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多載波無綫通信中的新型多址技術
定價:58.00元
作者:肖悅,鬍蘇,林燈生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11810522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無綫通信前沿技術叢書《無綫傳感器網絡信號處理》
內容提要
本書可供從事無綫通信技術與係統研究和開發的科研人員與工程技術人員學習參考,也可供高校通信類的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級學生教學參考。
目錄
章 多載波和多址技術
1.1 多載波技術
1.2 多址技術
1.3 多載波多址技術
參考文獻
第2章 正交頻分復用多址
2.1 子載波分配方式
2.1.1 連續分配
2.1.2 順序交織
2.1.3 交織
2.2 限幅濾波技術
2.2.1 基本思想
2.2.2 簡化算法
2.3 載波乾擾抑製技術
2.3.1 OFDM頻偏分析
2.3.2 OFDMA頻偏分析
2.3.3 ICI抑製技術
2.3.4 SIR大化頻偏補償
2.3.5 仿真結果
2.4 MIMO-OFDMA檢測技術
2.4.1 MIMO原理
2.4.2 頻域檢測
2.4.3 仿真結果
參考文獻
第3章 OFDMA/OQAM多址
3.1 廣義頻分復用係統
3.1.1 基函數與時頻關係
3.1. GFDM係統
3.1.3 GFDM的缺陷
3.2 OFDM/OQAM係統
3.2.1 IOTA函數
3.2.2 OFDM/OQAM係統
3.2.3 快速實現方法
3.3 OFDM/OQAM信道估計
3.3.1 信道估計
3.3.2 基於前綴的估計
3.3.3 ICI抑製的估計
3.3.4 低復雜度的估計
3.4 OFDMA/OQAM多址技術
3.4.1 成形濾波器優化
3.4.2 自適應波形設計
3.4.3 OFDMA/OQAM多址
參考文獻
第4章 單載波頻分多址
4.1 係統模型
4.1.1 基本原理
4.1.2 子載波映射
4.2 峰均比特性分析
4.2.1 信號錶示
4.2.2 分布特性
4.2.3 仿真結果
4.3 載波乾擾抑製技術
4.3.1 具有頻偏的信號模型
4.3.2 BER性能分析
4.3.3 SIR排序的ICI抑製
4.4 MIMO SC-FDMA信號檢測
4.4.1 係統模型
4.4.2 綫性頻域檢測
4.4.3 帶反饋的頻域檢測
參考文獻
第5章 多載波交織多址
5.1 IDMA係統
5.1.1 發射機模型
5.1.2 接收機模型
5.1.3 迭代檢測
5.2 OFDM-IDMA係統
5.2.1 發射機模型
5.2.2 接收機模型
5.2.3 仿真結果
5.3 峰均比抑製技術
5.3.1 峰均比分析
5.3.2 峰均比抑製
5.3.3 仿真結果
5.4 頻偏抑製技術
5.4.1 頻偏分析
5.4.2 頻偏抑製
5.4.3 低復雜度的頻偏抑製
5.4.4 仿真結果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並沒有采用過於花哨的圖形,反而以簡潔的文字和清晰的排版吸引人,這讓我聯想到其內容可能傾嚮於嚴謹的學術研究。我是一名對無綫通信理論感興趣的學生,一直想深入瞭解多載波技術在多址接入方麵的最新進展。在課堂上,我們接觸過OFDM等基礎知識,但對於如何在此之上構建更高效、更智能的多址方案,一直感到意猶未盡。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填補這方麵的空白。書中是否會探討一些跨領域的交叉技術,比如將人工智能與多址技術相結閤,實現更智能的調度和資源分配?是否會針對特定應用場景,比如物聯網、車聯網等,提齣定製化的新型多址解決方案?我更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深入的數學推導和仿真結果,來驗證所提技術的優越性,並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其紙張的質感,摸上去非常舒服,適閤長時間閱讀。我對通信原理一直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能夠極大提升信息傳輸效率和係統性能的技術。多載波技術本身在無綫通信中已經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在此基礎上提齣“新型多址技術”,無疑是錦上添花。我猜想,書中很可能涵蓋瞭對當前主流多址技術(如OFDMA、SDMA等)的深入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齣一些突破性的創新。比如,是否有可能將信道狀態信息(CSI)的獲取和利用做到極緻?是否會提齣一些更加靈活、更加動態的資源分配機製,以適應用戶移動性、業務類型多變等復雜的場景?我特彆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如何提高係統魯棒性、降低乾擾、以及增強安全性方麵的討論。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新型多址技術在5G、6G等未來通信標準中的潛在應用場景分析,那就更令人興奮瞭。
評分拿到這本書,第一感覺是它很厚重,封麵的配色也很沉穩,給人一種專業、可靠的感覺。我一直對無綫通信的底層技術充滿瞭好奇,特彆是那些能夠優化資源利用、提升用戶體驗的創新。多載波技術本身就是無綫通信中的一個重要基石,而“新型多址技術”則是在此基礎上對用戶接入和資源分配的進一步優化。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是否對現有多址技術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局限性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是否提齣瞭能夠解決這些局限性的新思路?比如,在應對大規模設備接入、低時延高可靠性業務等需求時,書中提齣的新型多址技術能否提供更優的解決方案?是否會引入一些全新的頻譜接入策略,或者是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進行更精細化的資源劃分?我期待書中能有對這些問題深入的分析,並能帶來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創新技術。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風格很有學術氣息,厚實的外殼給人一種沉甸甸的知識感。我是一名在通信領域工作的工程師,平時工作接觸到的主要是實際應用層麵的問題,但時常也會思考技術發展的方嚮。對於多載波無綫通信,我一直覺得在多址接入這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在如今數據流量爆炸式增長的背景下,如何更高效地利用有限的無綫資源,是行業麵臨的巨大挑戰。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齣瞭“新型多址技術”,這讓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內容充滿瞭好奇。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理論上成熟、且在未來有望實現落地的技術方案。例如,書中是否探討瞭如何剋服傳統多址技術在復雜信道環境下的性能衰減?是否提齣瞭能夠更好地區分和隔離不同用戶信號的新型編碼或調製方法?又或者,是否對一些新興的多址方案,比如基於用戶間的協作通信,或者利用新的頻譜共享技術,進行瞭深入的研究和論證?我對書中能否提供一些具體算法的描述,或者對不同技術方案進行仿真對比的分析,都非常期待。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樸素,但內頁的排版卻透著一絲嚴謹。封麵上那個略顯陳舊但依然清晰的字體,仿佛在訴說著作者們多年的潛心研究。當翻開第一頁,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撲鼻而來,讓人不免對這厚厚的幾百頁內容産生瞭些許敬畏。我一直對信息傳輸的底層技術抱有濃厚興趣,特彆是那些能夠突破現有瓶頸、提升頻譜效率的創新方法。多載波技術本身就極具吸引力,而“新型多址技術”更是觸及瞭通信係統中最核心的資源分配問題。我期待書中能對現有OFDM、SC-FDMA等技術在多址接入方麵的優劣進行深入剖析,並且提齣切實可行的、具有前瞻性的新型解決方案。書中是否有對碼域、空域、時域等多種維度進行聯閤優化的討論?例如,是否提齣瞭能夠智能調度用戶接入、最大化係統容量的新型混閤多址方式?抑或是引入瞭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來輔助優化資源分配策略?這些都是我非常關心的問題,希望這本書能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角和深入的見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