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UMTS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第2版)
定价:69.00元
作者:(芬)莱奥(Laiho,J.),(芬)瓦克尔(Wacker,A.)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1210727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首先介绍了网络规划和优化的需求,并对UMTS的结构进行了综述。讨论了用于无线网络定制和规划的WCDMA规定的链路性能指示器。然后对无线网络的规划、无线资源的管理、WCDMA和GSM的联合规划、小区的配置和部署策略进行了讨论,并对覆盖和容量的增强技术进行了分析。接着,对高层无线网络的优化过程进行了讨论,并描述了UMTS关于模型、需求、业务特性的服务质量和QoS管理规则,以及无线接入的自动调节和高级监控,以及其他3G无线接入技术。
本书可作为从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和设备的研发人员、网络运营商、网络规划者和操作者的技术指导用书,也可作为无线通信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参考读物。
目录
章 绪论
1.1 蜂窝网历史概要
1.2 无线网络规划演进
1.3 无线网规划及UMTS优化概要
1.4 未来发展趋势
1.4.1 面向服务驱动的网络管理
1.4.2 无线局域网WLAN
1.4.3 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参考文献
第2章 应用于UMTS中的WCDMA
2.1 扩频CDMA系统的数学背景
2.1.1 多址接入
2.1.2 扩频调制
2.1.3 对窄带干扰的容限
2.2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
2.2.1 调制示例
2.2.2 对宽带干扰的容限
2.2.3 多径环境中的操作
2.3 CDMA在无线蜂窝网中的应用
2.3.1 频率再用
2.3.2 软切换
2.3.3 功率控制
2.4 WCDMA的逻辑、传输和物理信道
2.4.1 UMTS高层结构模型
2.4.2 无线接口协议结构和逻辑信道
2.4.3 传输信道
2.4.4 物理信道以及传输信道的映射FDD
2.4.5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
2.4.6 UTRAN中的定时和同步FDD承载
2.4.7 扩频、扰码和信道化概念
2.5 WCDMA无线链路性能指标
2.5.1 定义
2.5.2 根据多径信道的条件和业务进行分类
2.5.3 链路层仿真原理
2.5.4 实际网络中支持链路层性能测量的物理层测量
参考文献
第3章 WCDMA无线网络规划
3.1 度量
3.1.1 在无线链路预算中特殊的WCDMA问题
3.1.2 接收机灵敏度估计
3.1.3 阴影效应的容限和软切换增益估算
3.1.4 小区范围和小区覆盖面积的估计
3.1.5 在初始规划阶段的容量和覆盖分析
3.1.6 提供HSDPA的WCDMA网络的测量
3.1.7 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度量
3.2 详细的规划
3.2.1 对无线网络规划工具的一般要求
3.2.2 初始化:定义无线网络层
3.2.3 详细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迭代
3.2.4 相邻信道干扰的计算
3.2.5 后期处理:网络覆盖的估计和公共信道的分析
3.3 用静态模拟器对测量进行校验
3.3.1 宏小区网络设计
3.3.2 模拟器参数介绍
3.4 用动态模拟器对静态模拟器的校验
3.4.1 动态模拟器介绍
3.4.2 结果比较
3.5 无线网络规划的优化
3.5.1 理想的情况
3.5.2 Shinjuku实例
3.6 多运营商环境下WCDMA的干扰
3.6.1 相邻信道的干扰源ACI
3.6.2 小连接损耗
3.6.3 盲区
3.6.4 相邻信道干扰的模拟情况
3.6.5 避免相邻信道干扰的无线链路规划指南
3.7 小区配置策略
3.7.1 网络构建
3.7.2 WCDMA网络的分层小区结构
参考文献
第4章 无线资源的利用
第5章 WCDMA-GSM联合规划问题
第6章 提高容量及覆盖范围的方法
第7章 无线网络的优化
第8章 UMTS服务质量
第9章 高级分析方法与无线接入网自动调节
0章 其他3G无线接入技术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嵌入式系统设计之道:基于RTOS和低功耗硬件的实践指南》,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特别是对于我这种常年在Linux和应用层打转的开发者来说。我们部门最近接了一个手持设备的开发任务,要求极高的实时性和功耗控制,一下子就把我们拉回到了硬邦邦的裸机和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世界。市面上很多嵌入式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就是针对特定芯片的SDK手册,缺乏宏观的架构视角。而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完美地平衡了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广度。它不仅细致讲解了任务调度算法(比如上下文切换的开销和优先级反转的解决之道),还用大量的篇幅讨论了如何针对I/O密集型和CPU密集型任务来设计合理的内存池和消息队列机制。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专门开辟了一章讲解如何使用JTAG/SWD进行高效的低功耗调试,那些关于时钟门控和外设休眠的配置技巧,直接帮我们团队节省了至少两周的调试时间。这本书不是让你学会写驱动的API,而是让你学会如何从系统级思考如何让你的代码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下跑得更稳、更省电,这才是真正嵌入式系统设计者的核心素养。
评分我近来翻阅的这本《网络协议栈的艺术:从数据包到应用层的高效实现》,可以说是彻底颠覆了我对TCP/IP协议栈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我对TCP/IP已经相当熟悉了,无非就是那几张协议族图谱而已,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不是从RFC文档的角度去罗列规范,而是从一个高性能服务器的视角,去审视协议栈的“效率瓶颈”。比如,它花了很大篇幅讨论零拷贝(Zero-Copy)技术在内核与用户空间之间的数据传输效率优化,以及如何利用eBPF技术在不修改内核源码的情况下,动态地对网络事件进行跟踪和处理。这种“黑客式”的优化思路,让我看到了协议栈实现背后的精妙权衡。作者对拥塞控制算法的阐述也极具洞察力,不仅仅是讲解BBR和CUBIC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分析了它们在不同网络拓扑和丢包特性下的性能表现。读完后,我对那些看似简单的`send()`和`recv()`调用背后的复杂交互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教会我如何不再被动地使用协议栈,而是主动地去驾驭它,以应对未来更高并发、更低延迟的网络挑战。
评分要说最近读过最能激发我思考的读物,非《复杂系统中的涌现现象与自组织理论》莫属。这本书完全跳脱了传统的还原论思维框架,它关注的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如何发生的。作者从生物进化中的群体行为(如蚁群觅食、鸟群迁徙)出发,巧妙地引入了相变理论和信息熵的概念,来解释宏观模式是如何从微观的简单规则中“涌现”出来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临界点”的讨论,书中通过精美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案例,展示了系统如何在稳定状态和混沌状态之间找到一个极其脆弱的平衡点,这恰恰是许多技术创新和市场爆发的发生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哲学化,但逻辑推导又极其严谨,迫使读者不断地反思我们所处的商业环境、技术生态乃至社会结构,是否也遵循着类似的自组织规律。它提供的不是具体的工具箱,而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让我们学会如何去识别和预测那些看似随机,实则遵循内在逻辑的复杂趋势,对于战略规划和前沿技术布局的思考,具有极强的启发性。
评分这本《图解信号处理基础:从傅里叶到小波的直观理解》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数学公式望而生畏的工程师量身定做的救星。我之前一直觉得信号处理是高深的学问,书本上的那些积分、微分方程看着就头疼,别说理解了,连看进去的勇气都没有。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亲民,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一堆晦涩的定义,而是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比如音乐的频谱、图像的锐化,让人立刻就能感受到这些抽象概念的实际意义。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傅里叶变换的讲解,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图示,把原本复杂的三维空间旋转过程,分解成了几步非常容易消化的动作。看到那些波形如何像积木一样被拆解和重组时,我突然有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很多在线课程讲得总是跳跃性很强,但这本书的逻辑链条非常完整,层层递进,即便是初次接触小波分析的读者,也能跟着作者的思路稳步前进,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传授,更在于它建立了一种理解复杂数学模型的直觉,让学习过程从痛苦的煎熬变成了享受探索的乐趣。对于任何想在通信、图像处理或者自动控制领域打下坚实基础的实践者来说,这本“说明书”是必备良品。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这本《深度学习的数学基石:从线性代数到概率模型的完整推导》,让我对神经网络的黑箱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以往看那些关于RNN、Transformer的论文,总感觉自己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在看,知道输入输出,却不明白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他没有停留在炫技性的展示新算法,而是非常扎实地回溯到了最基础的数学工具上——矩阵分解、梯度下降的微积分推导、以及贝叶斯理论在线性回归中的应用。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时的耐心,它并没有简单地套用链式法则,而是用一种更具几何意义的方式,展示了误差信号是如何一步步“回溯”并更新网络权重的。这种对底层机制的深入挖掘,使得我在阅读后续更高级的网络结构时,不再感到迷茫,因为我知道它们无非是这些基本数学操作的巧妙组合和堆叠。对于希望从“调参工程师”蜕变为“模型架构师”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内功心法。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代数基础,但其详尽的推导过程,足以弥补读者在某些特定环节上的知识断层,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构建起一个坚固的理论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