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世界地理大讲堂-中侨大讲堂-百科卷-双色图文版
定价:48.00元
作者:马欣,刘凤珍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113649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套丛书用丰富的知识、通俗的语言和多彩的图片,详细介绍了涉及人类、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等诸多百科领域的知识点,读者可以全方位接触了解世界万事万物的由来与奥秘,能够促使读者萌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之心。
n本书适合学生课外阅读,也适合家庭与图书馆收藏。
n内容提要
本套丛书定位自然科学,根据青少年的阅读特点和习惯,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分别分册对自然、动物、地球、宇宙、地理等方面进行精彩介绍,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特别适合学生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
n目录
宇宙与地球
n简述 2
n太平洋 5
n大西洋 7
n印度洋 9
n北冰洋 11
n非 洲
n概况 14
n埃及 18
n利比亚 20
n突尼斯 22
n阿尔及利亚 23
n摩洛哥 25
n西撒哈拉 27
n毛里塔尼亚 28
n塞内加尔 29
n冈比亚 31
n马里 31
n布基纳法索 34
n佛得角 35
n几内亚比绍 35
n几内亚 36
n塞拉利昂 38
n利比里亚 39
n科特迪瓦 41
n加纳 42
n多哥 43
n贝宁 44
n尼日尔 45
n尼日利亚 47
n喀麦隆 49
n赤道几内亚 50
n乍得 51
n中非 52
n苏丹 54
n埃塞俄比亚 55
n吉布提 57
n索马里 58
n肯尼亚 59
n乌干达 61
n坦桑尼亚 62
n卢旺达 64
n布隆迪 65
n刚果(金) 65
n刚果(布) 67
n加蓬 69
n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70
n安哥拉 70
n赞比亚 72
n马拉维 74
n莫桑比克 74
n科摩罗 76
n马达加斯加 76
n塞舌尔 78
n毛里求斯 79
n津巴布韦 80
n博茨瓦纳 81
n纳米比亚 83
n南非 84
n斯威士兰 86
n莱索托 87
n厄立特里亚 88
n圣赫勒拿 89
n留尼汪岛 90
n……
n作者介绍
文摘
简述
n宇宙是天地万物,是物质世界。“宇”是空间的概念,是无边无际的;“宙”是时间的概念,是无始无终的。宇宙是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的统一。宇宙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任何宇宙空间无一不是物质的或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一部分物质以电磁波、星际物质(气体、尘埃)等形式呈连续状态弥散在广漠的空间;另一部分则积聚成团,表现为各种堆积形式的实体,如地球、月球、其他行星、恒星和星云等。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当前大的光学望远镜已可观测到200亿光年的遥远目标,这就是现今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它只是无限宇宙的一个小小局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宇宙范围的认识将不断扩大。
n太阳系
n太阳系是银河系一个极微小的部分,离银河系中心近3万光年。太阳系由8颗大行星以及无数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是太阳系的核心,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大行星由太阳起往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称为类地行星,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密度大、体积小、自转慢、卫星少,内部成分主要为硅酸盐,具有固体外壳。木星和土星被称为巨行星,它们是气态行星,主要成分是氢、氦和不同物理状态下的水,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平均密度小,表面温度低。天王星和海王星被称为远日行星,其体积适中,主要是由分子氢组成的大气,通常有一层非常厚的甲烷冰、氨冰之类的冰物质覆盖在其表面上,再以下就是坚硬的岩核。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有10万个以上的小行星(即由岩石组成的不规则的小星体)。在太阳系中,现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还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流星体,有些流星体是成群的,这些流星群是彗星瓦解的产物。大流星体降落到地面则成为陨石。
n地球
n地球是太阳系自中心向外的第三颗行星,已有46亿年的历史,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573000千米(日地平均距离被称作1个天文单位)。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平均为每天大约59分,线速度为每秒30千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56天。地球绕太阳公转时,也绕自己的轴旋转,每23小时56分4秒自转一周。地球为太阳系第五大行星,赤道圆周长40076千米,表面积约50960万平方千米,其中约29%为陆地。地球的大气层由气体混合物组成,主要是氮和氧。地球只有一个自然卫星——月球,距地球约384400千米。
n板块学说
n板块学说认为,地球的地壳由几个实体板块构成,各自在热地幔上漂浮。它们的漂浮具有两个过程:扩大和缩小。扩大指两个板块互相远离,下面涌上来的岩浆形成新地壳;缩小则指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其中一个的边缘部分伸入了另一个的下面,在地幔中受热而破碎。在板块分界处有许多断层,大洲板块间也有碰撞,地震经常发生在这些板块交界处。目前地球有六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n陆地
n陆地是指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陆地的平均高度为875米,大体分为大陆、岛屿和半岛。大陆是面积广大的陆地。全球有6个大陆,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总称为洲。全球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岛屿是散布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彼此相距较近的一群岛屿称群岛。世界岛屿总面积为97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岛屿按成因可分为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和冲积岛。
n地球表面高低悬殊,形态多样。按照高度和起伏形态,陆地大体可分为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五大形态;此外,还有受外力作用强烈影响而形成的河流、三角洲、瀑布、湖泊、沙漠等。平原是指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而边缘无崖壁的地区,海拔一般为200米以下。山地是由海拔500米以上的低山、1000米以上的中山和高峻山脉组成的。山地地面起伏大,山坡陡峻,相对高度大。线状延伸的山体叫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叫山系。目前世界上的高大山脉多是在地壳运动特别强烈的地带逐渐形成的。高原一般指高度较大、起伏较小、边缘通常以崖壁为界的地区。丘陵一般指地表起伏小、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丘陵海拔和相对高度一般小于山地,丘顶呈浑圆状。盆地一般指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地区。
n序言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非常用心。我注意到,在描述一些地理现象时,书中会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持,并且会注明信息的来源,这大大增强了内容的严谨性和可信度。例如,在介绍某个国家的人口密度时,它会提供具体的数字,并且可能会提及该数据的统计年份。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更加信赖。同时,书中也穿插了一些关于地理研究方法和历史的介绍,让我对地理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我甚至在书中看到了关于一些经典地理学理论的简要回顾,这让我对地理学的科学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科学严谨性的追求,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普及读物,更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对科学探究精神的启蒙之作。我深信,一本真正的好书,往往体现在它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惊喜的一点是它的视觉呈现。我一直认为,地理知识的传达,图片的重要性不亚于文字。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精选的图片不仅清晰、美观,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准确地、生动地诠释文字所描述的内容。例如,在介绍冰川地貌时,书中配上了震撼人心的冰川裂缝和 U 型谷的照片,让我立刻能够感受到冰川侵蚀的巨大力量。在讲述热带雨林时,那些色彩斑斓的植物和奇特生物的特写镜头,更是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生命的蓬勃与活力。更难得的是,书中采用了双色印刷,这使得地图和图表的呈现更加清晰、易读。虽然不是全彩,但恰到好处的色彩运用,不仅节省了成本,更重要的是,它让信息传递更加聚焦,不会被过多的色彩干扰。我深切体会到,优秀的图片和适度的色彩运用,能够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效率和愉悦感,让抽象的地理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将知识的吸收过程变成一种视觉享受。
评分作为一名曾经对地理感到有些畏惧的读者,我必须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极其友好的方式,将枯燥的地理术语和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书中大量的类比和形象化的解释,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看似复杂的原理。比如,在解释洋流的形成时,书中用“地球的传送带”来比喻,让我瞬间就抓住了核心要点。而关于地质构造的讲解,更是运用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将板块碰撞比作两张纸的挤压,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地壳运动的原理。更重要的是,它在解释地理现象时,非常注重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联系。例如,在讲解天气变化时,它会从我们熟悉的风雨雷电入手,然后引申到更广阔的大气运动。这种贴近生活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地理知识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读者对地理的兴趣,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而不是负担。
评分坦白说,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百科卷”这个词的理解还停留在堆砌事实和数据的层面。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在提供海量地理信息的同时,更注重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将零散的地理要素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知识网络。例如,在讨论板块构造时,它不仅仅列举了地震和火山的分布规律,还会进一步解释这些现象与板块运动的内在联系,并展望未来地壳演变的可能性。这种“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有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章节。它通过大量的实例,生动地阐释了不同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活方式乃至社会制度。比如,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与草原地貌的紧密联系,以及沿海居民与海洋的深厚渊源。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地理不仅仅是山川湖海的冰冷符号,更是影响人类命运的强大力量。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所处的世界。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极强的知识延展性。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地理信息,而是将每一个地理现象都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中进行解读。比如,在介绍气候带时,它不仅仅告诉我们不同气候的特征,还会深入分析形成这些气候带的原因,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洋流以及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受用,因为它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碎片。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季风的阐述印象深刻。它生动地解释了陆地和海洋热力性质的差异如何导致空气的南北流动,从而带来雨季和旱季。这种解释方式非常形象,我甚至能在一张白纸上大致画出季风的原理。书中对于洋流的分析也同样精彩,它不仅仅展示了不同洋流的流向和温度,还解释了它们对全球气候、海洋生物分布甚至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我之前只知道有洋流,但从未如此清晰地理解它们在地球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用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将复杂的地理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并且激发读者去主动思考和探索。这种学习的乐趣,远胜过枯燥的死记硬背。
评分这本书所包含的地理信息之全面,让我惊叹不已。它涵盖了从地球的宏观构造到微观地理现象的方方面面,内容之丰富,信息量之大,令人印象深刻。我惊喜地发现,书中不仅仅关注了我们熟知的山川河流、气候带等内容,还深入探讨了许多更具深度和专业性的地理分支,例如土壤学、地貌学、生物地理学甚至人文地理学的一些基础概念。在阅读关于土壤的部分,我不仅了解了不同土壤的构成成分,还知道了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而关于生物地理学的介绍,则让我对动植物的分布规律和演化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个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发掘出新的知识和惊喜。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阐述,它让我明白,地球上的每一个地理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种整体性的视角,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吸引人,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故事性。它在介绍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融入了许多与地理相关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例如,在介绍尼罗河时,它不仅仅描述了尼罗河的地理特征,还详细讲述了古埃及文明如何沿着尼罗河兴起、发展,以及尼罗河在古埃及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将地理与人文相结合的写法,让我对古埃及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地理探险家的故事,他们的勇气、智慧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都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这些故事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点缀在地理知识的海洋中,让整个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多彩。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我是一名学生,这本书一定会成为我学习地理的绝佳助手,它能让我爱上地理,而不是对地理产生畏惧。它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知识融入故事,让知识变得鲜活而有温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它让我明白,我们所熟悉的地理环境,其实蕴含着无数令人着迷的奥秘。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度探索。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自然现象,思考它们背后的地理原理。比如,看到下雨,我会联想到水循环;看到高楼,我会思考建筑材料的来源和运输;甚至看到交通堵塞,我也会从城市规划和人口分布的角度去分析。这本书让我拥有了一双“地理的眼睛”,能够洞察事物背后的地理逻辑。我甚至发现,在学习其他学科的时候,地理知识也能够提供意想不到的帮助。比如,在学习历史时,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变得更加清晰;在学习经济时,资源的分布和交通的便利性也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地理书,更是一把钥匙,它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世界、洞悉万物的大门。它让我明白,地理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连接起所有学科,揭示出世界运行的内在规律。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脑海里立刻涌现出无数奇妙的地理景象,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户。我一直对地球的广阔与神秘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探索的渴望。从巍峨的高山到深邃的海洋,从干旱的沙漠到茂密的雨林,每一页都精心呈现着地球的鬼斧神工。书中的图片更是令人惊叹,色彩鲜艳,细节丰富,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触摸到每一块土地的纹理,感受到每一处景色的温度。我特别喜欢关于火山的部分,那些喷涌而出的炽热岩浆,地壳板块的碰撞与挤压,无不展现着地球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脉搏。而关于河流的描写,则让我领略了它们如何蜿蜒曲折,滋养着两岸的生命,塑造着地表的形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地理图册,更是一部关于地球生命的史诗,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讲述着地球的故事,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我甚至开始想象,未来如果能有机会,我一定要亲自去探访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壮丽景观,去感受那份来自大自然的震撼与敬畏。这种强烈的旅行冲动,便是这本书最直接的魅力所在,它点燃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让我渴望去了解更多,去体验更多。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让我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阅读和吸收。它并非采用完全线性的叙述方式,而是根据地理主题进行了合理的划分,每个主题下的内容都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我尤其喜欢它在不同章节之间设置的“联系”和“拓展”提示,这让我能够在理解一个概念后,能够顺藤摸瓜地去探索相关的其他知识点,形成一个更加立体的知识网络。例如,在阅读完关于沙漠的内容后,书中会引导我去了解沙漠中的植物如何适应干旱环境,以及人类是如何在沙漠边缘建立绿洲的。这种设计极大地减少了信息孤岛的现象,让知识的获取过程更加顺畅和高效。我常常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性地阅读某个章节,然后通过这些“提示”,将我的知识版图不断地拓展和深化。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式,让我感受到了巨大的成就感,也让我对地理知识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