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FTTxPON技术与测试
定价:36.00元
作者:(加)吉拉德(Girard,A.),杨柳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1151649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实现FTTx可以有多种技术,其中被看好、用的多的是PON(无源光网络)技术。本书详细介绍了PON的体系架构、基本系统、拓扑构成、物理层和协议传输层的性能特性、PON设备、各种外围设备及其安装要求、相关国际标准、PON的安装、服务激活、运营维护以及相关的测试技术。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光通信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师以及学生。
目录
鸣谢
前言
章 FTTx简介
1.1 FTTx简介
1.1.1 FTTx缘何受青睐
1.1.2 可用服务
1.2 FTTx架构
1.3 OSP设备
1.4 OSP安装
1.5 PON安装测试
1.6 服务激活测试
第2章 FTTH PON架构和拓扑
2.1 全球带宽使用现状
2.2 网络技术
2.3 FTTH的发展史
2.4 PON体系架构
第3章 网络设计和工程应用
3.1 PON技术
3.2 有源设备
3.3 无源光器件
3.3.1 耦合器
3.3.2 分路器
3.3.3 连接器
3.3.4 附件
3.4 光纤及其性能
3.4.1 光性能
3.4.2 机械性能
3.4.3 P2MP PON中的光缆类型
3.5 PON协议
3.5.1 概述
3.5.2 宽带PON(BPON)
3.5.2.1 ATM协议
3.5.2.2 数据传输
3.5.3 千兆能力PON(GPON)
3.5.3.1 GPON TC帧结构
3.5.3.2 GPON协议和上行流量管理
3.5.4 以太网PON(EPON)
3.5.4.1 以太网业务
3.5.4.2 IEEE 802.3ah-2004
3.5.4.3 以太网PON的传输体系
3.5.4.4 OLT的下行数据广播模式
3.5.4.5 ONT的上行数据传输
3.5.4.6 EPON中的前向纠错(FEC)
3.5.4.7 操作、管理和维护(OAM)
3.5.4.8 以太网体系架构小结
第4章 外围设备安装
4.1 OSP的安装
4.1.1 光缆
4.1.2 接头盒,配线架以及光纤管理装置
4.1.3 落线终端
4.1.4 ONT的安装
第5章 测试
5.1 物理层
5.1.1 安装
5.1.1.1 损耗的测量
5.1.1.2 链路特性
5.1.2 服务激活
5.1.2.1 OLT(仅限于初的服务激活)
5.1.2.2 光网络终端(ONT)
5.1.3 故障诊断
5.2 协议层
5.2.1 ATM服务激活和提供
5.2.1.1 ATM性能参数
5.2.1.2 ATM QoS测试
5.2.2 EPON服务激活和提供
5.2.2.1 质量和性能
5.2.2.2 以太网性能验证
5.2.2.3 RFC 2544测试
5.2.2.4 吞吐量
5.2.2.5 突发(背对背)
5.2.2.6 帧丢失
5.2.2.7 时延
5.2.2.8 以太网的误码率测试
5.2.2.9 后一英里的连通性
5.2.2.10 以太网业务验收测试
5.2.2.11 测试配置
5.3 器件制造
5.3.1 无源器件
5.3.1.1 宽带光源(BBS) 测试法
5.3.1.2 延时扫描测试法
5.3.1.3 波长扫描(或频率扫描)测试法
5.3.1.4 测试时间和系统复杂度比较
5.3.1.5 偏振相关的损耗
5.3.2 有源器件
第6章 总结
第7章 术语
第8章 缩略语
第9章 参考文献
9.1 ITU-T建议
9.1.1 与PON有关的建议
9.1.2 其他建议
9.2 与PON有关的IEC标准
9.3 IEEE接入网标准(EPON)
9.4 Telcordia
9.5 其他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关于书中对“未来图景”的描绘,我感到一种强烈的、令人不安的虚无感。作者似乎对现存的一切持有近乎全盘否定的态度,但提供的替代方案却含糊不清、缺乏可行性。他笔下的“未来”,与其说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愿景,不如说是一种逃避现实的乌托邦式幻想。这种描绘往往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对实现路径的严谨探讨,也没有对潜在风险进行充分的预估。例如,在畅想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社会结构时,书中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到了“技术必然会解决所有协调问题”,这种过于乐观和理想化的断言,在缺乏任何实证支撑的情况下,显得异常单薄。阅读这类内容时,我渴望看到的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批判与建设并行的态度,而不是这种将所有责任都推卸给“未来技术”的、近乎宗教式的盲目信仰。
评分我对于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感到非常不解。它似乎完全摒弃了传统的逻辑递进关系,章节之间的衔接显得十分突兀和跳跃。比如,前一章还在热烈讨论某个社会运动的成因,充满了激昂的情绪和历史的厚重感;然而,下一章却突然插入了一段对某个特定艺术流派的纯粹审美分析,讨论的重心完全转移到了形式和色彩的把玩上,两者之间缺乏任何必要的桥梁或论证来证明其内在的关联性。这使得我的阅读心流被一次次打断,仿佛在看一部由不同导演在不同时间拍摄的、毫无关联的短片剪辑在一起的电影。要真正吸收书中的观点,我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自己构建联系,去猜测作者当初是如何将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强行捆绑在一起的,这极大地消耗了本该用于思考内容本身的心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困惑在于其叙事视角的摇摆不定。它一会儿用一种极度宏观、近乎上帝视角的口吻来审视人类文明的走向,描绘着宏伟的蓝图和不可逆转的趋势;但下一秒,笔锋又戛然而止,转入对某个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的冗长描写,其细致程度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种在“宇宙史诗”和“一粒尘埃”之间来回拉扯的处理方式,极大地破坏了我的代入感。我期望的,是一条清晰、稳定的思想主线,能引导我穿越迷雾,抵达作者预设的彼岸。但在这本书里,主线似乎被无数条支线缠绕,而且许多支线本身就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尤其在探讨“现代性危机”的章节,我期待看到一些犀利、直指人心的批判,结果等来的却是大量引用的二手观点堆砌,仿佛作者只是一个信息的搬运工,而非思想的提炼者。这种“面面俱到”的结果,恰恰造成了“一事无成”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是一种刻意的、甚至是矫揉造作的“学术腔”。它似乎深怕自己的表达不够深刻,于是不断地堆砌一些生僻的、冗余的词汇,试图营造一种高深莫测的氛围。很多句子结构复杂到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勉强理解其基本含义,而理解之后,我常常会发现,其核心思想却简单得令人发指,完全不值得如此复杂的包装。比如,书中某个关于“个体自由与集体约束”的论述,本可以用简洁有力的笔触勾勒出来,却被作者用三段式的排比句,夹杂着各种晦涩的哲学名词,描绘得如同迷宫一般。这种做法,与其说是为了精确传达思想,不如说是在设置阅读的门槛,将一部分不耐烦的读者拒之门外。我更欣赏那种“大音希声”的文字力量,那种穿透力极强的白描,而不是这种故作高深的文字迷雾。
评分这部作品,坦率地说,在阅读体验上带给我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感受。我原本是冲着它封面上的某种哲学思辨或者深刻的人文关怀去的,期待能有一次思想上的深度碰撞。然而,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在极其精准的、却又对我而言异常晦涩的专业领域里打转的工具书。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演变的描述,本应是铺陈宏大叙事的关键笔墨,却被细致到令人发指的技术参数和流程图所取代。我试图从中捕捉到作者试图表达的那种“人”在宏大背景下的挣扎与抗争,但所有的情感都被冰冷的逻辑链条切割得支离破碎。书中引用的那些文献资料,虽然看起来汗牛充栋,但它们之间的跳转过于突兀,缺乏必要的过渡和解释,让我感觉像是在看一份未经编辑的、原始的资料汇编。这种阅读的断裂感,使得我很难将那些零散的信息点串联成一个连贯的、有意义的整体,最终留下的只有知识的堆积,而非智慧的启迪。我甚至开始怀疑,作者是否真的在意读者能否理解他表述背后的深层意图,还是仅仅满足于将所有已知信息倾泻而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