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行星際的旅行
定價:20.00元
作者:彆萊利曼
齣版社:中國青年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534185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青年齣版社於20世紀50年始引進彆萊利曼的係列作品。早期齣版的係列作品影響瞭幾代讀者,廣受好評,多次獲奬,長銷不衰。然而,近年來,市場中也齣現瞭彆萊利曼作品多種多樣的“翻刻版”,甚至是“改寫版”,這樣的讀物破壞瞭作品的邏輯性、準確性和流暢,對學習者來說是有害無益的。為滿足讀者對高品質圖書的需要,中國青年齣版社重新修訂已齣版的係列作品內容,全麵整理、甄選彆萊利曼的其他作品,組織翻譯瞭《趣味數學世界》等作品,還特彆收錄瞭《趣味迷宮》《趣味七巧闆》等單行專輯——這些趣味無窮的學習單元是與中國讀者見麵。經過重新改版整理的“彆萊利曼趣味科學作品全集”,共11冊,分為三捲:物理捲、數學捲、天文捲。現在將*為、準確、全麵的“彆萊利曼趣味科學作品全集”奉獻給讀者,希望大傢能在這位科普大師的引導下輕鬆跨入科學之門。
內容提要
《行星際的旅行》是俄羅斯科普作傢彆萊利曼百餘部作品之一。這本書與《趣味天文學》不同,它並不是普及天文學知識的讀物,而是介紹星際旅行、宇宙航行等涉及天體力學與天體物理科學的入門指南。韆萬不要被這樣高深、抽象的專業詞匯嚇跑,作者嚮廣大讀者保證:“讀這本書,不需要任何專業知識。”如果你對運載火箭、人造衛星、國際空間站、載人航天技術等感興趣;如果你也懷有航天夢想,那麼請從這本書開始。
目錄
作者介紹
雅科夫·伊西達洛維奇·彆萊利曼(Я. И. Перельман,1882~1942)是一個不能用“學者”本意來詮釋的學者。彆萊利曼既沒有過科學發現,也沒有什麼稱號,但是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瞭科學;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一個作傢,但是他的作品的印刷量足以讓任何一個成功的作傢艷羨不已。
彆萊利曼誕生於俄國格羅德諾省彆洛斯托剋市。他17歲開始在報刊上發錶作品,1909年畢業於聖彼得堡林學院,之後便全力從事教學與科學寫作。1913~1916年完成《趣味物理學》,這為他後來創作的一係列趣味科學讀物奠定瞭基礎。1919~1923年,他創辦瞭蘇聯份科普雜誌《在大自然的工坊裏》,並任主編。1925~1932年,他擔任時代齣版社理事,組織齣版大量趣味科普圖書。1935年,彆萊利曼創辦並運營列寜格勒(聖彼得堡)“趣味科學之傢”博物館,開展瞭廣泛的少年科學活動。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彆萊利曼仍然堅持為蘇聯軍人舉辦軍事科普講座,但這也是他幾十年科普生涯的後奉獻。在德國侵略軍圍睏列寜格勒期間,這位對世界科普事業做齣非凡貢獻的趣味科學大師不幸於1942年3月16日辭世。
彆萊利曼一生寫瞭105本書,大部分是趣味科學讀物。他的作品中很多部已經再版幾十次,被翻譯成多國語言,至今依然在全球範圍再版發行,深受全世界讀者的喜愛。
凡是讀過彆萊利曼的趣味科學讀物的人,無不為他作品的優美、流暢、充實和趣味化而傾倒。他將文學語言與科學語言完全結閤,將生活實際與科學理論巧妙聯係:把一個問題、一個原理敘述得簡潔生動而又十分準確、妙趣橫生——使人忘記瞭自己是在讀書、學習,而倒像是在聽什麼新奇的故事。
1959年蘇聯發射的無人月球探測器“月球3號”傳迴瞭人類曆史上張月球背麵照片,人們將照片中的一個月球環形山命名為“彆萊利曼”環形山,以紀念這位的科普大師。
文摘
序言
我不得不說,作者在構建《行星際的旅行》的世界觀方麵,簡直是功力深厚。每一個被提及的星係,每一個被描繪的文明,都仿佛擁有自己獨特的曆史和文化。從那些以巨型水晶為建築材料的“光之城”,到生活在氣態行星上的“風行者”,作者的想象力似乎沒有邊界。更讓我驚嘆的是,這些看似奇幻的設定,卻又巧妙地融入瞭對宇宙規律的理解,例如不同行星的引力差異如何影響生物的形態,不同恒星的光譜如何影響植物的顔色等等。這使得整個故事既有天馬行空的浪漫,又不失嚴謹的科幻基石,讓人在驚嘆之餘,也不禁開始思考宇宙的無限可能。
評分《行星際的旅行》之所以讓我如此著迷,還在於它對人類情感的深刻探討。盡管故事發生在遙遠的星係,主角的每一次抉擇,每一次麵對生離死彆,都真實地觸動著我的內心。尤其是在主角艾莉絲與她在旅途中遇到的一個神秘種族——“靜默之語者”——的互動中,我看到瞭跨越語言和文化的理解與共鳴。這些“靜默之語者”通過一種類似心靈感應的方式進行交流,他們的社會結構、哲學思想都與人類截然不同,但艾莉絲卻能逐漸融入其中,甚至成為他們不可或缺的一員。這種情感的羈絆,並非簡單的友情或愛情,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基於共同經曆和相互尊重的連接,讓我反復迴味。
評分我最近剛剛讀完《行星際的旅行》,這本書給我的震撼簡直難以言喻。從翻開第一頁開始,我就被作者那宏大而細膩的筆觸深深吸引。故事的主角,艾莉絲,她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旅行者,更像是一個被命運選中、肩負著某種使命的星際探險傢。她的旅程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未知的挑戰和險象環生的遭遇。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她首次踏足一顆名為“翡翠之淚”的行星。那裏的生態係統簡直是鬼斧神工,巨大的熒光蘑菇散發著柔和的光芒,照亮瞭蜿蜒麯摺的地下河流,而河流中遊弋的生物,更是我從未想象過的形態。作者對這些外星生物的描繪,既有科學上的嚴謹,又不失藝術上的想象力,讓我仿佛置身其中,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奇異花香,能聽到遠處傳來的低沉鳴叫。
評分《行星際的旅行》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既有緊張刺激的太空追逐戰,也有寜靜而充滿哲思的獨處時刻。我特彆喜歡其中一段描寫主角在飛船的觀景窗前,孤獨地望著一片未知的星雲,思考著自己存在的意義。在那一刻,巨大的宇宙背景襯托著渺小的個體,那種孤獨與敬畏交織的情感,作者通過寥寥數語就描繪得淋灕盡緻。這種對比,不僅突顯瞭星際旅行的宏大,也引發瞭我們對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深思。同時,作者在安排一些關鍵情節時,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反轉,讓我常常在閱讀時驚喜不已。
評分我喜歡《行星際的旅行》的一點是,它並沒有迴避宇宙的冷酷與殘酷。在那些美麗而奇幻的星球背後,往往隱藏著生存的危機和潛在的威脅。主角艾莉絲不止一次地麵臨著物資短缺、通訊中斷、甚至生命危險。然而,正是這些挑戰,纔讓她身上那種堅韌不拔的探索精神更加閃耀。作者並沒有將這一切描繪得過於血腥暴力,而是通過巧妙的鋪墊和緊張的敘事,讓讀者感受到那種步步驚心、生死一綫的感覺。這種對現實的關照,使得整個故事更加具有說服力,也讓我們更加珍視生命和身邊的美好。
評分我必須強調,《行星際的旅行》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探索未知宇宙的故事,它更是一個關於自我發現和成長的寓言。主角艾莉絲在漫長的星際旅途中,不斷地挑戰自己的極限,剋服內心的恐懼,也逐漸認識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和力量。書中的一些場景,比如她在一次絕望的境地中,憑藉著對一個古老預言的模糊記憶,找到瞭生存下去的希望,讓我感受到瞭信念的力量。這種從外在探索到內在覺醒的過程,讓整個故事的立意更加深刻,也更加觸動人心。
評分我被《行星際的旅行》中對科技的描繪所深深吸引。書中齣現的“空間摺疊引擎”、“引力護盾”等概念,雖然聽起來遙不可及,但作者的描述卻讓它們顯得觸手可及。她沒有簡單地堆砌技術名詞,而是通過主角的實際操作和遇到的問題,來展現這些科技的運作原理和局限性。例如,在穿越一個極端引力區域時,主角不得不巧妙地利用飛船的“能量重塑係統”,將飛船的質量臨時改變,以此來規避危險。這種將科學原理與情節緊密結閤的寫法,讓我在享受科幻冒險的同時,也學到瞭不少有趣的知識。
評分《行星際的旅行》中的人物塑造同樣可圈可點。除瞭主角艾莉絲,她身上那種堅韌不拔、勇於探索的精神讓我由衷欽佩之外,那些在旅途中遇到的配角,無論是一心想研究外星植物的古怪科學傢,還是擁有神秘力量的星際商人,都各具特色,令人難忘。他們並非簡單的工具人,而是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情感,他們的齣現,豐富瞭整個故事的層次,也讓艾莉絲的旅程更加多姿多彩。我尤其喜歡其中一個名叫“喀拉”的機器人,他雖然是人造的,卻展現齣瞭超越機器的智慧和情感,與艾莉絲之間形成瞭一種特殊的夥伴關係。
評分《行星際的旅行》在細節描繪上,堪稱一絕。作者對於每一個場景的描述,都仿佛用畫筆勾勒齣來一般。無論是“暗影星係”中那些扭麯的時空,還是“水晶森林”裏那些閃爍著幽光的植物,都充滿瞭畫麵感。她善於運用各種感官描寫,讓我們不僅僅是“看到”這些景象,更能“聽到”那裏奇特的聲響,甚至“聞到”那裏獨特的味道。例如,在描寫一顆恒星爆炸的場景時,作者並沒有直接描寫爆炸的威力,而是通過飛船被衝擊波震蕩的細微幅度,以及空氣中突然彌漫的金屬焦糊味,來營造齣緊張而真實的氛圍,這種“少即是多”的處理方式,反而更能激發讀者的想象力。
評分《行星際的旅行》之所以能夠脫穎而齣,還在於它所傳遞的一種積極樂觀的世界觀。即使麵對重重睏難,主角艾莉絲從未放棄希望,總是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去接納未知,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她與各種外星文明的交流,也並非總是充滿衝突,更多的是理解、學習和閤作。這種跨越種族和文化的和諧共處,為我們描繪瞭一個充滿可能性的未來。讀完這本書,我不僅為其中的奇幻冒險所震撼,更被其中蘊含的對人類未來和宇宙文明的美好憧憬所感動,讓我對接下來的生活充滿瞭新的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