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绿色移动通信网络

5G绿色移动通信网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晓虎著 著
图书标签:
  • 5G
  • 绿色通信
  • 移动通信
  • 无线通信
  • 网络优化
  • 节能减排
  • 可持续发展
  • 通信工程
  • 信息技术
  • 绿色能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诗书雅韵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99551
商品编码:2947519392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5G绿色移动通信网络

定价:69.00元

售价:44.9元,便宜24.1元,折扣65

作者:葛晓虎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1212995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近年来,移动通信产业发展迅速,移动用户数量激增,移动网络设备大规模布设,随之而来的移动通信的能耗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随着有限频谱资源的日益饱和,移动通信的频谱效率问题日益成为其发展瓶颈。怎样有效突破能效与频谱效率的枷锁,是未来5G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关键。本书将着重系统介绍面向5G移动通信网络的能量与频谱优化技术,结合国际学术界与工业界的*研究成果,对提高网络及通信系统能效与频谱效率的优化技术进行*前沿的系统分析。内容主要包括绿色通信网络概念及应用需求、用户需求与资源管理、网络能效模型及评估、基于服务质量的5G通信系统能效优化、异构多网协同机制、基于用户体验质量和能效的5G通信系统应用等。

目录


作者介绍


葛晓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绿色宽带无线通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移动通信联合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 2004年担任韩国亚洲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研究员,2005年担任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电子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2005年获意大利Galilei Grant,2009年获挪威奖学金资助短期访问挪威多所大学,2010年6-8月以visiting researcher身份访问英国Heriot-Watt University,2011年11月-2012年11月以Visiting Professor身份访问挪威University of Agder。近年来主持承担了10余项*科研课题和多项国际高水平科技合作项目。担任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湖北省科技厅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IEEE高级会员(Senior Member),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

文摘


序言



《5G绿色移动通信网络》一书,旨在深入探讨当前及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且日益受到关注的议题——绿色化。本书并非对5G技术本身的单纯介绍,也不是对现有通信设备功能的罗列,而是将焦点聚焦于如何通过技术创新、网络设计、运营策略以及终端设备优化,构建一个更加环保、节能、可持续的5G移动通信生态系统。 全书围绕“绿色”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它不仅仅意味着降低能耗,更包含了对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的考量,从原材料的获取、设备的生产制造,到网络的部署运营,再到设备的回收与再利用。本书将层层剖析5G网络在能耗、资源消耗、电磁辐射等方面的潜在环境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性地提出和阐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绿色化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5G绿色发展挑战与机遇 在本部分,我们将首先勾勒出当前5G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绿色化挑战。随着5G网络用户规模的指数级增长和业务场景的极度丰富,数据流量的爆发式增长直接带来了能耗的急剧攀升。本书将通过翔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揭示高能耗对全球能源供应、碳排放以及环境造成的压力。同时,本书也会探讨5G技术本身特性,如更高的频段、更多的基站部署密度、更复杂的设备结构等,如何加剧这些环境挑战。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本书将深入分析5G绿色化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包括: 技术革新驱动: 绿色化需求将倒逼通信技术向更高效、更低功耗的方向发展,催生一系列颠覆性创新。 产业升级契机: 绿色通信将成为下一轮产业竞争的焦点,推动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实现绿色升级。 社会责任体现: 积极拥抱绿色通信,不仅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赢得公众信任和品牌声誉的关键。 经济效益增长: 长期来看,通过节能降耗,可以显著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网络效益,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第二部分:5G网络绿色化关键技术解析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将详细剖析支撑5G网络绿色化的关键技术。我们不会简单地罗列枯燥的技术名词,而是力求深入浅出地讲解每项技术如何贡献于绿色化目标。 低功耗基站与核心网技术: 智能休眠与负载均衡: 探讨基站如何根据实时流量和用户分布,智能地进入低功耗模式或动态调整资源分配,避免闲置浪费。 功耗管理芯片与模块: 分析新型低功耗芯片和模块的设计理念与实现方式,如何从硬件层面降低能耗。 新型基站架构: 讨论分布式基站、微基站等部署方式在降低能耗方面的优势,以及云化核心网如何通过集中化管理和资源池化来提升效率。 AI赋能的能耗优化: 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预测流量、优化资源调度、实现精细化能耗管理方面的应用潜力。 绿色天线与射频技术: 高效率天线设计: 介绍新型天线结构,如多层天线、波束赋形天线等,如何提高信号覆盖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耗。 低损耗射频器件: 探讨新型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在降低射频信号传输损耗方面的应用,以及高线性度功放对提高能源效率的影响。 绿色通信协议与信令优化: 分析通过优化通信协议,减少信令开销,降低设备待机功耗。 绿色传输与承载网: 低功耗光通信技术: 介绍新型光模块、光器件以及网络架构,如何降低光纤传输的能耗。 智能化的网络调度: 探讨如何通过智能调度算法,优化传输路径,减少冗余传输,提高带宽利用率。 边缘计算与分布式部署: 分析边缘计算如何通过将计算能力下沉到离用户更近的地方,减少数据传输量,从而降低整体能耗。 终端设备绿色化: 低功耗芯片设计: 介绍针对移动终端的低功耗处理器、通信芯片设计策略,如何延长电池续航时间。 智能电源管理: 探讨操作系统和应用层面的电源管理技术,如何根据用户使用习惯和场景,智能地关闭不必要的后台应用和服务。 新型电池技术与能源采集: 介绍未来可能应用于终端设备的更环保、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技术,以及从环境中采集能量(如太阳能、射频能)的潜在应用。 第三部分:5G绿色网络的设计、部署与运营 在掌握了关键技术之后,本书将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实际的网络设计、部署和运营中践行绿色化理念。 绿色网络架构设计: 网络切片与资源隔离: 探讨如何通过网络切片技术,为不同业务场景提供定制化的网络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精细化的能耗管理。 区域化与集中化协同: 分析如何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优化基站和核心网的部署密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能耗浪费。 生命周期评估(LCA)在网络设计中的应用: 强调从产品设计的源头就考虑环境影响,选择环保材料,优化生产工艺。 绿色网络部署策略: 选址优化与节能设计: 探讨如何选择环境友好的基站站址,并利用自然冷却、高效散热等设计,降低机房能耗。 分布式能源与清洁能源利用: 介绍如何在基站和机房部署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电力的依赖。 绿色施工与环境影响最小化: 关注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措施,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干扰。 绿色网络运营与维护: 实时能耗监测与分析: 建立完善的能耗监测系统,对网络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发现异常并及时优化。 预测性维护与故障预警: 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预测设备故障,避免因故障导致的额外能耗和资源浪费。 自动化与智能化运维: 推动运维流程的自动化,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效率,降低能耗。 网络退役与设备回收: 探讨如何对退役的通信设备进行妥善处理,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电子垃圾。 第四部分:5G绿色通信的生态系统构建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从技术和运营层面提升到整个生态系统层面,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可持续的5G绿色通信未来。 政策法规与行业标准: 绿色通信政策引导: 分析各国政府在推动绿色通信发展方面的政策方向和激励措施。 行业标准的制定与推广: 探讨建立统一的绿色通信技术标准和评估体系的重要性。 跨界合作与协同创新: 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厂商的合作: 强调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努力,共同推动绿色化进程。 与能源、环保、学术界的合作: 探讨如何借鉴其他领域的先进经验,实现跨界创新。 用户教育与行为引导: 提升用户绿色通信意识: 探讨如何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用户养成绿色用网习惯,例如合理设置手机节能模式,避免不必要的流量消耗。 鼓励绿色终端设备的选择: 引导消费者在购买终端设备时,优先选择能效更高、更环保的产品。 未来展望: 6G及未来通信的绿色化趋势: 展望未来通信技术在绿色化方面的可能发展方向。 构建数字与绿色协同发展的未来: 强调5G绿色通信并非孤立的技术议题,而是构建可持续数字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前瞻性的视野和丰富的实践案例,为读者提供一本关于5G绿色移动通信的全面、深入的参考书。它将有助于运营商、设备制造商、技术研发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对通信技术和环境保护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更深刻地理解5G绿色化的重要性,掌握实现绿色化的关键技术和策略,共同为构建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数字未来贡献力量。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力求逻辑清晰、论证有力,避免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紧密结合实际应用,旨在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知识和解决方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一种充满未来感的绿色调,搭配简洁的图标,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主题的科技与环保属性。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5G技术本身就抱有浓厚的兴趣。它不仅仅是网络速度的提升,更是万物互联时代的重要基石。但真正让我好奇的是,在“绿色”这个词的加入后,它会为5G通信网络带来怎样的解读。我设想着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能源消耗、碳排放等环境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也许它会从技术设计的源头,比如基站的节能技术、传输介质的优化,甚至到用户终端的能效管理,都有细致的分析。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5G高速发展的需求与环境保护的责任,是否会介绍一些前沿的绿色通信技术,比如低功耗芯片、高效能算法,或者是在网络架构层面上的绿色化设计。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标题激起了我对5G技术更深层次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可持续通信的无限遐想,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探寻其中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给我一种踏实、严谨的感觉,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露出专业的气息。我一直关注着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交织点,而“绿色移动通信网络”这个标题,无疑触动了我对两者关系的深刻思考。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分析5G技术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方面带来的挑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或许,它会从宏观角度审视整个5G网络的能效问题,探讨如何通过技术革新和管理优化来构建一个更可持续的网络。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一些具体的绿色通信技术,例如低功耗的基站设备、高效的数据传输算法,或是关于如何利用绿色能源为通信基础设施供电的案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实现5G网络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的见解,包括政策引导、行业标准以及用户行为的改变等。总之,这本书在我心中,是一次深入了解5G技术环保潜力的绝佳机会,它可能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更加绿色的数字未来。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扑面而来,让我倍感安心。我最近一直在关注一些社会发展的新趋势,而“绿色移动通信网络”这个概念,恰好触及了我对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我深信,任何技术的进步都应该以不牺牲环境为代价,尤其是在信息通信这样快速发展的领域。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着重于5G网络在能源效率方面的突破,或许会涉及一些关于减少能耗的实际案例和技术路径。例如,它可能会分析现有5G基站的能耗构成,并提出一些创新的节能策略,比如动态功耗管理、智能休眠机制,甚至是利用可再生能源为基站供电的可能性。我还在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网络部署和优化方面的绿色建议,比如如何设计更环保的网络架构,如何减少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以及如何引导用户形成更绿色的通信习惯。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专著,更可能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一个负责任、可持续的数字未来的指南,我对此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给我一种沉静而专业的感觉,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力量。我是一名对前沿科技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虽然对5G网络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但“绿色”这个标签的引入,让我产生了全新的兴趣点。我好奇的是,这本书将如何阐释“绿色”在5G网络中的具体含义。是否会深入探讨5G技术在能耗方面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应对这些挑战?我设想着书中会详细介绍各种旨在降低5G网络能耗的解决方案,比如更节能的设备设计、更优化的网络协议,或者是一些基于人工智能的能源管理系统。我特别希望能够了解到一些关于5G网络全生命周期内的环保考量,从原材料的获取到设备的生产、部署、运行,直至最终的回收处理,是否都有可持续性的策略。这本书在我看来,很有可能是一次对5G技术进行全面审视的机会,它将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追求高速通信的同时,也能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这让我充满探索的欲望。

评分

拿到这本书,立刻被它沉稳而富有内涵的气质所吸引,封面上的设计简洁明了,传递出一种专业而又不失温度的感觉。我一直对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抱有浓厚兴趣,而5G的到来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但“绿色”二字的加入,为这个科技主题增添了一层更深远的意义,也引发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我猜测这本书会深入探讨5G技术在能效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具体实践。它可能会详细分析当前5G网络在能源消耗方面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例如更节能的基站设计、优化网络传输效率的技术,或者是在数据中心层面实现绿色化运营的策略。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5G网络生命周期管理的环保理念,从设备的生产到运行维护,再到最终的回收,都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对5G技术的介绍,更是对未来科技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从中汲取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