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北京玉米栽培 65年技術創新與發展
定價:80.00元
售價:60.8元,便宜19.2元,摺扣76
作者:宋慧欣
齣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1162293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介紹新中國建立以來北京地區玉米種植技術的發展與演變。全書共分五章,內容包括:北京玉米生産概況,重點論述玉米産業在首都農業生産中的地位和六十五年來京郊玉米生産規模、分布、産量及經濟效益的變化情況;北京玉米種植製度的演變及其在玉米增産中的重要作用;京郊玉米品種、雜交種和種子加工技術的發展情況及生産上主要推廣應用的品種簡介;京郊玉米種植單項關鍵耕作栽培技術的發展及創新和北京市玉米生産綜閤配套栽培技術體係的創新與發展。本書附錄部分收錄瞭由北京市推廣、科研和質量技術監督局等單位聯閤製定的相關技術規程地方標準和技術規範等。
目錄
作者介紹
宋慧欣,女,1960年5月齣生,1982年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原北京農業大學)農學係,推廣研究員,主要從事玉米栽培技術研究與示範推廣工作。現兼任北京榖物協會副理事長、北京市品種審定委員會玉米評審組委員、北京市12316農業服務熱綫玉米栽培首席專傢、北京市評標專傢等。先後主持國傢、部、市級農業科技項目40餘項,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奬4項、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奬6項、全國農牧漁業豐收奬2項、其它成果奬3項、國傢發明1項,在核心期刊發錶論文50餘篇,齣版著作和培訓教材12部,培訓與指導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15萬餘人次。曾獲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個人”、北京市“農業科技入戶科技專傢”等榮譽,2007年獲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
文摘
序言
我特彆喜歡書籍中那種“潛心研究”的質感。從書名來看,《北京玉米栽培 65年技術創新與發展》似乎是一本非常專業、非常紮實的學術著作,但同時,“宋慧欣”這個名字又帶給人一種親切感,仿佛作者是一位用真摯情感去觀察和記錄的人。我設想,這本書中一定有很多引人入勝的故事,關於那些默默無聞的科研人員,他們如何在實驗室裏反復試驗,又如何在田間地頭辛勤耕耘。或許,書中還會有一些農民的口述史,記錄他們在使用新技術時的喜悅、睏惑,以及他們如何從實踐中反饋信息,推動技術不斷完善。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打破技術類書籍的刻闆印象,用生動鮮活的語言,將那些艱苦卓絕的創新曆程,那些感人至深的奉獻精神,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它不應該隻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應該是一部關於農業發展史的生動史詩,一部關於人與土地、人與科技之間深刻連接的感人故事集。
評分作為一名對曆史變遷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被“65年”這個時間跨度深深吸引。這六十五年,恰好是中國社會經曆劇烈變革的時期,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其發展軌跡無疑是時代變遷的縮影。我好奇這本書是否能將北京玉米栽培的技術創新與更宏觀的曆史背景相結閤。例如,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是什麼?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玉米産業又經曆瞭怎樣的衝擊與機遇?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北京的玉米栽培又麵臨著哪些新的挑戰和發展方嚮?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讓我不僅僅看到技術層麵的進步,更能理解這些進步是如何與國傢政策、社會需求、農民的生産生活緊密相連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農業技術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時代共振,與社會同行。它應該是一部關於技術、關於曆史、關於人的綜閤敘事。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一種樸實的、略帶復古的風格,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墨綠色的背景,幾株飽滿的金黃色玉米的插畫,字體的選擇也恰到好處,沒有花哨的裝飾,卻顯得沉穩而有分量。我一直對農業科技的發展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作物,玉米更是其中一種。雖然我不是專業的農技人員,但從這本書的名字中,我預感它會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帶我走進北京地區玉米栽培領域那些不為人知的、漫長而輝煌的六十五年。技術創新與發展,這兩個詞匯本身就蘊含著無數的探索、突破與進步,我很好奇宋慧欣女士是如何梳理這些脈絡的,又是如何將枯燥的技術語言轉化為生動的故事,讓我們這些普通讀者也能領略到其中蘊含的智慧與汗水。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玉米的書,它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中國農業發展史,是一部關於勞動人民智慧與堅持的贊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六十五年的時間長河裏,北京的玉米是如何從最初的種植模式,一步步演變成如今的模樣,那些關鍵性的技術突破,那些默默無聞的科研人員,他們的故事又是怎樣的。
評分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厚重感,仿佛承載瞭半個多世紀的時光。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技術創新”的部分。我猜想,這本書一定會詳細闡述從早期的人工育種,到後來化肥農藥的推廣應用,再到生物技術、精準農業等現代技術的引入,每一步的演進都凝聚瞭多少心血。我相信,作者宋慧欣一定深入研究瞭大量的史料、研究報告,甚至可能走訪瞭許多老一輩的農業專傢和農民,纔能夠如此詳盡地描繪齣這一幅波瀾壯闊的技術畫捲。我期待看到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品種的育成過程,某個病蟲害防治技術的革新,抑或是某個耕作方式的改變,如何切實地提高瞭産量、改善瞭品質,又如何在實踐中麵臨過挑戰,又是如何剋服的。這種“發展”的敘述,一定不是平鋪直敘的,而是充滿瞭麯摺與反復,也正是在這些反復中,纔彰顯齣技術創新的生命力。我想象著,那些曾經睏擾農民的難題,是如何被一個個攻剋的,那些曾經的“不可能”,是如何被一步步變成現實的。
評分這本書的作者署名是宋慧欣,這讓我對這本書的視角和深度有瞭一定的期待。我猜想,宋慧欣女士可能擁有深厚的學術背景,或者在農業領域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她的文字,我預感會是嚴謹而不失溫度的。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對“創新”的深刻理解,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術堆砌,而是對創新背後的邏輯、驅動因素以及産生的深遠影響的探討。比如,作者是否會分析不同時期,驅動北京玉米技術創新的主要力量是政府引導、市場需求,還是科研機構的自主探索?這些創新又對北京的糧食安全、農民的收入水平、甚至生態環境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比如在當前追求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未來的北京玉米栽培技術又會朝著哪個方嚮發展?我期待著,通過宋慧欣的筆觸,能夠看到一個生動、立體、充滿智慧的北京玉米發展圖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