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信息圖中的世界史
定價:59.00元
作者:【意】瓦倫丁娜·德菲裏波(Valentina D'Efi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11539660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我們用一種全新的形式來展示138億年的世界曆史,有事實記錄、趨勢分析,也有大事記,全都凝結成一場驚人的視覺盛宴,融入100多張圖錶進行展示,信息大爆炸,直白直觀,趣味十足
內容提要
世界的曆史,超乎你的想象。
這是一部以全新形式展現的世界史——整整138億年的曆史,有事實記錄,有趨勢分析,也有大事記,將那些嚮前發展的趨勢、重要變化的轉摺點全都凝結成一場驚人的視覺盛宴,以可視化的信息圖、麯綫圖、地圖、圖錶等諸多形式展示,為你講述你想知道的有關世界曆史的一切。
從原始社會到21世紀的科技革命,其間齣現瞭許許多多有趣的事情。從我們的祖先在潮濕的洞穴牆壁上劃下記錄起,一直到現代社會的各類事件,本書都一一羅列。
什麼事情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哪顆星星正在撞嚮地球?哪種語言與哪種語言是有關聯的?什麼時候發明瞭什麼?我們在哪裏齣生?我們能否活過下一個韆年?我們能否移民其他星球?需要多少錢,纔能擠進全世界有錢人的前1%的行列?
不管你的答案是什麼,肯定都沒猜中,正確答案*會讓你大吃一驚。無論你是事實狂人,還是數據達人,或者隻不過是想知道地球上都發生過什麼事情,本書都能讓你腦洞大開。
這裏有文明與野蠻,有戰爭與和平,這是以新的視角整閤的曆史——設計精美、見解深刻、發人深省,嚮我們展示瞭人類曾經走過怎樣的路,以及如今要去往何方。
目錄
作者介紹
瓦倫丁娜·德菲裏波(Valentina D′Efilippo)涉足多個領域的設計師、圖像推廣者、紙媒愛好者、數據狂人。她喜歡創造、喜歡革新,通曉各種數據格式及媒體格式。她曾在意大利學習工業設計,畢業後便搬到瞭倫敦,並在那裏獲得瞭平麵設計碩士學位。自那以後,她對視覺傳達和數字媒體的熱情就變成瞭對數據視覺、美術設計及交互設計的癡迷。她曾與許多*機構閤作,為全球許多汽車、石油、啤酒品牌進行瞭推廣設計,並備受贊譽。2011年,瓦倫丁娜創立瞭總部設於倫敦的Italika設計公司。
詹姆斯·鮑爾(James Ball)數據記者,任職於英國《衛報》調查組,曾獲多個奬項。他曾是該報幾次數據調查活動的核心記者。任職於《衛報》之前,他曾效力於英國公共服務電視颱第4頻道和獨立電視新聞頻道,與新聞調查局共事。在美國的250 000份外交文件被公開期間,他是維基解密的自由記者。現今,詹姆斯居住在倫敦,是倫敦城市大學的一名講師,教授交互與新聞調查課程。
文摘
序言
讀這本書的體驗,就像在逛一個陳列著無數精美數據可視化作品的博物館,每一個展品都設計得極其巧妙,顔色搭配、字體選擇、圖形比例都無可挑剔。例如,書中關於古代文明衰落原因的篇幅,用瞭大量的餅圖和柱狀圖來對比不同文明在氣候變化、資源枯竭、政治腐敗、外族入侵等因素上的權重。這些圖錶確實直觀地展示瞭不同因素的重要程度,也讓我得以快速地瀏覽和比較不同文明的“死亡原因”。然而,在我看來,曆史的復雜性遠非這些圖錶所能概括。當作者用一個巨大的雷達圖來描繪羅馬帝國晚期的“緻命弱點”時,我確實看到瞭軍事、經濟、政治、社會等多個維度的指標,但這些指標是如何相互作用,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演變,最終導緻瞭帝國的崩塌,書中的信息圖卻顯得有些“靜態”和“扁平”。我期望的是能夠看到時間維度下的動態演變,看到那些微小的裂痕是如何逐漸擴大,最終摧毀龐大的帝國。而這本書,更多的是在提供一個“瞬間”的快照,讓我看到“結果”,卻難以深入理解“過程”。而且,很多時候,圖錶的注釋過於簡潔,甚至有些含糊,需要讀者具備相當的背景知識纔能理解其含義。我常常需要在閱讀圖錶的同時,再去翻閱其他資料來補充理解,這無形中增加瞭閱讀的難度,也讓我覺得這本書在“引導”讀者方麵做得不夠充分。
評分坦白說,《信息圖中的世界史》這本書,我一開始是帶著極大的期待去閱讀的。我想象著,通過那些精心設計的圖錶,能夠以一種更加高效、更加有趣的方式來理解波瀾壯闊的世界史。書中關於文藝復興的部分,作者用瞭一個相當大的思維導圖來展示藝術、科學、哲學、宗教等領域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發展。從宏觀上看,確實能看到不同領域之間的聯動,比如科學的進步如何影響瞭藝術的寫實度,宗教改革又如何促進瞭思想的解放。然而,當我試圖去體會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麵貌時,圖錶卻顯得蒼白無力。我渴望看到達芬奇在創作《濛娜麗莎》時的靈感火花,感受到米開朗琪羅在雕刻大衛時的肌肉賁張,理解馬丁·路德挑戰教會時的勇氣和信念。然而,信息圖隻能告訴我“思想解放—藝術繁榮”這樣的邏輯關係,卻無法傳達齣那種時代特有的激情和創造力。很多時候,我感覺這些圖錶更像是一種“知識的標簽”,將復雜的曆史概念進行高度概括和分類,但卻忽略瞭曆史背後的人文關懷和情感溫度。這種過於強調“結構”和“分類”的方式,讓我覺得曆史仿佛成瞭一係列相互關聯的節點,而失去瞭那些鮮活的個體和他們的故事。
評分這本書的風格,我隻能用“極度精煉”來形容。作者似乎緻力於用最少的文字,通過最多的圖錶來呈現曆史。關於兩次世界大戰的交戰國、參戰時間、主要戰役以及傷亡情況,書中用瞭一係列非常詳盡的圖錶來展示。從軍事角度來看,這些圖錶確實為我提供瞭一個快速瞭解戰爭規模和進程的途徑。我能清晰地看到哪些國傢是軸心國,哪些是同盟國,戰爭的爆發和結束的時間節點,以及不同戰場的主要軍事行動。然而,當我試圖去理解戰爭的根源,去感受戰爭對人類社會造成的深遠影響時,信息圖的解釋力就顯得不足瞭。書中關於戰爭原因的分析,更多的是羅列齣“政治矛盾”、“經濟危機”、“民族主義”等幾個關鍵詞,並用一些簡單的箭頭錶示它們之間的關聯。我沒有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各國之間錯綜復雜的聯盟體係是如何一步步將歐洲推嚮戰爭的,也沒有感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主義的極端思想是如何荼毒人心的。這些宏大的圖錶,反而讓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和痛苦變得模糊不清。我感覺自己像是在看一盤棋局的演變,能看到棋子的位置和移動,卻難以體會到棋手們的策略和博弈。
評分我必須承認,《信息圖中的世界史》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吸引人,紙張的質感、封麵的設計都顯得相當有分量。在內容上,作者試圖用信息圖的方式來梳理世界曆史的宏大脈絡,這點我很欣賞。書中關於大航海時代的部分,用瞭一個非常精密的航綫圖,標注瞭各個探險傢的路綫、發現的地理位置、以及貿易路綫的形成。從地理和經濟的角度來看,這些信息圖確實為我提供瞭一個清晰的全局視角。我能直觀地看到新航路的開闢如何改變瞭世界貿易格局,殖民地的建立又如何影響瞭全球的資源分配。然而,當我試圖去探究那些曆史事件背後更深層的原因和影響時,信息圖的局限性就顯現齣來瞭。例如,關於殖民主義的罪惡,書中用瞭一些簡單的圖錶來展示被殖民地區的資源流失和人口死亡率,但這些冰冷的數字,無法完全傳遞齣殖民者對當地民族文化、社會結構造成的毀滅性打擊。我沒有看到那些被剝削者的血淚控訴,沒有感受到文化被摧毀的悲痛,圖錶隻是呈現瞭一個“結果”,而忽略瞭“過程”中的殘忍和痛苦。這種以數據和圖錶為核心的敘事方式,似乎更容易迴避那些爭議性、復雜性強、或者情感色彩濃厚的曆史議題。
評分我嘗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信息圖中的世界史》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關於中國古代的朝代更迭,書中用瞭一個非常龐大的錶格,列齣瞭每個朝代的起止時間、主要帝王、重要事件以及疆域範圍。從梳理曆史框架的角度來看,這個錶格的確為我提供瞭一個清晰的脈絡。我能快速地瞭解到中國曆史上各個朝代的順序,以及它們的大緻特徵。然而,當我試圖去體會不同朝代之間政治製度的演變,社會經濟的變遷,以及文化思想的發展時,這個錶格的解釋力就顯得不足瞭。它更多的是在呈現“事實”的羅列,而忽略瞭“原因”和“影響”的深入探討。我沒有看到秦朝統一六國背後激烈的政治鬥爭,也沒有感受到唐朝盛世下文化的開放與包容,更無法體會到明清時期社會內部的深刻矛盾。信息圖雖然提供瞭海量的信息,但這種信息的分散和碎片化,反而讓我覺得難以形成對曆史整體性的深刻認識。
評分當我翻開《信息圖中的世界史》這本書時,我曾設想過它會是一場關於曆史的視覺盛宴。作者在這本書中,確實運用瞭大量的圖錶和信息圖來解釋曆史事件。關於啓濛運動的部分,書中有一個非常復雜的流程圖,展示瞭哲學傢之間的思想傳播、著作齣版、以及對政治和社會改革的影響。從信息組織的邏輯性來看,這個流程圖確實呈現瞭啓濛思想是如何像漣漪一樣擴散開來的。我能看到盧梭的思想如何影響瞭法國大革命,康德的哲學如何塑造瞭現代政治倫理。然而,這種過於結構化的呈現方式,卻讓我很難感受到那個時代思想傢們在黑暗中探索真理的艱辛,也無法體會到他們對人類解放的強烈渴望。我期待的是能夠讀到那些充滿智慧的哲學辯論,感受到思想碰撞齣的火花,而不是看到一堆堆錶示“影響”和“聯係”的箭頭。信息圖雖然直觀,但卻難以傳遞齣思想的深度和復雜性。它更像是在給思想貼上標簽,而不是帶領我深入理解思想的內涵。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睏惑的是,它在呈現曆史細節方麵似乎非常詳盡,但在解讀曆史意義和深層邏輯方麵則顯得有些單薄。例如,關於佛教的傳播,書中用瞭一個非常精美的地圖,標注瞭佛教從印度起源,經過中亞、東亞,最終傳播到世界各地的路綫。同時,還用一些圖錶展示瞭不同地區佛教流派的分化和發展。從地理和宗教傳播的角度來看,這部分內容非常直觀。然而,當我試圖去理解佛教的教義是如何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它如何在不同的社會土壤中生根發芽,又如何影響瞭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時,信息圖的解釋力就顯得不足瞭。書中關於佛教核心教義的介紹,也僅僅是用一些簡短的文字和符號來概括,很難讓我深入體會到“苦集滅道”的智慧,也無法感受到“慈悲”和“智慧”的力量。這種過於注重“路徑”和“分支”的呈現方式,讓我覺得曆史仿佛成瞭一張巨大的網絡圖,我知道節點和連綫,卻難以感受到網絡的“生命力”。
評分閱讀《信息圖中的世界史》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充滿挑戰的體驗。作者在書中大量運用瞭流程圖和樹狀圖來展示曆史事件的因果關係和發展脈絡。關於人類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書中用瞭一個非常復雜的樹狀圖,展示瞭從采集漁獵到農業革命,再到城市文明的形成。從邏輯分析的角度來看,這個圖錶確實呈現瞭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和關鍵轉摺點。我能看到農業革命是如何為人類定居和文明的産生奠定瞭基礎,城市化進程又是如何催生瞭社會分工和政治組織的齣現。然而,當我試圖去感受那個漫長過程中,人類麵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掙紮,麵對自然災害的無助和頑強,麵對社會變革的迷茫和適應時,這些抽象的圖錶顯得有些冰冷。我無法在流程圖中找到那個決定人類命運的關鍵瞬間,也無法在樹狀圖中感受到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那些充滿人性光輝的瞬間。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給我的整體印象是“信息量巨大,但解讀空間有限”。在關於世界主要宗教的形成和傳播部分,作者用瞭很多餅圖和柱狀圖來展示不同宗教信徒的數量、主要傳播區域以及教義的核心理念。從數據對比的角度來看,這些圖錶確實讓我對不同宗教有瞭一個初步的認識。我能直觀地看到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主要宗教在全球範圍內的分布情況,也能快速地瞭解到它們在信徒數量上的差異。然而,當我試圖去理解這些宗教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産生,它們是如何影響瞭人類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發展,以及它們在不同文明中的演變和融閤時,信息圖的解釋力就顯得不足瞭。書中關於宗教教義的介紹,也往往停留在錶麵,缺乏對宗教背後深層哲學思考和人文關懷的深入挖掘。我感覺自己像是在瀏覽一份宗教人口普查報告,看到瞭“數量”和“分布”,卻難以體會到“信仰”的力量和“精神”的維度。
評分《信息圖中的世界史》這本書,說實話,我拿到的時候,是被它的書名深深吸引的。總覺得曆史這種宏大的敘事,用直觀的信息圖來呈現,一定能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角,打破傳統曆史讀物的枯燥感。然而,當我翻開它,我看到的卻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體驗。作者似乎對“信息圖”這個概念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書中充斥著大量的錶格、圖錶、流程圖,以及一些用各種符號和箭頭串聯起來的“關係圖”。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去解讀這些圖錶,試圖從中找齣曆史事件的脈絡和邏輯。比如,關於工業革命的那一部分,作者用瞭一個極其復雜的流程圖,展示瞭技術創新、資源獲取、市場需求、社會變革等各個環節之間的相互影響。乍一看,似乎很有條理,但我卻發現,這種過於精細的圖錶式呈現,反而剝離瞭曆史的溫度和人性的光輝。我期待看到的是工業革命時期人們的生活狀態,他們的掙紮與希望,他們的創新與苦難,而不是那些冰冷的數字和抽象的符號。那些圖錶,雖然信息量大,但卻像是在解剖一具屍體,看得見骨骼,卻感受不到生命。我試圖從中理解蒸汽機的發明如何改變瞭人們的生活,但圖錶中展示的隻是“發明—應用—傳播”這樣的鏈式反應,我沒有看到瓦特本人麵對技術難題時的焦灼,也沒有看到早期工人麵對機器時的迷茫和恐懼,更沒有感受到城市化進程中普通人生活的巨變。我隻能依靠自己的想象去填補那些空白,而這似乎違背瞭作者用信息圖來“呈現”曆史的初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