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11) 中国工程院 9787040423082

中国工程院院士(11) 中国工程院 978704042308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工程院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工程院
  • 院士
  • 工程技术
  • 科技
  • 学术
  • 人物
  • 传记
  • 科学
  • 中国
  • 9787040423082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23082
商品编码:2949838715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1)

定价:500.00元

作者:中国工程院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0404230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型系列画册自1996年开始出版,迄今已出版10卷,收入了2012年以前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以纪实环境肖像摄影之方法,记录院士群体的科技工作实况,配以院士亲笔寄语和中英文简介等内容,是我国杰出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纪实和珍贵史料。院士手迹或恣肆雄放,或敦朴古拙,或秀美圆润,映射出他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率真的生活情趣,或反映他们对科学精神的执着追求和奉献精神等。
  2014年,我社将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系列画册1卷,将收入2013年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51人。自2014年3月起陆续展开采访、拍摄和制作工作,预计2015年春正式出版。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11) 主编: 中国工程院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040423082 ---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系列丛书中的第十一辑,由中国工程院组织编写和审定,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系列丛书旨在全面、系统地记录和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工程科技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和为国家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顶尖专家学者的学术风范、科研历程与人生智慧。 本册聚焦于新近当选或在特定工程领域做出标志性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群体,通过详实的文字和丰富的资料,勾勒出这些工程科学泰斗们的职业轨迹和学术思想。全书内容严格遵循学术性和权威性的要求,力求全面、真实地反映院士们的科研工作与工程实践。 一、 院士群像的深度描摹 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对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个人专述。每位院士的介绍部分,均力求深入挖掘其科研生涯中的关键节点和里程碑事件。内容涵盖: 早年求学与职业奠基: 详细追溯院士们的成长背景、接受的早期教育,以及他们如何在新中国建设的特定历史时期确立其研究方向和学术志向。例如,对于一些早年投身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院士,会重点描述其在艰苦条件下完成基础性、开创性工作的过程。 关键科学问题的突破: 着重阐述院士们在其专业领域内解决的重大科学难题和工程瓶颈。这部分内容并非简单的技术罗列,而是侧重于阐述他们是如何运用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知识,成功攻克技术难关,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体系或工程方法的。 重大工程项目的引领: 详尽介绍院士们作为技术负责人或首席科学家的国家级重大工程项目,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沿技术预研等。内容会体现出他们如何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工程应用,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和社会民生的重大需求。例如,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能源资源、土木工程、生物医药等领域,描述其在设计理念、关键工艺、系统集成等方面做出的决定性贡献。 学术思想与哲学思考: 提炼和总结院士们的学术思想精髓。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全书最具价值的部分,它不仅记录了“做了什么”,更阐述了“为什么这么做”和“如何思考”。内容涉及他们对工程科学本质的理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以及对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的看法。 二、 学术贡献的系统梳理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本辑所覆盖的院士群体在各自专业领域内取得的标志性学术成果。内容结构侧重于工程学科的交叉性与前沿性: 1. 基础理论创新: 记录那些在学科基础理论上做出原创性贡献的院士。这可能包括建立新的数学模型、提出革命性的物理原理或构建全新的计算框架,这些创新为后续的工程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关键技术攻关: 侧重于描述那些解决了“卡脖子”技术的院士。内容将具体展示他们研发的关键设备、核心部件或核心算法,以及这些成果在打破国外垄断、保障国家技术安全方面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3. 工程方法论的革新: 探讨院士们如何通过引入新的管理理念、设计流程或制造工艺,全面提升了我国相关工程领域的整体水平。例如,引入全生命周期管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先进工程方法的实践案例。 4. 标准与规范的制定者: 介绍部分院士在推动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方面的工作,体现他们作为领域领军人物在规范行业行为、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方面的宏观贡献。 三、 人才培养与工程文化传承 本册资料同样高度重视院士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贡献。 “传帮带”的典范: 详述院士们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的过程,重点关注其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精神。通过追忆几代优秀学子的成长,展现工程科学精神的代际传承。 面向国家需求的科研布局: 记录院士们在国家科技战略咨询、重大项目论证、学术机构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他们如何以宏观视野,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专业支撑,影响了多个五年规划中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 工程伦理与社会担当: 穿插记述院士们在参与社会公益、普及科学知识、倡导诚信治学等方面的感人事迹,展现其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职业道德。 四、 资料的权威性与严谨性 本书的全部资料均经过中国工程院的严格审核与确认,确保了内容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历史的真实性。全书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早期研究手稿、工程现场照片以及关键成果的图表展示,增强了可读性与历史的厚重感。 《中国工程院院士(11)》不仅是一部院士的个人传记集,更是中国当代工程科技发展史的一个侧面缩影,它激励着年轻一代的工程科技工作者,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继续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师生、科研机构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关注中国科技发展和人物历史的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当我决定阅读这样一本“正经”的书时,我曾担心会陷入枯燥的官僚化叙述中,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叙述语言虽然保持了应有的专业性,但在描绘科研精神的章节里,却透露出一种难得的人文关怀。它没有将院士们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所经历的挣扎、选择与坚持。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捕捉,比如某位院士年轻时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而进行的艰苦考察,或者是在资源极其匮乏的年代如何“因陋就简”地完成突破,这些故事比任何宏大的口号都更具感染力。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卓越并非天赋异禀,而是无数次选择专注与奉献的结果。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工程师或科学家”的非正式教材,其教益深远。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结构性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工程”二字的重量。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习惯于接受现成的产品和技术,却很少去追溯其背后的复杂体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通过这本书,我得以一窥中国现代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幕后英雄”。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高速铁路、宏伟的水利工程,乃至尖端的航天技术,无一不是这些大师们呕心沥血的成果。阅读过程像是一次对国家科技发展史的深度访谈,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国家需求对科研方向的引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再认识,工程的巅峰永远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这本书用无数案例证明了这一点,它催促着我们不能只做技术的应用者,更要做思想的创造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着一股沉稳的气息,拿在手上很有分量感,这大概也是对其中收录的这些重量级人物应有的尊重吧。我特别注意到,在描述每位院士的生平时,叙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这体现了编撰者对不同学科、不同领域贡献的独特理解。有的侧重于其早期的教育背景和学术渊源,有的则着墨于他们最负盛名的工程项目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影响。这种多维度的描摹,使得即便是对某些领域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大致勾勒出这些大家风范。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启发在于认识到工程创新往往是跨学科合作的结晶,书中那些看似孤立的成就,深究起来往往牵扯到多个领域的协同发展。它像是一幅精密的工程图纸,展示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能够改变世界的伟大工程。

评分

每一次合上这本书,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敬佩之情,这份情感来源于对“大国工匠”精神的直观感受。与其他侧重于个人传记的读物不同,它更注重将个体的成就置于国家发展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审视,使得每项工程成就都有了更深刻的时代意义。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学术思想传承方面的处理,清晰地勾勒出了“薪火相传”的路径,这对于激励年轻一代投身于严肃的科研事业至关重要。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历史,更像是在为未来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需要的是长期的、不计回报的投入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它不仅仅是供专业人士参考的工具书,更是一部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个人奋斗精神的优秀读物,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

评分

翻开这本厚重的典籍,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智慧与创新构建的宏伟殿堂之中。它不仅仅是一本名录,更像是一部凝结了共和国科技脊梁的史诗。我尤为欣赏作者在梳理这些杰出人物的学术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严谨性。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对应着一段筚路蓝缕的科研历程,那些令人瞩目的工程成就,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那些关键性的技术突破所震撼,想象着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面对无数次失败后,终于迎来曙光的激动瞬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工程科学发展方向的绝佳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决定国家命脉的关键技术领域是如何被一步步攻克的。它不只是对人物的简单罗列,更是对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不懈探索精神的深刻致敬。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推动自身进步的无形力量,那是一种对真理的敬畏,对实干的推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