒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神经网络在受到轻微干扰后仍能保持原有的功能,这正是因为它们的状态往往会收敛到某些稳固的吸引子。同时,书中也探讨了当吸引子结构发生变化时,神经网络可能会出现哪些意想不到的行为,比如学习能力的下降或者产生错误的输出。这种对系统稳定性与不稳定性之间微妙平衡的深入挖掘,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技术,更是在揭示智能的本质。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退火”过程的讨论,它借鉴了物理学中退火的原理,通过逐步降低“温度”(噪声水平),引导神经网络从一个随机状态逐渐演化到最优解。这个过程不仅在算法层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更在哲学层面引发了我对于“优化”和“收敛”的深刻思考。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看待神经网络的全新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它们为何有效,以及如何让它们变得更好。
评分(五) 《正版书籍 神经网络的动力学》这本书,在我阅读过的关于人工智能的众多书籍中,无疑是一股清流。它没有流于表面地介绍各种模型的功能,而是直击核心,探究神经网络“为什么”会那样工作。书中对“吸引子网络”理论的深入剖析,让我对神经网络的记忆和联想机制有了豁然开朗的理解。作者通过生动的类比,将那些抽象的数学模型还原成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系统,让我仿佛能看到信息在网络中流淌,各种模式被“捕获”并存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非线性动力学”在神经网络中的应用的探讨。这种非线性特性,正是神经网络区别于传统线性模型的关键,也是其强大的模拟和学习能力之源。书中对“混沌”和“分形”等概念的引入,虽然一开始让我觉得有些挑战,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这些概念对于理解神经网络的复杂行为和涌现特性是多么重要。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神经网络技术本身的理解,更让我对复杂系统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且每次都能从中获得新感悟的书。
评分(四) 坦白说,《正版书籍 神经网络的动力学》这本书所传递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但其叙述方式却出人意料地引人入胜。作者拥有将复杂概念化繁为简的魔力,使得即使是那些对动力学理论了解不多的读者,也能在其中遨游。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相变”在神经网络中的应用的章节。想象一下,神经网络在某个参数发生微小变化时,其整体的行为模式可能会发生剧烈的、非线性的改变,就像水从液态变成气态一样,这是一个“相变”。这种现象对于理解神经网络的涌现能力、自组织特性以及“临界性”的学习优势至关重要。作者通过精妙的比喻和直观的图示,将这些抽象的相变过程描绘得栩栩如生。我记得书中曾将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比作在复杂的地形中寻找最低点,而相变则可能意味着突然从一个局部的低谷跳跃到一个更广阔、更优的区域。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对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仅仅追求参数的微调是不够的,有时还需要一些“全局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塑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