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新书--名相晏婴 刘敬堂,房贤义

正版新书--名相晏婴 刘敬堂,房贤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敬堂,房贤义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故事
  • 名相列传
  • 晏婴
  • 刘敬堂
  • 房贤义
  • 春秋战国
  • 人物传记
  • 历史人物
  • 古代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麦点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90866
商品编码:2945478111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名相晏婴

定价:56.00元

作者:刘敬堂,房贤义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0349086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号“平”,夷维(今山东省莱州市)人,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内容提要


春秋末期的齐国,在经历了齐桓公和管仲开创的霸业之后,已渐衰弱。百余年后,一位传奇人物的出现,让齐国又渐渐崛起了。晏婴自走进齐国朝堂的那一天起,先后辅佐了灵公、庄公、景公三位国君。他忠国爱民、虚怀若谷、有胆有识、善于辞令。对内,他敢犯颜直谏,匡正君过,尚俭清廉,怜农爱民;对外,他机智地周旋于各诸侯国之间,推行弭兵息战的睦邻主张,捍卫国格和国威……本书依据史料,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晏婴清廉贤明的一生。

目录


第01章 帝王封禅,神秘骑者跟踪而来

第02章 泰山观日出 齐国大使在晋国被囚

第03章 使节·阶下囚·刺客

第04章 以史为鉴,君王可悲

第05章 守墓人走进了齐国殿堂

第06章 废立太子,引发了一场国际战争

第07章 拆墙筑城,镕尊为戟

第08章 国君出逃,谁敢拼死挡住马头

第09章 后宫溅血 逆子夺位

0章 新君即位,终于屠杀了那条阉狗。

1章 出使晋国,载回了四车无价之宝

2章 君王失道,入室

3章 出尔反尔,挑起事端

4章 敢与君王争是非,毅然辞官去了东海

5章 东阿大夫,乐于种地捕鱼。

6章 恶有恶报,狩猎者成了别人的猎物

7章 宁死不改一字,三位太史血染竹简

8章 歃血盟誓,从祭台到只有一步之遥

9章 庄公下葬,骑者救了一位待死的行人

第20章 仗义救卫 娃娃国君次走出国门

第21章 右相操刀 左相灭门

第22章 东阿大夫初到东阿

第23章 熬粥济民 惩恶除霸

第24章 邪恶弹劾正气 作媒救出人质

第25章 拒收豪宅 偷换新娘

第26章 豪门大动干戈,谁是赢家?

第27章 无须立马横刀,一个人征服了一个国家。

第28章 国君拜相

第29章 撤销了天下的《伤槐令》

第30章 娇娃被拒门外,庄贾先输了一局

第31章 谁能直谏君主不仁,又敢裁后宫、罢歌舞、逐侫臣!

第32章 国君为女儿做媒,才知道世上真有不爱美色的男子

第33章 古冶子潜入黄河,斩下了巨鼋之头!

第34章 两个金桃,是杀死三位勇士的元凶?

第35章 点将台下斩监军,壮了军威。

第36章 论剑姑苏城,又逐走楚国女巫

第37章 义士自刎,两颗头颅感天动地

尾 声

作者介绍


刘敬堂(1937——),笔名崂子,青岛人。1957年毕业于中国第五海校兵科。先后当过水兵、文书、文化教员、海军青岛文艺办公室编辑、文化部文艺助理员、宣传部宣传干事。1988年任湖北省鄂州市文联副主席、主席、党组书记、《鄂州文艺》主编,湖北省作协理事,鄂州市作协主席。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从1957年开始,先后在多家报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其中,短篇小说《迷路》获全国短篇文学一等奖;散文《春满鄂城》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著有散文集《海之恋》;短篇小说集《海之心》;中篇小说集《野人之谜》;著有(合著)长篇小说:《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柳如是传》《珠箔飘灯独自归——李商隐传》《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传》《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传》《盛唐,狂人也寂寞——李白传》《吴都遗恨》《康有为》。

房贤义,男,山东青州人,1943年出生,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担任过中学老师、恒台县教育局副局长、山东省会计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等职。在工作之余喜爱读书和文学创作,其散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已出版《康有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传》《千古贤相晏婴》等长篇历史小说。《千古贤相晏婴》在报刊连载,并获图书奖。

文摘


序言



《春秋风云录:齐国兴衰与士人担当》 引言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时期无疑是一个风起云涌、群星璀璨的时代。礼崩乐坏的表象之下,是诸侯争霸、兼并吞噬的残酷现实。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乱世之中,一批杰出的士人以其超凡的智慧、坚定的操守和对家国的深沉热爱,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具体的贤相,而是旨在以更宏大的视角,梳理春秋时期齐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脉络,探究在礼制瓦解、道德重建的背景下,士人阶层如何应对挑战、确立自身的价值与担当。 第一章:齐国的勃兴与‘春秋气象’的形成 春秋伊始,齐国凭借其地缘优势和姜太公奠定的基业,率先崛起于东方。本章将详细剖析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推行的“尊王攘夷”战略,以及由此催生的齐国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革新。管仲变法,不仅重塑了齐国的国力结构,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一种务实、开放、注重国计民生的“齐风”。这种气象,是早期春秋士人精神的集中体现——他们将经世致用置于首位,力求在动荡中为国家寻得生存之道。 我们将深入探讨齐国在这一阶段文化上的兼容并蓄,例如稷下学宫的雏形及其对思想自由的孕育。虽然稷下学宫的鼎盛期稍晚,但其思想基础在桓公时代已悄然奠定。士人们开始跳脱出单纯的血缘和宗法观念,转而关注个体能力的培养和对国家治理的有效性。这一时期,士人的社会地位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从依附于贵族的附庸,逐渐向具有独立人格和专业技能的顾问群体过渡。 第二章:内政纷争与士人角色的困境 随着齐桓公的逝世和“春秋五霸”格局的动摇,齐国内部政治逐渐陷入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本章将着重分析在桓公后期及后续国君治下,齐国政治生态的复杂化。 士人,作为政治活动的参与者和决策的建议者,在此阶段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他们怀抱经世济民的理想,试图通过进谏和辅佐君主来推动国家进步;另一方面,他们必须在错综复杂的宗族势力、利益集团和君主好恶之间周旋。本书将通过梳理几个关键历史事件——例如宫廷政变的尝试、不同派系对政策的争夺——来展现士人理想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张力。 “忠”与“义”的边界变得模糊。当国君失德,或政策偏离正轨时,士人应当坚守对君主的“忠诚”,还是应遵循对国家、对人民的“大义”?这种内在的撕扯,构成了春秋士人精神中最深刻的悲剧色彩。我们不会简单地评判是非,而是尝试还原当时情境下,不同个体所做选择背后的复杂逻辑。 第三章:礼崩乐坏下的道德重建:知识分子的自我要求 春秋后期,礼乐制度的崩坏已成定局,诸侯国间的兼并日趋白热化,道德的底线似乎一再被突破。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士)开始从政治的“参与者”转变为道德的“守望者”和“批判者”。 本章将聚焦于士人阶层如何进行“自我救赎”与“道德重建”。他们不再完全寄希望于君主开明,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对自身品德的锤炼和对古代圣哲思想的追溯。礼,从外在的规范,逐渐内化为君子个人的修养标准。 我们将探讨士人如何通过“言”来实践其“道”。在无法施展政治抱负时,著书立说、著述言论成为他们影响后世的主要方式。这些记录和思辨,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士人开始强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即便身处绝境,也要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清晰的是非观。 第四章:人才流动与区域文化的影响力 春秋时期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人才的空前流动性。国君为了富国强兵,不惜代价招徕贤才,使得人才的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本书将分析齐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才的吸引力与排斥力。 当齐国局势不稳时,许多有识之士选择“跳槽”至其他国家,如晋国、楚国。这种跨国界的人才流动,不仅是个人命运的选择,更是区域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催化剂。 齐国本土的士人,面对同侪流向他国的现象,内心必然产生复杂的情感。是坚守故土,期望时局好转?还是远走高飞,以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实现抱负?本章将通过对几位典型人物的生平考察,揭示这种流动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理想与现实考量。人才的流动性,反过来也促使各个诸侯国加速了政治制度的革新,以期留住或吸引到关键人物。 结论:春秋士人的遗产与后世的回响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春秋士人阶层在面对国家兴衰、个人命运抉择时的核心精神特质。他们的探索与挣扎,为后世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从齐国这一窗口观察春秋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注重实用转向注重精神的转型期。士人逐渐完成了从“贵族后裔”到“独立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变,他们对“道”的坚持,对“礼”的重新诠释,以及对“担当”的深刻理解,构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谱系的重要基石。他们的故事,提醒着后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于真理和正义的追求,永远是文明得以延续的关键力量。他们的实践,汇集成了一部关于如何在乱世中保持人格尊严与政治抱负的宏大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我早就有所耳闻,虽然是新书,但感觉就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古董,散发着一种沉静而迷人的魅力。书名“名相晏婴”本身就自带光环,晏婴的故事,如《晏子使楚》这样耳熟能详的典故,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智慧的代名词。但我总觉得,这些零散的故事,似乎未能让我完全领略这位名相的全部风采。这本书由刘敬堂和房贤义联袂推出,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组合。两位学者在历史研究领域的深厚功底,让我相信他们一定能为我们呈现一个更立体、更丰满的晏婴形象。我特别好奇的是,他们将如何处理史料的考证,如何去伪存真,如何将那些可能被掩盖的真相挖掘出来。对于“刘敬堂”和“房贤义”这两位名字,我更是充满敬意,他们的著作我曾涉猎过,总能从中感受到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相当雅致,没有过多华丽的装饰,却透着一股沉稳的书卷气,让人一眼便知其内容的分量。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晏婴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作为士大夫的正直品格,以及作为普通人的真实情感,我想,这会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

评分

这本书我最近才收到,迫不及待地翻阅了一下。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名相晏婴”这几个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晏婴,这位春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以其过人的智慧和卓越的辩才著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直以来,我对这位“一言以蔽之”的贤相就充满了好奇,想深入了解他的为政之道,他如何能在那个群雄逐鹿、风云变幻的年代,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列国之间,为齐国争取到了无数的利益和尊重。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刘敬堂和房贤义,名字我并不陌生,在史学界都颇有建树,他们的合作,无疑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想知道,他们是如何梳理晏婴波澜壮阔的一生,如何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又如何从史料中提炼出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篇章。这本书的装帧也相当不错,纸质细腻,印刷清晰,翻阅起来有一种愉悦的触感,这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与这位千古名相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和政治哲学,相信这本书会给我带来不少启发。

评分

这本书我一拿到手就感觉很有分量,不仅仅是指它的物理重量,更是指其内容所蕴含的深度。书名“名相晏婴”四个字,足以勾起我对这位春秋时期伟大政治家的无限遐想。晏婴,以其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口才,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为齐国赢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对他的敬仰由来已久,但总觉得对他的了解还停留在一些片段式的传说之中。这次,有刘敬堂和房贤义这两位大家联袂撰写,我看到了深入探究晏婴生平与思想的希望。我非常好奇,他们是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梳理出晏婴清晰的人生脉络,又是如何抽丝剥茧,揭示他作为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多重身份的魅力。这本书的开本和字体都非常适合阅读,纸张也十分柔韧,翻阅起来有一种舒适的手感,这对于我这个喜欢沉浸在阅读中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更加有血有肉的晏婴,我想,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政治智慧,一定能给我带来深刻的启示。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厚重”二字。无论是书的重量,还是书名所传达的信息,都让我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史料感和学术气息。晏婴,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智慧、幽默和精准的外交辞令,是无数人心中的偶像。而“刘敬堂”和“房贤义”这两位作者,在我心中更是史学界的泰斗级人物,他们的名字出现在一本关于晏婴的书上,绝对是强强联合,质量的保证。我一直对晏婴的为政之道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年代,他是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一步步登上高位,并为齐国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探究这位名相的可能。我猜想,作者们必然会从海量的史料中梳理出晏婴一生的轨迹,分析他的政治策略,解读他的言谈举止,甚至是挖掘他背后不为人知的思想动机。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的,不仅仅是晏婴的辉煌时刻,更包括他可能经历的挫折与挑战,以及他如何克服困难,最终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过程。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也相当舒适,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我准备好好的钻研一番了。

评分

“正版新书--名相晏婴”这个书名,光是看就让我心生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晏婴,这位春秋时期的奇男子,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传奇色彩,他的故事,如同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而“刘敬堂”和“房贤义”这两位署名,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充满信心。我一直认为,对于历史人物的解读,最关键在于还原其历史的真实面貌,避免过度神化或简单化。这两位学者,想必在这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我非常期待他们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亲眼见证晏婴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去理解他每一次决策背后的深层考量。我猜想,书中不仅仅会罗列史实,更会深入剖析晏婴的政治智慧,他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运用权谋,又如何在道德与现实之间找到一条生存之道。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考究,封面的配色和图案都透露着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气息,让人一眼就产生亲近感。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去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去感受晏婴身上散发出的那种独特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