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光縴通信係統與網絡
定價:25.00元
作者:鬍慶,王敏琦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121030055
字數:347.2
頁碼:23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較全麵地介紹瞭現代光縴通信係統和網絡的構成及其分析設計方法,包括光縴通信係統與網絡的原理和組成、光縴傳輸原理及傳輸特性、基本光縴通信器件、光縴通信係統及設計、SDH光同步數字傳輸網絡、DWDM/WDM光傳輸網絡、光縴接入網、高速光縴計算機網及全光通信網等內容。
全書注重理論與實踐、設計與工程的結閤,精選瞭一些當前*的應用實例進行分析,有助於讀者學習。為瞭配閤教學和學習,每章都精選數量的習題。可供科研、教學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也可作為各高等院校工科通信與信息工程類專業課教材。
目錄
章 概論
1.1 光縴通信的發展簡況
1.2 光縴通信係統及發展
1.3 光縴通信網絡及現狀
1.4 光縴通信發展趨勢
習題
第2章 光縴傳輸原理及傳輸特性
2.1 光縴和光纜的結構及類型
2.2 光縴傳輸原理分析
2.3 光縴的結構參數
2.4 光縴的傳輸特性
2.5 光縴的非綫性效應
習題
第3章 光縴通信基本器件
3.1 光源器件
3.2 光檢測器件
3.3 光縴放大器(EDFA)
3.4 連接器件
3.5 光耦閤器和波分復用器
3.6 光隔離器與光環行器
3.7 光衰減器和光開關
3.8 偏振控製器和光調製器
習題
第4章 光縴通信係統及設計
4.1 兩種數字傳輸體製
4.2 光發射機
4.3 光接收機
4.4 光中繼器
4.5 係統的主要性能指標
4.6 係統總體設計考慮因素
習題
第5章 SDH光同步數字傳輸網絡
5.1 SDH傳輸體製的基本概念
5.2 SDH的復用映射
5.3 SDH的基本網絡單元設備
5.4 SDH網絡結構與保護
5.5 SDH網同步的概念
5.6 SDH網絡管理
習題
第6章 DWDM/WDM光傳輸網絡
6.1 DWDM係統構成模型
6.2 DWDM基本網絡單元設備
6.3 DWDM網絡結構與保護
6.4 DWDM網絡管理
6.5 DWDM光網絡在長途乾綫的應用
習題
第7章 光縴接入網
7.1 接入網的基本概念
7.2 光縴接入網
7.3 光縴接入網絡結構
7.4 光縴接入網的應用
習題
第8章 高速光縴計算機網
8.1 光縴局域網概述
8.2 光縴分布式數據接口(FDDI)環網
8.3 高速光縴以太網
8.4 光互聯網簡介
習題
第9章 全光通信網
9.1 全光通信網概述
9.2 光交換技術
9.3 自動交換光網絡(ASON)
習題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文處理簡直是災難級彆的,讀起來非常費力,尤其是在光器件那一塊的描述上。很多關鍵的結構圖,比如DFB激光器的腔結構示意圖,分辨率低得令人發指,關鍵的摻雜區域和增益區都模糊不清,我不得不反復對照網上搜索的同類圖片來輔助理解。特彆是關於半導體光放大器(SOA)的動態特性分析,文字描述非常晦澀,缺乏清晰的等效電路模型來輔助理解其增益壓縮和噪聲特性,這對於一個需要進行仿真建模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緻命傷。我不得不承認,雖然理論深度足夠,但作為一本現代教材,它在用戶體驗上欠缺考慮太多,仿佛是直接將幾十年前的會議論文集掃描後簡單拼湊而成。我花瞭大量時間在試圖辨認圖錶上的小字和箭頭,而不是在吸收核心知識點上,這種體驗實在令人沮喪,希望後續再版時能大幅度改進視覺呈現質量。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它非常係統且毫不偏倚地介紹瞭各種調製格式的優缺點,並且非常務實地探討瞭成本效益分析。作者沒有盲目推崇目前最時髦的相乾高階調製(如64QAM),而是將PSK、QAM以及更簡單的PAM4格式放在同一個天平上進行衡量。他詳細對比瞭它們在帶寬效率、傳輸距離、色散容限以及,最關鍵的,光電接收機復雜度和成本上的權衡。例如,對於城域網和接入網場景,書中明確指齣,PAM4因其相對簡單的硬件需求和適度的性能提升,在某些成本敏感的應用中可能比全相乾方案更具商業可行性。這種將技術指標與市場現實緊密結閤的敘事方式,使得這本書的論證充滿瞭說服力。它不是在炫耀技術有多尖端,而是在教導讀者如何根據實際需求做齣最優的技術選型決策,非常接地氣。
評分讓我耳目一新的是它在網絡層麵和管理協議上的獨到見解。市麵上大多數光通信書都沉溺於物理層(光縴、放大器、調製格式),對上層的網絡智能構建知之甚少,或者僅僅是照搬SDH/SONET的過時結構。然而,這本書大膽地將計算網絡和光網絡進行瞭深度融閤的探討。它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軟件定義網絡(SDN)的思想來動態調度光層資源,實現波長和路由的彈性配置,這對於構建麵嚮5G和雲數據中心互聯的下一代網絡至關重要。書中對“光層可編程性”的論述,不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給齣瞭具體的控製平麵與數據平麵分離的設計思路,以及如何通過OpenFlow或其他抽象層來管理復雜的DWDM係統。這種前瞻性,讓這本書立馬從一本“硬件參考書”升級為一本“網絡架構設計指南”,其價值遠遠超齣瞭純粹的光物理範疇。
評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的時候,是抱著學習“如何組裝光網絡”的實用目的,結果發現它更像是一部光通信的曆史與未來哲學探討錄。它並沒有花太多篇幅在那些常見的DWDM配置和OTN標準上(那些內容隨便找個供應商手冊都能看到),而是著重探討瞭支撐這些網絡運行的底層邏輯的演進。比如,它深入解析瞭從早期的強度調製直接檢測(IM/DD)到後來的相乾檢測技術之間的跨越,那種思維上的飛躍簡直令人拍案叫絕。作者似乎在強調,光通信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不斷試圖打破“信息瓶頸”的鬥爭史。書中關於光電轉換效率的討論,以及對未來空分復用(SDM)和基於新型材料(如拓撲絕緣體)光波導的展望,都讓我感到瞭一種強烈的緊迫感——原來我們現在使用的技術,在曆史的長河中可能隻是一個過渡。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技術細節放置在一個更宏大的工程和科學背景下進行審視,讓你在掌握具體工具的同時,也思考工具的未來形態。
評分這本關於光縴通信的書,從頭到尾都給我一種深入骨髓的專業感,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作者對光縴技術的物理基礎講解得極其透徹,特彆是關於光在不同介質中傳輸的那些復雜的數學模型和波導效應,看得我直冒冷汗。但奇怪的是,即便是最燒腦的部分,作者也能用一種近乎藝術傢的嚴謹,將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非綫性效應”的章節,很多其他教材要麼一帶而過,要麼就是堆砌公式,這本書卻用瞭大量的實例和圖示,詳細剖析瞭受激拉曼散射和四波混頻是如何在高功率光縴中“搗亂”的。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如何設計超長距離、超高容量的骨乾網有瞭一種全新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用光縴就行瞭”的膚淺層麵,而是真正明白瞭限製係統性能的瓶頸到底在哪裏,以及工程師們是如何通過先進的補償技術來對抗這些自然規律的挑戰的。這本書絕對不適閤新手,它更像是給那些已經有瞭紮實電磁學基礎,準備邁入光通信前沿研究領域的工程師或博士生準備的“武林秘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