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玉米栽培 65年技术创新与发展
定价:80.00元
售价:60.8元,便宜19.2元,折扣76
作者:宋慧欣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116229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北京地区玉米种植技术的发展与演变。全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北京玉米生产概况,重点论述玉米产业在首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六十五年来京郊玉米生产规模、分布、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变化情况;北京玉米种植制度的演变及其在玉米增产中的重要作用;京郊玉米品种、杂交种和种子加工技术的发展情况及生产上主要推广应用的品种简介;京郊玉米种植单项关键耕作栽培技术的发展及创新和北京市玉米生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的创新与发展。本书附录部分收录了由北京市推广、科研和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单位联合制定的相关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等。
目录
作者介绍
宋慧欣,女,1960年5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玉米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现兼任北京谷物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评审组委员、北京市12316农业服务热线玉米栽培首席专家、北京市评标专家等。先后主持国家、部、市级农业科技项目40余项,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4项、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6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其它成果奖3项、国家发明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和培训教材12部,培训与指导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15万余人次。曾获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北京市“农业科技入户科技专家”等荣誉,2007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历史变迁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被“65年”这个时间跨度深深吸引。这六十五年,恰好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时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轨迹无疑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我好奇这本书是否能将北京玉米栽培的技术创新与更宏观的历史背景相结合。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玉米产业又经历了怎样的冲击与机遇?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北京的玉米栽培又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和发展方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我不仅仅看到技术层面的进步,更能理解这些进步是如何与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农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农业技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时代共振,与社会同行。它应该是一部关于技术、关于历史、关于人的综合叙事。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署名是宋慧欣,这让我对这本书的视角和深度有了一定的期待。我猜想,宋慧欣女士可能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或者在农业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她的文字,我预感会是严谨而不失温度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对“创新”的深刻理解,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对创新背后的逻辑、驱动因素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的探讨。比如,作者是否会分析不同时期,驱动北京玉米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是政府引导、市场需求,还是科研机构的自主探索?这些创新又对北京的粮食安全、农民的收入水平、甚至生态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比如在当前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未来的北京玉米栽培技术又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我期待着,通过宋慧欣的笔触,能够看到一个生动、立体、充满智慧的北京玉米发展图景。
评分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厚重感,仿佛承载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技术创新”的部分。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会详细阐述从早期的人工育种,到后来化肥农药的推广应用,再到生物技术、精准农业等现代技术的引入,每一步的演进都凝聚了多少心血。我相信,作者宋慧欣一定深入研究了大量的史料、研究报告,甚至可能走访了许多老一辈的农业专家和农民,才能够如此详尽地描绘出这一幅波澜壮阔的技术画卷。我期待看到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品种的育成过程,某个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革新,抑或是某个耕作方式的改变,如何切实地提高了产量、改善了品质,又如何在实践中面临过挑战,又是如何克服的。这种“发展”的叙述,一定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反复,也正是在这些反复中,才彰显出技术创新的生命力。我想象着,那些曾经困扰农民的难题,是如何被一个个攻克的,那些曾经的“不可能”,是如何被一步步变成现实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种朴实的、略带复古的风格,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墨绿色的背景,几株饱满的金黄色玉米的插画,字体的选择也恰到好处,没有花哨的装饰,却显得沉稳而有分量。我一直对农业科技的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作物,玉米更是其中一种。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农技人员,但从这本书的名字中,我预感它会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我走进北京地区玉米栽培领域那些不为人知的、漫长而辉煌的六十五年。技术创新与发展,这两个词汇本身就蕴含着无数的探索、突破与进步,我很好奇宋慧欣女士是如何梳理这些脉络的,又是如何将枯燥的技术语言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汗水。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玉米的书,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农业发展史,是一部关于劳动人民智慧与坚持的赞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六十五年的时间长河里,北京的玉米是如何从最初的种植模式,一步步演变成如今的模样,那些关键性的技术突破,那些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他们的故事又是怎样的。
评分我特别喜欢书籍中那种“潜心研究”的质感。从书名来看,《北京玉米栽培 65年技术创新与发展》似乎是一本非常专业、非常扎实的学术著作,但同时,“宋慧欣”这个名字又带给人一种亲切感,仿佛作者是一位用真挚情感去观察和记录的人。我设想,这本书中一定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关于那些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他们如何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又如何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或许,书中还会有一些农民的口述史,记录他们在使用新技术时的喜悦、困惑,以及他们如何从实践中反馈信息,推动技术不断完善。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打破技术类书籍的刻板印象,用生动鲜活的语言,将那些艰苦卓绝的创新历程,那些感人至深的奉献精神,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不应该只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应该是一部关于农业发展史的生动史诗,一部关于人与土地、人与科技之间深刻连接的感人故事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