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邓启铜 |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4155353 |
| 出版年份: | 2015年3月 |
| 版次: | 第 1版 |
| 总页数: | 356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55元 |
| 实际重量: | 0.721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邓启铜,1991年获硕士学位,多年从事古文献整理及古汉语、文字研究工作,经其点校、注释的经典品种多达百余种。其点校、注释的传统经典曾被中央电视台报道,其中的《论语》还登上了《南方都市报》2004年、2005年畅销书总榜。2010年东南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第1版)、2013年推出的《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第2版)均位居同类品种销售第一名。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质量的编校作品获得了广大国学爱好者的认可,其作品被不少中小学校指定为国学推荐阅读图书,拥有一大批忠实的拥趸。
上经
乾卦第一
坤卦第二
屯卦第三
蒙卦第四
需卦第五
讼卦第六
师卦第七
比卦第八
小畜卦第九
履卦第十
泰卦第十一
否卦第十二
同人卦第十三
大有卦第十四
谦卦第十五
豫卦第十六
随卦第十七
蛊卦第十八
临卦第十九
观卦第二十
噬嗑卦第二十一
贲卦第二十二
剥卦第二十三
复卦第二十四
无妄卦第二十五
大畜卦第二十六
颐卦第二十七
大过卦第二十八
坎卦第二十九
离卦第三十
下经
咸卦第三十一
恒卦第三十二
遯卦第三十三
大壮卦第三十四
晋卦第三十五
明夷卦第三十六
家人卦第三十七
睽卦第三十八
蹇卦第三十九
解卦第四十
损卦第四十一
益卦第四十二
夬卦第四十三
姤卦第四十四
萃卦第四十五
升卦第四十六
困卦第四十七
井卦第四十八
革卦第四十九
鼎卦第五十
震卦第五十一
艮卦第五十二
渐卦第五十三
归妹卦第五十四
丰卦第五十五
旅卦第五十六
巽卦第五十七
兑卦第五十八
涣卦第五十九
节卦第六十
中孚卦第六十一
小过卦第六十二
既济卦第六十三
未济卦第六十四
系辞上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系辞下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说卦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序卦传
杂卦传
附录一
(一)八卦取象歌
(二)分宫卦象次序歌
(三)上下经卦名次序歌
附录二
(一)河图
(二)洛书
(三)伏羲八卦次序
(四)伏羲八卦方位
(五)伏羲六十四卦次序
(六)伏羲六十四卦方位
(七)文王八卦次序
(八)文王八卦方位
当这本书送到我手中时,我首先被它的装帧细节所打动。封面材质的触感,细致入微的烫金工艺,都显示出出版方在品质上的追求。翻开书页,我能感受到纸张本身的质感,既有韧性又不失细腻,而且没有刺鼻的油墨味,这对于一本需要长期阅读的书籍来说,非常重要。 这本书在内容呈现上,采取了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它并没有一味地堆砌原文,而是通过精心的编排,将原文、注释以及必要的背景介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三位一体”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效率和理解深度。 我尤其欣赏书中为每个篇章所做的“导读”。这些导读并非简单的概述,而是包含了对该篇章核心思想的提炼,以及它在整个学术脉络中的位置。这让我能够带着更明确的目标去阅读,并且能够快速抓住内容的精髓。 在阅读注释时,我发现作者的学识渊博,却又懂得如何将复杂的学术问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他的注释,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趣味性,常常能让我在会心一笑中,理解一个深刻的道理。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提供文本的工具书,更是一本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的启发之书。它让我体会到,阅读经典,不是一件枯燥的任务,而是一场充满发现和惊喜的精神旅程。它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又增添了几分亲切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订方式很传统,结实而耐用,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制作的。封面设计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却透着一股沉稳的气质,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的“正宗”和“学院派”风格。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的内容安排非常合理。它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将不同的篇章串联起来,使得我可以清晰地把握知识的脉络。每一个部分的引入都恰到好处,让我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个主题。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提供文本,更提供了深入的解读。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分析和阐释,将那些晦涩难懂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我常常在阅读一个段落后,会反复咀嚼作者的注释,从中获得新的启发。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中穿插的一些背景介绍。它们为我理解文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让我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以及这些经典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这让我觉得,我不是在孤立地阅读,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传统文化殿堂的大门。它用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它让我觉得,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并非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可以触手可及,并且充满乐趣的。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我就被它简洁而大气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深邃的蓝色背景,衬托着古朴的金色标题,散发出一种宁静而智慧的气息。翻开书页,厚实的纸张触感温和,印刷清晰,字迹工整,让人赏心悦目。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一个章节的引言。它们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本章的主旨,并且点出了其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性。这让我能够提前对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进入深入的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在内容的组织上非常有条理。它不仅涵盖了核心的经典文本,更重要的是,提供了非常详实的解读和分析。作者的观点清晰,论证有力,让我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思考这些古老的智慧。 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释非常到位。它能够将复杂的哲学思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呈现出来,并且常常引用一些生动的例子,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具象化,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我常常会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启迪。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我便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封面采用了一种内敛而典雅的深色调,搭配烫金的标题,散发出一种历史的沉淀感。翻开扉页,纸张的触感温润细腻,不是那种廉价的荧光纸,而是带着一丝天然的纤维质感,让人感觉十分舒服。我尤其喜欢它的字体选择,既有传统的韵味,又十分清晰易读,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 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极其用心。每一页都留有恰当的空白,使得文字不会显得拥挤,阅读起来格外舒畅。章节的划分清晰明了,辅以精致的小插图和眉批,仿佛一位博学多才的古人,在你耳边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遥远晦涩的经典,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我常常会因为一个别致的排版而驻足,回味良久。 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但又常常被古籍原貌吓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福音。它的注音功能,真的是太实用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望文生义,对一些词语的读音和深层含义一知半解。有了准确的注音,我仿佛能听到古人朗读时的抑扬顿挫,更能体会到字词背后蕴含的智慧。每一次标注都经过仔细斟酌,绝非随意添加,可见编者的严谨。 我一直认为,阅读经典,如同与古人对话,而这本书,则搭建了一个绝佳的桥梁。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通过精心的编排和丰富的注释,引导读者去理解每一段文字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乃至作者的心路历程。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在脑海中勾勒出古代文人的风采,想象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用文字传承着民族的精神。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精益求精。例如,书签的设计,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织锦工艺,图案精美,寓意吉祥,这不仅是一个实用的小物件,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且,书籍的装订也十分牢固,即使反复翻阅,也不会出现散页的情况,这对于一本常读常新的经典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它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份量相当可观,但与其说是沉甸甸,不如说是“饱满”。翻开它,就如同打开了一个知识的宝库,里面装满了让人心生敬畏的智慧结晶。我迫不及待地想一头扎进去,去探索那些古老的篇章,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当我开始阅读时,我发现这本书的讲解方式非常适合我。它没有直接抛出艰涩的学术理论,而是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文本的世界。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句子,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豁然开朗,仿佛一道道迷雾被驱散,露出了清晰的真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注释部分,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更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典故、文化背景以及相关的学术观点。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跳出孤立的文本,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这些经典。它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碎片。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考究。它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融入了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吸引力。作者的文笔流畅,表达精准,即使是论述复杂的哲学思想,也能化繁为简,让读者茅塞顿开。 最让我感动的是,通过这本书,我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个遥远时代的脉搏。那些古老的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承载着先人们思想、情感和智慧的载体。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后世的期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