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新书--人际过敏症:曾经良好的关系,为什么突然改变 [日]冈田尊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

正版新书--人际过敏症:曾经良好的关系,为什么突然改变 [日]冈田尊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际关系
  • 人际交往
  • 心理学
  • 情感
  • 沟通
  • 亲密关系
  • 家庭关系
  • 日本心理学
  • 冈田尊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麦点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83226
商品编码:2948180972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人际过敏症:曾经良好的关系,为什么突然改变

定价:42.00元

作者:[日]冈田尊司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1115832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不好意思,冒昧请教。下列几个项目中,你中了几项?

  □在团体中就觉得累。
  □比起优点更容易看到对方的缺点。
  □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的弱点。
  □看到有人穿着跟你讨厌的人一样的衣服也会觉得讨厌。
  □遇到不喜欢的人会走过去假装没看到。
  □除了“黏踢踢”或“冷冰冰”之外没有其他类型的人际关系。
  □只要有一点觉得不可原谅,就都觉得不可原谅。
  □怒火一旦点燃连自己都控制不住。

  只要中了以上其中一个症状,人际过敏症便正在你身上发作──

什么是人际过敏症?有27年心理咨询经验的精神科医师冈田尊司,将它定义为:“人类对人类的过度异物认知与心理的拒绝反应”“心理上的过敏现象” 。
原本很喜欢的朋友,突然变得无法原谅;相较于跟一群人在一起,宁可一个人还比较轻松;原本觉得表现良好的下属,突然觉得他做什么事都不对……
冈田尊司在为许多患者诊疗时,实际感受到人际过敏症“正在急速扩大”。人际过敏症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影响深远,不仅是人们负面情感的来源,有时甚至是造成人生阻碍的主因。
本书通过丰富的案例故事解析“人际过敏症”的成因与影响,为每个因人际烦恼而苦于生存的心灵提供纾解之道,接受在每一段人际关系中尚且不的自己与他人。

内容提要


人际过敏症不仅让不相关的人们彼此关系难处,甚至成为了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绊脚石。生而为人却又对人有所抗拒,正是受人际过敏症所困扰的人们痛苦与不幸的根本原因。但人是无法独自生活的,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克服人际过敏融入人群。本书在人际过敏症与由免疫系统所导致的过敏反应间建立映射,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融入了全新的观点与发现,旨在解释人际过敏症的基本症状、作用机制、内在根源和克服方法,引导读者摆脱过度的异物认知,重塑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状态。

目录


前言
章 人际过敏症的基本症状
突然无法接受原本关系很好的人。一旦发现对方令你无法接受的地方,就对他全盘否定。身处集体中就感到非常累——感觉生活的艰辛大多源于人际关系。“人际过敏症”正在现代社会中迅速蔓延,让我们看看它具体有哪些症状。
1.1对异物的抗拒反应
1.2症状的表现形式
1.3各种病名的来源

第2章 前人的研究对象
悲观主义的人际观念古已有之。荀子、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卢梭,尼采都认为“他人是不可信的”。人为什么会讨厌人?这个问题简单又深奥,我们将尝试用不同的模型来探索它的答案。
2.1人性本恶
2.2忌妒和不公平感引发的恶意
2.3投射与被害妄想
2.4阴性转移和逆转移
2.5父亲:“初的异物”
2.6“死亡本能”和攻击冲动
2.7受挫折的爱
2.8不如所愿就是“恶”
2.9自恋的病理
2.10依恋障碍和人际过敏
2.11压力与心理创伤理论
2.12用生理学来理解厌恶感
2.13厌恶感的二次学习

第3章 人际过敏症的发生机制
人之所以讨厌和惧怕人的心理机制。过去的研究并没有展现问题的全貌,也尚未切中本质。我们将以过敏症模型为基础,从心理免疫的视角来分析不同症状共同的原因。
3.1人际过敏症的研究方法
3.2心理免疫的机制
3.3为什么会成为异物
3.4人际过敏症的防洪堤
3.5溃决和负面连锁
3.6与发展障碍的关系

第4章 “依恋障碍”的核心
如果将一切他人都当做异物,单方面发起攻击和排斥,社会生活就会走进死胡同。因而,可以允许人心有小小的排斥和不信任。基础就在于你和养育者之间这种被称为“依附”的特别关系。这指向了人际过敏的核心。
4.1依恋关系的发现与实证
4.2对人际过敏的影响

第5章 克服人际过敏症 /
如果放任人际过敏症不管,甚至会对人的健康和寿命造成不良影响。然而,这并非不治之症。每个人都有自我恢复的机制。只要对各种原因和症状适当应对,就能够克服。下面将具体说明相应的对策。
5.1不断增多的人际过敏
5.2根本原因是过度的异物认知
5.3改变过度的异物认知
5.4防止过度扩大
5.5掌握关键的两种力量
5.6激活抑制人际过敏的机制
5.7人会变

结语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日〕冈田尊司

精神科医生、医学博士、作家。就读于东京大学哲学系和京都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曾长期在京都大学研究生院从事脑科学、精神医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职于京都医疗少年院,并担任山形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现代人的心理危机。
他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里,接触了上万名形形的人际过敏症患者,出版了《怪癖心理学》《不正常人类研究所》《心理操控的艺术》等畅销书,被誉为日本心理学界的。本书作为一部人际过敏症研究的佳作,一经出版便在日本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热烈的追捧浪潮。

文摘


序言



解开关系之谜,找回内心的平静 你是否曾陷入这样的困境:曾经亲密无间的伴侣、家人或朋友,突然间变得疏远、冷漠,甚至充满了敌意?你试图挽回,却发现越是努力,关系越是僵化,仿佛触碰到了看不见的“过敏原”。你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是不是自己不值得被爱? 心理学博士、日本知名心理学家冈田尊司,在其力作《人际过敏症:曾经良好的关系,为什么突然改变》中,将这种令人窒息的人际困境命名为“人际过敏症”,并为我们揭示了隐藏在这背后深刻的心理机制。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人际交往指南”,而是一次深入探索我们内心世界,理解关系变化根源的旅程。它帮助我们跳出“是谁的错”的泥沼,转向“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刻洞察,从而找到重建健康关系,拥抱内心平静的钥匙。 “人际过敏症”:一个被忽视的现代心理现象 在这个信息爆炸、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多元的时代,“人际过敏症”正悄然成为许多人内心深处的痛。我们渴望连接,渴望被理解,却又常常在人际互动中屡屡受挫。那些曾经温暖的拥抱,如今可能化为刺骨的寒冷;曾经推心置腹的交谈,现在可能变成沉默的鸿沟。我们不明白,为什么曾经如此美好的关系,会突然间如同触碰了过敏原,引发一场场的风暴? 冈田尊司博士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心理学功底,将这一现象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阐释。他指出,“人际过敏症”并非仅仅是沟通技巧的缺失,而是源于个体内心深处某些未被满足的需求、过去的创伤经历、以及对关系的错误认知。当这些潜在的“过敏原”被触动时,我们就可能进入一种“过敏”状态,表现出防御、攻击、逃避等行为,从而进一步损害本已脆弱的关系。 拨开迷雾,洞悉关系变化的内在逻辑 《人际过敏症》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人际关系的动态变化。冈田尊司博士带领我们走进复杂的心理世界,深入剖析那些导致关系“突然改变”的内在原因: 未被满足的需求与情感的扭曲: 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对爱、认可、归属感等基本情感需求的渴望。当这些需求在过去的关系中长期未被满足,甚至被忽视时,我们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发展出一些补偿性的心理模式。一旦在新的关系中,这些旧的“伤痛”被触动,或者我们对他人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待,就可能导致“过敏”反应。例如,一个从小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极度渴望伴侣的关注,一旦伴侣的关注稍有转移,就可能产生强烈的被抛弃感,进而表现出猜忌和控制。 过去的创伤与习得性无助: 童年时期经历的创伤,如被虐待、被忽视、家庭冲突等,会在个体内心留下深刻的烙印。这些创伤经历可能会塑造我们对关系的认知模式,让我们在成年后不自觉地重复过去的模式,或者对某些人际情境过度敏感。例如,曾经历过情感背叛的人,在新的关系中可能更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即使对方并没有做出任何可疑的举动,也可能过度解读对方的行为,从而引发冲突。 防御机制的失衡与关系的疏远: 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我们会发展出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然而,当这些防御机制过度或不恰当使用时,反而会成为阻碍关系发展的“绊脚石”。例如,过度自卑的人可能会采取“攻击性”的防御,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这自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而过度敏感的人则可能采取“回避性”的防御,一旦感受到一丝威胁,就立刻退缩,让对方无从靠近。 认知偏差与关系的误读: 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经验和思维模式的影响。当这些认知存在偏差时,我们便可能对他人产生误读,从而引发不必要的冲突。例如,将他人的善意解读为别有用心,或者将他人的批评视为人身攻击,这些都是典型的认知偏差。一旦我们陷入固有的思维模式,就很难看到关系的真相,也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关系中的“非黑即白”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在关系中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将对方完全视为“好人”或“坏人”,将关系视为“完美”或“破裂”。这种极端的看法,忽略了关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也让我们难以接受关系中不可避免的摩擦和不完美,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走向极端,将关系推向绝境。 超越指责,走向理解与重建 《人际过敏症》并非一本旨在指责任何一方的书,它更强调的是对“为什么”的深刻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积极调整。冈田尊司博士引导读者: 认识并接纳自己的“过敏原”: 了解自己内心深处那些隐藏的“过敏原”,包括未被满足的需求、过去的创伤、以及自身的认知偏差。接纳这些不完美,是疗愈的第一步。 区分“我”与“对方”: 很多时候,我们将对方的行为解读为针对“我”的攻击,但实际上,对方的行为可能更多地源于他们自身的经历和情绪。学会区分对方的行为和我们内心的感受,能够帮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问题。 调整不合理的期待: 我们常常对伴侣、家人或朋友抱有过高的期待,当这些期待无法实现时,便会感到失望和受伤。学会调整不合理的期待,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能够让我们更平和地面对关系。 学习新的沟通模式: 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学会倾听、表达真实的感受,以及如何建设性地处理冲突,是重建健康关系的重要途径。 重建自我价值感: 很多“人际过敏症”的根源在于低下的自我价值感。当我们不再依赖他人的认可来肯定自己时,便能更自信地面对人际关系,也不再害怕被拒绝或被抛弃。 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一场关系的自我救赎 《人际过敏症:曾经良好的关系,为什么突然改变》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它邀请我们正视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理解那些困扰我们的关系模式。通过冈田尊司博士的专业解读,我们能够拨开笼罩在关系之上的迷雾,看清导致变化的真正原因,并从中找到自我疗愈和关系重建的力量。 这本书将帮助你: 理解那些让你感到“抓狂”的人际互动,不再为之困扰。 洞悉关系突然变化背后的心理机制,找到症结所在。 学会如何应对“人际过敏”,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伤害。 重建健康的自我价值感,不再将幸福寄托于他人的肯定。 掌握重建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如果你也曾因为人际关系的变故而痛苦不堪,如果你也渴望理解那些让你难以捉摸的他人行为,那么,《人际过敏症》将是你不可错过的选择。它不仅是一本关于人际关系的读物,更是一本关于自我认知、自我成长和自我救赎的启蒙之作。翻开它,你将踏上一段重塑自己、修复关系、拥抱更美好生活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是个挺擅长与人打交道的人,朋友也不少,聚会什么的也乐在其中。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总觉得和一些老朋友的交流变得有点别扭,以前无话不谈,现在却常常觉得词不达意,甚至有时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感到莫名的烦躁。这种变化让我很不适应,也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或者说,是不是对方对我有什么看法。身边的人也偶尔会说,哎呀,你最近怎么有点“难搞”啊?听到这话,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既不想承认,又找不到反驳的理由。那种感觉就像是,原本熟悉的频道突然被静音了一样,有点茫然,有点失落。我开始花更多的时间去揣测别人的心思,去分析每一次对话的潜台词,结果反而把自己搞得更累,关系也似乎没有因此变得更好,反而有种越走越远的趋势。我承认,我对这种“走样”的人际关系感到些许焦虑,因为它触及了我对于“良好关系”的定义和期待。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比较“佛系”的人,对待人际关系,也奉行一种“随缘”的态度。来了,就好好相处;走了,也不强求。我不太喜欢那种过于纠缠不清、情感浓烈的人际模式,总觉得会消耗太多的精力。但最近,我发现身边的朋友们,包括我自己,似乎都遇到了一些“不对劲”的情况。比如,以前无话不谈的朋友,现在沟通起来却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句话;又或者,一些看似很小的问题,却会引发意想不到的轩然大波。这种感觉很微妙,也很令人困惑。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一直以来对“随缘”的理解过于片面了?是不是我在回避一些真正需要去面对的人际挑战?我需要明白,是什么让曾经顺畅的交流变得如此艰难,是什么让简单的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我想找到一种更积极、更健康的方式,来处理这些“变味”了的人际关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平和。

评分

我总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在经营一间小小的花园,需要细心的呵护和照料,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但最近,我发现我的花园里,似乎出现了一些“杂草”,而且这些杂草还挺顽固,怎么拔也拔不干净。它们影响了那些花朵的生长,甚至有时候,让那些曾经鲜艳的花朵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的照料方式出了问题?是我施肥太多,还是浇水不够?我尝试了很多方法,试图去修剪,去疏导,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那种无力感,让我开始感到沮丧。我渴望能够重新找回那种生机勃勃、和谐美好的关系状态,但现实却似乎总是与我的愿望背道而驰。我迫切需要一些工具和方法,来帮助我辨认这些“杂草”的根源,并找到真正有效的“除草”之道,让我的“花园”重新焕发生机。

评分

我这个人,向来信奉“眼不见,心不烦”的原则,尤其是面对那些让我觉得不舒服的人或事,第一反应就是选择性忽略,或者干脆绕道走。所以,我的人生中很少出现那种需要正面硬刚、剑拔弩张的时刻。大家相安无事,彼此保持着一种礼貌的距离,我就觉得挺好的。然而,最近却发现,即使我再怎么努力规避,有些关系还是会时不时地跳出来,像一根刺一样扎在心里,让我耿耿于怀。明明已经过去很久的事情,却总是时不时地会勾起我内心的不悦,影响我一天的心情。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像个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以为这样就能躲避风暴,但风暴依然在继续,而我却变得更加被动和无力。我开始反思,这种被动式的相处模式,真的可持续吗?是不是我过于看重表面的和谐,而忽略了关系背后真正的问题?我需要一些更深刻的洞察,来理解这种“看不见的”摩擦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地化解它,而不是让它在暗地里悄悄发酵。

评分

我对人际关系有着一种近乎执着的追求,渴望每一段关系都能像一杯清茶,淡雅而绵长,没有过多的波澜,却能带来内心的宁静和舒适。然而,现实却常常让我感到措手不及。明明前一秒还其乐融融,下一秒就可能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而变得剑拔弩张。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让我感到难以理解,也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我试图去分析,去理解,但往往越是钻研,越是感到迷茫。就像是面对一个复杂的谜题,我手握着线索,却始终找不到解开它的关键。我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方法,一种视角,能够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人际关系中的那些“暗流涌动”,理解那些看似微小却能引发巨大连锁反应的因素。我渴望能够掌握主动权,不再被动地被情感的潮水所裹挟,而是能够优雅地驾驭,让每一段关系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