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通信原理——信息传输的基本原理(上册)
定价:22.00元
作者:李颖洁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3021377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现代通信原理分上、下两册,本书是上册,主要介绍通信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及信号传输系统。
本书共7章,内容包括绪论、预备基础知识、*信号分析、模拟调制系统、模拟信号数字化、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和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章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第2章介绍信号分析的基础知识,第3章给出通信中的*信号分析方法,第4章阐述模拟调制与解调技术,第5章讨论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化技术,第6章论述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原理,第7章介绍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技术。每章后面有思考题和习题。
本书可作为通信及信息类专业课教材,适合于短学期制的教学使用,上、下两册合并则可作为长学期的教学使用。本书也可供从事通信、电子工程、自动化等科研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参考书。
目录
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信息及其度量
1.3 通信信道及噪声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预备基础知识
2.1 引言
2.2 信号的频谱分析
2.3 能量和功率
2.4 卷积和相关
2.5 信号带宽
2.6 希尔伯特变换
习题
第3章 信号分析
3.1 引言
3.2 变量
3.3 过程
3.4 平稳过程谱分析
3.5 窄带过程
3.6 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3.7 马尔科夫过程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模拟调制系统
4.1 引言
4.2 幅度调制原理
4.3 幅度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4 角度调制原理
4.5 角度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6 频分复用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模拟信号数字化
5.1 引言
5.2 抽样定理
5.3 量化与信号量化噪声功率比
5.4 脉冲编码调制
5.5 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5.6 增量调制
5.7 时分复用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6.1 引言
6.2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6.3 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6.4 间干扰的基带传输
6.5 部分响应系统
6.7 均衡
6.8 扰码和解扰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 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7.1 引言
7.2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
7.3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7.4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比较
7.5 多进制调制系统
7.6 数字调制技术在现代通信中的改进和发展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现代通信原理——信息传输的基本原理(上册)》的封面设计简洁有力,黑白灰的搭配给人一种沉稳、专业的印象,一看就知道是本硬核的技术书籍。我之前在学习数字信号处理的时候,就对信息如何在复杂的信道中可靠地传输充满了好奇,所以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书。李颖洁老师的著作在业界口碑一直不错,尤其是在系统阐述通信基本原理方面。我翻开第一章,就被其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严谨的数学推导所吸引。它不像一些教材那样堆砌概念,而是非常注重从物理层面的理解出发,层层递进。比如,在讲解傅里叶分析在通信中的应用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公式,而是先用直观的例子解释了频谱和时域的关系,这对于我这样偏爱直观理解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后续章节对随机过程的引入也处理得非常到位,为理解噪声对信号的影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基本概念时所保持的精确性,每一个定义、每一个定理的引入都非常自然流畅,让人感觉知识体系是完整且有机的,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这本书无疑为我深入钻研更复杂的现代通信技术,比如MIMO和编码理论,铺设了一条坚实而宽广的道路。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确实让人有些望而生畏,但内容密度和深度绝对对得起它的分量。我拿到书后,首先关注的是绪论部分对整个通信系统的宏观概述。作者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源-信道-编解码-调制解调-信宿”的完整框架,这对于初学者建立全局观至关重要。在深入到模拟调制部分时,我发现作者对各种调制方式(AM、FM、PM)的优缺点及其在不同信噪比环境下的性能分析,给出了非常详尽的对比。特别是关于功率谱密度的推导,虽然涉及到不少微积分,但作者的步骤展示得非常细致,每一步的物理意义都阐述得很清楚,这极大地帮助我克服了对纯数学公式的畏惧感。我记得有一处讲解了相干解调和非相干解调的区别,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判决面的差异,比我之前看的其他资料都要来得生动形象。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工程实践的指导性,对于希望从理论走向应用的工程师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宝典。它真正做到了“立足基本原理,展望前沿应用”。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风格散发着一种老派的工匠精神,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基础概念时,会时不时地穿插一些历史背景或者早期通信实验的启示,这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例如,在介绍信道编码的基本思想时,作者提到了早期的海明码,并以此为切入点解释了纠错的原理,这种由浅入深、由历史到现代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连贯性。我用它来复习本科阶段学过的知识,感觉效率比以前高了好几倍,因为它填补了当年学习时许多快速跳过的“小坑”。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自学掌握通信原理精髓的人来说,这本书的难度可能稍高,但如果能坚持下来,其收获绝对是质的飞跃。它要求的不仅仅是记忆,更是对信息的本质、传输的物理限制以及数学工具运用的深刻理解。对于任何严肃的通信学习者而言,这本上册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基石之作。
评分作为一名在职技术人员,我购买技术书籍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适用性和前沿性平衡。这本《现代通信原理(上册)》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虽然它聚焦于基础原理,但其对现代通信系统的影响是深远的。比如,书中对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讲解,涵盖了奈奎斯特准则、码间串扰(ISI)的消除方法,以及均衡器的基本原理。这部分内容直接关系到任何涉及高速数据传输的系统设计,无论是光纤通信还是无线通信的基础阶段。我尤其赞赏作者对“最佳接收机”概念的引入,它清晰地界定了我们设计实际接收器时努力逼近的理论极限。书中的插图虽然不是那种炫目的彩色三维渲染,但每一个示意图都准确地传达了核心概念,例如眼图的绘制和抖动的表现,非常直观易懂。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后能让你立马去做一个复杂系统设计,但它能确保你的设计是建立在最坚实、最正确的物理和数学基础之上的,避免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窘境。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它更像是一部经典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教科书,而不是一本追逐时髦术语的快餐读物。我阅读它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彻底弄懂“信息论”和“信道容量”这些基石性的概念。书中对香农定理的阐述,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没有简单地引用公式,而是通过信息熵和互信息的角度,一步步引导读者理解为什么在有噪声的信道中,传输速率存在一个理论极限。我花了好几天时间仔细研读了这几章,配合书后的习题进行思考,才真正体会到信息论的精妙所在。很多教材在讲到这一块时往往一带而过,或者直接跳到具体的编码方案,使得学生对“为什么我们要设计这么复杂的编码”感到困惑。这本书则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解释了“瓶颈”在哪里,从而使得后续学习卷积码、Turbo码等技术时,动机和目标都变得异常明确。阅读体验上,虽然文字略显学术化,但其逻辑的严密性让人感到安心,仿佛行走在一条设计精良的知识高速公路上,不会迷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