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志高远 行天下
定价:18.00元
作者:国家体育总局《志高远 行天下》编委会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00939030
字数:
页码:14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志行风格”体现的是为人称道的风格、风范和风骨。风格即精神,精神是一种信守。而支撑信守的就是价值观。“志行风格”之所以30多年来未被淡忘,被引为“经典”,就在于它遵循和恪守的是运动员的核心价值观。容志行是一名足球运动员。正因为人们关注足球,才格外关注足球从业人员的品质。“志行风格”的再次提出,并以“文集”的方式整理出版,是一种回顾,更是在中国足球当前形势下的一种精神回归和核心价值观的重新确立。
目录
部分 “志行风格”时代符号
“志行风格”的提出
足坛名将容志行
读懂境界愿景——再访容志行
志行大哥,不必尴尬惭愧
第二部分 志存高远始于足下
容志行的故事
容志行的足球生涯
容志行在长春
容志行谈“球经”
第三部分 一个音符激起和弦
艰难与希望——中国足坛漫记
中国足坛的一代楷模
苦练、钻研的容志行
11号在微笑
漫话“志行风格”
第四部分 发扬光大继续攀登
球迷眼中的容志行
塑造“志行风格”并非一朝一夕——容坚行谈二哥容志行
提起“志行风格”就有一种责任感——访《人民日报》体育记者汪大昭
“志行风格”是中国足球的宝贵财富
“志行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他是低调英雄——访原中国足球队前卫蔺新江
物质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访作家杨匡满
足球名宿话“志行风格”
足球要打翻身仗必须从娃娃抓起
编后
容志行简历
作者介绍
文摘
“志行风格”的提出
邱镇祁
1979年,我国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期,人们在“”中被禁锢的思想逐渐“解放”,一个“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时期到来了。其时,我自1975年即从《体育报》编辑部调返广东,成为报社“中南记者站”记者,朝夕在广东省体工队(二沙头) “泡”,尤其是足球队和水球队这两支“光棍队”,几乎天天必去,看训练,随队出征采访比赛。我那时才三十出头,比他们大不了多少,与那拨队员混得相当熟,可以说是无话不谈。至今三十多年过去了仍是好朋友,有些还成为挚友。那时容志行已成为广东足球队的主力,他与中锋魏崇金住在广东足球队靠珠江边的一个房间,旁边就是广东体工队的饭堂。每当中午开饭时,我便到他们的房间,为的是“蹭”一顿饭。正是这样的“共同生活”,使我对容志行的人品、球品、训练和比赛作风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不少“故事”就是在吃饭、闲聊中印在我脑海中的。
1979年,我从记者站轮换到球类部(那时规定驻地方的记者轮流返京,回编辑部工作三个月),时值报社请新华社副社长杜导正到报社作“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报告,给我们思想上很大的启发。无巧不成书,杜导正同志是60年代初,由中南局书记兼暨南大学校长的陶铸同志,将其从新华社广东分社调任暨南大学新闻系主任,是我的老师。当报告结束后,我迎上去叫了一声“杜老师”,杜导正同志马上记起我这个学生,并说你在学校好运动,现在当体育记者,正好,但更要解放思想,冲破“禁锢”,善于发现运动员“闪光”的思想,加以理性的提炼,写出一些有分量的文章,不要怕被人一时误解,要把自己锻炼成一名出色的记者,我这个当老师的就满意了。良师一席话,颇有启发。那时我三十出头,血气方刚,时常有一股莫名的“冲动”。于是我把几年来对广东足球队的了解和采访材料进行了梳理,感到容志行的为人和比赛作风应是每个运动员的楷模。
而当时《体育报》为了迎接第四届全运会的到来,正准备宣传一些运动员的事迹,并给一些老记者布置了任务。我这个涉世未深,而且在球类部是“临时”轮值的年轻记者,竟然“斗胆”在部里开会时,提出要写一篇反映足球运动员容志行的重点稿,并依据容志行的好朋友、广东体委宣传处副处长、 《体育报》记者翁澜前向我提供的一些容志行的基本素材,以及我采访和了解容志行的材料进行了说明。当时球类部主任马信德认为这是一个好题材,并代我向编辑部领导王承放、王云从、王舜华汇报,几位领导一致认为可以列入重点报道计划,并责成我尽快把初稿写出来,交大家讨论。我喜出望外,颇有受宠若惊的感觉。于是凭着一股冲劲以及对容志行的了解,“开夜车”一气呵成地写就了《足坛名将容志行》一文。当时我觉得容志行的人品、球风、精神已形成一种风格,但用什么词来定义这种风格呢?冥思苦想中我突然想起在二沙头看广东队训练时,一些围观的球迷在议论“这就是容志行的风格”。我灵机一动,干脆就用“志行风格!”这样既新鲜又响亮。
大标题《足坛名将容志行》,后一段小标题明确突出“志行风格”,这在当时是“犯忌”的。因为在“”中运动员的名字不上大标题,几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何况在“志行”的名字后还冠上“风格”二字,更是有点“刺”了。当时几位领导都觉得文章可以,不需改动,但也有部分同志认为还是“稳”点好,建议将大标题和第三段小标题做适当的修改。而当时的常务副总编辑佘世光同志则认为不必改,好就好在标题上。既然有不同意见,就送国家体委党组审批吧。当晚子夜,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党组秘书张彩珍给佘总打来电话,说文章已送国家体委常务副主任荣高棠审阅。认为文章很好,标题也不必改动。这样“一锤定音”,第二天《体育报》(1979年9月5日)在头版以大字标题“出街”。现在讲这个“讨论”和“审”的过程,也许让人觉得可笑,但在当时却是一个十分严肃的“政治问题”。
文章见报后,在体育界、新闻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尤其是“志行风格”的提法,以一个运动员的名字命名为一种风格,确实有点“新鲜”。但正如我在文里所写的,我只不过是将人们对容志行的评价用群众语言表达出来而已。随着第四届全运会的到来,提倡运动员要有一个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中央各大新闻单位,如新华社、 《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都沿用并报道了“志行风格”,各地方报刊,尤其是容志行所在的广东省各新闻单位,也纷纷报道“志行风格”,并将其视为一名运动员的行为标准,容志行也就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楷模。
序言
当我拿起这本书,一股浓厚的体育精神扑面而来,让我联想到那些在赛场上挥洒汗水、挑战极限的运动员们。虽然这本书的重点可能不在竞技体育本身,但“行天下”这个词汇,无疑与体育精神中的拼搏、探索、挑战未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设想,书中的主人公或许是一位经历过无数风雨的资深户外运动爱好者,他将自己的足迹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从巍峨的山脉到神秘的雨林,从广袤的草原到荒凉的戈壁。每一段旅程都可能是一次对身体和意志的严峻考验,每一次穿越都是一次对人类极限的探索。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描述那些突如其来的困难:是恶劣的天气,还是意外的伤病?主人公是如何在绝境中保持冷静,如何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来化解危机?又或者,书中会描绘那些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们相遇的经历,这些经历是否会给主人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迪,让他对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将体育精神融入生命旅程的叙述,必定能激发出我内心深处对冒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评分这次偶然间翻到一本关于户外探险的书,虽然具体内容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从它的封面和作者的背景来看,就充满了无穷的吸引力。这本书的主题似乎是关于“志存高远,行遍天下”,这几个字本身就自带一种磅礴的气势,仿佛在召唤着读者走出舒适区,去拥抱更广阔的世界。我一直觉得,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就是经历,而旅行、探险无疑是积累丰富经历的最佳途径。我常常在想,那些站在世界之巅俯瞰众生的登山者,或者在茫茫沙漠中寻找生命绿洲的探险家,他们身上一定承载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这些壮丽旅程的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与辉煌,是我最期待的部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记录一些行程,更能深入剖析探险者内心的驱动力,他们是如何克服恐惧,如何在逆境中坚持,又如何在一次次挑战极限中实现自我超越。这种精神层面的探索,往往比单纯的地理知识更具感染力和启发性。
评分乍一看这本书的书名,我就联想到了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传记。“志高远,行天下”不仅是一种行动指南,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我猜测,这本书可能并非是一个人单打单计的探险记录,而是汇集了众多在各自领域内“志高远”的先行者的故事。他们可能是杰出的科学家,他们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不惜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科研事业;他们可能是勇敢的探险家,他们为了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一次次踏上未知的征途;他们也可能是充满理想的创业者,他们为了实现心中的宏图伟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这本书或许通过这些人物的鲜活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志高远”的真正含义——那是一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一种不甘平凡的人生理想,一种敢于突破常规、挑战自我的勇气。而“行天下”则象征着他们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和广阔视野。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分享他们的人生哲学,以及他们是如何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初心,最终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想到了很多关于探索未知、挑战自我的故事。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我可以想象,这本书里一定充满了各种令人振奋的冒险经历。我想象中的探险家,并非那种只顾眼前风景的游客,而是会深入到每一个目的地的文化肌理之中,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去理解那些古老的传说和智慧。他可能深入到亚马逊雨林,去探寻失落的文明遗迹;他可能穿越撒哈拉沙漠,去感受生命的顽强与坚韧;他可能攀登珠穆朗玛峰,去挑战人类的生理极限。每一次的出发,都伴随着未知的风险,每一次的抵达,都收获着无与伦比的成就感。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探险装备的知识,或者关于如何应对极端环境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传递出一种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追求,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在不断探索中发现真我的哲学思考。这种将个人的探险行为升华到人生哲学的层面,无疑会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启迪。
评分初次接触到这本书,我便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志高远,行天下”这几个字,仿佛勾勒出了一种胸怀家国、放眼世界的宏大格局。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旅行日志,它更可能蕴含着作者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深刻思考。或许,书中的“行天下”并非单纯的个人游历,而是与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也许,作者通过自己的探险经历,意在展现中国体育人的风采,传递出中国人民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面貌。我期待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历史的印记,将个人的探险故事与国家的时代背景巧妙结合,让我们看到在不同时期,中国人是如何以“志高远”的胸怀,为国家的体育事业贡献力量。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一批批体育人是如何克服困难,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力量;又或者,在当今时代,新生代体育人是如何肩负使命,通过户外探险等方式,推广全民健身,提升国民体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这种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叙事的角度,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