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泥蚶养殖生物学
定价:89.00元
作者:林志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030470355
字数:
页码:21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泥蚶养殖生物学》是迄今关于泥蚶生物学及养殖技术方面*为系统和全面的一部专著,系统总结了泥蚶的基础生物学、生态生理学与营养、繁殖生物学、菌种繁育、遗传学及良种选育、健康养殖、敌害与病害等内容。
《泥蚶养殖生物学》共分十一章,主要内容为作者团队及其合作者近十几年的研究成果,还吸纳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各地的生产经验,力求兼具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泥蚶养殖生物学》可作为水产养殖相关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为海洋贝类养殖科研人员、生产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林志华,1965年生,博士,博士生导师,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浙江万里学院“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委员、浙江省水产学会理事、浙江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咨询专家。长期从事海洋滩涂贝类种质资源、繁育和遗传育种研究,研究成果已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在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
文摘
序言
章 绪论
节 分类地位和自然分布
第二节 经济价值
第三节 泥蚶养殖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营养与药用价值
节 营养价值
一、氨基酸的组成
二、脂肪酸的组成
三、灰分分析
第二节 药用价值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形态学
节 外部形态
壳形态变异特征
第二节 内部构造
一、外套膜(Mantle)
二、闭壳肌(Adductor muscle)
三、足和缩足肌(Foot and Retracor)
四、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
五、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
六、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
七、排泄系统(Excretory System)
八、生殖系统(Reproductive System)
九、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生态学
节 栖息环境与生态习性
第二节 对环境耐受能力
一、对盐度适应能力
二、对温度适应能力
三、耐干露能力
四、对氨氮耐受能力
第三节 摄食行为
第四节 生长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生理学
节 摄食和消化
一、摄食生理
二、消化生理
第二节 血细胞和血红蛋白
一、血细胞周期和DNA含量
二、血细胞形态结构特征
三、血红蛋白及功能研究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繁殖生物学
节 发育与配子发生
一、发育
二、超微结构
第二节 繁殖季节
第三节 产卵与受精
一、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核行为的细胞学观察
二、浓度对多精受精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三、泥蚶(早)×毛蚶(6)受精发育与多精受精
第四节 与附着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普通遗传学
节 形态遗传学
一、泥蚶壳形态性状对重和软体部重的影响效果分析
二、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的估算
第二节 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
一、泥蚶染色体检测方法
二、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核型
第三节 群体遗传学
一、7个地理群体泥蚶遗传变异的同工酶分析
二、同工酶在泥蚶发育表达方面的研究
三、我国沿海4个泥蚶地理群体遗传变异的SSR分析
四、奉化种群与韩国种群形态特征和遗传结构的差异分析
五、生长性状相关AFLP分子标记的筛选
六、4个快速生长家系的遗传变异分析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分子遗传学
节 转录组文库和EST文库的构建和分析
一、转录组文库的构建和分析
二、泥蚶EST文库的构建和分析
第二节 分子标记开发与生长性状QTLs定位
一、基于转录组Singleton和Contig开发EST-SSR标记的差异研究
二、基因组SSR和EST.SSR的开发及比较研究
三、基于转录组的78个多态性EST-SNP标记开发
四、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生长性状QTLs定位
第三节 泥蚶生长调控基因的克隆与时空表达分析
一、泥蚶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二、泥蚶Sfhadl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三、泥蚶Smad3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四、泥蚶BMP7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五、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GRB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第四节 泥蚶免疫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一、泥蚶TIMP基因的克隆和免疫表达研究
二、泥蚶乙二醛酶I基因的克隆及时空表达特征分析
三、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四、小热休克基因(sHSP)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五、半乳糖凝集素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六、泥蚶蛋白质代谢基因LAP3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环境生物学
节 磷对泥蚶的毒性
一、磷在泥蚶体内的积累和消除规律
二、磷对泥蚶急性毒性及血清SOD、CAT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 重金属对泥蚶胁迫作用
一、泥蚶对重金属铜、铅、镉的生物富集动力学
二、重金属对泥蚶的毒性效应
参考文献
第十章 人工育苗
节 育苗场址选择及规划
一、场址选择
二、总体布局
第二节 苗种培育室和饵料培育室
一、苗种培育室
二、饵料培育室
第三节 配套供电、供热、供气设备设施
一、供电系统
二、供热系统
三、供气系统
第四节 水处理和供水系统
一、蓄水沉淀池
二、砂滤装置
二、供水系统
四、其他仪器设备和物品配备
第五节 饵料及培养
一、适宜单胞藻饵料筛选
二、饵料培养
第六节 亲贝选择与培育
一、亲贝的选择
二、亲贝培养
第七节 催产与孵化
第八节 幼虫培育
第九节 幼虫附着和稚贝培育
第十节 运输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养殖技术
节 一般养殖技术
一、养殖场选择
二、蚶苗放养
三、日常管理
四、收获
第二节 池塘蓄水养殖技术
第三节 泥蚶与虾混养技术
一、场址选择和池塘条件
二、苗种放养
三、养殖管理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泥蚶,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原始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感觉。封面上那深沉而富有质感的泥土色,以及仿佛从泥土中探出头的几只饱满的泥蚶,都让我联想到它们在湿润泥滩中生长的场景。这种视觉上的联想,瞬间勾起了我对泥蚶生活习性的好奇。我一直对水产养殖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相对小众的品种,因为它们往往蕴含着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潜力。林志华这个名字,虽然我之前没有特别的印象,但从书名来看,作者显然是深入研究过泥蚶养殖的。一本关于养殖生物学的书,如果内容能够深入浅出,不仅讲述“怎么养”,更能阐释“为什么这样养”,那将非常有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像它的封面一样,给予我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就像泥蚶本身一样,虽然朴实,却充满了生命的韧性。
评分我是一名在校的海洋科学专业学生,目前正在为毕业论文寻找相关资料。我对贝类养殖领域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具有经济价值且在养殖技术上存在一定研究空间的物种。泥蚶,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潜力的研究对象。这本书的书名——《泥蚶养殖生物学》,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内容,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泥蚶的生理生化特征、遗传多样性、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够包含一些实用的养殖技术细节,例如苗种培育、投喂管理、水质调控等,并能够用清晰的图表和数据来支撑这些内容。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案例分析,或者对不同养殖模式的优劣进行比较,那将是锦上添花了。对我而言,这本书将是我学术研究道路上的一位重要导师。
评分我是一位资深的海产品爱好者,平日里最喜欢品尝各种贝类海鲜,而泥蚶则是我的心头好之一。每次吃到鲜嫩多汁的泥蚶,我都忍不住会想,它们究竟是如何生长的?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它们独特的口感和风味?这次偶然看到这本《泥蚶养殖生物学》,我立刻被它的主题所吸引。养殖,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生物的理解和干预,而生物学,则是这一切的基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百科全书一样,全面地解析泥蚶的生长周期、繁殖方式、对环境的要求,以及它们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深入探讨养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毕竟,要获得高质量的泥蚶,离不开对它们生物学特性深刻的认识。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养殖的书,更像是一扇了解泥蚶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和欣赏这种美味的海洋生物。
评分最近,我迷上了自己动手制作海鲜料理,而泥蚶那种独特的鲜甜口感,总是能带给我惊喜。我常常在想,要怎么才能在家中也能享受到最新鲜的泥蚶呢?虽然我知道在家大规模养殖不太可能,但我对泥蚶的生长过程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我希望它能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泥蚶是如何从一颗小小的幼体成长为餐桌上的美味。它会吃什么?它喜欢什么样的“家”?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它才能健康地成长?这些问题,都是我非常想知道的。即使我最终不会亲自去养殖,但了解这些生物学知识,也能让我更懂得如何去选择、去品尝、去珍惜每一颗泥蚶。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一本关于“食物的溯源”和“生命的奥秘”的有趣读物。
评分作为一个对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关注的读者,我对这本书的出现感到非常欣喜。在日益增长的对海产品需求和环境压力的双重背景下,科学、负责任的养殖模式变得尤为重要。泥蚶作为一种在特定沿海环境下生存的生物,其养殖必然涉及到对湿地生态的理解和保护。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介绍,更能融入生态学的视角,探讨泥蚶养殖如何与当地的海洋生态系统和谐共处,如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甚至如何通过科学的养殖模式,反哺和改善局部生态。林志华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一位在渔业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我相信他能够以严谨的态度,将泥蚶的生物学特性与其养殖的生态意义融为一体,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具有前瞻性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养殖的书,更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