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現代導航的演進-量子技術的興起
定價:128.00元
售價:102.4元
作者: F.G.Major,吳德偉,楊春燕,徐小傑 等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118115512
字數: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現代導航的演進:量子技術的興起/高新科技譯叢》旨在通俗易懂地闡述一些基本原理,深入說明衛星導航係統的設計,同時在正文中通過介紹性章節簡介導航方法的早期發展。《現代導航的演進:量子技術的興起/高新科技譯叢》不是在講導航的曆史,隻是嘗試用史學觀點介紹導航。
《現代導航的演進:量子技術的興起/高新科技譯叢》主要麵嚮大專水平、具備物理和工程方麵基礎的求知非專業人員。它以直觀的方式,廣泛介紹瞭地麵和空間導航演變的相關主題,且較少使用數學公式。前兩章介紹自然界中的導航和古代水手的導航,包括腓尼基人、維京人、太平洋島上居民所用的導航。第3、4章介紹恒星導航、星座及星坐標等要素。第5~7章介紹精密機械計時器,海洋中經度的測定和精密可控石英時鍾近的發展。第8章總結介紹瞭量子概念,作為討論微波和光與原子之間相互作用的準備知識。有關原子鍾的介紹相當詳細,包括氫微波器、銫束、銣電池,以及新發展的銫噴泉和單離子頻率標準。隨後介紹陀螺羅盤的章節引齣瞭對薩格納剋激光陀螺的討論。從第13章開始介紹有關基於時間的導航:先是基於地麵網絡的“羅蘭C”和“奧米茄”,隨後是基於衛星的係統,包括軌道理論、早期的衛星導航係統SECOR、TRANSIT等;後推齣瞭全球導航衛星係統——全球定位係統(GPS),該係統是本時代重大技術成就之一。對GPS分三大部分進行介紹:空間、控製和用戶部分。研究人員試圖通過實現超常的協調性和精度,使整個係統正常運作。GPS尤其是差分GPS的應用廣泛,除瞭常見的空中導航、海洋導航和導彈製導,GPS還應用於大地測量、重大工程建設、礦業項目、農業、生態、緊急定位,更不用說高速公路導航。第17章是太空導航的相關內容。第18章討論瞭導航的未來,屆時原子乾涉儀可作為陀螺羅盤使用,銫噴泉作為原子時間標準,子計算機用來更新衛星星曆。
目錄
第1章 自然界中的導航
1.1 動物導航
1.2 通過太陽確定方嚮
1.3 通過星星確定方嚮
1.4 磁場定嚮
1.5 風和氣流
1.6 電場定嚮
1.7 信鴿
1.8 帝王蝶
1.9 長距離遷徙的鳥類
1.10 太平洋鮭魚
1.11 人類的導航
參考文獻
第2章 早期的導航
2.1 沙漠遊牧民族
2.2 太平洋中的航海傢
2.3 星象羅盤
2.4 腓尼基人
2.5 維京人
2.6 古代的儀器
2.6.1 日晷和夜行儀
2.6.2 磁羅盤
2.6.3 沙漏
2.6.4 拖闆計程儀和拖曳式計程儀
2.6.5 戴維斯象限儀
2.6.6 星盤
參考文獻
第3章 天文學的曆史背景
3.1 古代天文學
3.2 伊斯蘭天文學
3.3 歐洲天文學傢
3.4 艾薩剋·牛頓
參考文獻
第4章 現代天文學的要素
4.1 行星地球
4.2 月球和行星
4.3 內行星
4.4 外行星
4.5 恒星
4.6 星座
參考文獻
第5章 海洋導航
5.1 地理坐標
5.2 天文坐標係
5.3 時間係統
5.4 導航三角形
5.5 截距法
5.6 導航三角形的錶格解
5.7 月球距離法
5.8 六分儀
5.9 磁羅盤
參考文獻
第6章 經度問題
6.1 早期時鍾
6.2 機械鍾
6.3 彈簧平衡輪鍾
6.4 現代精密計時錶
參考文獻
第7章 石英革命
7.1 曆史背景
7.2 石英晶體
7.3 X射綫晶體學
7.4 人造石英晶體
7.5 石英諧振器
7.6 石英諧振器作為電路元件
7.7 振蕩器穩定性
參考文獻
第8章 經典原子鍾
8.1 量子力學術語
8.2 薛定諤方程
8.3 原子結構
8.4 原子光譜
8.5 超精細相互作用
8.6 銣標準
8.7 銫標準
參考文獻
第9章 原子和分子振蕩器
9.1 氨微波器
9.2 銣微波器
9.3 氫微波器
9.4 相關電子
9.5 氫微波器的性能
參考文獻
第10章 離子場約束
10.1 引言
10.2 潘寜阱
10.3 保羅阱
10.4 囚禁離子頻譜學
10.5 近期進展:囚禁單個離子
參考文獻
第11章 光頻振蕩器:激光
11.1 簡介
11.2 光腔
11.3 光放大
11.4 激光輸齣功率
11.5 激光輸齣波譜
11.6 氣體激光係統
11.6.1 氦一氖激光器
11.6.2 氬離子激光器
11.7 半導體激光器
11.8 晶體固體激光器
11.8.1 紅寶石激光器
11.8.2 Nd3+YAG激光器
11.8.3 Ti3+:藍寶石激光器
11.9 激光冷卻原子
參考文獻
第12章 機械陀螺羅盤
12.1 陀螺運動
12.2 在鏇轉的地球上運動
12.3 陀螺羅盤的控製
12.4 陀螺振蕩的阻尼
12.5 陀螺儀的主要誤差
12.5.1 穩定誤差
12.5.2 陀螺儀主體運動誤差
12.6 斯伯利·馬剋37型陀螺羅盤
12.7 環形激光陀螺儀
12.8 光縴陀螺
12.9MEMS振動陀螺儀
參考文獻
第13章 無綫電導航
13.1 概述
13.2 無綫電測嚮
13.3 伏爾航空導航
13.4 雷達
13.5 羅蘭-C
13.6 羅蘭-C海圖
13.7 誤差源
13.8 羅蘭-C接收機
13.9 民用接收機
13.10 奧米伽係統
參考文獻
第14章 衛星導航:空間部分
14.1 曆史背景
14.2 GPS:係統設計
14.3 GPS衛星軌道
14.4 軌道攝動
14.5 星載係統
14.6 GPS衛星信號
14.7 新發展:GPSIⅡ
參考文獻
第15章 衛星導航:控製部分
15.1 引言
15.2 監測站的地理位置
15.3 衛星星曆的確定
15.4 GPS時間協調
15.5 信號傳播速度
參考文獻
第16章 衛星導航:用戶部分
16.1 引言
16.2 GPS接收機
16.3 差分GPS
16.4 GPS-INS組閤
16.5 GPS的應用
16.5.1 測繪和製圖
16.5.2 衛星授時
16.5.3 航空和航海導航
16.5.4 鐵路
16.5.5 農業
16.5.6 地麵交通
16.5 .7安全和救災
16.5.8 體閑娛樂
16.5.9 環境
16.5.10 空間應用
參考文獻
第17章 太空導航
17.1 簡介
17.2 阿波羅計劃
17.3 阿波羅計劃的設計
17.4 遙遠行星的導航:水手號使命
參考文獻
第18章 導航的未來
18.1 引言
18.2 物質波:德布羅意理論24l
18.3 原子乾涉:衍射光柵
18.4卡皮查一狄拉剋效應
18.5 原子乾涉儀
18.6 原子陀螺儀
18.7 銫噴泉頻率標準
18.8 量子計算機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第1章 自然界中的導航
1.1 動物導航
1.2 通過太陽確定方嚮
1.3 通過星星確定方嚮
1.4 磁場定嚮
1.5 風和氣流
1.6 電場定嚮
1.7 信鴿
1.8 帝王蝶
1.9 長距離遷徙的鳥類
1.10 太平洋鮭魚
1.11 人類的導航
參考文獻
第2章 早期的導航
2.1 沙漠遊牧民族
2.2 太平洋中的航海傢
2.3 星象羅盤
2.4 腓尼基人
2.5 維京人
2.6 古代的儀器
2.6.1 日晷和夜行儀
2.6.2 磁羅盤
2.6.3 沙漏
2.6.4 拖闆計程儀和拖曳式計程儀
2.6.5 戴維斯象限儀
2.6.6 星盤
參考文獻
第3章 天文學的曆史背景
3.1 古代天文學
3.2 伊斯蘭天文學
3.3 歐洲天文學傢
3.4 艾薩剋·牛頓
參考文獻
第4章 現代天文學的要素
4.1 行星地球
4.2 月球和行星
4.3 內行星
4.4 外行星
4.5 恒星
4.6 星座
參考文獻
第5章 海洋導航
5.1 地理坐標
5.2 天文坐標係
5.3 時間係統
5.4 導航三角形
5.5 截距法
5.6 導航三角形的錶格解
5.7 月球距離法
5.8 六分儀
5.9 磁羅盤
參考文獻
第6章 經度問題
6.1 早期時鍾
6.2 機械鍾
6.3 彈簧平衡輪鍾
6.4 現代精密計時錶
參考文獻
第7章 石英革命
7.1 曆史背景
7.2 石英晶體
7.3 X射綫晶體學
7.4 人造石英晶體
7.5 石英諧振器
7.6 石英諧振器作為電路元件
7.7 振蕩器穩定性
參考文獻
第8章 經典原子鍾
8.1 量子力學術語
8.2 薛定諤方程
8.3 原子結構
8.4 原子光譜
8.5 超精細相互作用
8.6 銣標準
8.7 銫標準
參考文獻
第9章 原子和分子振蕩器
9.1 氨微波器
9.2 銣微波器
9.3 氫微波器
9.4 相關電子
9.5 氫微波器的性能
參考文獻
第10章 離子場約束
10.1 引言
10.2 潘寜阱
10.3 保羅阱
10.4 囚禁離子頻譜學
10.5 近期進展:囚禁單個離子
參考文獻
第11章 光頻振蕩器:激光
11.1 簡介
11.2 光腔
11.3 光放大
11.4 激光輸齣功率
11.5 激光輸齣波譜
11.6 氣體激光係統
11.6.1 氦一氖激光器
11.6.2 氬離子激光器
11.7 半導體激光器
11.8 晶體固體激光器
11.8.1 紅寶石激光器
11.8.2 Nd3+YAG激光器
11.8.3 Ti3+:藍寶石激光器
11.9 激光冷卻原子
參考文獻
第12章 機械陀螺羅盤
12.1 陀螺運動
12.2 在鏇轉的地球上運動
12.3 陀螺羅盤的控製
12.4 陀螺振蕩的阻尼
12.5 陀螺儀的主要誤差
12.5.1 穩定誤差
12.5.2 陀螺儀主體運動誤差
12.6 斯伯利·馬剋37型陀螺羅盤
12.7 環形激光陀螺儀
12.8 光縴陀螺
12.9MEMS振動陀螺儀
參考文獻
第13章 無綫電導航
13.1 概述
13.2 無綫電測嚮
13.3 伏爾航空導航
13.4 雷達
13.5 羅蘭-C
13.6 羅蘭-C海圖
13.7 誤差源
13.8 羅蘭-C接收機
13.9 民用接收機
13.10 奧米伽係統
參考文獻
第14章 衛星導航:空間部分
14.1 曆史背景
14.2 GPS:係統設計
14.3 GPS衛星軌道
14.4 軌道攝動
14.5 星載係統
14.6 GPS衛星信號
14.7 新發展:GPSIⅡ
參考文獻
第15章 衛星導航:控製部分
15.1 引言
15.2 監測站的地理位置
15.3 衛星星曆的確定
15.4 GPS時間協調
15.5 信號傳播速度
參考文獻
第16章 衛星導航:用戶部分
16.1 引言
16.2 GPS接收機
16.3 差分GPS
16.4 GPS-INS組閤
16.5 GPS的應用
16.5.1 測繪和製圖
16.5.2 衛星授時
16.5.3 航空和航海導航
16.5.4 鐵路
16.5.5 農業
16.5.6 地麵交通
16.5 .7安全和救災
16.5.8 體閑娛樂
16.5.9 環境
16.5.10 空間應用
參考文獻
第17章 太空導航
17.1 簡介
17.2 阿波羅計劃
17.3 阿波羅計劃的設計
17.4 遙遠行星的導航:水手號使命
參考文獻
第18章 導航的未來
18.1 引言
18.2 物質波:德布羅意理論24l
18.3 原子乾涉:衍射光柵
18.4卡皮查一狄拉剋效應
18.5 原子乾涉儀
18.6 原子陀螺儀
18.7 銫噴泉頻率標準
18.8 量子計算機
參考文獻
後記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抓人眼球,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那種仿佛要衝破屏幕的科技感字體,一下子就讓人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得說,光是翻開扉頁,那種油墨的清香混閤著紙張特有的質感,就已經讓人心曠神怡,仿佛準備踏入一場知識的探險。作者的引言部分寫得非常精煉,沒有那種故作高深的堆砌辭藻,而是直截瞭當地指齣瞭當前信息處理領域麵臨的瓶頸,並巧妙地拋齣瞭一個引人入勝的懸念——我們是否真的能突破經典計算的物理極限?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背景時,那種曆史的縱深感,他沒有停留在對已逝輝煌的緬懷,而是迅速將筆鋒轉嚮未來,那種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欲,透過文字的力量,真真切切地感染瞭我,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們究竟打算如何描繪這場即將到來的技術革命的藍圖。整個閱讀的初始體驗,是充滿瞭儀式感和對新知強烈的渴求。
評分從文筆來看,這本書的作者群體似乎有著非常多元的學術背景,這使得它的“聲音”層次豐富,絕非一人之言可以概括。在某些章節,你會感受到那種學院派特有的精準與剋製,每一個術語的使用都經過瞭反復的推敲,確保無歧義;而在另一些章節,尤其是在迴顧關鍵的突破性實驗時,文字中又流淌齣一種近乎激動的敘事感,仿佛作者本人也置身於那個曆史性的瞬間,分享著發現的喜悅。這種風格的交替使用,極大地避免瞭技術文檔的枯燥乏味。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所吸引,作者總能在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處,埋下影響全局的關鍵綫索,直到某個時刻,所有的碎片纔如同萬花筒般組閤成清晰的圖景,這種智力上的迴饋,是閱讀任何優秀作品都夢寐以求的體驗。
評分總而言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具啓發性的視角,它不僅僅是關於某項技術的介紹,更像是對人類認知邊界的一次係統性審視。它迫使我們去思考,當現有的計算範式走到盡頭時,我們應該如何重新定義“信息”和“計算”本身。書中對未來應用場景的展望,雖然帶著對技術樂觀主義的傾嚮,但其論證基礎卻建立在堅實的物理學原理之上,這使得那些看似遙遠的未來,似乎觸手可及。我讀完後,感覺自己的思維模式被某種程度地“重塑”瞭,不再滿足於綫性的、確定性的思維路徑。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當前科技浪潮中最激動人心、也最具挑戰性的核心命題,推薦給所有對人類智慧的下一站充滿好奇心的人士。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最獨特的地方,在於它對“工程實現”的關注度,這在許多純理論探討的著作中是少見的。許多關於前沿技術的書籍,往往止步於理論的優美闡述,而一旦涉及實際操作層麵,便立刻變得含糊其辭。然而,在這本書中,作者並沒有放過任何一個工程挑戰。例如,在介紹特定類型的量子比特架構時,他對材料科學的微觀缺陷如何影響宏觀計算性能的分析,簡直細緻入微。我仿佛能看到研究團隊在實驗室裏,麵對極低溫環境和微弱信號時所付齣的不懈努力。這種對“如何從零到一”的忠實記錄,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可信度和實用價值,讓那些心懷抱負的年輕工程師們,能從中找到切實可行的參照點,而不是僅僅沉溺於科幻般的想象。這種腳踏實地的敘事風格,讓整本書的重量感倍增。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其考究,邏輯的推進猶如精心鋪設的軌道,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瞭從宏觀概念到微觀原理的跨越。初讀幾章,你會發現作者在構建理論框架時,那種嚴謹的數學推導和清晰的物理圖像是如何完美融閤的。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相乾性維持”這一核心難點的討論,作者似乎采用瞭一種非常務實的方法,沒有迴避其中的艱深晦澀,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妙的比喻和類比,將那些抽象得近乎虛無的量子態,變得可感、可觸。坦白說,有些段落我需要反復咀嚼,甚至需要停下來在草稿紙上畫圖輔助理解,但這絕非因為作者錶述不清,恰恰是因為其思想的密度太大。這是一種需要慢讀、需要沉浸其中纔能品味齣其中真諦的作品,絕非那種可以囫圇吞棗快速翻閱的快餐讀物。它更像是一套精密的工具箱,你必須認真學習每一種工具的用法,纔能真正應用它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