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全国数据中心应用发展指引(2017)
定价:58.00元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115477767
字数:
页码: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本书以全国数据中心建设为案例主线,涵盖了不同的数据中心建设的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读者更好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中。 n
2.本书不仅介绍了各区域数据中心供需对接,还站在用户的角度上来讲,可以方便用户查询。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是引导各区域数据中心供需对接、提升应用水平,指引用户从全国数据中心资源中合理选择。本书主要包括各区域可提供的供需情况,相关应用需求的转移和承接。用户可结合业务需求,参照本指引提供的数据、方法,科学合理选择数据中心资源。n
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包括数据中心部门管理者、数据中心管理人员、数据中心监管部门人员、数据中心建设规划人员,以及在数据中心建设管理前沿领域从事研究的专家学者等。
目录
目录n
一、全国数据中心建设发展情况 3n
n
二、分区域数据中心应用发展指引9n
n
三、用户选择数据中心指引 17n
n
附录 21
作者介绍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 年 龄 段 30~40 n
工作单位 职 务 部 学 历 本科 n
通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院 n
讲授课程 数据中心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标题着实吸引人,尤其是“全国数据中心应用发展指引”这个前缀,让人立刻联想到国家层面的宏大规划和对未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度思考。当我翻开它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严谨而务实的基调。它似乎不是一本探讨宏大理论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份面向实操的“行动纲领”。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在那个特定时间点(2017年),国家对数据中心产业的战略定位、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期望达到的发展目标。比如,在能源效率和绿色发展方面,是否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和技术路径?对于跨区域的资源调度和负载均衡,是否有前瞻性的指导意见?我特别关注它如何平衡数据安全与业务创新的关系,毕竟数据中心是信息社会的“心脏”,其稳健运行至关重要。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案例分析,展示不同类型数据中心(如超大规模、边缘计算节点)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最佳实践,那无疑会大大增加其实用价值。总而言之,它应该是一本能为行业决策者和技术管理者提供清晰路线图的权威性文件,体现了工信部在推动国家数字化转型中的引领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透露出一种官方文件的严肃性,这让我对内容的权威性有了初步的信赖。但作为一名关注技术落地层面的读者,我更想知道的是,那些宏观的“指引”是如何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的。2017年,云计算正处于快速迭代期,新的虚拟化技术、容器化方案以及软件定义网络(SDN)的应用都在深刻改变着数据中心的架构。我期望这本书能对这些新兴技术在国家级数据中心建设中的应用前景做出明确的评估和推荐,而不是停留在概念层面。例如,在基础设施的模块化设计和自动化运维方面,是否已经确立了国家层面的推荐架构模型?对于数据中心的人才培养和知识体系构建,是否有提出相应的建议框架,以应对未来复杂化的运营需求?如果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时间轴”,标明各项政策和技术标准逐步推广的时间节点,那么对于企业制定长期的技术路线图将是极大的助益,否则,这份“指引”的指导意义可能会随着技术日新月异的速度而迅速打折扣。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精炼,每一个段落都信息密度极高,显然是为具备一定行业背景的专业人士准备的。这迫使我必须集中注意力去解读字里行间隐含的政策意图。我特别好奇的是,在强调“应用发展”时,书中是如何界定和区分不同层级数据中心(国家骨干、区域枢纽、行业专用)的应用侧重点的。例如,对于面向人工智能训练和高性能计算的数据中心,其建设标准和资源配置的要求,是否与面向政务或金融服务的温冷数据中心有所区别?此外,在数据流通和安全合规这一敏感领域,这份指引是如何平衡地方政府的数据主权需求与全国一体化数据服务网络的建设目标的?如果书中能深入剖析不同主体(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巨头、地方国资)在数据中心建设中的角色划分和利益协同机制,那么其价值将远超一般技术手册,直达产业生态的顶层设计层面。
评分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其对“发展”二字的深刻理解,它并非仅仅关注硬件的堆砌,而是着眼于数据中心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的整体转型。我个人对其中关于“算力服务化”的探讨非常感兴趣。在2017年,算力已经开始被视为一种可交易、可调度的资源。书中是否明确提出了构建全国统一的算力交易平台或资源池的设想?如果提出了,那么对资源定价、跨域传输的质量保证(QoS)以及结算机制,是否有提出初步的框架性思考?相较于关注机架密度或PUE值这类传统指标,我更倾向于看到如何衡量数据中心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比如,在支持先进制造业的工业互联网应用时,数据中心需要提供哪些特定的计算能力支持?这种从技术支撑到价值实现的视角转换,是衡量一本优秀行业指引的关键标尺。
评分总的来说,这份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的材料,具有极强的时代烙印和政策导向性。它无疑是理解特定历史时期国家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最高层设计意图的窗口。我希望它在技术层面的探讨,能够保持与当时全球最前沿实践的同步,特别是对于微模块化数据中心、液冷技术等未来趋势的预判。如果书中能对未来三到五年的技术演进路径做出大胆的预测,并给出相应的预研方向建议,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份“指引”,更是一份鼓舞人心的“前瞻报告”。毕竟,数据中心是面向未来的产业,任何静态的规划都难以适应爆炸性的技术增长。阅读此书,感觉像是参与了一场高层级的行业对话,虽然信息略显密集,但对于把握国家战略方向的脉络,无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