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技人员健康指导手册
定价:29.80元
作者:《科技人员健康指导手册》编委会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1132113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普及健康知识 形成健康意识 围绕科技人员日常须知的健康常识所编写
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科技人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特点,吸取外**的研究成果,从科技人员的日常保健、常见病的防治、用药知识、运动指导、膳食指导、户外作业防护、心理健康及减压指导、体检指标解读等八个方面,全面细致地讲述了科技人员必知必会的健康知识。并且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还穿插了很多贴近生活的“小贴士”,这些小贴士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点点滴滴,力求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实用,方便查阅。
本书根据科技人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特点,吸取外**的研究成果,从科技人员的日常保健、常见病的防治、用药知识、运动指导、膳食指导、户外作业防护、心理健康及减压指导、体检指标解读等八个方面,全面细致地讲述了科技人员必知必会的健康知识。并且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还穿插了很多贴近生活的“小贴士”,这些小贴士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点点滴滴,力求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实用,方便查阅。
目录
**编 科技人员的日常保健
十种不良生活习惯 002
如何科学洗手 003
如何使用手机 004
如何使用饮水机与饮水安全知识 005
如何避免空调综合征的发生 006
如何健康轮休 007
眼病的前期征兆 009
电脑族的养生技巧 010
“电脑脖”的产生及防治 012
“鼠标手”的产生及防治 014
灯光与睡眠 017
脑力劳动者如何入睡 019
科技人员易疲倦的原因 022
熬夜对科技人员的伤害及应对方法 023
知识链接 疾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027
第二编 常见病的防治
甲型H1N1流感 032
H7N9禽流感 034
人禽流感病 035
肺结核 038
细菌性痢疾 040
胃病 042
高血压 046
冠心病 049
脑卒中 051
高血脂 055
糖尿病 058
知识链接 什么是健康 060
第三编 用药常识
什么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062
打针输液比吃药好吗 063
仔细看药品说明书 064
什么是药品的“剂型”与“规格” 065
药品的“慎用”和“禁忌” 066
药品说明书和医嘱不一致时,以什么为准 067
应该到什么样的药店购药 069
为什么要按次、按量用药 070
什么是药物的相互作用 070
怎样正确服用口服药物 072
药物包括哪些,什么是药耐药及不良反应 073
抗生素是什么,怎样服用抗生素 074
怎样正确使用维生素 076
保健品与食品、药品的区别 078
知识链接 各种片剂的服用方法 080
第四编 科技人员运动指导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行走方法 082
高血压患者的运动指导 084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指导 087
冠心病患者的运动指导 090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运动指导 093
颈椎病患者的运动指导 096
消除视疲劳的运动指导 098
消除疲劳的运动指导 100
改善心肺功能的运动指导 103
促进心理健康的运动指导 106
避免早晨空腹运动 108
雾霾天运动是大忌 110
冬季运动注意事项 112
知识链接 PM 2.5小知识 115
第五编 科技人员膳食指导
脑力劳动者的膳食指导 118
脑力劳动者怎样吃好每天三顿饭 121
主食、副食怎样吃 124
蔬菜、水果怎么吃 128
如何饮水、饮茶 135
咖啡的健康喝法 136
适量饮酒有助健康 138
十类对人体有害的食品 141
“洋快餐”对人体的危害 144
多喝碳酸饮料对人体的危害 146
十四类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 148
牛奶应该怎么喝 150
零食应该怎么吃 154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指导 156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指导 162
高血脂患者的饮食指导 165
骨质疏松患者的饮食指导 166
慢性胃肠病患者的饮食指导 168
知识链接 读懂食品标签 171
第六编 户外作业防护
眼部化学品灼伤如何处理 176
中暑如何处理 177
溺水如何处理 179
脱水如何处理 181
猝死如何处理 182
燃气中毒如何处理 183
冻伤如何处理 184
烫伤与烧伤如何处理 186
骨折如何处理 187
高空坠落如何处理 189
电击如何处理 190
骨折如何处理 191
犬咬伤如何处理 192
知识链接 遇到洗涤剂中毒怎么办 194
第七编 科技人员心理健康及减压指导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196
人际交往的不良心态有哪些 202
如何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 205
用良好的人际关系化解压力 208
充足的睡眠是减压的良方 210
全身心投入一件事中会减轻压力 212
分散注意力就会减轻压力 215
舒缓焦虑的方法 217
排解孤独的方法 225
知识链接 抑郁情绪与抑郁症 230
第八编 体检指标解读
科技人员体检的注意事项 232
科技人员的体检项目指导 234
体检报告中常见名词解读 240
1. 心电图报告 240
2. X线报告 242
3. 超声报告 242
体检主要指标结果速查 244
1. 血常规 244
2. 尿常规 246
3. 便常规 249
4. 糖代谢相关指标 251
5. 脂代谢相关指标 252
6. 心血管危险新指标详解 253
7. 肝功能指标 254
8. 甲状腺功能指标详解 257
9. 骨代谢指标详解 259
10. 免疫功能指标详解 260
知识链接 细菌和病毒的区别 261
附录 看表知健康
1. 食物成分表 264
2. 食谱营养素含量计算表 266
3. 常见食物中的胆固醇含量 268
4. 每日饮食各种营养素供给量 269
5. 城市居民一日食物摄入推荐量 270
6. 主要维生素的功能和食物来源 271
7. 中国居民膳食能量需要量 273
8. 八大危险食物黑名单 274
9. 不能吃的隔夜食物 275
10. 常见运动项目价值表 276
11. 日常运动、生活热量消耗量表 277
12. 父母与子女血型关系 277
13. 血压危险分层量化评估表 278
14.判别肥胖的主要方法 278
15. 饮酒程度自测表 279
16. 烟瘾程度自测表 279
17. 糖尿病肾病分期及其饮食调理 280
知识链接 家庭常备中成药指南 281
'
作者介绍
邀请了北京世纪坛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的数位医学专家进行编写
文摘
序言
不得不说,《科技人员健康指导手册》是那种一旦翻开,就很难放下的书。它的内容丰富程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作为一名刚入职不久的年轻科技人员,我对于如何在这个高强度、快节奏的行业中保持健康,一直感到有些迷茫。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为我一一解答了心中的疑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营养膳食与能量补充”的章节,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食物清单,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不同营养素对人体机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科研工作的特点来调整饮食结构,以满足大脑和身体的能量需求。例如,它详细介绍了如何选择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来对抗电子辐射的伤害,如何通过均衡的膳食来提高记忆力和专注力。这些建议都非常具体,并且考虑到了科技人员普遍存在的饮食不规律、外卖依赖等问题,提供了许多简单易行的替代方案。我尝试着按照手册中的建议调整我的早餐和午餐,惊喜地发现自己下午的精力明显比以前充沛,并且不容易感到疲劳。此外,手册对于“运动康复与损伤预防”的指导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因为长期伏案工作,脖子和腰部经常感到酸痛,一直想去健身房,但又不知道从何开始。这本书为我量身定制了一系列适合科技人员的居家锻炼和办公室运动方案,比如针对颈椎问题的拉伸动作,缓解腰部压力的核心肌群训练等等。这些动作都很简单易学,而且不需要特殊的器械,我每天都能抽出一点时间来完成,现在感觉身体的酸痛感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这本手册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我健康生活方式的启蒙者,让我深刻认识到,健康的身体才是实现科技梦想最坚实的基石。
评分《科技人员健康指导手册》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健康管家,为我这个在科研道路上摸索前行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悉心指导。它的内容之详实、角度之专业,让我惊叹不已。我经常需要进行高强度的脑力劳动,长时间的思考和计算,让我常常感到疲惫不堪,精力不济。这本书中关于“大脑健康与认知功能提升”的章节,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它详细阐述了大脑的运作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有效的休息来保护和提升认知功能。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脑力训练与记忆力保持”的部分,手册中提供了一系列简单易行的脑力训练方法,比如逻辑推理游戏、记忆力训练技巧等等,让我能够在工作之余,轻松有趣地锻炼大脑。我尝试着每天坚持做其中的一两个小练习,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记忆力也有所改善。此外,手册中关于“职业倦怠的识别与应对”的指导,也让我深受触动。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下,我偶尔也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对工作产生厌倦感。这本书为我指明了职业倦怠的早期信号,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比如如何重新设定工作目标、如何寻求支持、如何进行心理调适等等。它让我意识到,感到疲惫和厌倦并非个人能力的不足,而是需要科学的调整和疏导。这本手册不仅仅是一本健康指导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的行业中,保持持久战斗力的“能量补充站”。
评分《科技人员健康指导手册》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处于高强度脑力劳动状态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的内容之细致、分析之深入,远非市面上一般的健康书籍可比。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肌肉骨骼系统维护与运动康复”的章节。我们经常需要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无论是伏案工作还是进行实验操作,都容易导致颈部、肩部、腰部等部位的劳损。这本书不仅详细解释了这些部位容易出现的问题,还提供了针对性的预防和康复锻炼方法。例如,它介绍了如何通过拉伸运动来缓解肌肉紧张,如何进行核心肌群的锻炼来支撑脊柱,以及如何在出现疼痛时采取哪些有效的急救措施。我曾经因为长时间的电脑操作,颈部僵硬,疼痛难忍,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效果甚微。看了这本书后,我开始每天坚持做其中的几个拉伸动作,并且调整了我的坐姿,惊喜地发现颈部的疼痛感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整个人也感觉轻松了很多。此外,手册中关于“呼吸系统健康与空气污染防护”的内容,也让我意识到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健康问题。我们经常在密闭的实验室或办公室工作,空气流通不畅,再加上可能存在的粉尘或化学物质,都会对呼吸系统造成影响。手册提供了关于如何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如何进行呼吸训练,以及在空气污染严重时如何做好防护的详细建议。这让我对自身的健康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能够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来保护自己。
评分《科技人员健康指导手册》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增益,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转变。作为一名在信息技术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工程师,我深知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频繁的加班以及高压的工作环境对身体造成的侵蚀。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这样的群体注入了一股清流,提供了科学而人性化的健康指导。我尤其赞赏其中关于“环境因素与健康防护”的部分,它详细分析了办公室环境中的各种潜在健康威胁,例如空气质量、光线强度、辐射等等,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我一直以为办公室的空气质量并不重要,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不良的空气质量会影响我们的呼吸系统,甚至导致头痛和疲劳。手册中关于如何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建议,比如摆放绿植、定期通风,以及一些简单的空气净化器选择指南,都让我觉得非常实用。此外,关于“眼部健康管理”的章节更是让我如获至宝。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眼睛干涩、视力下降是我长期面临的问题,这本书不仅详细解释了眼部疲劳的成因,还提供了多种缓解和预防的方法,从正确的用眼距离、屏幕设置,到眼保健操、补充眼部营养素,都给予了详尽的指导。我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用眼习惯,并且每天坚持做眼保健操,感觉眼睛的干涩感有了很大的缓解,视力似乎也稳定了下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关注了宏观的健康问题,更细致入微地触及了科技人员工作环境中每一个可能影响健康的细节,并且给出了极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让我能够更积极主动地管理自己的健康,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充满挑战的科技工作中。
评分《科技人员健康指导手册》在我看来,是一本集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卓越读物。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前沿科技研究的学者,我深知保持身心健康对于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平衡科技探索与健康生活。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情绪管理与心理韧性培养”的章节印象深刻。科研工作往往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失败和挫折在所难免,这些都会给我们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手册不仅详细分析了情绪的产生机制,还提供了多种科学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例如正念冥想、认知重构、积极心理学应用等等。我曾经因为项目进展不顺而感到焦虑和沮丧,阅读了这本书后,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用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并将负面情绪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这对我而言,不仅仅是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更是增强了我在面对科研挑战时的心理韧性。此外,手册中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个性化定制”的指导,也让我感到十分契合。它并没有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健康方案,而是鼓励我们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包括工作性质、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来制定个性化的健康计划。例如,它提供了多种运动模式的选择,以及不同饮食方案的参考,让我们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健康路径。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健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而它,就是我们这个过程中最得力的伙伴。
评分《科技人员健康指导手册》的出现,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尤其对于我这样常年奋战在实验室一线的研究人员而言。我们常常因为沉浸在实验数据和理论探索中,而将自己的身体健康置于次要位置,直到身体发出警报,才恍然大悟。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提前预警,并提供科学的应对之道。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生物节律与科研效率”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人体自身的生物钟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状态、学习能力以及情绪波动,并提供了根据生物节律来安排科研任务的策略。这对我来说简直是颠覆性的认知,我过去总是按照固定的工作时间表来安排实验,而忽略了自身精力的高峰和低谷。现在,我开始尝试根据手册的建议,将需要高度专注的任务安排在精力充沛的早晨,而将相对轻松的工作放在下午,结果发现效率真的有了显著提升,而且整个人也感觉不那么疲惫。此外,书中关于“心理健康调适”的部分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科研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瓶颈、失败和挫折,这些都会给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手册中提供的放松技巧、压力释放方法以及如何与同事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都非常有现实意义。我曾经因为实验结果不理想而情绪低落,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但看了手册之后,我学会了如何用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失败,如何从每一次挑战中吸取经验,并将负面情绪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导师,在无形中帮助我建立起更强大的心理韧性。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读物,它帮助我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以更健康的身心状态投入到科研事业中。
评分拿到《科技人员健康指导手册》,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够分量”。里面的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健康常识,而是充满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作为一名在实验室里与各种精密仪器打交道的科技人员,我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而身体,无疑是我们最宝贵的“器”。这本书就如同为我们的“器”提供了全方位的保养手册。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辐射防护与生物电子学效应”的内容感兴趣。科技发展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潜藏的辐射,例如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手册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辐射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提供了有效的防护措施,比如如何选择低辐射的电子产品、如何调整使用习惯,甚至是一些特殊的防护装备的介绍。这让我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电子设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护。此外,书中关于“慢性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我身边有不少同事因为长期忽视健康,罹患了诸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也给科研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阻碍。手册以清晰的逻辑,阐述了这些慢性疾病的成因、早期症状以及如何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预防和管理。它提供的建议都非常具体,例如如何合理安排饮食、如何进行有氧运动、如何监测身体指标等等,让我能够更科学地认识和管理自己的健康,避免潜在的风险。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科技的进步不应该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而健康的身体,更是支撑我们不断探索科技前沿的坚实后盾。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拿到《科技人员健康指导手册》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只是一本普通的健康科普读物。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远非如此。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深度,以及其对科技人员这一特定群体的精准洞察,让我耳目一新。它所包含的内容,远远超越了我以往接触过的任何健康指南。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睡眠质量与精力恢复”的章节深感震撼。我们科技人员常常因为项目紧、任务重而牺牲宝贵的睡眠时间,殊不知,长期睡眠不足对身体和大脑造成的损害是巨大的。这本书详细阐述了睡眠不足的危害,包括认知能力下降、免疫力减弱、情绪不稳定等,并提供了科学的睡眠管理方法。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多睡觉”,而是深入分析了影响睡眠质量的各种因素,比如睡前习惯、睡眠环境、饮食等等,并给出了具体的改善建议。我曾经尝试过各种助眠方法,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但按照这本书的指导,我开始调整自己的睡前流程,比如睡前一小时避免接触电子产品,营造黑暗安静的睡眠环境,以及在睡前做一些放松的伸展运动,结果发现睡眠质量真的有了显著的提升,白天也感觉精神饱满。此外,手册中关于“运动负荷与恢复策略”的部分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们常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略了运动,或者在运动中用力过猛,导致运动损伤。这本书强调了循序渐进、科学训练的重要性,并提供了针对不同体能水平的运动计划和受伤后的恢复方法。这让我意识到,运动并非越多越好,关键在于科学合理。这本书让我真正理解了“健康”二字背后的科学道理,并学会了如何将其融入到忙碌的科技工作中。
评分翻开《科技人员健康指导手册》,一股扑面而来的专业而温和的气息让我倍感安心。作为一个常年与电脑屏幕为伍的科研工作者,我深知身体健康是科研事业最坚实的地基,而这本书,恰恰为这地基的稳固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健康指南,更像是为我们这些在知识海洋中遨游的“科技潜水员”量身定制的“氧气瓶”和“导航仪”。手册的编委会倾注了大量心血,这一点从其内容的详实程度和条理清晰的结构中可见一斑。从日常的饮食起居,到高强度的科研工作对身体可能造成的隐形损害,再到如何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一个章节都切中了科技人员的痛点,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职业病预防与调理”的部分,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颈椎不适、眼部疲劳,甚至长期伏案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在这里都能找到科学的解释和有效的缓解方法。书中并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具体的建议,比如如何调整坐姿、如何选择适合的办公家具、如何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眼部放松操等等,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日积月累却能对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对照自身情况,发现很多以往被忽略的健康隐患,并立即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手册的语言风格也十分亲切,不像某些医学书籍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健康知识娓娓道来,让每一个科技人员都能轻松理解并付诸实践。这种“接地气”的专业性,正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应该成为每一位科技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健康圣经”,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更是对生活质量的提升,对科研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