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12小时的手作生活

一周12小时的手作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米 著
图书标签:
  • 手作
  • 生活美学
  • 慢生活
  • DIY
  • 创意
  • 家居
  • 手工
  • 兴趣
  • 技能
  • 时间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诗书雅韵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50852
商品编码:2944938208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一周12小时的手作生活

定价:28.00元

作者:夏米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2090508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包含了50款省钱省力的手作小物。生活中随手可得的材料:保特瓶、牛奶盒、竹筷、饼干盒……
只需运用一点巧思,即可做出充满生活感的居家杂货!

目录


作者序
TIME A 花草时间
A1 编织玻璃瓶
More·小瓶提篮
A2 1、2、3数字盆栽
More·XYZ字母盆栽
A3 路标小花插
More·叉子花插
A4 花园随手提篮’
More 1·标志木牌
More 2·网架提篮
TIME B 起居时间
B1 一点点罐布置
B2 日常生活留言板
More·创意图钉
B3 记事黑板VS万用提收盒
B4 我的专属挂牌
B5 温暖小抱枕
B6 格子乡村围裙
TIME C 收纳时间
C1 嚯收纳排排站
布标签/信件整理夹/外包装
新鲜屋标记/小盒分隔/标签贴纸
C2 牛仔裤收纳袋
C3 跟班购物袋
More·小花胸针
C4 木片线卷
C5 线轴收线台
TIME D 用餐时间
D1 透明点心盒
More·餐具收纳格
D2 自然刷色罐
D3 厨房迷你小壁挂
D4 食料保存罐
TIME E 玩趣时间
E1 手绘瓦楞画框
E2 营造光影的房子
More·烛座变桌灯
E3 点点光铁罐烛座
E4 游戏木盒
More·木片隔垫
E5 针线包裁缝练习
TIME F 玩趣时间
F1 碎布做包扣
More·包扣磁铁
F2 色彩新闻纸登场
F3 试做加分标签
F4 自制简单瓦楞盒
More·食料宽盒
F5 拼贴礼物盒
More 1·拼贴方案
More 2·线组五角盒
附录1 手作生活 工具材料
附录2 手作生活 版型做法
A2 字模
A4 印章字型
B1 粉彩图版
C1 信件夹版型
E1 画框图样
E2 房子版型
F1 包扣图案
F3 标签版型
F5 方盒、五角盒版型
12 手作生活 材质索引

作者介绍


夏米,从小爱好手作,喜欢把旧的事物翻新,把新的东西做旧,享受变化间的奥妙成就感,也爱玩新鲜的素材搭配,创造好用好看的个性生活。

文摘




序言



迷失在时间迷宫的城市漫游者:一个关于“慢”的观察与重构 书名: 迷失在时间迷宫的城市漫游者 作者: 艾莉丝·文森特 译者: (此处留白,表示未曾译介) --- 内容概要 《迷失在时间迷宫的城市漫游者》并非一本指导人们如何高效管理时间或利用碎片化时间的实用手册。相反,它是一部深刻探讨现代都市生活节奏、时间感知异化以及个体如何在洪流中“重新锚定存在”的哲学随笔与田野考察笔记的混合体。本书的核心议题围绕一个悖论展开:在科技将时间压缩到极致的今天,我们反而感觉时间更少、更贫瘠。 作者艾莉丝·文森特,一位社会学与城市研究领域的独立学者,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而是选择以一种近乎“漫游”的方式,带领读者穿梭于一座座由钢筋水泥构筑的庞大城市肌理之中。她将城市视为一个巨大的时间迷宫——在这里,效率至上,一切都被量化、被排期、被期望以最快的速度完成。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共计三十六章,每一章都像一个独立的小型观察站,记录着作者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城市角落的思索与记录。 第一部分:时间的异化与速率的陷阱(The Alienation of Pace) 在本书的开篇部分,文森特首先对现代社会中“速度崇拜”进行了批判性的解剖。她认为,当下的时间不再是生命的载体,而是被异化为一种需要不断追逐的“资源”或“货币”。 一、地铁车厢内的静默剧场: 作者详细描绘了早晚高峰期地铁车厢内的情景——每个人都戴着耳机,目光紧盯着发光的屏幕,他们的身体被机械地向前推进,但意识却被导向了无数个虚拟的“未来”或“过去”的任务清单。她将这种状态定义为“同步的孤独”,即所有人在物理空间上紧密相连,但在时间体验上却彻底分离。 二、被切割的半小时: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被碎片化、被工具化的时间单位。例如,作者观察了商务人士如何利用午餐的二十分钟进行高效的“社交投资”,以及如何将通勤的四十五分钟转化为“有声书吸收时间”。文森特指出,当时间被切割成如此细小的、目的明确的单位时,留给“无目的存在”的空间便被彻底挤压了。 三、时钟的暴政: 文森特引入了她对城市中各种计时装置的符号学分析,从巨型建筑的数字钟到智能手机上的倒计时,无不提醒着人们“你正在浪费时间”。她提出,这种持续的提醒,实际上是对个体内在生物钟和自然节奏的系统性压制。 第二部分:非生产性存在的考古学(Archaeology of Unproductivity) 这是全书最具实验性和个人色彩的部分。文森特开始在“高效”的城市结构中,主动寻找并记录那些被主流时间叙事所排斥的活动和空间。她试图证明,那些看似“无用”的时间和行为,恰恰是生命力的真正来源。 一、公园长椅上的永恒下午: 作者花费数周时间,在同一张公园长椅上度过漫长的下午,记录周围行人——遛狗者、沉思者、发呆的退休老人。她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光线在树叶间移动的缓慢过程,以及那些不需要“达成目标”的对话和观察。这些记录揭示了一种被遗忘的“存在的时间性”,即与自然周期同步的缓慢感。 二、建筑的呼吸: 文森特将目光投向了城市中的古老建筑、未被完全开发的角落、以及那些在高速发展中被暂时遗忘的空间。她描述了灰尘沉积的速度、苔藓的蔓延,以及在这些地方停留时,时间仿佛被拉伸、变稠的奇特体验。她认为,这些“慢”的物质载体,是抵抗现代时间暴政的物质抵抗。 三、非线性的叙事: 在此部分,作者刻意打破了传统逻辑的连贯性,采用了大量非结构化的日记、采访片段和诗意化的描述,模仿“漫游者”的思维模式——跳跃、回溯、在不经意间捕捉到深刻的洞见。她记录了一位老钟表匠如何修复机械装置时,那种对手艺与时间的绝对敬畏,这与现代快消品的迭代速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重构“慢”的地理学(The Geography of Slowness) 最后一部分,文森特不再仅仅是观察者,她开始尝试构建一套“慢”的实践的理论框架,探讨如何在一个高速运转的系统中,为自己开辟出具有韧性的“时间岛屿”。 一、抵抗性地点的构建: 作者探讨了家庭空间、私人阅读角,甚至是一段不被记录、不被上传的独处时间,如何成为抵抗外部时间压力的“庇护所”。她分析了设置“无通知时段”的心理学益处,强调这并非是偷懒,而是对心智进行必要的“脱水处理”。 二、技艺与时间的契约: 文森特考察了那些需要长时间沉浸、无法被加速的传统手工艺(尽管她并未涉及具体的手作流程)。她强调,当我们投入时间去学习一门需要大量重复和精确度的技艺时,我们实际上是在与时间签订一份新的契约——在这个契约中,时间不再是敌人,而是必需的投入,是成果的保证。这种投入带来的满足感,是快速完成任务所无法比拟的。 三、重拾“无事可做”的勇气: 最终,本书以一种近乎温柔的挑战收尾。作者呼吁读者直面“无聊”和“无所事事”带来的初期焦虑,并认识到,只有当大脑被允许从持续的输入和输出中解放出来时,真正的创造力和自我认知才能浮现。这种“慢”,不是效率的对立面,而是更深层次、更具可持续性的人类存在的必要条件。 读者对象与价值 本书适合所有感到被时间追赶、被效率裹挟的都市居民、知识工作者、以及对现代社会时间观持有质疑态度的读者。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时间、看待生活的新视角,鼓励人们从追求“更多做得更快”的循环中抽身,转而探索“如何更深刻地存在于此刻”的可能性。它不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而是提供一种哲学的支撑和感性的共鸣,帮助读者在时间迷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有纹理和深度的生命节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种能够静下心来,专注于一件事情的状态非常向往,但现实是,我的生活总是被各种信息轰炸,手机、电脑、社交媒体,让我很难进入一种“心流”状态。偶然间看到了《一周12小时的手作生活》这本书,标题就很吸引人,“12小时”这个数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觉得遥不可及,又足够完成一些有成就感的东西。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手作并非一定要花费大把的时间,而是可以将它融入到日常的碎片时间里。书中有很多关于如何高效利用时间,以及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和材料的建议,这些都非常有操作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无为而作”的理念,强调的是过程的乐趣,而不是结果的完美。这让我卸下了很多心理负担,不再追求“做出完美的XX”,而是享受“做出XX的过程”。而且,它并不是那种枯燥的技术指南,而是穿插了很多关于手作的温度和情感的描述,读起来很有代入感。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也可以用双手为自己创造一片小小的绿洲,让生活多一点诗意和温度。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手作”这件事有些抗拒,总觉得它太过文艺,离我这样的大忙人太远。但《一周12小时的手作生活》这本书,真的让我改变了看法。它非常务实,从“为什么”到“怎么做”,都给出了清晰的指引。作者并没有把手作描绘成多么高大上的事情,而是把它拉回到了生活的本真。书中强调的“12小时”概念,简直是为我们这种“时间贫乏症”患者量身定做的。它告诉我们,即使是每周抽出一点点时间,也能做出很多美好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能够实实在在地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情绪疗愈”的部分,提到手作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缓解压力,找到内心的平静。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每次盯着电脑屏幕久了,就会感到焦虑,如果能抽出一两个小时,做点什么,感觉整个人都会放松下来。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很舒服,不会让人觉得眼花缭乱,反而有一种沉静的美感。我已经在计划周末开始尝试书中一个简单的香薰蜡烛制作了,感觉会是一次非常愉快的体验。

评分

我一直觉得,生活就应该有点“手工感”,而不是完全被机器和流水线取代。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被各种琐事缠身,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到手作中。《一周12小时的手作生活》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个遗憾。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认识到,原来手作可以如此“触手可及”。“一周12小时”这个设定,真的是太聪明了,它不会让人望而却步,而是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我喜欢书中那种轻松、自由的氛围,它鼓励我们去尝试,去探索,去享受制作的过程,而不是过于在意最终的结果。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巧,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传递。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意识到有很多被我忽略的美好,可以被我用双手创造出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物尽其用”的理念,很多我们认为“垃圾”的东西,在书中都能变成宝藏,这一点很有环保意义,也很符合我的价值观。我准备按照书中的方法,先从一些简单的编织品开始,慢慢找回那种用双手创造的满足感。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给像我这样的“手作小白”量身定做的!我之前对DIY一直抱有幻想,但每次看到网上那些复杂的教程,就觉得自己肯定做不来。但《一周12小时的手作生活》完全不一样,它把手作这件事变得非常简单、有趣,而且还强调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书中的“12小时”概念,真的是太贴心了,让我这个平时忙得像陀螺的人,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空间。我喜欢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例子,作者并没有把手作描述得多么高高在上,而是把它融入到了我们日常的点点滴滴中。比如,用旧衣服改造成新的装饰品,或者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出精致的小摆件。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去感受”这个过程。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每一次的创作,这对于我这种总是急躁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剂良药。我已经被书中的一个关于“自制香皂”的教程深深吸引了,感觉这是一个既实用又充满乐趣的项目,我迫不及待地想动手尝试一下,为我的生活增添一丝手工的温度。

评分

天啊,我真的太需要这本书了!最近生活节奏快得像开了挂,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晚上回到家累得只想瘫在沙发上,哪里还有精力去思考生活?朋友推荐了这本《一周12小时的手作生活》,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开了,结果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生活再忙碌,我们也可以挤出属于自己的“慢时光”,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小确幸。它不仅仅是一本手作教程,更像是一剂心灵的良药,教会我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回内心的宁静和专注。我一直以为手作离我好远,需要一大堆专业的工具和材料,还要花费大量时间,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介绍的很多手作项目都非常简单易学,材料也都很容易获得,比如利用旧衣物改造,或是用一些常见的家居物品制作。最重要的是,它强调的是“12小时”,这意味着即使你一周只有零散的几个小时,也能完成一些有意义的手作。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有一个贴心的朋友在旁边指导我,语气亲切又鼓励,让我一点点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和掌控感。我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书里的第一个项目了,感觉生活将因此变得不一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