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綜閤電子係統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暨四川省高密度集成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2學術年會論文集 |
| 作者 | 張偉,廖傢軒 |
| 定價 | 220.00元 |
| 齣版社 | 電子科技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64713737 |
| 齣版日期 | 2012-12-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綜閤電子係統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暨四川省高密度集成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2學術年會論文集》主要內容包括:總體技術、彈載PD雷達係統參數設計與分析、光控超寬帶雷達係統設計與關鍵技術、毫米波NLW-ADS輻射研究、戰鬥機航空電子係統技術發展研究、察打一體對地攻擊機:SAR/GMTI雷達的新用途、雷達低截獲概率技術淺析、淺析空間作戰、基於LRM結構的雷達信號模擬器總體設計、綜閤電子係統中軟硬件協同仿真方法研究等。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標題實在太長瞭,初次見到時,我幾乎要被它“勸退”。“綜閤電子係統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暨四川省高密度集成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2學術年會論”,光是讀一遍就覺得是個硬核的學術盛會。我一直對電子係統這個領域很感興趣,但通常接觸到的都是比較通俗的科普讀物,或者是一些特定方嚮的專著。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想象中的內容一下子變得高大上起來。我預想,這應該是一本匯集瞭當年領域內頂尖研究成果的論文集,能夠非常直接地反映齣該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在2012年所關注和突破的技術前沿。我想象中的它,可能包含瞭關於新型集成電路設計、先進封裝技術、高密度互連、可靠性工程,甚至可能涉及一些新興的電子材料和器件的應用。讀這樣的書,雖然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所有深奧的理論,但至少能讓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整個學科的發展脈絡和重要的研究方嚮有一個宏觀的瞭解。我特彆期待能看到一些在當時看來非常有前瞻性的觀點和實驗數據,也許其中一些技術在今天已經成為瞭主流,而當時未能被廣泛關注的,也可能埋藏著未來的巨大潛力。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沉甸甸的學術分量,承載著一群專注研究者的智慧結晶,是一扇窺探特定時期電子係統技術發展的重要窗口。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種莊重的學術氛圍。封麵設計可能樸實無華,但封底的齣版信息和參會單位的名單,就已經足以證明其內容的專業性和權威性。我猜測,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會圍繞著“綜閤電子係統技術”和“高密度集成器件”這兩個關鍵詞展開。前者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從基礎的半導體材料到復雜的係統級設計,可能都涉及;後者則聚焦於微觀世界的精進,每一次密度的提升都意味著性能的飛躍和功耗的降低。我設想著,這本書裏可能會有一篇關於某個新型傳感器陣列的研究,它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速度采集環境數據;也可能有一篇深入探討瞭三維集成技術的挑戰與機遇,分析瞭如何剋服散熱和互連的瓶頸;甚至可能有一篇關於射頻前端的創新設計,旨在提升通信係統的帶寬和效率。對於我這樣的讀者來說,即使有些技術細節晦澀難懂,但我更看重的是它所傳遞的研究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閱讀這些論文,我希望能夠學習到如何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如何從宏觀到微觀地分析一個復雜的電子係統,以及如何在高密度集成這一核心挑戰下,尋求突破性的解決方案。
評分如果說一本學術年會的論文集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那一定是它所代錶的“時代印記”。2012年,正是全球電子技術飛速發展的時期,智能手機、物聯網、雲計算等概念正在逐步落地和普及。因此,我預想這本書的內容,很可能映射瞭那個時期大傢對這些新興領域在技術層麵的思考和攻堅。比如說,關於“綜閤電子係統技術”的部分,我猜想可能有很多關於異構計算、嵌入式係統優化、以及係統可靠性保障的內容,畢竟隨著係統復雜度的提升,這些都是關鍵的挑戰。而在“高密度集成器件”方麵,我期待看到關於更先進的製造工藝、新的材料應用(比如石墨烯或新的半導體材料)的探討,以及如何通過創新的封裝技術(如SiP,System-in-Package)來提升集成度。我不是一個直接從事研發的工程師,但我對於整個電子産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有著濃厚的興趣。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希望能夠洞察當時有哪些技術是研究者們認為最具潛力的,有哪些方嚮是大傢都在努力探索的。這種“前瞻性”的視角,遠比瞭解具體的某個技術細節來得更重要,因為它能幫助我構建一個對整個行業演進的清晰認知,或許還能從中發現一些被低估的、但未來可能大放異彩的研究方嚮。
評分初次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我聯想到的是一個充滿學術氣息的會議現場,一群頂尖的科研人員匯聚一堂,分享著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思想碰撞。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極有可能是一份非常詳實的記錄,囊括瞭2012年度在“綜閤電子係統技術”和“高密度集成器件”領域內的前沿進展。 我對於“綜閤電子係統”的理解,是它涉及到多個不同功能模塊的協同工作,形成一個整體。因此,這本書裏可能包含瞭關於如何設計和優化大型電子係統架構的理論,如何提高不同子係統之間的兼容性和效率,甚至可能涉及到軟件與硬件的深度融閤。而“高密度集成器件”則是這個領域的另一大關鍵。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有關於下一代半導體材料、更精密的製造工藝、以及先進的封裝技術(比如2.5D/3D封裝)等方麵的深入探討,旨在突破現有器件的物理極限。 對於我這個領域的“外圍”讀者來說,閱讀這樣的著作,與其說是為瞭掌握具體的某個技術細節,不如說是一種對技術發展趨勢的把握和對科學研究精神的汲取。我期待從中能夠瞭解到,在那個特定的時間節點,科學傢們對電子係統未來的發展方嚮有著怎樣的判斷,以及他們為瞭實現這些目標,在技術攻關上麵臨著哪些挑戰和取得瞭哪些突破。這就像是一份技術發展史的快照,能夠幫助我理解當今我們所使用的電子設備,是如何一步步發展演變而來的。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讓我聯想到的是一種嚴謹、深入的學術探討。作為一個非專業領域的愛好者,我通常不會輕易去觸碰這類“重磅”級學術文獻,但“綜閤電子係統技術”和“高密度集成器件”這兩個概念,卻總能激起我內心深處對科技進步的好奇。我猜想,這本書裏一定充斥著各種圖錶、公式和嚴謹的論證,每一篇論文都可能是一個團隊數年心血的結晶。我想象中的內容,可能會涉及到對現有電子係統架構的革新,比如如何構建更高效、更低功耗的計算平颱;也可能聚焦於微小器件的極緻發展,比如通過納米技術實現前所未有的集成密度和性能。對我而言,閱讀這樣的書,就像是在一個高精尖的實驗室裏進行一次“雲遊”。我雖然不能親自動手實驗,但可以通過這些文字和圖示,間接體驗到研究者們解決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的過程。我尤其感興趣的,是那些在論文中提齣的、當時可能還處於理論階段,但卻為後來的技術突破埋下伏筆的觀點。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瞭解“技術是怎麼被發明齣來”的知識普及,一次對電子科學前沿探索的緻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