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掃把也能稱得上美?
一個陶碗為何如此溫暖人心?
民藝=民眾的工藝=生活器物,特有的溫潤質感總讓人打從心底感到美觀、安心,它們的共通點是實用耐用堪用,意即符閤瞭柳宗悅所提倡的「用之美」。
本書精選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講述民藝運動的理論基礎,為「何謂民藝」做定調,歸納齣美的定義及構成美的條件,釐清民藝與藝術在功能性、美的評判標準上之不同,影響此後近百年日本人的生活態度,也在無形中培養齣日本民眾的美感意識,內化成無法計量的精神資產。現今正在颱灣發酵的生活道具風潮可說是當年日本民藝運動的延伸。
民藝的精髓在於「用之美」三個字,解釋瞭我們追求這種美感的緣由:
器物之於人,不是隻有消費性的、物質性的,還要透過「使用」纔能看見美,
進而感受美所帶來的心靈撫慰、以及進到美的身後所代錶的理想世*。
作者簡介
柳宗悅
(1889~1961)宗教傢、哲學傢、工藝研究傢。
1923年因東京大地震避居京都,在古董市集發現日常生活器物之美,經過研究之後提齣「民藝」一詞,並與一群誌同道閤的朋友走訪日本各地,柳宗悅主要工作為收集保存各地民藝,陶作傢河井寬次郎等人則是實際指導職人改良技術,1936年於東京開設日本民藝館,嚮一般大眾介紹「民藝的概念」等等,一連串活動被後人稱為民藝運動,柳宗悅更被稱作是民藝之父。
直至1961年去世為止,柳宗悅將半生心力投注於民藝運動之上,不僅延續日本傳統手工製造業的生命並培養日本人民的美感意識,更對其後的創作者影響深遠,包括柳宗悅的兒子──日本工業設計巨匠,柳宗理。
作者序
本書是昭和二年(*譯注:西元一九二七年)四月從《大調和》雜誌創刊號到隔年一月號,連續九迴以〈工藝之道〉為題連載的論文集錄。因應此次齣版,我調整瞭順序,重新修訂全文,使得通篇架構彼此更加緊密契閤。
關於工藝,諸問題仍有如前人未踏的處女地尚待解決。較之於已有相當積纍的藝術理論,工藝理論還處於初步階段。不可思議的是,甚至連工藝的意義尚無人能論述其深刻的智慧與正確的認識,幾乎都是一些片斷的、無法歸納成體係的,且都缺乏內在精神層麵的意義。因此該片土地仍有無數地方有賴耕耘,其土地性質、會栽培 齣什麼成果,仍存在著許多未知與誤解。
然而,無論如何,早晚都得有人在這片未開墾的荒地上落下*一鋤,這絕對是一塊值得耕耘的天然沃土,而我早已投身於*初充滿艱辛的準備工作中。就像所有開墾者做的事,我也要努力拔掉雜草、除去石礫、敲碎土塊、整頓田地。然後,我播下瞭幾顆種子,靜待春暖萌芽。*終,收獲的喜悅將屬於來到此地耕耘的眾人所擁有。因此,我必須為瞭那豐收之日的來臨,進行*初的準備工作,並且投注瞭莫大的愛與熱情來完成。
為瞭要到達現今所有的思想高度,我花費十餘年的歲月來觀察與自省,並在過去的一年中,不斷地提筆書寫,書寫那些我認為真正值得探究、深具意義的問題。然而,有些朋友卻大搖其頭地認為我偏離瞭對宗教的思索,反而專注在奇怪的問題上,有些人甚至還忠告我應該迴到原來的研究領域。我由衷感謝朋友的勸告,但如果他們讀瞭此書後,應該會消除大半的誤解。我對宗教真理的追求自始至終從未怠惰,反而以工藝為媒介看到瞭我在過去的著作《關於神》裡所思索齣的終*真理「他 力道」(譯注:乃作者藉用佛教的「他力宗」一詞所創的新詞。意指人不可能僅靠一己之力,須藉助自然萬物的協助,始能得救的方法論。) 所展現的深度與美。因此,雖然這是一本講述工藝的書,但就我而言,其實是探求「信仰.信心」的心靈紀錄。
許多人認為宗教法則就隻適用於宗教的範疇,然而,世間萬象其實皆源於同法。大多數人會訝異不解,宗教與工藝之間有什麼關係?並且衊視其隻不過是尋常的器物罷瞭。但是這些人究竟是不瞭解宗教的無遠弗屆,抑或根本不相信真理的力量?我反而覺得抱持這樣看法的人纔是不理解宗教的。雖然隻是低調微小的尋常器物尋常的器物,蘊藏著驚人的奧祕。任何事物無法離開真理而存在,關於這點讀者將會在本書中找到答案。
透過本書我要特別強調的是,工藝之美與這個「民眾」、「實用」、「大量」、「廉價」、「尋常」的平凡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正是這樣的性質構成瞭工藝之美的基礎。隻是器物自身平凡無奇,要展現齣如此不可思議的美感,必定是某種自身的力量所緻,而我的任務就是探究隱藏在其背後的力量。於是我看見瞭自然的睿智與相愛互助的製度守護著這些器物;我看見瞭對無心自然的皈依,以及眾生相連在一起的心。這樣的美是他力美,相較於這樣的美,展現齣「知識」、「個性」、「稀有」、「高價」、「珍奇」等價值的美,反而顯得微不足道瞭。
另外還有兩點必須注意。首先,本書旨在為無名大眾發聲,絕非隻是齣於對底層受迫害者的同情,而是我想更進一步加肯定,大眾注定平庸的命運是有其積*意義存在的。或許你問,怎麼會有人咒罵天纔、讚美平庸呢?但在本書我將揭露隱藏在大眾無人聞問的一生中,一個不可思議的神之旨意;頌揚大眾命運所具備帶來的巨大意義;喚醒那些歌頌天纔的人經常會迷失的真理。我看到瞭美學與社會性彼此呼應。我的觀察與主張若能成為學*有效解決諸多社會問題的材料,便是萬幸。
其二,我要為那些被忽視的日常用品辯護。與「用」*緊密結閤的器物,是*能錶現齣工藝之美的,實用的器物與美的器物是閤為一體的。如果沒有與「用」相結閤,將無法成就工藝之美。如果工藝之中有美的存在,那麼每天使用的器物、大傢生活所需的用具、大量製造的廉價物品、任何人都買得起的商品、*平凡的隨身用品,這些東西真正注定要與美結閤在一起。我的直覺與理性肯定平凡的物品與奇異的美之間並無二緻,而這樣的神祕啟示正是本書被賦予的重要使命。在此,美學的理想又可與經濟學的理念結閤在一起。以上,是我在書中會說明的:社會上的互愛生活,以及盡可能與金錢價值的脫勾 纔是美的保證。
昭和三年晚鞦
於洛東神樂岡
柳宗悅
導讀
二十世紀初葉,柳宗悅在這長久被視為粗糙鄙俗、毫無價值的生活用具之中,發現過去所被忽略的美感,進而發起名為「民藝運動」生活美學啟濛活動。引領這項影響近代日本,甚至東亞各國造型文化發展的推動者,人稱日本民藝之父的柳宗悅,於一八八九年(明治22)三月齣生於東京麻布,早逝的父親柳猶悅為的和算學者,亦是日本海軍草創期重要的水道測量專傢。柳宗悅自幼深具文纔,特別是對物的觀察及美的感受,顯露齣不凡的天賦與纔能。六歲進入學習院初等科就讀,在優渥的求學環境中,柳宗悅除可自由隨興地廣泛吸收哲學、藝術、文學等知識,亦有機會直接受教於神田乃武、西田幾多郎、鈴木大拙等當代的學者門下。特別是在高等科在學期間,與武者小路篤實、誌賀直哉等人閤力創辦《白樺》雜誌,隨後考入東京帝國大學主攻哲學。大學期間,柳宗悅主要關注於西方基督教神祕主義、西方藝術、思想方麵議題,並積*地提筆撰文將*新的西方文藝訊息引介到日本。
這樣的景象在一九一四年(大正3)鞦天,被一位名為淺川伯教的訪客所改變。柳宗悅在淺川伯教帶來的朝鮮陶器──李朝鞦草麵取壺這件伴手禮中,體會到東方傳統之美的意境,這份齣自於日常生活用具所散發的美感令他驚嘆不已,如此預想不到的機緣巧遇,引導柳宗悅的關心開始迴歸東方。一九一六年(大正5)八月,柳宗悅首度訪問朝鮮半島,並在往後的數年間多次造訪,除瞭為保存朝鮮傳統文化不遺餘力,對於民族與社會問題也相當關心,特別是對於當時發生的三一運動(譯注:發生於一九一九年三月一日的韓國獨立運動。)與光化門保存事件(譯注:一十二六年日本殖民政府欲將此一具有民族象徵意義之門遷移,引發朝鮮民眾強烈不滿。),柳宗悅多次撰文聲援。同時,基於對朝鮮藝術的關心與重視,在研究考察及收集朝鮮民藝品之餘,也積*為朝鮮民族美術館的創設奔走。一九二四年(大正13)柳宗悅在友人傢中與一件齣自江戶時期民間僧侶雕刻的木?佛(譯注:一位法名為木?上人的僧人發願在日本各地所留下,帶有溫暖笑容的佛像雕刻)相遇,一時之間被木?佛所散發的樸實、健康美感所吸引,激起柳宗悅對民間工藝、佛教藝術研究的投入。在這段期間,柳宗悅、河井寬次郎、濱田莊司等人開始遍及全國大街小巷探訪木?佛與民間工藝的蹤跡。他們透過本身所具有的審美眼光,找尋潛藏於日常中的美感,在似乎毫不起眼的生活用具上,柳宗悅等人感受到瞭一份屬於健康、傳統、實用的美感,令他們深深感動不已。
「民藝」一詞的齣現,*早可追溯到一九二五年(大正14)。柳宗悅、河井寬次郎與濱田莊司三人在一次前往紀州(和歌山縣)調查途中,將「民眾的工藝」簡化所創作的新名詞。同時在這項契機之下,他們起草《日本民藝美術館設立趣意書》,為民藝運動全麵的啟動揭開序幕。隔年九月,柳宗悅將自己對民藝之美的構思及理解,撰寫成〈下手物之美〉一文,立即發錶在《越後新聞》,首度將「民藝」的概念公諸於世。該文雖篇幅不大,卻已將民藝運動的基本輪廓清楚勾勒。當時柳宗悅所稱的「下手物」(譯注:本書中譯為「廉價雜貨」),即為日後人們所耳熟能詳的「民藝」。該文首先從民藝的介紹開始,詳細說明民藝的特徵與結構,同時矚目於民藝製作與素材上的問題,將製作者的心理狀態與器物同一而論;*終引伸到自然、風土與民藝之間的關係,說明民藝所具有的美感特質及其真價。
接著在一九二七年二月起將近一年間,柳宗悅延伸〈下手物之美〉一文,完成日本國內外首部針對工藝.民藝有係統的研究論稿〈工藝之道〉,連載於文學傢武者小路實篤編輯的《大調和》雜誌,並在一九二八年底,這九篇連載文經修訂並搭配圖版,順利集結成冊完成這本堪稱民藝運動的啟濛大作。日後,於一九五五年、一九八○年分別再收錄為《柳宗悅選集》(春鞦社)、《柳宗悅全集》(築摩書房)。二○○五年,日本講談社再將《工藝之道》原著,收錄為講談社學術文庫重新發行。這本二○一三年由大藝齣版發行的《工藝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濫觴》,即以講談社學術文庫的版本為翻譯底本。《工藝之道》一書,不單侷限於民藝的範疇,並深入藝術與工藝的本質問題,論及對象含括整體的造型藝術體係。柳宗悅於書中,首先針對工藝之美的內涵進行說明,接著論及工藝發展的正確之道,*終提示齣工藝未來的展望,並迴顧工藝美術先驅者的功績。
從柳宗悅一生推動民藝的生涯發展觀之,這本《工藝之道》可謂柳宗悅建構民藝理論重要的裏程碑,譬如在〈正確的工藝〉篇幅中,柳宗悅以感性兼具理性的行文,具體歸納齣:一、所有根基的工藝本質為「用」。二、若「用」為工藝之美的泉源,那麼*具實用性的器物愈是美。三、工藝的原理是「美」與「多」相互的結閤等共十一條的工藝法則。除此之外,民藝之美的論述也透過平常性、單純性、素樸性、手工性等用詞,說明源自生活造型的民藝內涵,這是過去至今少見對於工藝造型進行的美學詮釋與歸納分析。
柳宗悅認為一般流傳於民間生活中的民藝,不同於單純追求美感的藝術創作,理想的傳統工藝製作,藉由不間斷的反覆製作鍛鍊,纔足以培養齣自然純熟的手藝。自然而然生產之下的作品,比起處心積慮隻為追求美感的製作,更容易貼近於生活的真實美感。雖然,如此之作乍看平常無奇,實際上是匠師們不惜費盡數十年的辛勞經驗纔得以達成的境*。不同於享有名傢落款的藝術品,生活工藝之美來自於平凡的匠師直覺般的製作技巧,以及兼顧實用、功能等價值之下所孕育而成。
除此之外,柳宗悅強調的「實用性」、「用之美」,可謂工藝的本質、民藝的精髓。在闡述建構的民藝美學中,訴求實用性的滿足是工藝成立的基本條件,而具備堅固耐用、自然、機能等特性的工藝,正是「實用」精神下的產物。柳宗悅以為「用」與「美」是一體兩麵,健全的工藝並不需要仰賴巧妙細緻的裝飾以追求美感。生活工藝的製作秉持的是實用、素樸的原則,避免過於繁複的技法、工序,同時在作品上應降低多餘的造型、裝飾,以及色彩的使用。由於憑藉的是器物本身素材所呈現的美感,因此,所見的民藝大緻以單純、素樸的形態呈現。同時,單純的性質讓器物使用上遠比複雜之物來得便利,搭配素材與造型本身的自然、素樸美感,構成理想的生活之美。
工藝的起源可上溯到原始時期,人類為滿足生活需要及提昇便利性,開始利用自然材料與簡易的手作,製造齣日常生活所需的器具用品。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文明的演進,人類在製作經驗與心得逐漸纍積之下,用具的形式種類也順應著人們所需而增加。當自給自足的生產型態無法負荷日益繁複的用具,並在製造技巧以及材料採集等條件所限之下,此時,專業的道具製造者孕育而生。這些用具或稱為工藝的生產者,順應地方居民的需求而製作,當製作技術在經年纍月之中纍積提昇,搭配著地方天然素材與氣候風土等先天條件,在各地逐漸形成具地方特質的生活工藝。相較於忠實保留住手工藝的地方,過去曾經存在於都市的手工藝製作,在近代化浪潮影響下產生遽變,所幸手工製作的傳統,仍有部分倖存於地方。柳宗悅意識到如此的睏境,不單是關係到工藝的發展,近代化所帶來的侵蝕力,除瞭損害生活工藝、日常用具的美感,甚至將危害到社會整體的秩序、組織以及傳統文化。透過工藝,讓我們重新思考生活的價值,究竟什麼樣的生活模式真正適閤於你我的生活,是一味的加快生活步調,執著於眼前的現實利益;或是稍調整步伐,將事物的品質、真價以及深層意義作為目標,師法生活工藝與民藝美學,創造新的生活態度。
二十世紀初葉,柳宗悅發起民藝運動,提醒世人留意存在於週遭那份生活之美。此外,一九四三年之春,柳宗悅也渡海來颱,一行人從基隆齣發,環島探索全颱各地傳承的工藝製作與民間造型,並藉由與金關丈夫、立石鐵臣、顏水龍的交流,在颱灣這塊土地上播下民藝的種子。時過境遷,將近百年後的我們,重新咀嚼《工藝之道》這部民藝經典,與悠遊於民藝世*的柳宗悅相遇,順著柳宗悅當年披荊斬棘開拓的工藝之道,找尋屬於你我的美的世*。
林承緯
2013.5.5
(民藝.民俗學者、日本國立大阪大學博士、颱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這本書的文字編排和視覺呈現都透露著一種剋製而高級的美感。它沒有使用任何花哨的裝飾,卻處處體現著精心布局的匠心,這種設計本身就呼應瞭書中的核心思想。作者對“日常”的解構和重塑,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他不是在贊美那些高貴的藝術品,而是將聚光燈打在瞭那些服務於人們柴米油鹽、最普通的器具上,強調瞭功能性與審美性的完美統一。我從中汲取到一種重要的生活態度:真正的品味,不是擁有多少昂貴的東西,而是如何對待你所擁有的每一件物品,以及你如何去“使用”它們。這種對實用主義美學的深度挖掘,遠超齣瞭我原先對“美學書籍”的期待。它像一把精巧的鑰匙,開啓瞭我對生活細節的全新感知模式,讓我開始關注光綫投射在桌麵上的陰影,關注茶杯把手上指紋留下的微小痕跡。讀罷全書,我感覺我的“眼睛”被擦亮瞭,整個世界都變得更加鮮活、更有深度和溫度。
評分這本薄薄的書冊,卻裝載著厚重的曆史與哲學底蘊。作者的行文風格宛如一位耐心的老者,不疾不徐地為你拉開一幅關於傳統生活方式的宏大畫捲。我發現自己不自覺地放慢瞭閱讀速度,因為每一個句子似乎都值得反復咀嚼。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從自然到器物,再到人的精神世界這樣一個完整的循環。特彆是它對“民藝”概念的梳理,讓人茅塞頓開——原來,最貼近生活的、最樸素的創造,纔最有可能觸及永恒的美。這本書的好處在於,它並沒有將這些美學理念束之高閣,而是通過無數鮮活的例子,將它們牢牢地錨定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之中。它讓我對傢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舊傢具、老物件産生瞭彆樣的情感連接,仿佛它們都有瞭自己的“故事綫”等待我去發掘。讀完後,我看著窗外行色匆匆的路人,心中油然而生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寜靜感,這種精神上的富足,是任何物質享受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本書的光影和文字,像極瞭初春清晨那第一縷穿過竹林縫隙的陽光,帶著一種近乎神性的寜靜感。我拿著它,仿佛能觸摸到那些被時間溫柔打磨過的器物錶麵,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生命力與匠心。每一次翻頁,都不是簡單的信息獲取,而是一次深入日常肌理的探尋。它沒有用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去剖析美學,而是用一種近乎虔誠的姿態,去記錄那些被世人忽略的、微小而堅韌的存在。比如那些粗糙的陶土,在某位不知名工匠手中,如何從泥土蛻變成承載人間煙火的載體,那種質樸到極緻的純粹,簡直能洗滌心靈的塵垢。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對“物哀”精神的細膩捕捉,它不是感傷,而是一種對事物生命周期最深沉的理解和尊重,讓人在麵對殘缺和消逝時,反而能生齣一種強大的、溫柔的韌性。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美”的書,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好好生活”的哲學指南,教導我們如何在匆忙的世界裏,慢下來,去發現身邊那些真正值得珍視的事物,那種由內而外散發齣的生活智慧,是再多華麗辭藻也無法堆砌齣來的。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磨砂感”,粗糲中帶著溫潤,讀起來絲毫沒有現代齣版物那種尖銳的、刻意的光鮮感。它更像是一篇篇私人日記,流淌著一種經過時間沉澱的智慧。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對“不完美”的贊頌。在這個追求完美無瑕的時代,他卻將那些燒製中産生的窯變、使用後留下的磕碰,視為生命力的最佳證明。這種對瑕疵的肯定,是何等深刻的洞察力!它教會我們,真正的美,往往就隱藏在那些無法被標準化流程捕捉到的“意外”之中。每次讀到他描述某件古樸器皿的細節時,我的思緒總會被拉迴到那個古老的作坊裏,能清晰地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木屑味和煙火氣。這不僅僅是對日本傳統美學的介紹,更是對“工匠精神”這一概念最人性化、最富有情感的詮釋。它激發瞭我內心深處對創造和堅持的嚮往,讓我渴望用更專注、更投入的態度去麵對我生活中的每一個微小任務。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完成瞭一次長途跋紮的旅程,迴望來時路,那些曾經被我視為理所當然的尋常之物,如今都披上瞭一層嶄新的、充滿故事性的光輝。作者的敘事節奏極其舒緩,卻又暗藏著強大的張力,讓人忍不住一氣嗬成,生怕錯過任何一個微妙的轉摺。最讓我震撼的是他對材料本性的尊重。他筆下的手工藝人,與其說是創造者,不如說是材料的“引渡者”。他們懂得傾聽木頭的紋理、石頭的脾氣、縴維的訴求,然後順應自然,而非強行改造。這種“無為而治”的哲學,在當下這個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傢裏的擺設,那些批量生産、標準化的産品,在這些精神的映照下,顯得多麼空洞和缺乏靈魂。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強有力的反思工具,迫使我們去質疑“什麼是真正的價值”,並勇敢地選擇那些承載著時間和情感重量的物件。它不是在推銷一種風格,而是在播撒一種對生命本真的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