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隐藏的人格: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人格面具分析
定价:39.00元
售价:28.1元,便宜10.9元,折扣72
作者:黄国胜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502883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精神分析学派主流人物 李孟潮 倾情作序 ★内含经典心理电影《致命ID》《美丽心灵》《精神病患者》《肖申克的救赎》主人公人格面具分析 ★全方位解读分析心理学创始人 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 ★中国医学心理学之父李心天爱徒、国际人格面具研究院院长黄国胜20年经典奉献 ★卸下伪装,丢掉包袱,与真实的自己面对面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出戏,我们戴起面具,隐藏起别人的看不惯,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可不曾意识到,太过修饰过的人生,就失掉了色彩和味道 ★当你能接纳自己的人格面具,你才能允许自己被别人爱,也才有可能真正去爱别人
内容提要
《隐藏的人格》是国际人格面具研究院院长黄国胜二十年实践咨询经验分享,揭秘人格分裂、强迫症、矛盾型依恋、癔症、焦虑症、主义人格等20种人格障碍。《隐藏的人格》是首部全方位解读心理学大师荣格人格面具理论的著作。
《隐藏的人格》通过剖析人格面具的分类、形成和转化,并结合众多案例解读人格分裂、边缘性人格障碍、强迫症、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等数十类心理障碍,揭示出人格面具是人际交往的产物,具有社会适应的功能。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人需要放下僵化厚重的人格面具,展现真我的童真,允许灵魂的黑暗浮现;有的人则要强化薄弱的人格面具,不能继续奔走;有的人的人格面具太破碎,需要得到整合;有的人的人格面具太单一,需要不断分化。总之,敌人从来不在外界,只在内心;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个世界,能左右和操控你的人生的,只有自己。
目录
前言
章 揭开人格面具的秘密——认识你自己
节 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
第二节 人格面具的种类
第三节 人格面具的形成和转化
第四节 错综复杂的人格面具关系
第五节 人格面具是人际交往的产物
第六节 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是面具障碍
第二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分裂的人格面具
节 自己与自己的厮杀对决——人格分裂
第二节 挣脱不开的幻觉——精神分裂
第三节 稳定的不稳定——边缘性人格障碍
第四节 躁狂与抑郁交替上演——双相障碍
第五节 每个人都是“两面派”——轻微分裂
第三章 自己何必难为自己——对抗的人格面具
节 纠缠不清的两股势力——强迫症
第二节 爱恨交织的情感纠葛——矛盾性依恋
第三节 我是父母的提线木偶——双重束缚
第四节 病态的审美意识——主义者
第五节 令人抓狂的选择犹豫症——决策困难
第六节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自己不满意
第四章 表里如一真的行得通吗——单一的人格面具
节 单面人的苦楚
第二节 人格障碍本就是面具单一
第三节 偷窃是让父母难看的手段——冲动控制障碍
第五章 挣脱束缚的牢笼——发作的人格面具
节 谁偷走了你的快乐——抑郁症
第二节 无病的心理病症——焦虑症
第三节 更的人格分裂——癔症性精神障碍
第四节 身在曹营心在汉——游离的人格面具
第六章 主导面具与潜在面具的拉锯战——面具干扰
节 为何总是事与愿违?
第二节 婚外情是因为身不由己?
第三节 失误是无意识的目的——自我拆台
第四节 控制不住的强迫性恐惧
第五节 心理问题的躯体化——心身障碍
第七章 所有的人际互动都是面具互动——投射
节 幻觉是压抑的延伸
第二节 鬼是压抑的面具投射到空气中的结果
第三节 自编自导的假性互动
第四节 女人的直觉很准?——强大的投射性认同
第五节 用进废退的面具——面具转移
第八章 面具≠假面具
节 假作真时真亦假——伪装者的面具
第二节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演员——表演性人格障碍
第三节 分裂的心与身——面具混乱
第四节 迷恋病人角色——做作性障碍
第九章 心理障碍的治疗:面具重建技术
节 面具治疗的关键环节:面具分析
第二节 面具单一和面具分化不良的治疗手段:分化
第三节 面具疏离、分裂和压抑的治疗手段:整合
第四节 面具发作、干扰和投射的治疗手段:安置
第五节 面具的新建
作者介绍
黄国胜
师从中国医学心理学之父李心天,擅长精神分析,致力于心理治疗的本土化,创建佛教心理治疗和人格面具技术,已出版专著《佛教与心理治疗》《心灵之约》,2005年开始涉足团体治疗,把人格面具技术融入团体治疗,形成特色的“人格面具团体治疗”,2015年6月创建“国际人格面具学院”。
文摘
序言
《隐藏的人格: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人格面具分析》这本书,仅仅是书名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魅力。我总是觉得,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隐藏”的自己,那个自己可能比我们自己认识的更复杂,也更真实。黄国胜老师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他的视角必然是从专业且人性化的角度去解读“人格面具”这个概念。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当我们长期戴着某种“人格面具”时,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甚至是人生选择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否会有关于如何“卸下”不适宜的面具,或者如何培养更健康、更真实的自我形象的指导?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自己内心深处微妙变化的线索,也许能帮助我更好地处理一些人际关系中的困惑,或者在自我认同上获得一些启示。这不仅仅是关于理论的探讨,更是关于如何更好地认识和接纳自己的过程。
评分我尚未拆开《隐藏的人格: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人格面具分析》的包装,但光是书名便已勾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作为一名常年与人打交道,又对人性充满探索欲望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人前人后”这种现象感到困惑。我们似乎总是在“扮演”着某个角色,但这个角色究竟是从何而来,又会带我们走向何方?黄国胜老师的书名精准地抓住了我心中的疑问。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作者将以其丰富的咨询经验为基础,带领我们一层层剥开那些看似坚固,实则流动的“人格面具”。我好奇书中是否会引用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理论,比如荣格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或者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人格面具的形成和运作。同时,我也期待作者能够分享一些生动的案例,这些案例或许来自于他的咨询室,或许来自于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够让“人格面具”这个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鲜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学读物,更可能是一面映照我们内心深处的镜子。
评分这本书《隐藏的人格: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人格面具分析》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机制非常感兴趣,而“人格面具”这个词语,就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对这本书的无限遐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不同的社交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时候甚至会觉得迷失了真实的自我。黄国胜老师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他的视角无疑会更加深刻和专业。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剖析“人格面具”的形成原因,例如童年经历、社会压力,以及我们内心的防御机制。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识别自己和他人身上的“面具”,理解它们的功能,并学会如何在保持自我真实性的同时,更有效地与他人互动。这不仅仅是一次对心理学知识的探索,更可能是一次对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的深刻启迪。
评分我最近偶然间翻到了黄国胜老师的《隐藏的人格: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人格面具分析》,虽然我还没有真正深入阅读这本书,但仅仅从书名和封面的设计,就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与共鸣。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常常会感觉到自己似乎戴着一层层看不见的“面具”,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时,表现出不同的样子。有时候,连我自己都分不清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这本书的标题恰好触及了我内心的痛点,它用“人格面具”这样一个概念,似乎为我揭示了这种复杂现象的根源。我开始想象,这本书里会探讨哪些关于“面具”的理论?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又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尤其期待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识别自己和他人的“人格面具”,甚至学会如何更健康地使用它们,而不是被它们所束缚。想到书中可能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和引人入胜的案例,我迫不及待地想进入作者构建的心理世界,去探索那个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自我。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渴望理解自我、提升人际关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令人期待的精神旅程的开始。
评分这本《隐藏的人格: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人格面具分析》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主要源于它所探讨的主题——“人格面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不自觉地扮演着各种角色,这或许是为了适应社会规则,或许是为了保护自己脆弱的内心。然而,什么时候“面具”会变成“囚笼”,让我们迷失了真正的自己?黄国胜老师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他的视角必然会更加专业和深入。我猜想,书中会从心理学的角度,详细剖析人格面具的形成机制,比如童年经历、社会文化的影响,甚至是潜意识的运作。更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实际的工具或练习,帮助读者去觉察自己身上不同的人格面具,以及它们是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切换”的。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理解那些我从未真正意识到的内心深处的驱动力,并学习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的不同侧面相处,最终实现更真实、更自由的人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