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 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3-01 |
| 作者:本书编委会 | 译者: | 开本: 64开 |
| 定价: 18.80 | 页数: | 印次: 4 |
| ISBN号:9787513809566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一部适宜初、高中、大学生及其他中等文化层次读者使用的小型古汉语工具书。字头皆为古汉语常用字,同时收录部分双音连绵词,释义精赡,例证翔实。收录480余组“辨析”,包含同义词近义词辨析、古今义辨析、读音、字形辨析等内容,提示相关诸字用法。正文后附有九种附录,资料性强,弥足珍贵。其中古汉语特殊词序中的定语后置,是编者多年研究的成果,受到业内学者大加赞誉。
我对这本字典的收录标准和释义的精炼度深感敬佩,这绝非是简单地将古籍中的字词堆砌而成。它显然经过了语言学专家团队的深度梳理和筛选,真正做到了“常用”二字的点睛之笔。我发现许多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但现代人理解起来容易产生偏差的词汇,都被置于重点解释的位置。比如,对于“庶”字的解释,它不仅列出了“众多”的基础含义,还细致地区分了其在不同朝代文献中“庶子”、“庶务”等词组下的具体语境差异,这一点对于深入理解先秦散文和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关重要。很多其他工具书往往只是给出单一或最流行的解释,但这部字典却展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通过提供例句的出处和简短的背景分析,让读者能够迅速把握字词在历史流变中的意义侧重。这种层层递进的解释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让我不再需要频繁地在其他参考书之间来回切换,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古汉语词汇细微差别的把握能力。
评分相较于一些市面上流行的电子词典或App,这本实体书带来的学习体验是无可替代的。当你的手指划过那些精心排版的文字,当你在笔记本上圈画那些关键的释义和例句时,知识的吸收率似乎都被无形中提高了。实体书的“可操作性”非常强,我习惯于在书页的空白处用铅笔做批注,记录下自己对某个词义的感悟或是与其他词汇的联想,这些手写的痕迹,最终会成为我个人学习路径的独特标记,这是任何冰冷的电子屏幕都无法提供的温度。此外,长时间面对屏幕带来的眼部疲劳是真实的,而沉浸于这本纸质字典的阅读体验中,我感受到的更多是宁静与专注,它将我从信息爆炸的数字洪流中抽离出来,专注于汉字这一最基本、最稳定的文化基石。对于一个致力于扎实掌握古汉语根基的人来说,一本好的纸质字典,永远是案头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
评分在使用过程中,我发现它在检索效率上的优化做得相当出色,这对于需要快速定位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字典采用了非常清晰的部首检字法,部首的排列遵循了传统的笔画顺序,即便是我对某些生僻部首记忆模糊时,也能通过查阅目录页,迅速锁定目标区域。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每一个大节的开头,都设置了一个小型的“本页部首索引”,用略微加粗的字体清晰标示出本页所涵盖的所有部首及其起始页码,这无形中大大缩短了定位时间,避免了在厚厚的书页中来回“拉锯式”的翻找。此外,对于形近字的区分处理,也是这部字典的亮点之一。例如,像“戈”和“戊”、“己”和“已”这样容易混淆的字形,在解释中会用简短的警示语或对比图例(虽然是文字描述的对比)来强调其辨识要点,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充分体现了编者对初学者和进阶学习者需求的全面考量。
评分这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赞叹,初拿到手时,就被它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所吸引。封面采用了一种哑光质感的深蓝色,触感温润,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字体排版非常考究,主标题“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书名,选用了一种非常经典的宋体,笔画清晰有力,既有古韵又不失现代的易读性。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用心,略带米黄的色泽,有效地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即便是对着窗外的自然光阅读,也不会觉得刺眼。装订方面,它采用了线装与胶装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整本书可以平摊在书桌上,这一点对于需要频繁查阅字典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翻开书页时,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油墨和纸张混合的清香,这种“新书味”总是能让人心情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可以说,光是拿起这本书,就已经有了一种被尊重和珍视的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载体。我尤其欣赏它在边栏设计上的巧思,虽然内容详实,但边距的处理恰到好处,没有让版面显得拥挤,使得每一次查找都变成了一种舒适的体验,而非急躁的搜寻。
评分这部字典的学术深度和广度,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微型的汉语史参考书。我特别关注了它对一些重要历史词汇的注释方式。很多词汇的演变路径,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清晰的勾勒。例如,对“丈夫”一词的解释,它不仅仅停留在“成年男子”的现代用法,而是追溯到了先秦时期“大丈夫”所蕴含的“有德行、有担当”的哲学意味,并引用了《孟子》中的相关语段作为佐证。这种对词汇“生命力”的追溯,极大地提升了阅读古代经典时的代入感和理解的深度。它不只是告诉你一个字“是什么意思”,更告诉你这个字“是如何变成这个意思的”,这种历史性的视角,让枯燥的字词学习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听到古人的声音,感受他们对语言的精妙运用。这种深层次的文化挖掘,使得这本书在学术工具的定位上,站得非常稳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