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林肯传
定价:20.00元
作者: 戴尔·卡耐基;刘泽漫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67743847
字数:230000
页码:27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无疑是美国历史上 杰出的总统,也是世界上的历史人物之一。
在《林肯传(全译本)》中,戴尔·卡耐基以其感人至深的笔触,告诉我们:林肯不仅是一个内心忧郁、富于理想、愈挫愈勇、满怀仁慈之心、富于传奇色彩的美国总统,也是一个焕发着人性光辉的普通人。
目录
作者介绍
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1888年11月24日-1955年11月1日),被誉为20世纪人类的人生导师,也是成功学大师,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人际关系学鼻祖,美国的心理学家和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的奠基人。他的一生就像美国历史上的总统林肯一样,在平凡中创造了不平凡。主要代表作有《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弱点》《沟通的艺术》《卡耐基人际关系学》《语言的突破》《演讲与口才》等。其作品一经问世便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追捧,并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全球热销。如同每个奋斗者一样,卡耐基的一生也历经坎坷。从不同阶段的生活层面上,他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人们不断生活在忧虑、恐惧与无力改变现状的恶性循环中。后来他在青年会得到了一个夜大讲师的机会后,便开创了公开演说的课程,积累下来的成果就是“卡耐基训练”的蓝本。之后,他致力于影响别人、改变别人的教育事业。
文摘
《林肯传(全译本)》:
南希在两年前被他用一辆雪橇带到这片恶土上生活,如今仍旧是这辆雪橇,仍旧是托马斯,他把南希的躯体葬在一个密林山顶,离家有四分之一英里,南希就这样走了,没有葬礼。
亚伯拉罕·林肯的母亲就这样走了。南希的一生是短暂的,而大部分时间又是在那幽深的森林里度过的,因此对于她的容颜、她的行为方式,我们无从知晓。或许,也只有那些为数极少的从她家门前经过的人们对她留有印象。
在林肯总统去世后不久出版的一本传记里提到过这位总统的母亲——那时南希已经辞世达半个世纪之久。传记作者曾经采访过那些见过南希的在世者,他们对南希的容貌也众口不一,对南希的记忆就像是做梦一样模糊。对于她的身材,有人说是“强壮、矮胖 ”,有人说是“小巧玲珑”。对于她的眼睛,有人说是黑色,有人说是淡褐色,还有人信誓旦旦地说是蓝绿色。至于她的头发,南希的堂兄丹尼斯·汉克斯— —曾和她一起生活过十五年,说是“灰白”的。可是再想想,他又说是黑色的。
如今,我们只能大概知道南希的墓穴所在,因为在她去世的六十年里,没有人为她的墓穴立石碑。她的叔叔婶婶曾经抚养过她,南希就葬在他们旁边。至于具体哪一座墓穴是南希的,我们无从辨认。
托马斯·林肯在南希去世前不久就建好了一座新木屋。依旧没有地板、没有窗户,不过是个四面体的。木屋里乱七八糟,还散发着霉味,门口挂着一块脏乱不堪的熊皮。大部分时间托马斯.林肯是在林子里打猎,没有母亲的亚伯拉罕和她的妹妹则在木屋里做家务。妹妹萨拉负责做饭,而亚伯拉罕则负责生火,还要去一英里以外担挑泉水。他们用手抓饭,因为没有刀叉。他们的双手也总是脏兮兮的,因为取水很困难,也没有肥皂。南希留下的灰碱液所剩无几,那可能是她在世时自己做的。托马斯·林肯不愿去做,孩子们也不懂如何制作。他们终日在邋遢和贫困中过日子。
冬季寒冷而又漫长,他们的破衣服总是油腻腻的,极少换洗,连澡都懒得洗。床上的树叶和兽皮散发出阵阵的恶臭,几乎让人窒息。小屋里的照明工具就是壁炉或猪油灯,屋子不能得到消毒,因为阳光根本照不进来。从垦荒者口中我们不难得知,没有了南希,小屋里臭气熏天,到处都是臭虫和跳蚤。
……
序言
这是一次关于勇气与智慧的深度探险。读《林肯传》,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历史的进程往往并非一帆风顺,而往往是由一群有着非凡意志的人,在无数次的艰难抉择中,硬生生开辟出来的。林肯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书中对南北战争的描写,并非仅仅停留在战役的胜负,而是深入剖析了战争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意识形态的冲突,以及林肯作为总统,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做出那些影响深远的决策。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描绘林肯面对军事失利时的沉着与冷静,以及他在处理国内分歧时的耐心与策略。他并非一个完美无瑕的圣人,书中也毫不避讳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也会有疑虑,会有疲惫,会有个人情感的羁绊。但正是这种真实,才让他的伟大更加令人动容。他的演说,尤其是葛底斯堡演说,在书中被反复提及,每一次阅读,都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磅礴力量。我开始思考,何谓真正的领导者?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还是能够洞察人心,凝聚人心,并在最艰难的时刻,引领整个国家走向正确的方向?《林肯传》给我的答案,是后者。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关于一个民族如何在一个分裂的时刻,重新找到自我,实现升华的史诗。
评分《林肯传》让我对“坚持”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在此之前,我对于林肯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解放黑奴”这一历史事件上,认为他是一位高高在上的伟人。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他从一个普通人,一个在政坛上屡次碰壁的律师,成长为一个改变历史的总统的漫长而艰辛的道路。我惊叹于他身上那种近乎顽固的坚持,即便面对嘲讽、误解、甚至威胁,他也能咬牙挺下去。书中对他在伊利诺伊州议会和国会早期经历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理想,但又不得不与现实妥协的年轻林肯。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次又一次的重新站起来。尤其是在竞选总统的过程中,书中对他与对手之间激烈的辩论和策略的运用,让我看到了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敏锐和决断。那些关于他如何在最困难的时刻,平衡各方势力,如何通过言辞和行动,赢得民众支持的细节,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是一本速成的励志书,而是一部关于长期主义的生动教材,它告诉我,伟大的事业,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以及不懈的努力。
评分《林肯传》对我而言,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更是一次格局的提升。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更是在学习一种看待世界、看待历史的视角。书中对美国南北战争的背景铺垫,对奴隶制度的起源和演变的阐述,以及对当时美国社会各阶层、各派别的分析,都做得极为透彻。这让我明白,任何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基础。林肯之所以能够成为那个时代的弄潮儿,正是因为他能够深刻地理解这些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策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林肯的政治生涯时,那种客观而又不失温度的笔调。他既展现了林肯的雄才大略,也揭示了他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伟人的背后,往往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和牺牲。它不是一个关于“我能行”的简单故事,而是一个关于“我们必须行”的宏大叙事。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时代前进的脉搏,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林肯至今仍被人们铭记和敬仰。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就像是突然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亲眼见证着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被命运的洪流推搡、淬炼,最终成为美国的象征。林肯,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感,而《林肯传》则用细腻的笔触,剥开了他身上光环下的真实血肉。我尤其被那些描写他童年时期艰辛生活的篇章所打动,那种在贫瘠土地上对知识的渴望,对公平的朴素认知,仿佛能穿透文字,让我感受到那个瘦弱少年眼中燃烧的火苗。书中对他在政治生涯初期屡次受挫的描绘,也并非简单的失败记录,而是展现了他如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如何坚定信念,如何一步步走向那个改变美国命运的十字路口。我仿佛能看到他那个高瘦的身影,在一次次辩论中,在一次次不被理解的坚持里,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承担起历史重任的男人。那些关于他私人生活的细节,虽然可能不如政治斗争那样波澜壮阔,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的林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个体。我惊讶于作者如何能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捕捉到如此细微的情感波动,如何将一个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如此淋漓尽致,让我觉得我并非在阅读一本传记,而是在与一位老友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在我阅读《林肯传》之前,我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往往是脸谱化的,非黑即白。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即使是像林肯这样被视为国家英雄的人物,也同样拥有复杂的内心世界,也同样会经历挣扎和痛苦。书中对他处理国家分裂,以及如何对待那些曾经反对他的人时所表现出的宽容与智慧,让我深感震撼。我看到了他并非一个冷酷的政治家,而是一个有着深刻同情心和人文关怀的领导者。他理解战争的残酷,理解人民的苦难,因此,他总是试图在最严峻的形势下,寻找一线和平的希望。那些关于他在战时,如何鼓励士气,如何安慰受伤的士兵,如何在公开场合,以一种悲悯的情怀呼唤国家团结的描写,都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人,最柔软的一面。我开始反思,历史的进程,不仅仅是权力的较量,更是人性的博弈。而林肯,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伟人,不仅仅在于他的政治才能,更在于他能够以一颗普通人的心,去感受和理解他人,并最终用自己的行动,去化解矛盾,弥合创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