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图表新说元器件
定价:38.00元
作者:杨承毅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1152802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立意于初学者的感受
以启蒙为宗旨,深入浅出
以阐述图表化为风格,力求把话说明白
新增了大量的新元件
知识点覆盖面大且内容翔实
具有广泛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内容提要
《图表新说元器件》介绍了几十种电子元器件的外形、电路符号、主要参数、工作原理、检测方法和典型应用,内容包括电阻器、电容器、各种开关、继电器、二极管、三极管、晶闸管、场效应管、接插件、敏感元件、陶瓷元件、晶体振荡器、声表面波滤波器、电声器件、显示器件、传感器、模拟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专用集成电路和常用的电子材料等。
书中内容通俗易懂,信息量大,新内容多,特别是实物图的表现方式有利于初学者的学习理解。
《图表新说元器件》适合大学生和电子爱好者阅读,以拓展专业知识面;对电子技术从业人员也有的参考价值。
目录
章 阻容元件
1.1 电阻器
1.2 电位器
1.3 数字电位器
1.4 电容器
第2章 电感元件和变压器
2.1 电感元件
2.2 变压器
2.3 电子变压器
2.4 微型电动机
第3章 开关
3.1 常见普通开关
3.2 四位拨键式开关
3.3 琴键开关
3.4 波段开关
3.5 薄膜开关
3.6 水银开关
3.7 震动开关
3.8 磁控开关
3.9 拨码开关与拨盘开关
3.10 倾倒开关
3.11 角度开关
3.12 模拟开关
3.13 光电开关
3.14 接近开关
第4章 继电器
4.1 电磁继电器
4.2 干簧继电器
4.3 双金属片温度继电器
4.4 固体继电器
第5章 半导体元器件
5.1 半导体二极管
5.2 半导体三极管
5.3 场效应管
5.4 晶闸管
5.5 运算放大器
5.6 数字集成电路
5.7 集成电路的封装
5.8 常用集成电路引脚识别
5.9 片状元器件常识
第6章 电声器件
6.1 扬声器
6.2 压电陶瓷片
6.3 蜂鸣器
6.4 耳机
6.5 传声器
第7章 发光显示元器件
7.1 发光二极管
7.2 LED数码管
7.3 矩阵式LED数码管
7.4 LCD液晶显示屏
第8章 保险元件
8.1 过流保险元件
8.2 温度保险元件
8.3 过压保险元器件
第9章 石英晶体和陶瓷元器件
9.1 石英晶体元器件
9.2 陶瓷元器件
9.3 声表面波滤波器
0章 常用的敏感元器件
10.1 热敏电阻
10.2 光敏电阻
10.3 气敏器件
10.4 湿敏元件
10.5 磁敏元件
10.6 力敏元件
10.7 敏感元件型号命名规定
1章 传感器
11.1 光电耦合器
11.2 霍尔传感器
11.3 超声波传感器
11.4 温度传感器
2章 专用集成电路
12.1 音乐集成电路
12.2 录放集成电路
12.3 三端式集成稳压器
12.4 集成基准电压源
12.5 滤波器
12.6 无线遥控装置
12.7 音频傻瓜王放大器
12.8 TWH8778功率开关集成电路
12.9 DC-DC直流变换器
12.10 AC-DC(交流-直流)变换器
12.11 555电路
12.12 声控集成电路
12.13 彩灯控制专用集成电路
12.14 射频功率模块
3章 常用的电子材料
13.1 常见的接插件
13.2 焊接材料
13.3 粘接材料
13.4 绝缘材料
13.5 磁性材料
13.6 常用电源
13.7 印刷板简介
附录 常用电路符号的意义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流畅自然,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完全没有那种传统技术书籍的生硬感。作者的叙述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耳边娓娓道来,语调平和而坚定,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最精准的指引。我最欣赏的是,它在深入探讨高阶内容时,依然保持着一种娓娓道来的节奏感,从不急于求成,而是循序渐进地构建知识体系的宏大结构。这种稳健的节奏感,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反刍那些深奥的理论,而不是被一堆专业术语淹没。尤其是一些关于系统级联和相互作用的描述,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场景化的叙事,仿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虚拟的实验室,亲眼见证那些元器件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我的理解深度,让我对整个学科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堪称一流水准,这在严肃的技术书籍中实属难得。纸张的质感厚实而细腻,墨水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最微小的电路符号和波形图也毫无模糊之处。这种对物理载体的极致追求,本身就是对知识的一种致敬。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于图表的注释和标注极其细致入微,每一个线条、每一个颜色块的含义都被精确地界定,很少出现需要读者凭空猜测的情况。在处理那些涉及到多维度数据对比的图表时,作者采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色彩编码系统,使得即使是跨页的复杂对比,也能一眼抓住重点。这种对细节的苛刻要求,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减少了因视觉干扰而产生的信息损耗,让我能够更专注于内容的本身,而不是在繁杂的图例中迷失方向。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深度的思维体操。它不仅仅罗列事实,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和“如何优化”。我注意到,很多章节的结尾都留下了引人深思的问题或者开放性的讨论方向,这促使我合上书本后,仍然会沉浸在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中。这种鼓励批判性思维的写作方式,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要有效得多。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引入新技术或新理论时所采取的“历史的眼光”,它会先回顾领域内经典方法的局限性,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引入更先进的解决方案,这种对比和递进的方式,极大地凸显了新知识的价值和创新之处。每一次的阅读体验,都像是一次智力上的升级,让我感到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视角都得到了显著的拓宽,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而是追求事物的本质和设计的哲学。
评分坦白说,初次拿到这本书时,我曾担心其内容的深度是否会因为追求易读性而有所牺牲。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在保持了极佳可读性的同时,其理论深度和技术广度是令人叹服的。作者在关键的数学推导部分处理得非常得体,既没有为了简化而省略掉核心的数学逻辑,也没有将读者置于艰涩的公式泥潭之中。它似乎掌握了一种神奇的平衡术,用最精炼的语言和图示,勾勒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背后的物理意义。这种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的写作风格,让这本书超越了普通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具有思想深度的学术随笔。我强烈推荐给那些不仅想“知道”某个知识点,更想“理解”其来龙去脉的专业人士和进阶学习者,它会成为你案头常备的工具书和思想源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盛宴,那种深邃的蓝与跳跃的橙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初次翻开,就被那精美的插图和图表所震撼,仿佛不是在阅读一本技术书籍,而是在欣赏一幅幅精心编排的艺术品。作者似乎对图形化表达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每一个复杂的概念都被拆解成易于理解的视觉模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新手,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义。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基础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那种将抽象的物理现象具象化的叙事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会心一笑,感觉知识的吸收过程变成了一种愉快的探索。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引导,让枯燥的技术细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更多。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和对用户体验的重视,在同类书籍中是极为罕见的,让人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对读者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