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英汉文体翻译教程
:26元
作者:陈新 主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3-1
ISBN:9787301036389
字数:420000
页码:519
版次:1
目录
前言
章 翻译绪论
节 我国翻译简史
第二节 翻译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第四节 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第二章 应用文文体的翻译
节 应用文文体的特点与翻译
第二节 信函
第三节 电报
第四节 便条、通知、启事、海报
第五节 合同、协议
第六节 规则、指南、说明
第七节 演讲
第三章 新闻文体的翻译
节 新闻文体的语言特别与翻译
第二节 各类体裁新闻的翻译
第四章 广告文体的翻译
节 广告文体的语言特点和翻译
第二节 不同类型广告的翻译
第五章 科技文全的翻译
节 科技英语的特别与翻译
第二节 科技报道
第三节 科技论文
第四节 专利文献
第五节 科普读物
第六节 科幻小说
第六章 文学文体的翻译
节 文学文体的语言特别与翻译
第二节 散文
第三节 小说
第四节 戏剧
第五节 诗歌
翻译练习参考译文
内容提要
本书完全不同于以往教材以词、语、句翻译为探讨对象的做法。作者从全新的角度——文体的角度,以文体为内容,以文体为对象,分别详述了应用文、新闻、广告、科技和文学这五大类文体的语言文字特点及其翻译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提高翻译能力大有裨益。
........
说实话,初看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确实有些年代感,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其精髓所在。它的案例选择非常经典,很多都是那个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中英对照作品片段,这对于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下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非常有帮助。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言外之意”的那几个章节。市面上很多翻译书都倾向于直接给出“标准译法”,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篇幅去剖析译者在面对模棱两可的原文时,如何做出取舍和判断的思维过程。它不是教你一个固定的公式,而是引导你去建立一个“翻译决策树”。比如面对一些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口语表达,书里不仅提供了直译、意译的选项,还探讨了“文化折扣”的风险。这对于我这种需要经常处理跨文化交流文本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唯一美中不足可能就是部分插图或者示意图比较简单,但这并不影响内容本身的深度,反倒是让读者能更专注于文字的逻辑推演。
评分这本书的“实操性”和“理论性”达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平衡点。不像有些过于学院派的书籍晦涩难懂,也不像纯粹的技巧手册那样浮于表面。它巧妙地将理论融入到大量的对比翻译练习中。我注意到,很多练习题并不是简单的句子翻译,而是要求译者在特定文体背景下,对一段话进行风格的重塑。这对我提升“译文的自然度”帮助极大。很多时候,我能把意思翻对,但译文读起来总是带着一股“翻译腔”,这本书通过大量的正面案例和反面错误分析,让我深刻认识到,好的翻译是能够抹去翻译痕迹的“隐形劳动”。书中对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某些特定场景(比如商务宴请中的客套话、新闻发布会上的官方措辞)的应对策略,提供了非常接地气的指导,这些都是我在其他地方很难找到的细致经验分享。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常读常新的宝藏级工具书。
评分作为一本近三十年前出版的教材,它在理论深度上展现出的穿透力令人肃然起敬。它对翻译中的“目的论”和“功能对等”的探讨,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是行业内的前沿视角。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引用的那些中外翻译大家的名言和实践案例,这些引证不仅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也让学习过程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它没有被当时的技术局限性所捆绑,而是专注于语言本质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很多现代翻译理论似乎只是在对这本书里的某些观点进行细化和补充。例如,书中对“增译”和“减译”的界限划分,描述得极其审慎,它教会我们,这些操作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严格服务于目标读者的理解需求。这种对翻译责任感的强调,在如今快餐式的翻译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读完一章,常常需要合上书本,静心思考半小时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精髓。
评分这本新入手的翻译教材,拿到手沉甸甸的,纸张质感相当不错,比现在很多新书摸起来都扎实得多。封面设计虽然是那个年代的风格,朴实无华,但透着一股老牌出版社特有的严谨。我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毕竟是快二十五年前的版本了,担心里面的案例和理论会过时,但翻开目录后就打消了顾虑。它对翻译的底层逻辑剖析得非常透彻,不像现在一些书光讲技巧和软件操作,这本书似乎更注重“为什么这么译”。比如它对语篇连贯性和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框架,我以前在处理一些比较绕口的中文长句时总觉得无从下手,这本书里的某些分析方法简直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思路。尤其是对不同文体之间翻译策略差异的区分,讲解得循序渐进,从散文的韵味保持到科技文的精准还原,都有相应的详尽论述和对比范例。光是前几章关于“信、达、雅”在现代语境下的重新诠释,就足够我好好消化一阵子了。感觉这更像是一部翻译哲学入门而非单纯的工具书,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翻译技巧,而是构建了一个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文体”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分类,远比我预想的要细致和全面。很多教程只提到了文学翻译、新闻翻译,但这本书居然能详细区分出学术报告、法律文书、游记散文等多种文体,并且针对每一种文体的特定要求,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指南。我最近正在努力提升自己的科技文献翻译能力,书中关于术语的系统化管理和新旧概念的衔接处理,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秘籍。它强调的不是死记硬背术语表,而是理解术语背后的学科逻辑,这才是真正高阶的翻译思维。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正在进行的项目,发现之前一些处理得比较粗糙的地方,都有了更清晰的改进方向。这种“即学即用”的指导性,是很多新版教材所欠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