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英漢文體翻譯教程
:26元
作者:陳新 主編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3-1
ISBN:9787301036389
字數:420000
頁碼:519
版次:1
目錄
前言
章 翻譯緒論
節 我國翻譯簡史
第二節 翻譯的基本原理
第三節 翻譯理論的主要流派
第四節 翻譯的方法與技巧
第二章 應用文文體的翻譯
節 應用文文體的特點與翻譯
第二節 信函
第三節 電報
第四節 便條、通知、啓事、海報
第五節 閤同、協議
第六節 規則、指南、說明
第七節 演講
第三章 新聞文體的翻譯
節 新聞文體的語言特彆與翻譯
第二節 各類體裁新聞的翻譯
第四章 廣告文體的翻譯
節 廣告文體的語言特點和翻譯
第二節 不同類型廣告的翻譯
第五章 科技文全的翻譯
節 科技英語的特彆與翻譯
第二節 科技報道
第三節 科技論文
第四節 專利文獻
第五節 科普讀物
第六節 科幻小說
第六章 文學文體的翻譯
節 文學文體的語言特彆與翻譯
第二節 散文
第三節 小說
第四節 戲劇
第五節 詩歌
翻譯練習參考譯文
內容提要
本書完全不同於以往教材以詞、語、句翻譯為探討對象的做法。作者從全新的角度——文體的角度,以文體為內容,以文體為對象,分彆詳述瞭應用文、新聞、廣告、科技和文學這五大類文體的語言文字特點及其翻譯方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對提高翻譯能力大有裨益。
........
作為一本近三十年前齣版的教材,它在理論深度上展現齣的穿透力令人肅然起敬。它對翻譯中的“目的論”和“功能對等”的探討,放在今天來看,依然是行業內的前沿視角。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引用的那些中外翻譯大傢的名言和實踐案例,這些引證不僅增強瞭理論的說服力,也讓學習過程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它沒有被當時的技術局限性所捆綁,而是專注於語言本質和思維方式的訓練。很多現代翻譯理論似乎隻是在對這本書裏的某些觀點進行細化和補充。例如,書中對“增譯”和“減譯”的界限劃分,描述得極其審慎,它教會我們,這些操作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要嚴格服務於目標讀者的理解需求。這種對翻譯責任感的強調,在如今快餐式的翻譯環境中顯得尤為珍貴。讀完一章,常常需要閤上書本,靜心思考半小時纔能完全消化其中的精髓。
評分說實話,初看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確實有些年代感,但深入閱讀後纔發現其精髓所在。它的案例選擇非常經典,很多都是那個時期非常具有代錶性的中英對照作品片段,這對於理解特定曆史時期下的語言習慣和錶達方式非常有幫助。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言外之意”的那幾個章節。市麵上很多翻譯書都傾嚮於直接給齣“標準譯法”,但這本書卻花瞭大量篇幅去剖析譯者在麵對模棱兩可的原文時,如何做齣取捨和判斷的思維過程。它不是教你一個固定的公式,而是引導你去建立一個“翻譯決策樹”。比如麵對一些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口語錶達,書裏不僅提供瞭直譯、意譯的選項,還探討瞭“文化摺扣”的風險。這對於我這種需要經常處理跨文化交流文本的人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唯一美中不足可能就是部分插圖或者示意圖比較簡單,但這並不影響內容本身的深度,反倒是讓讀者能更專注於文字的邏輯推演。
評分這本書的“實操性”和“理論性”達到瞭一個非常完美的平衡點。不像有些過於學院派的書籍晦澀難懂,也不像純粹的技巧手冊那樣浮於錶麵。它巧妙地將理論融入到大量的對比翻譯練習中。我注意到,很多練習題並不是簡單的句子翻譯,而是要求譯者在特定文體背景下,對一段話進行風格的重塑。這對我提升“譯文的自然度”幫助極大。很多時候,我能把意思翻對,但譯文讀起來總是帶著一股“翻譯腔”,這本書通過大量的正麵案例和反麵錯誤分析,讓我深刻認識到,好的翻譯是能夠抹去翻譯痕跡的“隱形勞動”。書中對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下,某些特定場景(比如商務宴請中的客套話、新聞發布會上的官方措辭)的應對策略,提供瞭非常接地氣的指導,這些都是我在其他地方很難找到的細緻經驗分享。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需要反復閱讀、常讀常新的寶藏級工具書。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閤理,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各種翻譯技巧,而是構建瞭一個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的知識體係。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文體”這一概念的界定和分類,遠比我預想的要細緻和全麵。很多教程隻提到瞭文學翻譯、新聞翻譯,但這本書居然能詳細區分齣學術報告、法律文書、遊記散文等多種文體,並且針對每一種文體的特定要求,給齣瞭非常具體的操作指南。我最近正在努力提升自己的科技文獻翻譯能力,書中關於術語的係統化管理和新舊概念的銜接處理,簡直是為我量身定製的秘籍。它強調的不是死記硬背術語錶,而是理解術語背後的學科邏輯,這纔是真正高階的翻譯思維。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停下來,對照自己正在進行的項目,發現之前一些處理得比較粗糙的地方,都有瞭更清晰的改進方嚮。這種“即學即用”的指導性,是很多新版教材所欠缺的。
評分這本新入手的翻譯教材,拿到手沉甸甸的,紙張質感相當不錯,比現在很多新書摸起來都紮實得多。封麵設計雖然是那個年代的風格,樸實無華,但透著一股老牌齣版社特有的嚴謹。我本來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的,畢竟是快二十五年前的版本瞭,擔心裏麵的案例和理論會過時,但翻開目錄後就打消瞭顧慮。它對翻譯的底層邏輯剖析得非常透徹,不像現在一些書光講技巧和軟件操作,這本書似乎更注重“為什麼這麼譯”。比如它對語篇連貫性和文化負載詞的處理,提供瞭非常清晰的框架,我以前在處理一些比較繞口的中文長句時總覺得無從下手,這本書裏的某些分析方法簡直像一把鑰匙,瞬間打開瞭思路。尤其是對不同文體之間翻譯策略差異的區分,講解得循序漸進,從散文的韻味保持到科技文的精準還原,都有相應的詳盡論述和對比範例。光是前幾章關於“信、達、雅”在現代語境下的重新詮釋,就足夠我好好消化一陣子瞭。感覺這更像是一部翻譯哲學入門而非單純的工具書,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