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和哈利 波特一起直面死亡-儿童和青少年的哀伤心理治疗(万千心理)
定价:28.00元
作者:马克尔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019818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10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和其他的童话作品一样,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包含了很多有关死亡与失去的内容。这是魔法世界和现实生活共同的困扰,就连巫师也无法地解释死亡,或者用魔力消除内心的悲伤。然而,文学作品就像魔法一样,可以将人们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它启发人们全面地思考问题,提供各种应对悲伤与挑战的方案,甚至预见了乌云消散后的绚丽人生。
本书以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和其他四部经典童话故事为例,充分说明了这些作品对儿童哀伤问题的治疗意义。书中配有大量原创的活动、游戏和讨论题,帮助儿童和青少年敞开心扉,谈论内心的哀痛,而且这些讨论与活动同样适用于其他作品。
作为一部出色的创意之作,本书将成为教育者、咨询师和家长手中的指南。
目录
导 言 继续活下去的孩子们
作者的故事
本书使用指南
主题1:厄里斯魔镜(包括主题使用指南)
主题使用指南
部分 让《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来帮助哀伤的孩子
单元 从霍格沃茨进入魔法世界
主题2:哈利的伤疤
主题3:分院帽与霍格沃茨四学院
主题4:喜欢的人物
主题5:魁地奇球员的位置
主题6:寻找一根魔杖
主题7:纳威的魔杖—并非由死亡引起的哀伤
主题8:卢娜洛夫古德和她的妈妈
主题9:名字及其含义
主题10:喜欢的老师
第2单元 夜骐与幽灵:《哈利波特》中的死亡
主题11:谈论死亡
主题12: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
主题13:死亡的信念
主题14:葬礼及哀悼
主题15:失去一个难以相处的人
主题16:希望我曾理解你
主题17:当大人无能为力的时候
主题18:忌辰晚会
主题19:失去宠物
主题20:“换了我也会生气的!”
主题21:遗产
主题22:惧怕死亡
主题23:战争:“我总是看见他们死……死……死了!”
主题24:继续活下去的读者们
第3单元 滑稽滑稽:应对焦虑与恐惧
主题25:博格特、摄魂怪和守护神
主题26:福灵剂
主题27:大脑封闭术和摄神取念
主题28:承诺—牢不可破的誓言
主题29:一切平安
第4单元 用魔法物品来治愈哀伤
主题30:记忆球
主题31:双面镜
主题32:冥想盆
主题33:门钥匙
主题34:有求必应屋
主题35:飞天扫帚
主题36:霍格沃茨特快列车
第二部分 用其他四部作品来帮助哀伤中的孩子
第5单元 《夏洛的网》— E. B.怀特
主题37:情感
主题38:心烦意乱
主题39:朋友们
主题40:娱乐活动
主题41:悲伤
主题42:逝者的特点
主题43:葬礼和纪念仪式
第6单元 《秘密花园》—霍奇森伯内特
主题44:进入花园的钥匙
主题45:孤独
主题46:难以相处的孩子
主题47:同情别人
主题48:你怎么可以死
主题49:积极思考的力量
第7单元 《红色羊齿草的故乡》—威尔逊罗尔斯
主题50:宠物的真实名字
主题51:意外的死亡
主题52:宗教信仰与死亡
第8单元 《凡夫俗子》—朱迪盖斯特
主题53:令人身心俱疲的哀伤
主题54:谨言慎语的人们
主题55:如果悲伤有颜色
主题56:我现在是谁?
第三部分 游戏
第9单元 巫师挑战赛—规则与指导
卡片游戏
0单元 词语游戏
句子补全游戏
补全故事情节
1单元 索雷斯的故事
基本情节
第四部分 手工创意活动
2单元 制作主题围巾或毯子
3单元 其他无需针线的手工布制品
4单元 制作回忆之匣
5单元 装饰一个相框
6单元 装饰一个瓷器
《哈利波特》术语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凯瑟琳·马克尔博士 任教于美国明尼苏达州阿诺卡-莱蒙斯学院,教授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学课程以及毕生发展中的死亡问题。
马克·马克尔博士 任教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克劳德州立大学,是特殊教育专业的教授。他是经认证的死亡学研究者,并在为学生、家长、老师和的父母讲授生死问题。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游戏化疗愈”这个概念很感兴趣,而这本书的其中一个部分就深入探讨了如何将游戏和叙事疗法巧妙地融入到儿童和青少年的哀伤辅导中。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游戏名称,而是详细地阐述了每种游戏或故事元素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如何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例如,她介绍了一种“魔法地图”的治疗方法,孩子们可以通过绘制象征性的地图来描绘他们内心的旅程,这张地图可以包含他们失去亲人的回忆、对未来的担忧,以及他们自己找到力量的路径。这种具象化的表达方式,极大地帮助孩子们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它们。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真实的儿童案例,通过生动的对话和场景描写,展示了这些疗法如何一步步帮助孩子走出阴霾。我读到一些孩子从最初的沉默寡言、拒绝交流,到后来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甚至主动与治疗师分享他们的“魔法地图”,这个过程令人动容。作者强调了创造性和灵活性的重要性,她鼓励治疗师根据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来调整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理念,让我觉得这本书的指导意义非常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以一种温暖又略带神秘的风格,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了一个似乎在拥抱中,又带着一丝不安的画面。我翻开书页,并没有直接进入到案例分析,而是先从作者对儿童和青少年哀伤心理的整体性阐述开始。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感到很安心,它并没有直接将读者抛入到沉重的话题中,而是先建立起一个理解的基础。作者用非常易懂且富有同情心的语言,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和青少年面对死亡时会表现出与成人不同的反应,他们的悲伤可能是碎片化的,可能是以行为问题的方式呈现,也可能是隐藏在看似“坚强”的外表之下。这种细腻的观察和分析,让我对“儿童哀伤”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难过”二字可以概括。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这让我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对死亡的认知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他们的哀伤体验。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章节开头引入的一些引人深思的提问,它们引导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观念,也让我意识到,在面对孩子的悲伤时,我们成年人自身的准备和理解是多么重要。从开篇就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以及她对于帮助这些脆弱心灵的真挚情感。
评分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叙事疗法”的深刻阐释。在面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哀伤时,简单的倾听和安慰往往是不够的,而叙事疗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引导孩子“重写”他们的生命故事,让他们在失去亲人的伤痛中,也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希望。她并非鼓励孩子遗忘,而是帮助他们理解,失去的经历虽然痛苦,但并不代表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故事中的一个重要章节。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引导孩子讲述关于逝者的故事、关于自己感受的故事、关于未来愿景的故事,来帮助他们整合创伤,重新构建对世界的认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关于“英雄之旅”的章节,作者如何将孩子的哀伤过程比喻成一场冒险,而孩子则是勇敢面对挑战的英雄。这种比喻不仅赋予了孩子力量,也让他们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她还强调了“外化”的重要性,即帮助孩子将问题(如悲伤、恐惧)与自身区分开来,让他们意识到他们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可以战胜问题的人。这种赋权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在我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细腻的情感捕捉。作者在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之外,还穿插了许多充满诗意的文字,以及她自己作为一位心理治疗师的真挚感悟。她用非常温柔的笔触,描绘了孩子们在面对死亡时的脆弱、迷茫,以及他们内在的坚韧和渴望。她并没有回避悲伤的残酷性,但她总能在最黑暗的时刻,找到一丝希望的光芒。书中的语言朴实而充满力量,没有冗余的学术术语,而是用最真诚的心与读者交流。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股暖流涌过心头,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充满挑战但最终走向疗愈的空间。她对“希望”的定义,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基于现实的、能够支撑孩子继续前行的内在力量。我尤其喜欢她关于“时间”在哀伤中的作用的论述,她强调了耐心和陪伴的重要性,让孩子知道,悲伤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而他们并不孤单。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慰藉和力量的注入。
评分我非常欣赏书中作者对于“家庭系统”在儿童哀伤中的作用的探讨。她清晰地指出,孩子的哀伤并非孤立的事件,而会深刻地影响整个家庭的动态。她详细分析了在家庭成员经历丧亲之痛时,不同成员之间可能产生的互动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例如,她提到,如果父母自身也处于巨大的悲痛中,他们可能难以有效地支持孩子,甚至无意中会加剧孩子的孤独感。因此,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儿童哀伤,也包含着如何支持整个家庭走出困境的指导。她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策略,比如如何与孩子进行开放和诚实的沟通,如何识别和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共同寻找新的家庭仪式和连接方式,来帮助家庭重新找到平衡。我尤其喜欢她关于“共同记忆”的建议,鼓励家庭成员一起回顾逝者的美好回忆,通过集体讲述和分享,来维系情感的连接,也为新的生活注入力量。这种 holistic(整体的)视角,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单纯的儿童心理治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