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第二版)
定价:11.0元
作者:韩湘玲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08297996
字数:73000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韩湘玲等编著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第2版 )》由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气象系教授韩湘玲等编著修 订。本书自出版发行以来已重印11次,销售量达17. 2万册。此次修订,除对原版书中的陈旧内容和若干 错误进行更新和修正外,又融合近年来有关农业气候 方面的科技成果,对该书进行了充实完善。内容包括 :二十四节气及其形成,二十四节气的地区规律,二 十四节气的量化。本书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 、实用性于一体,适用于广大农民、农业科技人员和 农业气象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回一些与自然连接的感觉,于是我找到了这本书,它给了我巨大的启发。虽然我不是农业从业者,但这本书所揭示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让我对自然界的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对每个节气的分析,都充满了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精准把握。例如,书中在描述“立秋”时,不仅仅是简单地说“秋天到了”,而是详细讲解了此时节的气候特征,如昼夜温差加大,空气变得干燥,以及这些变化对即将成熟的作物(如晚稻、玉米等)生长和收割的影响。书中还强调了此时节需要注意的病虫害防治,以及如何根据天气变化来调整收割的时间,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吸引人,它将科学的知识与人文的情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讲解节气时,作者会引用古人的诗句、农谚,甚至是一些关于节气的传说故事,让原本有些枯燥的农业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白露”节气的描写,它不仅描述了露水凝结的景象,还强调了此时节需要注意的防寒保暖和疾病预防,这让我觉得书中的内容不仅适用于农业生产,对个人养生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时间的价值,以及我们与自然界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关于时间与自然的百科全书!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很好奇,尤其是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凭借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来安排一年四季的农事的。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 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日期,而是详细地解析了每个节气的气候特点,比如温度、降水、风向等,以及这些气候变化对不同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影响。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土壤条件下,在各个节气应该采取的播种、灌溉、施肥、除草、收获等农事活动都做了详细的指导。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惊蛰”节气,书中不仅仅讲了春雷初响,更详细地分析了此时土壤的湿度和温度如何适合播种,以及如何进行早期病虫害防治。 而且,这本书还结合了很多古籍文献和实地考察的资料,使得书中的内容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而是在学习一种与自然对话、顺应自然规律的古老智慧。通过这本书,我更能理解为什么我们的祖先能够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依然能够稳定地生产出足够养活人口的粮食。这本书对于任何对中国农业历史、传统农耕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本关于时间流转与生命孕育的古老叙事,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我一直认为,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智慧的集中体现,而这本书则将这份智慧的实践层面——农业生产,展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对每一个节气的阐述,都紧密围绕着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意义展开。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这些变化如何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周期、病虫害的发生以及农事活动的安排。例如,在“小暑”节气,书中详细解释了此时的高温高湿对作物生长带来的挑战,以及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比如如何进行合理的灌溉和遮阳,以避免高温胁迫。书中还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在“小暑”时节的农事操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例如南方水稻的管理与北方旱地作物的不同。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富有画面感,我仿佛能够看到古代的农夫们,根据书中所描绘的节气变化,在田间辛勤劳作的身影。书中穿插的关于节气的民俗、谚语,以及与节气相关的物候现象,都为理解农业生产增添了丰富的文化色彩。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链条,是如何被节气这个时间框架所串联和指导的。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部充满历史厚重感和人文关怀的文化瑰宝,它让我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和生活方式颇有研究的读者,我一直对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和哲学思想感到着迷。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将节气与实际的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书中对每个节气的描述,不仅仅是简单的气候特征概括,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气候变化与地球运动、宇宙规律之间的微妙联系。它解释了为什么在特定节气,某些农作物需要特定的土壤处理,或者为什么某些时段的降雨对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小满”和“芒种”这两个节气的论述,它们分别对应着作物从生长到成熟的关键时期,书中对这两个节气在不同作物(如小麦、水稻、黍稷等)上的具体管理措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从灌溉、施肥到病虫害防治,都提供了非常细致的指导。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逻辑严谨。每个节气的内容都围绕着“时令特点”、“物候变化”、“农业生产要点”这几个方面展开,读起来条理分明。同时,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与节气相关的民间习俗和历法知识,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融合了天文、地理、气象、生物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和哲学智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书真的太适合我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二十四节气,这些古老的智慧,不仅仅是农历上的标记,更是指导我们祖先耕种、生活、养生的重要依据。我一直想找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书来了解它们,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 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每个节气的由来、气候特征、物候变化,以及最关键的——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地域、不同作物在不同节气下的生产建议的阐述,这让我能更具体地想象出古代农夫们是如何根据天时地利来安排劳作的。比如,在“雨水”节气,书中详细介绍了南方水稻育秧的注意事项,以及北方如何开始准备春耕;在“谷雨”前后,更是强调了播种的最佳时机和关键技术。这些内容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田野,亲身感受那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这本书的文字朴实而富有文采,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作者在介绍每个节气时,都会穿插一些相关的诗词、民俗传说,甚至是一些有趣的农谚,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文化韵味。我还能从中了解到很多关于节气与天文、地理、气象之间关系的科学解释,这让我对这些古老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节气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书,值得反复品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