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新書--LTE及LTE-Advanced無綫協議(國際信息工程先進技術譯叢) (韓)尹

正版新書--LTE及LTE-Advanced無綫協議(國際信息工程先進技術譯叢) (韓)尹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韓尹聖君,張鴻濤 著
圖書標籤:
  • LTE
  • LTE-Advanced
  • 無綫通信
  • 移動通信
  • 協議分析
  • 通信工程
  • 4G
  • 國際信息工程
  • 譯叢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麥點文化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484288
商品編碼:29474653659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LTE及LTE-Advanced無綫協議(國際信息工程先進技術譯叢)

定價:99.00元

作者:(韓)尹聖君,張鴻濤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11148428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係統地介紹瞭LTE及LTE-Advanced標準*進展情況,並闡述瞭LTE層2/3的無綫協議、LTE-Advanced的新技術特徵;係統闡述瞭設計原則及3GPP標準定義的LTE無綫協議的功能,也提供瞭移動網絡與移動終端之間互操作的基本知識。本書主要內容包括無綫協議(Idle模式過程、RRC、PDCP、PLC、MAC等)和LTE-Advanced新技術特徵(VoLTE、HeNB、PWS、MBMS、CA、Relay、MDT、eICIC、MTC)等。本書是一部緊跟通信技術前沿研究的專業性著作,主要適於移動通信領域的研究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閱讀,也可以作為通信工程及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師的專業性新技術參考書。

目錄


譯者序
前言
引言
作者介紹
章 簡介 1
1.1 3GPP 1
1.2 3GPP係統的演變過程 4
1.2.1 GSM 5
1.2.2 GPRS/EDGE 6
1.2.3 UMTS 7
1.2.4 HSPA 8
1.2.5 LTE 9
1.3 市場趨勢 9
1.4 LTE的要求 10
1.5 LTE架構的概述 13
1.5.1 網絡架構 14
1.5.2 QoS架構 17
1.5.3 LTE無綫協議架構 19
1.6 UE功能 22
參考文獻 23
第2章 空閑模式過程 24
2.1 空閑模式功能 24
2.2 服務和小區分類 26
2.3 UE狀態及狀態轉換 27
2.4 PLMN選擇 28
2.4.1 PLMN選擇的觸發 29
2.4.2 可用PLMN的搜索 29
2.4.3 PLMN選擇 29
2.5 位置注冊 30
2.6 小區選擇 31
2.6.1 小區選擇標準 31
2.6.2 基於RRC連接釋放的小區選擇 32
2.7 小區重選 32
2.7.1 測量規則 33
2.7.2 相鄰小區的重選 35
2.7.3 移動狀態依賴比例縮放 37
2.8 訪問驗證 38
2.8.1 小區禁止狀態和小區保留狀態 38
2.9 尋呼接收 40
參考文獻 40
第3章 無綫資源控製 42
3.1 RRC功能和結構 43
3.2 係統信息 46
3.2.1 配置係統信息 46
3.2.2 係統信息更新 48
3.3 尋呼 49
3.4 連接建立 50
3.4.1 步驟1:應用訪問類限製 50
3.4.2 步驟2:發送RRCConnectionRequest消息 52
3.4.3 步驟3:接收RRCConnectionSetup消息 53
3.4.4 步驟4:發送RRCConnectionSetupComplete消息 53
3.5 安全 53
3.6 RRC連接重配置 56
3.6.1 SRB2的建立 57
3.6.2 DRB的建立 57
3.6.3 與安全激活平行的過程 57
3.7 UE能力信息傳輸 58
3.8 EUTRA內切換 59
3.8.1 切換準備 60
3.8.2 切換執行 62
3.8.3 切換完成 63
3.9 測量控製 65
3.9.1 測量配置 65
3.9.2 測量報告觸發 66
3.9.3 測量報告 67
3.10 RRC連接重建 67
3.11 RAT間移動性 70
3.11.1 進入或移除3GPP係統的RAT間移動性 70
3.11.2 進入/移齣CDMA2000係統的RAT間移動性 74
3.12 RRC連接釋放 76
參考文獻 76
第4章 分組數據匯聚協議 77
4.1 PDCP功能和結構 77
4.2 報頭壓縮 78
4.3 安全 80
4.3.1 完整性保護 81
4.3.2 加密 82
4.4 數據傳輸 83
4.5 SDU丟棄 84
4.6 切換 84
4.6.1 SRB在切換中的行為 84
4.6.2 UM DRB在切換中的行為 85
4.6.3 AM DRB在切換中的行為 86
4.7 PDCP PDU格式 88
4.7.1 PDCP Data PDU格式 88
4.7.2 PDCP Control PDU格式 88
參考文獻 89
第5章 無綫鏈路控製層 90
5.1 RLC層的功能和架構 90
5.1.1 透明模式RLC 90
5.1.2 非確認模式RLC 91
5.1.3 確認模式RLC 92
5.2 成幀 93
5.3 重排序 95
5.4 ARQ操作 97
5.4.1 輪詢 97
5.4.2 狀態報告 98
5.4.3 重傳 98
5.4.4 重分段 99
5.5 窗口操作 101
5.5.1 非確認模式窗口操作 101
5.5.2 確認模式窗口操作 101
5.6 SDU丟棄過程 102
5.7 RLC重建過程 102
5.8 RLC PDU的格式 102
5.8.1 PDU格式 103
5.8.2 UMD PDU格式 103
5.8.3 AMD PDU格式 104
5.8.4 AMD PDU分段格式 104
5.8.5 狀態 PDU格式 105
參考文獻 106
第6章 媒體接入控製層 107
6.1 MAC層的功能和服務 107
6.2 MAC層架構 108
6.3 MAC信道及信道映射 109
6.3.1 傳輸信道 109
6.3.2 邏輯信道 110
6.3.3 信道映射 110
6.4 調度 111
6.4.1 動態調度 111
6.4.2 半持續調度 112
6.5 調度信息的傳輸 114
6.5.1 緩存狀態報告 114
6.5.2 調度請求 116
6.5.3 功率餘量報告 117
6.6 邏輯信道優先級 117
6.7 非連續接收 120
6.8 混閤自動重傳請求 124
6.8.1 上行鏈路中的HARQ 126
6.8.2 下行鏈路中的HARQ 126
6.8.3 TTI Bundling 126
6.8.4 測量窗口 128
6.9 接入過程 129
6.10 時間校準 130
6.11 MAC PDU格式 131
6.11.1 MAC控製單元 133
6.11.2 接入響應MAC PDU 134
參考文獻 135
第7章 LTE及LTE- Advanced新特徵綜述 136
7.1 基於LTE網絡的語音呼叫 136
7.2 傢庭增強型基站 137
7.3 公共警報係統 138
7.4 多媒體廣播多播服務 138
7.5 載波聚閤 139
7.6 中繼技術 140
7.7 小化路測 141
7.8 增強型小區間乾擾協調 141
7.9 機器模式通信 142
第8章 基於LTE網絡的語音呼叫 143
8.1 LTE語音解決方案 143
8.1.1 語音解決方案 143
8.1.2 臨時語音解決方案 144
8.2 IMS VoIP 145
8.2.1 IMS配置 145
8.2.2 雙模單待無綫語音呼叫連續性 147
8.3 電路交換迴退技術 150
8.3.1 CSFB到UTRAN或GRAN 152
8.3.2 CSFB到CDMA2000 1xRTT 156
8.4 服務域選擇 162
8.4.1 UE在IMS VoIP和CSFB之間的決定 163
8.5 IMS VoIP和CSFB的比較 163
8.6 針對VoIP的RAN優化 164
8.6.1 魯棒性報頭壓縮 164
8.6.2 TTI捆綁 164
8.6.3 HARQ的半持續調度 165
參考文獻 165
第9章 傢庭增強型基站 166
9.1 架構框架 167
9.1.1 接入方式 167
9.1.2 應用案例 167
9.1.3 高層需求 169
9.1.4 網絡體係結構 169
9.2 閉閤用戶組配置 170
9.2.1 CSG訂閱數據 170
9.2.2 CSG成員狀態 171
9.3 與CSG相關的係統信息 171
9.3.1 CSG識彆信息 171
9.3.2 CSG小區部署信息 172
9.4 CSG的識彆 173
9.4.1 自動CSG搜索 173
9.4.2 手動CSG選擇 173
9.5 CSG小區的移動性 174
9.5.1 RRC_ IDLE的移動性 174
9.5.2 RRC_ CONNECTED的移動性 176
9.6 對混閤小區的支持 180
9.6.1 動機 180
9.6.2 特點 180
參考文獻 182
0章 公共警報係統 183
10.1 警報係統架構 183
10.2 警報信息 185
10.3 警報信息在網絡上的傳遞 186
10.3.1 警報信息傳遞程序 186
10.3.2 警報信息取消程序 188
10.4 警報信息取消程序 189
10.4.1 在係統信息中的PWS通知 190
10.4.2 PWS通知在尋呼過程的指示性 191
10.4.3 警報信息的分割 191
參考文獻 192
1章 多媒體廣播多播服務 193
11.1 MBMS 193
11.2 MBMS的結構和功能 194
11.3 MBMS單頻網傳輸 196 ⅩⅦ
11.4 MBMS的無綫協議 198
11.4.1 MBMS的層和第二層 198
11.4.2 MBMS的第三層 200
11.5 MBMS過程 201
11.5.1 MBMS會話開始 201
11.5.2 MCCH信息獲取和MRB配置 203
11.5.3 MBMS會話更新 204
11.5.4 MBMS會話終止 205
11.5.5 MRB釋放 205
11.6 MBMS在R10版本和R11版本中的增強 206
11.6.1 MBMS計數 206
11.6.2 MBMS持續性 208
參考文獻 209
2章 載波聚閤 210
12.1 頻譜和部署場景 212
12.1.1 頻譜場景 212
12.1.2 部署場景 214
12.2 小區管理 215
12.2.1 主服務小區和輔服務小區 215
12.2.2 配置信息信令 216
12.2.3 連接和參考 217
12.2.4 跨載波調度 218
12.2.5 擴展測量 219
12.2.6 SCell(輔服務小區)管理 222
12.2.7 載波聚閤的移動性 222
12.3 MAC擴展功能 223
12.3.1 輔服務小區的激活和失活 223
12.3.2 功率餘量報告 224
12.3.3 邏輯信道優先級 227
12.3.4 緩衝區狀態報告 228
12.3.5 非連續接收 229
12.3.6 半持久調度 229
參考文獻 230
3章 中繼技術 231
13.1 場景部署 231
13.2 中繼節點的網絡架構 232
13.3 中繼節點類型 234
13.3.1 中繼技術的分層執行 234
13.3.2 Uu和Un鏈路的頻率分離 236
13.4 特定中繼節點的操作 236
13.4.1 承載映射 237
13.4.2 Un DRB的完整性保護 238
13.4.3 RN子幀配置 239
13.4.4 係統信息的更新 240
13.4.5 RN重新配置過程 241
13.5 中繼節點的啓動過程 241
13.6 R10版本中繼節點的簡化操作 243
參考文獻 244
4章 小化路測 245
14.1 結構框架 245
14.1.1 用戶案例 247
14.1.2 結閤UE選擇的MDT任務初始化 247
14.1.3 MDT測量結果的收集 248
14.2 Logged MDT 248
14.2.1 配置階段 249
14.2.2 記錄階段 251
14.2.3 報告階段 253
14.3 Immediate MDT 255
14.3.1 配置階段 256
14.3.2 測量與評價階段 256
14.3.3 報告階段 256
14.3.4 MDT上下文環境轉發 257
參考文獻 257
5章 增強型小區間乾擾協調 258
15.1 異構網絡部署 259
15.1.1 異構網絡中的乾擾 260
15.1.2 頻域ICIC限製 260
15.2 基於CA的ICIC 262
15.3 時域ICIC 263
15.3.1 限製測量 264
15.3.2 Macro- Pico小區場景 265
15.3.3 Macro- Femto小區場景 266
15.3.4 網絡配置 267
參考文獻 268
6章 機器模式通信 269
16.1 MTC的超載控製 269
16.1.1 R8版本的超載控製 269
16.1.2 R10版本中的核心網超載控製 271
16.1.3 R11版本中的RAN超載控製 274
16.2 在3GPP中的MTC特性 274
參考文獻 275
縮略語 276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海上升明月: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與變遷》 序言 浩渺的東海之濱,浪濤拍打著古老的港口,仿佛訴說著韆百年前的繁華與傳奇。在那片連接東方與西方的藍色綢緞上,一條承載著文明、財富與夢想的偉大航綫——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曾譜寫齣波瀾壯闊的篇章。它不僅僅是一條貿易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橋梁,是不同文明交融共生的生動見證。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重返那段輝煌的曆史,探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源、發展、鼎盛與衰落,感受古老中國的開放胸襟與全球視野,以及它對世界曆史進程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一章:孕育與萌芽——早期海上交通的探索 在陸地絲綢之路的駝鈴聲遠揚之前,中國先民便已懷揣著對海洋的憧憬,開始瞭漫漫的航海探索。本章將追溯中國古代早期海上交通的萌芽。我們將考察從新石器時代陶器、石器中發現的航海痕跡,以及早期漁業和沿海貿易的發展。青銅時代晚期,隨著造船技術的進步,中國沿海居民開始嘗試遠距離航行,並與鄰近的東南亞地區建立初步的聯係。文字記錄的缺失,使得我們難以描繪齣早期航海的全部細節,但考古發現卻為我們揭示瞭這條連接東亞與東南亞的早期海上交流通道的雛形。 在這一階段,主要的交通工具可能是簡單的木筏、獨木舟,以及稍後齣現的帆船。這些船隻雖然簡陋,卻足以滿足短距離的沿海貿易和捕魚需求。海風、洋流和星象成為瞭古代航海者賴以生存的指南。本章還將探討當時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以及人們對海洋資源的初步認識,這些都為日後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瞭物質和技術基礎。 第二章:雛形初現——秦漢時期海上聯係的拓展 秦漢時期,中國統一國傢的形成,以及對周邊地區政治經濟影響力的擴大,為海上交通的發展提供瞭更為廣闊的空間。雖然陸上絲綢之路在此時更為人所知,但海上貿易的雛形也已悄然顯現。本章將聚焦秦漢時期海上聯係的拓展。我們將考察漢代對外貿易的一些零星記載,例如對珍珠、象牙、犀角等海上貿易品的提及。 在這個時期,中國造船技術得到瞭進一步發展。特彆是大型帆船的齣現,使得遠洋航行成為可能。東漢時期,中國商船已經能夠抵達今天的越南、泰國等地,甚至有證據錶明,部分船隻已經深入到印度洋沿岸。這一時期的海上交通,更多地是零散的、局部的貿易活動,尚未形成係統的、規模化的海上絲綢之路。但它為後來的繁榮奠定瞭基礎,開啓瞭中國與海外地區更深層次的物質和文化交流。 第三章:勃興之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海上貿易的活躍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雖然中原地區戰亂頻繁,但南方的政權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海上貿易的發展。江南地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使得造船業和航海技術得以繼續發展。本章將詳細闡述這一時期海上貿易的活躍。 此時,中國商船開始頻繁往來於中國沿海與東南亞、南亞等地。著名的航海傢和商人,如東吳的康泰,記錄瞭他在東南亞的見聞,為我們瞭解當時的海外貿易提供瞭寶貴資料。來自海外的香料、珍寶、染料等商品不斷湧入中國,而中國的絲綢、瓷器、漆器等精美物品也逐漸走嚮世界。佛教的傳入,也使得海上交通在文化交流方麵扮演瞭重要角色,僧侶和經書通過海路傳播,促進瞭東西方思想的碰撞。 這一時期,海上絲綢之路不再是零星的貿易行為,而是開始形成瞭一條相對固定的貿易網絡,連接著中國與印度洋沿岸的廣大區域。港口城市如廣州、泉州等地,逐漸成為重要的貿易集散地。 第四章:輝煌時代——隋唐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鼎盛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為輝煌的時期。大一統王朝的強大國力和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為海上貿易的空前發展提供瞭最佳的土壤。本章將描繪隋唐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鼎盛景象。 唐朝的海上絲綢之路,已形成以廣州、揚州、明州(今寜波)等為主要港口,輻射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非洲東北部地區的龐大貿易網絡。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雲集唐朝的港口,帶來瞭他們國傢的特産,如波斯的地毯、阿拉伯的象牙、越南的沉香、日本的金屬器等。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紙張等商品,更是成為國際市場的搶手貨。 長安和洛陽作為當時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通過海陸交通與世界緊密相連。外國的使節、商人、僧侶、學者絡繹不絕,他們帶來瞭新的知識、技術、宗教和藝術,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社會。本章還將重點介紹唐代發達的造船技術,如大型海船的建造,以及航海知識的積纍,這些都為遠洋航行提供瞭堅實保障。海上絲綢之路在這一時期,不僅僅是經濟上的繁榮,更是文化交流的黃金時代,將中華文明的精髓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吸收瞭外來文化的精華,共同塑造瞭那個時代的輝煌。 第五章:延續與轉型——宋元時期海上貿易的再發展 宋元時期,盡管陸上絲綢之路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海上絲綢之路卻迎來瞭新的發展機遇。經濟的重心南移,以及對外貿易政策的調整,使得南方港口城市成為國際貿易的中心。本章將探討宋元時期海上貿易的延續與轉型。 宋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的時期,海外貿易成為國傢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政府設立市舶司,加強對海上貿易的管理和徵稅,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貿易的規範化和規模化。泉州、廣州、明州等港口城市,成為東方最繁忙的國際貿易港口之一,吸引瞭來自阿拉伯、波斯、印度、東南亞等地的商人。瓷器成為宋代最重要的齣口商品之一,其精美的工藝和獨特的風格贏得瞭世界的贊譽。 元朝時期,濛古帝國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東西方的交通和貿易。馬可·波羅等西方旅行傢的到來,將東方的繁榮景象帶給瞭西方世界。元朝政府繼續鼓勵海外貿易,並派齣航海傢鄭和進行大規模的遠洋航行(雖然鄭和時期更偏嚮明朝,但元朝的航海探索為明朝奠定瞭基礎)。這一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在地理範圍上進一步拓展,貿易商品更加多樣化。 第六章:盛世遠航——明朝鄭和下西洋的壯舉 明朝永樂年間,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壯舉——鄭和下西洋,將海上絲綢之路推嚮瞭曆史的巔峰。這一係列大規模的遠洋航行,不僅展示瞭中國強大的國力和精湛的航海技術,更象徵著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的精神。本章將聚焦鄭和下西洋的輝煌。 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先後七次遠航,最遠抵達非洲東海岸。船隊裝備精良,攜帶大量絲綢、瓷器、茶葉、銅錢等商品,與沿途國傢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鄭和下西洋並非以徵服和掠奪為目的,而是以“宣德化而柔遠人”為宗旨,與各國建立友好關係,增進互信。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遠超商業貿易。它促進瞭亞洲、非洲各國之間的聯係,傳播瞭中華文明,也學習吸收瞭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這次航行是中國古代航海史上的一個奇跡,也是人類探索海洋史上的重要裏程碑。然而,隨著明朝國策的轉變,大規模的遠洋航行逐漸停止,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時代也隨之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 第七章:轉型與變遷——明清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挑戰與演變 明清時期,麵對日益變化的世界格局,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也經曆瞭深刻的轉型與挑戰。海禁政策的實施,以及西方殖民勢力的崛起,都對傳統的貿易模式産生瞭衝擊。本章將探討明清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挑戰與演變。 明朝初年,為瞭鞏固統治和防禦倭寇,實施瞭嚴厲的海禁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瞭正常的海外貿易。然而,私商貿易和走私貿易卻屢禁不止,江南地區的海外貿易依然活躍。清朝初期,沿海居民被強製內遷,實行更嚴格的海禁政策,這給海上貿易帶來瞭沉重打擊。 然而,隨著西方殖民勢力的東漸,以及鴉片戰爭的爆發,中國被迫打開國門,五口通商的開放,標誌著中國海上貿易的性質發生瞭根本性改變。傳統的朝貢貿易體係逐漸瓦解,以歐洲列強為主導的全球貿易體係開始形成。盡管如此,中國依然是世界重要的商品生産國和貿易國,絲綢、茶葉、瓷器等依然是中國重要的齣口商品。 這一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內涵發生瞭深刻變化,傳統的和平交流模式逐漸被不平等貿易和殖民掠奪所取代。但同時,也為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更廣泛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提供瞭新的可能。 第八章:遺産與啓示——海上絲綢之路的曆史意義與當代價值 時至今日,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早已成為曆史的陳跡,但它留下的寶貴遺産,至今仍閃耀著思想的光輝。本章將總結海上絲綢之路的曆史意義,並探討其對當代的啓示。 海上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條貿易路綫,更是中華文明對外交流的生動寫照。它證明瞭中國古代的開放胸襟和全球視野,以及對不同文明的包容與尊重。它促進瞭東西方物質、技術、文化、宗教、藝術等方麵的交流,豐富瞭中華文明的內涵,也為世界文明的進步做齣瞭重要貢獻。 在當代,重溫海上絲綢之路的曆史,對於我們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深遠意義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它啓示我們,和平發展、互利共贏是促進全球繁榮穩定的根本途徑。它鼓勵我們,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閤作,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結語 海上升明月,絲路耀中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這條連接東西方的偉大動脈,曾孕育瞭無數的傳奇,承載瞭無盡的夢想。它如同一部宏大的史詩,在蔚藍的大海上緩緩展開,講述著和平、友誼、閤作與繁榮的故事。如今,當我們迴首這段輝煌的曆史,不僅是對過去的緻敬,更是對未來的期許。願我們能夠傳承和發揚海上絲綢之路的精神,在新的時代,開闢更加廣闊、更加輝煌的閤作之路,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厚重的技術專著,拿到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學術分量感。我關注通信領域很多年瞭,從早期的2G、3G時代摸爬滾打過來,深知技術迭代的速度之快,以及基礎理論的紮實程度對於工程實踐的決定性影響。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雖然樸實,但其內涵的深度卻讓人不敢小覷。我翻閱瞭目錄,發現它對底層物理層、媒介訪問控製(MAC)的設計原理進行瞭極其詳盡的剖析,特彆是對於多址接入技術和信道編碼的論述,那種嚴謹的數學推導和嚴密的邏輯鏈條,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閱讀過程中,我不得不時常停下來,對照著手邊的其他參考資料反復揣摩那些公式背後的物理意義,特彆是涉及到MIMO(多輸入多輸齣)技術在LTE演進中的復雜應用場景時,作者的闡釋清晰而不失深刻,為我梳理瞭之前一些模糊的概念。這本書絕非那種浮於錶麵的“速成指南”,它更像是一份需要耐下心來啃讀的“武功秘籍”,適閤那些真正想在無綫通信領域深耕,不滿足於停留在應用層調參的工程師和研究生。它真正做到瞭將“協議”這兩個字拆解開來,讓你看到協議棧每一層的設計哲學和權衡取捨。

評分

我記得當時是衝著那個“國際信息工程先進技術譯叢”的名頭去的,這係列的書籍嚮來以引進國外最前沿、最權威的通信技術資料著稱,所以對內容的質量有很高的期待值。這本書果然沒讓我失望,它最讓我欣賞的一點是其宏大的視角和對標準演進脈絡的梳理。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協議的參數和流程圖,而是花瞭大量篇幅去解釋“為什麼”要這麼設計,背後的頻譜效率考量、時延控製目標以及如何平衡上下行鏈路的負載分配,都描述得淋灕盡緻。尤其在討論到LTE嚮更高級階段演進時,那些對新引入的調度算法和資源塊分配策略的分析,非常具有前瞻性。我感覺自己仿佛是置身於3GPP的會議室中,親眼見證著這些復雜機製是如何被一步步討論、確定和標準化的。對於那些正在進行係統級仿真或者需要進行網絡優化的人來說,理解這些機製的“根”至關重要,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這樣一把深入根本的鑰匙,遠超我預期的專業深度。

評分

這本書的翻譯質量也值得一提。作為一本引自韓文的譯著,通常情況下,技術術語的本土化會是一個難點,很容易齣現生硬或歧義。但在這本書裏,我幾乎沒有遇到讓人睏惑的翻譯錯誤。術語的對應非常精準,比如“調度授權”(Scheduling Grant)、“物理資源塊”(PRB)等關鍵概念的錶達,都保持瞭業界通用標準,這極大地降低瞭跨文化閱讀的技術障礙。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引述標準草案時的那種嚴謹態度,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區分哪些是規範的強製性要求,哪些是推薦性的優化方案。這種對細節的極緻把控,讓原本就復雜的協議內容,因為清晰的錶達而變得更加易於消化吸收,體現瞭譯者和原作者對技術準確性的雙重尊重。

評分

從工程應用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反嚮工程”的寶典。當我們日常使用各種測試儀錶去測量網絡性能時,得到的數據圖錶往往是結果呈現,但背後的驅動因素卻常常隱藏在協議細節之中。閱讀這本書,就像是拿到瞭一張詳細的係統設計藍圖。我嘗試用書中描述的資源分配算法去反推一些實際網絡中觀測到的上下行時延差異,結果驚人地吻閤。它教會瞭我如何從協議層麵去解讀性能報告,如何定位瓶頸的根源,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調整高層參數的錶層操作。對於那些負責核心網或基站側軟件開發與維護的工程師而言,這本書提供的底層知識的深度,是任何商業培訓課程都無法比擬的,它讓你真正掌握瞭技術的主動權,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供應商的“黑箱”解決方案。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確實被那種純粹的學術語言和密集的圖錶陣勢給鎮住瞭。它不是那種用大白話解釋概念的入門讀物,更像是一位資深教授麵對麵指導,要求你必須具備一定的綫性代數和概率論基礎纔能流暢閱讀。我花瞭幾乎整個周末的時間,纔勉強啃完瞭關於物理層傳輸的幾個章節。然而,一旦攻剋瞭初期的閱讀門檻,收獲是巨大的。我發現之前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性能瓶頸問題,似乎都有跡可循。例如,在處理小區切換(Handover)的平滑性問題時,書中對連接性維護的精細化處理邏輯的描述,讓我瞬間明白瞭為什麼某些特定場景下的切換掉綫率會異常增高。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為你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而不是零散的知識點,這種體係化的構建對於理解整個蜂窩通信係統的運作機理是無可替代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