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李复祯心意六合拳-第二十辑-配盘
定价:28.0元
售价:21.3元
作者:权成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37749121
字数:1320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编辑推荐
“国术丛书”从2001年**辑问世,至今已连续出版了十多辑,发掘、整理、记录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理论、功法和历史人物等,方便了广大武术爱好者的研究及学练,并得到了读者及市场的认可,故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策划推出一批武术经典之作,在顺应读者需求的同时,推动和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
内容提要
李复祯为车毅斋的大弟子,是清末民国初年十大武术高手之一。本书内容包括:基本拳理、套路、功法,拳谱歌诀,养生、技击要略,等等。若久练长习,不仅可以健身强体,更能达到防身御敌之功效。
目录
作者介绍
权成,武术八段,中国当代武林名家、当代中华武坛精英。1987年结识武术实战名家尹拉栓,并向其学习心意拳。2000年拜在程根科大师门下,修炼常有心意拳。作者有数十年丰富的实践、实战经验和拳术理论功底,并在武术相关期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现任职于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山西分公司,业余时间在大学传授心意拳。
文摘
第七章
师祖论心意六合拳
节九九归一说
一、得其一而万事毕
在武术上,“一”是真气、是内劲,气存丹田德润身,德即是一,是真劲。有内劲、真劲,才有一切。虎豹等猫科动物之伸懒腰是真劲。可模仿之。松抻筋骨,让真劲在体内自由地流淌。
二、阴阳
阴阳即太极、虚实、进退、伸缩、高低、吞吐、前后、智勇、破打。两膀挣力,两胯挣力,上下挣力。不知阴阳白学艺,不知进退枉伶俐。中庸之道,即恰到好处,不偏不倚,阴阳和谐,打的每把拳里,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不可双重。如太极阴阳鱼缠丝劲,头追尾,自然;头追头,顶劲;尾追尾,丢劲。
三、三节
根节、中节、梢节。根节催,中节不可空,在根子上下功夫。三才式,天地人。三体式,心意拳之根本也。每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三是变化之数,好事不过三。练通三节,能脱胎换骨,脱胎换相,手心、脚心、身体都会有很大的变化。练武艺是修炼大脑,是儒释道合一之术。
四、四象
鸡腿、龙身、熊膀、虎豹头。套路有鸡形四把捶、燕形四把捶、蛇形四把捶。
1.鸡腿
式式、把把是鸡腿,有明金鸡独立,有暗金鸡独立。在立腿要分虚实。
2.龙身
变幻莫测,神龙见首不见尾,见尾不见首,让敌如坠云里雾里。身法极重要。
3.熊膀
取熊思想单纯,外憨内实。两膀如入地下十层,收下颌,顶头悬。头与膀反向拧,打每把劲都是地翻天的劲气。
4.虎豹头
如虎、豹等捕猎时,小心翼翼。收下颌,顶头悬,心静,敛神听微雨之状态。不知顶头悬,白练三十年。没有“虎豹头”,精神提不起,打人发不出力,胆小;有了“虎豹头”,“恶”向胆边生,胆大心细,神气逼人,激发出潜能,无物能逃。每一式都是鸡腿、龙身、熊膀、虎豹头的集合体。
五、五行
土、金、水、木、火。五行相生相克,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五行相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互相滋润、助长;五行相克,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相互制约、阻碍。土为万物根本,中央戊己土,可滋生诸行,为五行之母。常有门五行拳从横拳开始,起手横劲势难找。横劲逮着了,别的劲就好找了,横劲一斤大于纵劲十斤。五行对五脏,和四季、节气大有关系,新的一年是从春分开始。两分两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极重要,秋分是肃杀之季,更要重视。五行拳,要练正确,它是根基,不可偏重。五行拳如数学里的加、减、乘、除、平方、开方等,练正确可生万千变化,将疾病化于无形中,天人合一。五行拳练好,自然会“做题”,自然擅打斗。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
六、六合
内三合,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胯与膀合,膝与肘合,脚与手合。常有心意六合拳,极重视软功,练胯的开合,胸背开合,膀的开合。武术,开合二字尽矣。下找上合,膝与肘合,胯与膀合。头与膀反向拧,腰与胯反拧。手脚要腾出来,妙手空空。百会到之中轴线中正劲不可丢。脊柱如合页的轴,前开后合,前合后开。开门让敌进来,关门使敌出去。一动无不动,一合无不合。
七、七星
头、肩、肘、手、胯、膝、足七个部位。头、肩、胯为“大石头”,肘、膝为“小石头”,手、足是“鸡蛋”。要以石击卵,不可以卵击石。胳膊拧不过大腿,要练“大腿”。甩抡“大腿”与人打斗。一动七星都动。
八、八卦
乾、坤、离、坎、震、巽、兑、艮。乾三连,以养生、健体为主,上下拉伸,左右拉伸,十字拉伸,关键是思想拉伸,基本功。坤六断,以技击、搏斗为主,全身每个关节能旋转,能反弓断弦。如、原子弹爆炸,四面八方,无物能逃。如转八卦单换掌,拧270度,胯与腰反向拧,头与肩反向拧。两膀如两匹马拉,两肘松扎坠扣,是斜三体式。转起来,三步一圈,开始是人追树,练成是树追人。将脊柱拧麻花成纯阳之体,百病不生,能享天年。养炼结合,龟鹿同春。
九、九九归一
常有心意拳,每把动作、软功、五行拳、十二形拳等多做九次,保持灵机。九是阳数之,深呼吸练功,以慢为主,不可急躁,极吃功夫。每个动作转换时,金鸡独立,耗,呼吸三次。再向下进行。练九次是为了得一下真劲。有了真劲才有一切,“真劲”是高压电,是原子弹。千下万下,只为一下。是有内劲、真劲的一下,是通高压电的一下,是原子弹的一下爆炸。有了真劲,绵羊变成虎狼。
……
序言
《 李复祯心意六合拳 》终于出版了,圆了历代先师和师父、师兄弟们的心愿。“常有师父”——李复祯(1855—1930年),是山西(心)形意拳的杰出代表,一生从事镖运业,从风口浪尖、刀光血影上滚战过来,与人动手无数,从无败绩,人送“技击泰斗”“常胜将军”;很多弟子都是祁县,太谷、榆次等票号的少东家。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这一宝贵技艺一直停留在口传、身授阶段,很少有文字传世。欣逢盛世,我辈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一武文化遗产整理、继承,发扬光大。历经多年辛苦磨砺,终于瓜熟蒂落。这是一本汇集了历代师辈和当今师父、师兄弟们集体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希望这一硕果能造福社会,走向世界。
收到!以下是为您创作的五段不同风格、不同角度的读者评价,均不包含您提供的图书具体内容,每段约300字,并用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的期望值并不高,觉得不过是又一本泛泛而谈的武术秘籍。然而,一旦翻开,我便被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文笔极其老练,叙述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完全没有普通武术书籍那种晦涩难懂的毛病。他能够将极为复杂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时不时地穿插一些历史典故和个人感悟,让整个阅读过程既充实又有趣。我特别欣赏他对“形”与“神”关系的阐述,将外在的招式与内在的精神力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见解。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思考,甚至拿起笔来做笔记,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观点。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精神的激发,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对那些传承下来的瑰宝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分隔。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武术背后蕴含的深厚哲学思考,以及如何将理论与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那种对力量、节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追求,仿佛能穿透纸面,直抵读者的内心。读罢全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于如何平衡内外的力量,如何理解“以柔克刚”的精妙之处,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关于意念的引导,关于身体的感受,以及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切实的动作,都写得极为细腻。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武术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智慧的启示录。作者对于细节的刻画,那种严谨的态度,让我深感敬佩。即便我并非武术行家,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化繁为简的智慧,以及经过千锤百炼才可能形成的通透。它引导我去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去思考在日常的点滴中如何注入同样的精气神,去体会那种不急不躁,循序渐进的力量。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视角,让你能够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但又至关重要的东西。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本穿越时空的宝藏,字里行间都弥漫着一种古朴而又充满活力的气息。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动作时所使用的比喻,生动形象,仿佛我正置身于古老的武林之中,亲眼目睹大师的身姿。他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讲解,从最细微的关节运动到整体的协调配合,都做得鞭辟入里。读来不仅增长了见识,更激发了我对自身身体潜能的好奇。书中提到的“意”的运用,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原来武术的精髓并非仅仅是肢体的力量,更多的是心智的调控和精神的凝聚。这种超越物质层面的探讨,让这本书的价值倍增。它不只是提供了一套方法,更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角度。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日常锻炼中,虽然进步缓慢,但每一次微小的突破都让我感受到巨大的喜悦。这种体验是单纯的肌肉记忆所无法比拟的,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成长。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透露着一股与众不同的质感,而翻开内容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深厚,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精心雕琢,既有力量感又不失细腻。他对于拳法的讲解,并非简单的动作分解,而是深入到了动作背后的原理和意图。读来你会感觉到,作者并非是想让你死记硬背,而是引导你去理解,去感悟。特别是关于“劲”的来源和运用,让我受益匪浅。以往我总觉得那些高深的武术只是遥不可及的神话,但通过这本书,我开始明白,原来一切都有章可循,都有其科学的道理。书中那些关于“悟性”的探讨,也让我意识到,武术的修炼不仅仅是身体的磨砺,更是心智的修炼。它教会我如何去感受,如何去体会,如何去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象的行动。这本书让我对传统武术的认识,从表面的招式,上升到了对其内在精髓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