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完全掌握
定价:48.00元
作者:孙立群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1222026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电子元器件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讲解了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方法。为了让内容更加贴近工作,书中采用了大量的实物照片,真实展现了典型的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方法、更换技巧等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内容由浅入深,引导读者轻松入门并快速掌握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本书可供电子行业技术人员、电子爱好者及家电维修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作为职业类学校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当初选择《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完全掌握》这本书,是抱着一种“速成”的心态,希望能快速提升自己辨认元件、判断好坏的能力。毕竟,在维修各种电子设备时,元件的识别和检测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然而,这本书的“完全掌握”似乎是指向了更深层次的“哲学”层面,而不是我期望的那种“实操秘籍”。它在阐述不同元件的物理特性时,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各种物理定律和量子力学原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它深入探讨了晶体管中载流子的行为,解释了霍尔效应在磁性元件检测中的应用,甚至还涉及到了一些关于超导材料和巨磁阻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些内容对于我这个只希望简单维修的人来说,显得有些过于“高深”了。书中对某些特殊元器件的介绍,如光电器件、传感器、微机电系统(MEMS)等,也只是从其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进行描述,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识别标志、型号查询方法,以及如何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初步判断。我尤其怀念的是,书中并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提供一个清晰的“元件图谱”,即包含各种常见封装的图片,旁边标注上元件名称、型号、以及主要参数。虽然它提供了大量的电路图和原理图,但将这些抽象的符号与现实世界中那些形态各异的“小零件”一一对应起来,对我而言仍然是一大挑战。关于“检测”的部分,书中倒是提到了几种常用的检测仪器,比如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但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何连接探头、如何解读屏幕上的数据,这些实际操作的细节,却没有详细的指导。所以,这本书更像是给我指明了电子世界的“宇宙真理”,但如何去“探索”这个宇宙,我仍然感到迷茫。
评分拿到这本《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完全掌握》之后,我原本以为它会是那种手把手教你辨别元件、测量参数的实用工具书。结果呢,这本书更像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但这个视角,却指向了更广阔的理论天地,让我暂时忘记了最初想要“完全掌握”具体操作的那个目标。它在解释一些基础概念时,比如电阻的种类、电容的介质、电感的磁芯,都做得非常细致,甚至可以追溯到材料科学的层面。书中对于不同材质对元器件性能的影响,如铜、铝、银导体的电阻率差异,不同陶瓷材料的介电常数对电容的影响,以及坡莫合金、铁氧体等磁性材料在电感中的应用,都有深入的探讨。我特别喜欢它对某些失效元器件的分析,通过大量的图例和案例,讲解了元件可能出现的各种物理损坏,比如电解电容的鼓包、漏液,晶体管的击穿,集成电路的烧毁等,并尝试从电化学、热力学等角度去解释这些现象的根源。这无疑为理解元器件的寿命和可靠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遗憾的是,对于我这种动手能力稍弱的读者来说,书中提供的分析方法,很多需要借助专业的检测设备和深入的物理化学知识才能完全理解和运用。比如,它提到利用红外热成像仪来检测电路板上的过热元件,这固然是高效的方法,但对我而言,这就像是给汽车发动机进行精密诊断,我更希望的是学如何打火、换轮胎。关于万用表的具体使用,比如如何测量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如何判断三极管的管脚,以及如何用示波器观察信号波形来辅助判断元件状态,这些在书中都只是寥寥几笔带过,没有形成完整的操作流程。所以,如果你想深入理解电子元器件背后的物理机制,这本书是极好的选择,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是想成为一个“元件识别高手”,那么你可能还需要寻找更多实践性的补充材料。
评分我一直对电子技术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在电路板上闪烁着微光的各种电子元件,总让我觉得它们是通往神奇世界的钥匙。《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完全掌握》这本书,名字听起来就特别吸引人,让人觉得学完就能立刻变成一个“元件达人”。然而,当我沉浸其中后,我发现这本书的“掌握”二字,更多体现在对历史和发展脉络的梳理上,而不是我所期待的那些具体实用的技巧。它从早期的电子管时代讲起,详细介绍了真空管的发明、不同类型真空管的特点以及它们在早期电子设备中的应用,甚至还引用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随后,它又流畅地过渡到半导体时代,从点接触晶体管到PN结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讲解。书中对每一类重要电子元件的出现和演变,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比如二极管是如何从检波器演变成整流器和稳压器的,电阻是如何从碳膜电阻发展到金属膜电阻和精密电阻的,电容又是如何从纸介电容、陶瓷电容发展到高分子固态电容的。这些内容让我对电子元件的发展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也理解了为什么今天的元件会呈现出现在的形态。但是,让我感到有些“意犹未尽”的是,书中在“检测”这个部分,虽然提及了多种检测方法,但更多的是理论上的描述,缺乏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际案例。比如,对于如何使用数字示波器来分析信号完整性,或者如何用逻辑分析仪来排查数字电路中的元件故障,书中都只是点到为止,没有给出详细的设置参数和波形解读技巧。同样,对于如何用频谱分析仪来检测射频元件的性能,或者用LCR数字电桥来精确测量电感、电容和电阻的参数,也只是笼统地提了一下,没有深入讲解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电子元件的进化史”,让我对元件有了宏观的了解,但离“完全掌握”实际检测操作,我感觉还有一段距离。
评分《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完全掌握》这本书,我本来是满怀期待,想着能借此机会彻底搞懂那些小小的、五颜六色、又密密麻麻的电子元件,彻底告别“看图识元件”的尴尬。然而,翻开书页,我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理论的深度挖掘,而不是我期望的那种“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实践指导。书中的电路原理分析倒是很透彻,对于某些复杂元器件的工作机制,作者用精密的数学公式和图表进行了详尽的解释,这一点对于科班出身或者对理论基础要求极高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藏。比如,它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解PN结的形成、载流子扩散、空穴与电子的复合过程,以及晶体管的放大原理和各种工作区域的划分。对于MOSFET的阈值电压、跨导、漏电流的计算,也给出了严谨的推导过程。然而,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通过肉眼识别元件的型号、封装、极性,如何利用万用表、示波器等常用工具进行简单的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的测量,甚至是集成电路的初步判断。这本书在这些实际操作层面的内容,却显得有些“蜻蜓点水”,没有达到我“完全掌握”的预期。比如说,对于常见的贴片电阻,书里只是简略带过,没有详细说明色环电阻和数码标注电阻的识别方法,更别提如何用万用表区分其好坏,或者在焊接时如何快速判断其阻值。对于电容,虽然提到了容值的计算和耐压值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区分电解电容、陶瓷电容、钽电容等不同类型,以及它们在电路中的常见应用和失效迹象,描述得就比较模糊了。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电子元件的“原理百科”,而非我所期待的“实战手册”。
评分在电子DIY的路上,我一直希望能有一个得力的帮手,能帮我解决那些“看山去是山,看水去是水”的元件识别难题。《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完全掌握》这本书,从书名上看,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然而,当我真正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掌握”更多的是对“设计”和“应用”层面的深入探讨,而非我所期待的“识别”和“检测”的具体技巧。它在讲解如何根据电路需求选择合适的元器件时,给出了非常系统性的指导。比如,在设计一个电源滤波电路时,它会详细分析不同类型电容(陶瓷、电解、钽电容)的频率响应、等效串联电阻(ESR)和等效串联电感(ESL)对滤波效果的影响,并给出具体的选型建议。在设计一个放大电路时,它会深入讲解不同类型晶体管(BJT、MOSFET)的参数(如跨导、增益、开关速度)对电路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信号的频率和幅度来选择合适的器件。书中还包含了很多实际的电路设计案例,从简单的LED驱动电路到复杂的数模混合信号处理电路,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思路分析和元件选择说明。这些内容无疑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设计视野,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实际电路中会用到那些看似相似却又不尽相同的元件。然而,让我感到些许不足的是,对于如何“识别”那些已经焊接到电路板上的元件,或者如何“检测”一个孤立的元件是否正常工作,这本书的内容就相对较少了。比如,对于贴片元件,如何快速通过其表面印刷的丝印来辨别其型号和参数,书中并没有系统的讲解。对于已经损坏的元件,如何通过万用表进行初步的判断,比如电阻开路、短路,电容漏电、失效,这些实用的技巧,在书中也很少见到。所以,这本书更像是一位优秀的“电路设计顾问”,能教我如何“造好”一个电路,但如何“修好”一个电路,我还需要另寻他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